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nibal君の手作本製作﹣4#(notebook 26)
話說這還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寫文,真是一件蠻稀奇的事情。
最近做了一個本子,於是心里有些癢地就發上來給喜愛手工的小夥伴們參考和交流一下。
先貼一個透視圖(後面有一堆啰嗦的話,第一次來說話,難免有些激動)。
製本的原因其實也是由來已久。
其一,是寫本子的習慣。從大一開始接受每日一鋼筆速寫的訓練以來(大二做設計之後就堅持不住了,大約是被設計給「分形」了),本子也寫了許多。有編號的本子則是從大二的設計課開始的,那時候作為大二的學長要在晚自習的時候坐在講臺上接受大一小朋友們的各種問詢,不過多數都是微積分,涉及到建築的則很少(大約大家都是在為頭痛的微積分煩惱)。也正是在此時,看了一本叫做《開始設計》的書,其中有講到筆記本對於設計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感觸十分契合,於是更加堅定地開始把什麼東西都往本子上記,不再只是每日一畫,吃飯吃了什麼花了多少銀兩、理論課上的課堂筆記、設計課的草圖都在上面,一開始是像課文一樣的,如實記錄著,後來漸漸地在成長中養成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版面設計,自然而然的。寫本子像是在和自己的小孩子相處一般,小夥伴們都把自己的設計比作是自己在懷胎八周或者十六週之後的孩子,那麼本子就是懷胎三月的孩子了。不過兩者之間不同的是,前者是有起點、起伏、高潮和終點的,而後者則更像是日常的生活,平淡的,但是總會有一些小驚喜點綴其間。此後,我往往很少去翻看自己的設計作品,除非是要做作品集了,而本子時而在書架上看到了,拿下來看看,便是許多的感概和會心一笑當時的那些記錄和畫兒事兒。
其二,是對本子的要求變得越來越苛刻。在寫了好些個本子之後,無論有牌兒沒牌的,每個總都有些缺陷。舉例來說,Moleskine的本子,很貴,但設計得很好。大本的210*130的比例很漂亮,很有意大利的感覺。缺點是70g的無酸紙,太薄了,用pilot的鋼筆寫還可以,但是lamy的鋼筆一寫就是悲劇了。M家也有厚紙的本子,但那個真心太厚了,像留白的藝術一發揮,80頁或者120頁立馬就沒了,況且太厚的紙不適合日常的書寫繪畫。燈塔是德國的牌子,德國人的本子和意大利人的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雖然外觀上長得差不多,德系的比意系的更加壯實一些,是210*140,這一點上我覺得意系的身材比較好。德系的燈塔,內頁有目錄,頁碼,而且如果買的是一本空白的本子,則會有一張方格和橫線的紙,作為襯紙,在書寫時墊在下面很好用,再者紙張比M家的厚,這點令人很欣慰。兩者價錢在網上賣得差不多。香港的daycraft的本子也不錯,價格是前兩者的1/2~1/3。A5尺寸,PU軟面,摸著很有手感,做工精良,紙張是淡黃色的道林紙一般,書寫和厚度都非常適宜。後來買他們家的比較多。本科的時候買小協奏曲、九口山的比較多,還有一些實在國美附近的美術用品店買的,作為初期來說也很不錯。還有在某寶上買過的一家衢州的手工本店,有些布面的本子還挺不錯的,自己也寫過幾個。日本的midori的本子是比較有個性的本子,是一種類似活頁的「活本」的本子,不過不是我的菜,「活本」不固定,動來動去的很不喜歡。這些本子中得大部份(尤其是大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封面都比較單調,要麼是顏色不同的變化。
所以,自己製本雖然麻煩許多,但是還是值得的。
吐槽的話終於講完了,趕緊地進入正題。
第一是設計要求,如同建築設計一樣的,有個任務書作為指導。
A/明確設計要求:功能和用途,本子的大小、頁數,紙張的厚度、彩度、光滑度、滲墨能力和吸水性,外觀的要求和質感,還有書寫習慣。
第二是製作。
首先是準備工作。
