【新好莱坞大师谈默奇】之二:“像我一样古怪的人”
“像我一样古怪的人”
——乔治·卢卡斯
△为庆祝美国西洋镜电影公司成立及其第一部影片《THX 1138》的完成,公司全体人员合照,包括约翰·米利厄斯(John Milius)、卡罗尔·巴拉德(Caroll Ballard)、吉姆·麦克布赖德(Jim McBride)。沃尔特·默奇戴着帽子埋着头,最右是乔治·卢卡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摄于1971年,地点是西洋镜公司办公室楼顶,该楼之前是一个仓库。
图片顶部的文字是拆解“西洋镜”一词的英文Zoetrope 的字根:Zoe,来自希腊语,意为“生活”;Trope意为“运动”“转动”;最末一个词的字母全部大写,意为“革命”。西洋镜公司的命名,反映了当时美国青年电影人的热情和改变世界的理想。
我是在南加大的暗房里认识沃尔特的。他说话不太多,所以我们相处不错。我记得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个子挺高的。
我不知道怎么描述那时南加大的录音系……只记得我们一伙人都是在流行音乐里泡大的,我们对声音非常看重。南加大录音系的建筑结构在设计上把放映厅延伸到了阳台上,由于大伙儿常常在阳台上扎成一堆,所以一旦碰巧谁的影片有个不错的音轨,就会把所有人都招过来看个究竟。就是在那儿,我认识到声音体验占了电影媒介的一半,只有声画两种体验完美结合,才会产生完美的观影体验。
我们当时对声画媒介的认知非常有限,差不多是在将电影重新发明一回。我们几乎都是自己琢磨着现干现学的。那时在学校里学习电影的方式是纯学院式的,跟电影工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非常微弱。
即使在那时,沃尔特在声音方面的造诣也已经非常高深。我和弗朗西斯在穿越美国拍摄《雨族》的时候有一个十四人的摄制组,那可说是个相当小的摄制组。我们当时商量着要搬到旧金山去,弗朗西斯还打算要去德国买一种新的混音设备回来,就问我,你认识什么人是懂声音的吗。我说我正好认识一个,而他简直就是个天才。我能想到的可以胜任的人只有一个,这人就是沃尔特。
在学校时,我几乎就是个反故事、反人物的家伙。我热衷的是旧金山先锋派电影圈和真实电影运动(cinéma vériét )之类的事。后来我从弗朗西斯那儿得到一个拍摄剧情长片的机会,他跟我说,那你打算拍什么呢?我说我不会写剧本啊。他说,你要当导演就必须学会写剧本。我叫了一声“上帝啊!”,就跑回去认认真真地写了个故事带回来给弗朗西斯,他看完了叹口气说,唉,你是对的——你真的是根本不会写剧本!于是我们就雇了个写手来。他是个非常好的写手,事实上他是个不错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于是他就为我们写出了一个本子。他非常努力地要弄出个什么名堂来,但那根本不是我的电影要表达的东西。那种感觉糟透了。于是弗朗西斯说,我们去船上待一个星期吧。过了一个星期,他说不行,这没用。还有没有哪个人能帮你弄这个呢?我说可能沃尔特能行吧——因为他跟我一样古怪,我俩没准儿可以一起把这事搞定。这样,沃尔特和我就开始一起来写。合作非常有效。声音对我们非常重要。在《THX 1138》里,我俩的感觉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这在《THX 1138》中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想做点正常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是个奇特的东西,有种青春和校园气质,同时还有一种不羁的幽默感,这是我和沃尔特两人都具有的特质。我们共同拍摄了那部影片。那段经历简直愉快极了,很好玩。电影出来毁誉参半,不过如今它已变成了小众经典。
我们决定制作一条以音效为主的音轨——把音乐当音效来用,而音效本身则当音乐来使用。这种处理方式也用到了《美国风情画》里,我们把音乐弄得无处不在,使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这样音乐就成了音效而不再是音乐了,然后我们把音效放在最需要强化紧张气氛、加强戏剧性的地方。只有两三场戏,里面真正发生着激烈的冲突,我们把音乐拿掉了,只留下音效……
以上内容节选自《剪辑之道:对话沃尔特·默奇》
《剪辑之道:对话沃尔特·默奇》
自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以来
大师之间最为严肃、深入而又生动有趣的对话。
——乔治·卢卡斯
![]() |
