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狗日记】我想学做一粒豆瓣,悄悄发芽
很久之前看一档现场招聘的电视节目,周围一圈犀利的评委,是各个企业的创始人或招聘领导,一个男生说道自己多年研究各种论坛和社区,观察用户体验的实用性和独特性方面的成果,看下来豆瓣是最好的。
那时候的我,仅仅接触了豆瓣电影,当我一部好电影没看懂时,就来看看影评。以后向别人转述时,用上影评里大神们的头头是道的分析,仿佛也就拉高了自己的智商。对豆瓣,我知之甚少,所以当时,我对那个男生的说法,其实是不以为意的,但因为他得到座下多位企业人的亲眼相加,所以,我对他说的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2011年底我注册了豆瓣,仅仅是为了扩大朋友圈子,挽救自己当时单身的状态。幸运的是,我居然在这里遇到了Mr.Right。目的达到后,我又不玩豆瓣了,搁置了很久。
现在我又开始混迹在豆瓣,想学习一下绘画,因为这里是文青乐园。渐渐地,我开始发现这里的不同,和其他社区、论坛完全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豆瓣的界面,不得不说,很低调。鲜有闪烁耀眼的广告,夸张的标记。哪怕是一桩新闻,一场活动,也没有大肆宣扬。如果你没有刻意设置过页面的字体大小,你会感到豆瓣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的字体总是小小的,好像每一样东西,你都要安下心认真读一遍才能理解似的,他不用超大字符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他只是安安静静在那里,等你去欣赏和发现。
这就好像在喧闹的同学聚会中,你会发现,大声说话,故意说笑逗乐,关注你的人并不会太多,因为你足够大声,于是他们不需要关注你的言辞神态,而是一边吃东西,或者一边在玩手机,另一边,他们只要竖着一只耳朵,就能轻松地把你的各种表达收入囊中。你声嘶力竭,他们也不过尔尔。所以豆瓣是利用了这一点的,他凡事轻声轻气,再大的事,也不过是角落里的一句话,顶多一副简单的配图,作为不熟悉豆瓣地图的我,生怕会错过什么似的,浏览起来,也多了份仔细。他要的,就是你这份仔细。
本来我以为豆瓣很沉寂。因为这里我看不到类似其他地方,无限地刷屏,夸张的文字表情。这里更像是图书馆——大声嚷嚷只会让人觉得你很没品。这里写文章写专栏写书的,人才济济,我看过一篇后,已经欣然抛弃了我以前的论坛了,那些肥皂文流水账,活生生地人浮于事,怎么看都觉得是烦躁,而豆瓣,这座偌大的图书馆,藏了很多会写文章的人,他们看了许多书,走了许多路,遇到许多人,写下的文字,可以让你安心,领你感悟,带你思考,教你生活。
本也以为,豆瓣很小很有限,其实大错特错。柳暗花明,是我的另一个感受。点一个人,发现几个圈子,每个圈子中,又有一批人,如此循环往复,像数学里的阶层,也像安利的阶梯盈利队伍般,越往下看数目越多,规模越宏大。任何一个兴趣爱好,都有那么一圈人,甚至是一大圈人,在默默维护和坚守。比如绘画圈,多的是那些有毅力的孩子,日复一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后,留作印记。时光荏苒,哪怕是写一份枯燥的年度总结,这些积累也足以对得起自己的梦想,因为他们没有空喊口号。
这些印记伴随成长,我看到有人从绘画到出书,从绘画到开店,从绘画结交朋友,不一定发家致富才算成功。我从他们积年累月的作品里,看到他们越来越成熟的笔触、越来越自成风格。“1万小时理论”,他们是践行者。于是每个优秀的人身后,都冒出一批拥趸,仰视并羡慕他们。从轻车熟路的角度来说,1万小时的确能够让你自如地应付,并成为这方面的达人。这里不包括那些科学家、物理学家等需要非常高端天赋的行业——前几天看到报纸上有人专门对一万小时进行了“批评指正”,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给你2万小时,你也成不了1/10的爱因斯坦或者牛顿。好吧,发表这样评论的人,也许孤独一生。
今天回来路上看到豆瓣上一篇文章,说起总惦记粮仓里粮食的农民不会富有,大意说有些人总是惦记在粮仓里头已有的粮食,反而耽误了今天的收成,所以不会富有。我想说,这样的人,正是因为过去没什么成绩,明天也没什么计划,所以才反复掂量那几粒仅有的粮食。因为我之前就是这样。因为没画过几幅画,所以速写本上翻来覆去就那么两页,反复欣赏,味已索然。因为没什么生活目标,所以我总是刷淘宝,越刷越无聊,什么都没买还耗费光阴。我感激豆瓣每天都带给我小小的感悟,让我觉得越来越充实,人也开始舒展。就好像我已经开始每天登录这里进行例行探索,坚持写日记随想,坚持每天画画一样,从小事上,安安静静地开始。一如一枚豆瓣,路才刚刚开始,那么小小的,却很坚定地在走,不张扬,不刻意,耐心等待自己发芽。
那时候的我,仅仅接触了豆瓣电影,当我一部好电影没看懂时,就来看看影评。以后向别人转述时,用上影评里大神们的头头是道的分析,仿佛也就拉高了自己的智商。对豆瓣,我知之甚少,所以当时,我对那个男生的说法,其实是不以为意的,但因为他得到座下多位企业人的亲眼相加,所以,我对他说的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2011年底我注册了豆瓣,仅仅是为了扩大朋友圈子,挽救自己当时单身的状态。幸运的是,我居然在这里遇到了Mr.Right。目的达到后,我又不玩豆瓣了,搁置了很久。