B/要準備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剪刀,如果有裁縫剪刀最好;錐子;針6枚;
材料:道林紙A3,100g,36張(根據頁數和尺寸來確定紙張數量,儘量避免浪費);侗族手織布一張,約比本子攤開后的大小x向和y向大出6cm左右;固體膠,其他膠水亦可;紗布;6mm寬鬆緊帶;
(圖片后補)
那麼就開工了。(又是好多廢話,其實我平時很不愛講話的。)
C/裁紙摺紙。
C1/先把A3的道林紙都裁成A4的。當然如果預先就確定好了210*130的尺寸,可以直接買A4的紙,這一步就可以省略了。
C2/把A4的紙對摺,簡單一點的就是直接對摺,要是要精讀高一些的,可以用竹刀或骨刀之類的在紙上畫出摺痕,再對摺。後者我在做前面三本的時候都試驗過,結果是精度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況且本身就是手作本,過度追求精度和機器相比,最終會鬱鬱而終的,所以放鬆一點。
C3/所有的紙都摺好之後,按照每6張一台(一台即一組)地疊起來,上面有比較大且重的書壓實,然後去睡覺,第二天早上再來做。
D/穿線。
D1/將每一台要穿線的位置都確定好位置。可以拿本書來看看就知道要在那裡轉洞了。一般來說一台至少要有三組,即六洞也。
D2/用錐子為每一台穿好洞。
D3/根據每組洞的間距來確定線的長度,線的兩端各系一針。
D4/穿線從第一台的內部傳出。將線拉直后再在外部穿到第二台的內部,如此往復,一直到第12台的外面,再系緊。要當心的每一台穿完之後都要系緊,不然本子會很松垮。所以準備線的時候就要選強度大一點的線,三股線以上的。我這次就是偏愛紅絲,所以在後面拉緊的時候,線被我拉斷了,簡直是心都要揪出來了,心裡想著要怎麼辦。好在已經是大部份已經固定好了,所以應該不太要緊。
D5/每一台線都穿好之後,在書脊的地方打結固定。
E/固定書脊。
E1/將準備好的紗網按照書的高度剪好,用膠水固定在書脊上,我後來又在紗網外面貼了一張無紡布加固。
E2/固定好書脊之後,再用重的書壓實。也可以在固定書脊之前先把穿好線的內本壓實一下。
F/封面製作。
F1/先裁好封面的卡紙板的尺寸,比內本的尺寸x向和y向大出2mm和4mm,即214*132。書脊板的大小則決定於內本的厚度。需要導圓角的,則需要在此時就在卡紙板上做好。卡紙板厚度要在1mm及以上,或者做模型的雪弗板也OK,再不行用家裡的鞋盒子(不要是瓦楞紙的那種)的紙板做也可以。這厚紙板是把封面的身形撐起來的,所以一定要堅挺。
F2/手織布的大小在先前就講過,書脊和書封之間要離開一些距離,一般書上寫的是2﹣3mm,但我三次試驗的都不行,所以這裡需要小夥伴們再探索一下。手織布的四角都減去一個直角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場邊離開卡紙板要有1cm左右。用膠水把布和板粘合,無論固體膠或者是其他膠水,雙面膠不行。
F3/這各邊黏好了之後,書封的樣子大概就出來了。這時候還需要固定綁帶。這次我是忘記了要固定綁帶這個事情(最近記憶力下降得很快,焦慮中)。於是,在已經做好的封底上,確定好開口位置,用筆劃好,再用到劃出相應大小的口子,然後把鬆緊帶穿過這個小口子,口子不能太寬,不然鬆緊帶在日後使用中會變鬆很明顯,說不定會脫離封面本體。所以把鬆緊帶塞進口子,在背面用膠水固定就稍微有點吃力。不過也是很快就能完成的。
終於封面完成了。
G/內本的尺寸調整。先前已經確定了尺寸是210*130。那多出來的20mm就要裁掉。20mm厚的內本要裁掉那是非常吃力的一件事情。不過我也沒有更嬌高級的工具如閘刀或車床(也可以去打印店裁一下,一秒鐘搞定,而且非常整齊。但是鑒於打印店不是我家開的,所以這個出去的過程會打斷即將創作完成的激情)所以自己手切吧。不整齊一點也就是手工感更加明顯而已,所以不斷切割打磨之後終於完成了。另外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就算是在摺紙之前就把紙張大小調整成210*260,也是沒有用的,因為6張1臺之後,最中間的和最外面的會因為對著之後會有距離上的差異。