△为庆祝美国西洋镜电影公司成立及其第一部影片《THX 1138》的完成,公司全体人员合照,包括约翰·米利厄斯(John Milius)、卡罗尔·巴拉德(Caroll Ballard)、吉姆·麦克布赖德(Jim McBride)。沃尔特·默奇戴着帽子埋着头,最右是乔治·卢卡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摄于1971年,地点是西洋镜公司办公室楼顶,该楼之前是一个仓库。
图片顶部的文字是拆解“西洋镜”一词的英文Zoetrope 的字根:Zoe,来自希腊语,意为“生活”;Trope意为“运动”“转动”;最末一个词的字母全部大写,意为“革命”。西洋镜公司的命名,反映了当时美国青年电影人的热情和改变世界的理想。
我是在南加大的暗房里认识沃尔特的。他说话不太多,所以我们相处不错。我记得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个子挺高的。
我不知道怎么描述那时南加大的录音系……只记得我们一伙人都是在流行音乐里泡大的,我们对声音非常看重。南加大录音系的建筑结构在设计上把放映厅延伸到了阳台上,由于大伙儿常常在阳台上扎成一堆,所以一旦碰巧谁的影片有个不错的音轨,就会把所有人都招过来看个究竟。就是在那儿,我认识到声音体验占了电影媒介的一半,只有声画两种体验完美结合,才会产生完美的观影体验。
我们当时对声画媒介的认知非常有限,差不多是在将电影重新发明一回。我们几乎都是自己琢磨着现干现学的。那时在学校里学习电影的方式是纯学院式的,跟电影工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非常微弱。
即使在那时,沃尔特在声音方面的造诣也已经非常高深。我和弗朗西斯在穿越美国拍摄《雨族》的时候有一个十四人的摄制组,那可说是个相当小的摄制组。我们当时商量着要搬到旧金山去,弗朗西斯还打算要去德国买一种新的混音设备回来,就问我,你认识什么人是懂声音的吗。我说我正好认识一个,而他简直就是个天才。我能想到的可以胜任的人只有一个,这人就是沃尔特。
在学校时,我几乎就是个反故事、反人物的家伙。我热衷的是旧金山先锋派电影圈和真实电影运动(cinéma vériét )之类的事。后来我从弗朗西斯那儿得到一个拍摄剧情长片的机会,他跟我说,那你打算拍什么呢?我说我不会写剧本啊。他说,你要当导演就必须学会写剧本。我叫了一声“上帝啊!”,就跑回去认认真真地写了个故事带回来给弗朗西斯,他看完了叹口气说,唉,你是对的——你真的是根本不会写剧本!于是我们就雇了个写手来。他是个非常好的写手,事实上他是个不错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于是他就为我们写出了一个本子。他非常努力地要弄出个什么名堂来,但那根本不是我的电影要表达的东西。那种感觉糟透了。于是弗朗西斯说,我们去船上待一个星期吧。过了一个星期,他说不行,这没用。还有没有哪个人能帮你弄这个呢?我说可能沃尔特能行吧——因为他跟我一样古怪,我俩没准儿可以一起把这事搞定。这样,沃尔特和我就开始一起来写。合作非常有效。声音对我们非常重要。在《THX 1138》里,我俩的感觉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这在《THX 1138》中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想做点正常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是个奇特的东西,有种青春和校园气质,同时还有一种不羁的幽默感,这是我和沃尔特两人都具有的特质。我们共同拍摄了那部影片。那段经历简直愉快极了,很好玩。电影出来毁誉参半,不过如今它已变成了小众经典。
我们决定制作一条以音效为主的音轨——把音乐当音效来用,而音效本身则当音乐来使用。这种处理方式也用到了《美国风情画》里,我们把音乐弄得无处不在,使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这样音乐就成了音效而不再是音乐了,然后我们把音效放在最需要强化紧张气氛、加强戏剧性的地方。只有两三场戏,里面真正发生着激烈的冲突,我们把音乐拿掉了,只留下音效……
以上内容节选自《剪辑之道:对话沃尔特·默奇》
![]() |
《剪辑之道:对话沃尔特·默奇》
自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以来
大师之间最为严肃、深入而又生动有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