现在我又开始混迹在豆瓣,想学习一下绘画,因为这里是文青乐园。渐渐地,我开始发现这里的不同,和其他社区、论坛完全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豆瓣的界面,不得不说,很低调。鲜有闪烁耀眼的广告,夸张的标记。哪怕是一桩新闻,一场活动,也没有大肆宣扬。如果你没有刻意设置过页面的字体大小,你会感到豆瓣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的字体总是小小的,好像每一样东西,你都要安下心认真读一遍才能理解似的,他不用超大字符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他只是安安静静在那里,等你去欣赏和发现。
这就好像在喧闹的同学聚会中,你会发现,大声说话,故意说笑逗乐,关注你的人并不会太多,因为你足够大声,于是他们不需要关注你的言辞神态,而是一边吃东西,或者一边在玩手机,另一边,他们只要竖着一只耳朵,就能轻松地把你的各种表达收入囊中。你声嘶力竭,他们也不过尔尔。所以豆瓣是利用了这一点的,他凡事轻声轻气,再大的事,也不过是角落里的一句话,顶多一副简单的配图,作为不熟悉豆瓣地图的我,生怕会错过什么似的,浏览起来,也多了份仔细。他要的,就是你这份仔细。
本来我以为豆瓣很沉寂。因为这里我看不到类似其他地方,无限地刷屏,夸张的文字表情。这里更像是图书馆——大声嚷嚷只会让人觉得你很没品。这里写文章写专栏写书的,人才济济,我看过一篇后,已经欣然抛弃了我以前的论坛了,那些肥皂文流水账,活生生地人浮于事,怎么看都觉得是烦躁,而豆瓣,这座偌大的图书馆,藏了很多会写文章的人,他们看了许多书,走了许多路,遇到许多人,写下的文字,可以让你安心,领你感悟,带你思考,教你生活。
本也以为,豆瓣很小很有限,其实大错特错。柳暗花明,是我的另一个感受。点一个人,发现几个圈子,每个圈子中,又有一批人,如此循环往复,像数学里的阶层,也像安利的阶梯盈利队伍般,越往下看数目越多,规模越宏大。任何一个兴趣爱好,都有那么一圈人,甚至是一大圈人,在默默维护和坚守。比如绘画圈,多的是那些有毅力的孩子,日复一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后,留作印记。时光荏苒,哪怕是写一份枯燥的年度总结,这些积累也足以对得起自己的梦想,因为他们没有空喊口号。
这些印记伴随成长,我看到有人从绘画到出书,从绘画到开店,从绘画结交朋友,不一定发家致富才算成功。我从他们积年累月的作品里,看到他们越来越成熟的笔触、越来越自成风格。“1万小时理论”,他们是践行者。于是每个优秀的人身后,都冒出一批拥趸,仰视并羡慕他们。从轻车熟路的角度来说,1万小时的确能够让你自如地应付,并成为这方面的达人。这里不包括那些科学家、物理学家等需要非常高端天赋的行业——前几天看到报纸上有人专门对一万小时进行了“批评指正”,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给你2万小时,你也成不了1/10的爱因斯坦或者牛顿。好吧,发表这样评论的人,也许孤独一生。
今天回来路上看到豆瓣上一篇文章,说起总惦记粮仓里粮食的农民不会富有,大意说有些人总是惦记在粮仓里头已有的粮食,反而耽误了今天的收成,所以不会富有。我想说,这样的人,正是因为过去没什么成绩,明天也没什么计划,所以才反复掂量那几粒仅有的粮食。因为我之前就是这样。因为没画过几幅画,所以速写本上翻来覆去就那么两页,反复欣赏,味已索然。因为没什么生活目标,所以我总是刷淘宝,越刷越无聊,什么都没买还耗费光阴。我感激豆瓣每天都带给我小小的感悟,让我觉得越来越充实,人也开始舒展。就好像我已经开始每天登录这里进行例行探索,坚持写日记随想,坚持每天画画一样,从小事上,安安静静地开始。一如一枚豆瓣,路才刚刚开始,那么小小的,却很坚定地在走,不张扬,不刻意,耐心等待自己发芽。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75篇内容 · 45.8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63.7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16篇内容 · 69.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95篇内容 · 497.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85篇内容 · 139.6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85篇内容 · 174.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18.6万次浏览
- 重启人生第一天63篇内容 · 4.1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