H/黏合內本和封面,裁切兩張厚度較厚(300g以上的)的象牙卡,黏合封面的背面和內本的始末。再壓實就基本完成了。
I/倒圓角。如果事先封面的時候已經導了圓角的話,此刻內頁上都要導圓角。可以用圓角機每兩頁的切。不多久也能完成。
到這裡,本子的本體已經完成了。
後續的靈魂的工作,就需要靠寫本子的人去書寫繪畫黏貼了。
我在本子上的書脊上和綁帶上寫了本子的編號和名稱。
「26無極」
無極者,自無脊也,一為本書無外書脊也,二者無脊,即無主心也,自由自在而無所束縛,如飛鳥者。非中心式,無極亦無所終也,無邊無垠,蒼茫大地如一片白雪,不見天際,心胸廣闊無礙無阻。
扉頁之上寫上幾個大字,繼而小字,再mint-room的logo,最後以雲龍紙覆之而終。雲龍紙的紙感在透過陽光看是顯得更加美輪美奐,不可言喻。
本子做完了,開始寫吧,不要捨不得,只有寫了畫了才是對它最好的愛護。我的「每日一畫」也隨之開始,這大一時候的那份情感和堅持,在日後的日子里慢慢沉澱吧。
最近做了一個本子,於是心里有些癢地就發上來給喜愛手工的小夥伴們參考和交流一下。
先貼一個透視圖(後面有一堆啰嗦的話,第一次來說話,難免有些激動)。
![]() |
(完成后的透視圖) |
製本的原因其實也是由來已久。
其一,是寫本子的習慣。從大一開始接受每日一鋼筆速寫的訓練以來(大二做設計之後就堅持不住了,大約是被設計給「分形」了),本子也寫了許多。有編號的本子則是從大二的設計課開始的,那時候作為大二的學長要在晚自習的時候坐在講臺上接受大一小朋友們的各種問詢,不過多數都是微積分,涉及到建築的則很少(大約大家都是在為頭痛的微積分煩惱)。也正是在此時,看了一本叫做《開始設計》的書,其中有講到筆記本對於設計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感觸十分契合,於是更加堅定地開始把什麼東西都往本子上記,不再只是每日一畫,吃飯吃了什麼花了多少銀兩、理論課上的課堂筆記、設計課的草圖都在上面,一開始是像課文一樣的,如實記錄著,後來漸漸地在成長中養成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版面設計,自然而然的。寫本子像是在和自己的小孩子相處一般,小夥伴們都把自己的設計比作是自己在懷胎八周或者十六週之後的孩子,那麼本子就是懷胎三月的孩子了。不過兩者之間不同的是,前者是有起點、起伏、高潮和終點的,而後者則更像是日常的生活,平淡的,但是總會有一些小驚喜點綴其間。此後,我往往很少去翻看自己的設計作品,除非是要做作品集了,而本子時而在書架上看到了,拿下來看看,便是許多的感概和會心一笑當時的那些記錄和畫兒事兒。
其二,是對本子的要求變得越來越苛刻。在寫了好些個本子之後,無論有牌兒沒牌的,每個總都有些缺陷。舉例來說,Moleskine的本子,很貴,但設計得很好。大本的210*130的比例很漂亮,很有意大利的感覺。缺點是70g的無酸紙,太薄了,用pilot的鋼筆寫還可以,但是lamy的鋼筆一寫就是悲劇了。M家也有厚紙的本子,但那個真心太厚了,像留白的藝術一發揮,80頁或者120頁立馬就沒了,況且太厚的紙不適合日常的書寫繪畫。燈塔是德國的牌子,德國人的本子和意大利人的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雖然外觀上長得差不多,德系的比意系的更加壯實一些,是210*140,這一點上我覺得意系的身材比較好。德系的燈塔,內頁有目錄,頁碼,而且如果買的是一本空白的本子,則會有一張方格和橫線的紙,作為襯紙,在書寫時墊在下面很好用,再者紙張比M家的厚,這點令人很欣慰。兩者價錢在網上賣得差不多。香港的daycraft的本子也不錯,價格是前兩者的1/2~1/3。A5尺寸,PU軟面,摸著很有手感,做工精良,紙張是淡黃色的道林紙一般,書寫和厚度都非常適宜。後來買他們家的比較多。本科的時候買小協奏曲、九口山的比較多,還有一些實在國美附近的美術用品店買的,作為初期來說也很不錯。還有在某寶上買過的一家衢州的手工本店,有些布面的本子還挺不錯的,自己也寫過幾個。日本的midori的本子是比較有個性的本子,是一種類似活頁的「活本」的本子,不過不是我的菜,「活本」不固定,動來動去的很不喜歡。這些本子中得大部份(尤其是大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封面都比較單調,要麼是顏色不同的變化。
所以,自己製本雖然麻煩許多,但是還是值得的。
吐槽的話終於講完了,趕緊地進入正題。
第一是設計要求,如同建築設計一樣的,有個任務書作為指導。
A/明確設計要求:功能和用途,本子的大小、頁數,紙張的厚度、彩度、光滑度、滲墨能力和吸水性,外觀的要求和質感,還有書寫習慣。
第二是製作。
首先是準備工作。
B/要準備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剪刀,如果有裁縫剪刀最好;錐子;針6枚;
材料:道林紙A3,100g,36張(根據頁數和尺寸來確定紙張數量,儘量避免浪費);侗族手織布一張,約比本子攤開后的大小x向和y向大出6cm左右;固體膠,其他膠水亦可;紗布;6mm寬鬆緊帶;
(圖片后補)
那麼就開工了。(又是好多廢話,其實我平時很不愛講話的。)
C/裁紙摺紙。
C1/先把A3的道林紙都裁成A4的。當然如果預先就確定好了210*130的尺寸,可以直接買A4的紙,這一步就可以省略了。
![]() |
(裁紙和摺紙) |
C2/把A4的紙對摺,簡單一點的就是直接對摺,要是要精讀高一些的,可以用竹刀或骨刀之類的在紙上畫出摺痕,再對摺。後者我在做前面三本的時候都試驗過,結果是精度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況且本身就是手作本,過度追求精度和機器相比,最終會鬱鬱而終的,所以放鬆一點。
C3/所有的紙都摺好之後,按照每6張一台(一台即一組)地疊起來,上面有比較大且重的書壓實,然後去睡覺,第二天早上再來做。
![]() |
(摺紙壓實過夜) |
D/穿線。
D1/將每一台要穿線的位置都確定好位置。可以拿本書來看看就知道要在那裡轉洞了。一般來說一台至少要有三組,即六洞也。
D2/用錐子為每一台穿好洞。
D3/根據每組洞的間距來確定線的長度,線的兩端各系一針。
![]() |
(穿線﹣兩頭針) |
D4/穿線從第一台的內部傳出。將線拉直后再在外部穿到第二台的內部,如此往復,一直到第12台的外面,再系緊。要當心的每一台穿完之後都要系緊,不然本子會很松垮。所以準備線的時候就要選強度大一點的線,三股線以上的。我這次就是偏愛紅絲,所以在後面拉緊的時候,線被我拉斷了,簡直是心都要揪出來了,心裡想著要怎麼辦。好在已經是大部份已經固定好了,所以應該不太要緊。
![]() |
(穿線﹣第一台外) |
![]() |
(穿線﹣第二台外) |
![]() |
(穿線﹣第二台內) |
![]() |
(穿線﹣第十二台終) |
D5/每一台線都穿好之後,在書脊的地方打結固定。
![]() |
(穿線﹣綁紮) |
E/固定書脊。
E1/將準備好的紗網按照書的高度剪好,用膠水固定在書脊上,我後來又在紗網外面貼了一張無紡布加固。
![]() |
(固定書脊準備﹣紗網/無紡布) |
E2/固定好書脊之後,再用重的書壓實。也可以在固定書脊之前先把穿好線的內本壓實一下。
![]() |
(固定書脊﹣黏合) |
F/封面製作。
F1/先裁好封面的卡紙板的尺寸,比內本的尺寸x向和y向大出2mm和4mm,即214*132。書脊板的大小則決定於內本的厚度。需要導圓角的,則需要在此時就在卡紙板上做好。卡紙板厚度要在1mm及以上,或者做模型的雪弗板也OK,再不行用家裡的鞋盒子(不要是瓦楞紙的那種)的紙板做也可以。這厚紙板是把封面的身形撐起來的,所以一定要堅挺。
F2/手織布的大小在先前就講過,書脊和書封之間要離開一些距離,一般書上寫的是2﹣3mm,但我三次試驗的都不行,所以這裡需要小夥伴們再探索一下。手織布的四角都減去一個直角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場邊離開卡紙板要有1cm左右。用膠水把布和板粘合,無論固體膠或者是其他膠水,雙面膠不行。
![]() |
(封面﹣手織布裁剪) |
![]() |
(封面﹣雪弗板模板) |
F3/這各邊黏好了之後,書封的樣子大概就出來了。這時候還需要固定綁帶。這次我是忘記了要固定綁帶這個事情(最近記憶力下降得很快,焦慮中)。於是,在已經做好的封底上,確定好開口位置,用筆劃好,再用到劃出相應大小的口子,然後把鬆緊帶穿過這個小口子,口子不能太寬,不然鬆緊帶在日後使用中會變鬆很明顯,說不定會脫離封面本體。所以把鬆緊帶塞進口子,在背面用膠水固定就稍微有點吃力。不過也是很快就能完成的。
![]() |
(封面﹣正面) |
![]() |
(封面﹣展開圖) |
終於封面完成了。
G/內本的尺寸調整。先前已經確定了尺寸是210*130。那多出來的20mm就要裁掉。20mm厚的內本要裁掉那是非常吃力的一件事情。不過我也沒有更嬌高級的工具如閘刀或車床(也可以去打印店裁一下,一秒鐘搞定,而且非常整齊。但是鑒於打印店不是我家開的,所以這個出去的過程會打斷即將創作完成的激情)所以自己手切吧。不整齊一點也就是手工感更加明顯而已,所以不斷切割打磨之後終於完成了。另外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就算是在摺紙之前就把紙張大小調整成210*260,也是沒有用的,因為6張1臺之後,最中間的和最外面的會因為對著之後會有距離上的差異。
![]() |
(內本尺寸調整) |
H/黏合內本和封面,裁切兩張厚度較厚(300g以上的)的象牙卡,黏合封面的背面和內本的始末。再壓實就基本完成了。
I/倒圓角。如果事先封面的時候已經導了圓角的話,此刻內頁上都要導圓角。可以用圓角機每兩頁的切。不多久也能完成。
到這裡,本子的本體已經完成了。
![]() |
(完成圖﹣背面) |
![]() |
(完成圖﹣透視圖) |
後續的靈魂的工作,就需要靠寫本子的人去書寫繪畫黏貼了。
我在本子上的書脊上和綁帶上寫了本子的編號和名稱。
「26無極」
無極者,自無脊也,一為本書無外書脊也,二者無脊,即無主心也,自由自在而無所束縛,如飛鳥者。非中心式,無極亦無所終也,無邊無垠,蒼茫大地如一片白雪,不見天際,心胸廣闊無礙無阻。
扉頁之上寫上幾個大字,繼而小字,再mint-room的logo,最後以雲龍紙覆之而終。雲龍紙的紙感在透過陽光看是顯得更加美輪美奐,不可言喻。
![]() |
(內頁﹣扉頁) |
![]() |
(內頁﹣雲龍紙の光) |
![]() |
(內頁﹣無極) |
![]() |
(完成圖﹣正立面圖) |
本子做完了,開始寫吧,不要捨不得,只有寫了畫了才是對它最好的愛護。我的「每日一畫」也隨之開始,這大一時候的那份情感和堅持,在日後的日子里慢慢沉澱吧。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499篇内容 · 13.1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242篇内容 · 5.8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64篇内容 · 14.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36.5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144篇内容 · 5.9万次浏览
- 奇思妙想的夏日创作29篇内容 · 8969次浏览
- 跟文豪学说话16篇内容 · 6.2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25篇内容 · 8.9万次浏览
最后一下点睛点得太赞了~
这个封面的布料蓝色是自己用颜料染的吗?
这个本子做了多久?
原来如此,我只知道可以用丙烯画上去,那个颜料水都洗不掉的,不过效果是像油画的那种,可能没有这个这么入渗。
好看咧~ 我都好久不写啦 看到之后又想写了咧
亲友团搬小板凳前来围观,本子超赞!
「内容不可见」
做得很漂亮
!特别羡慕会画画的人穿线那一块儿,第二摞穿进去后怎么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