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李开复。
1949年8月18日,毛主席的一篇评论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发表,内容是借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离任表达对支持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的美国政府的不屑。即使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写得依然叫人叹赞,不但对时局描述得恰当深刻,而且文笔诙谐浅显。毛主席也是一杂文大家。这篇文章其中一句,说司徒雷登大老爷“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看上去叫人发笑,总觉得像今天流行的语言格式。文中又夹杂“嗟来之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韩愈《伯夷颂》”等些典故,说明毛老爷子也满有些传统文化典籍的功底的,至少比当今那些所谓高学历的硕士博士水平还要高些,虽然毛老爷子只有中专学历。
看到今天的新闻头条是“谷歌中国正式宣布李开复辞职”,一时间心里一点点百感交集,但是各种感觉又都不强烈。之所以对他有点感觉,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近几年身处的通讯行业,也算泛IT行业,也曾经在中关村清华东路的Microsoft大楼上班和Baidu、Sohu等等比邻,所以对Google以及李开复有所耳闻;另一方面是因为,李开复本人也积极地宣传自己为自己扩大名声,这样就不得不更加频繁地听到这个名字。
关于李开复离开Google,觉得倒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略觉奇怪的是离开得有些晚。李开复当年从Microsoft高调跳槽Google,表面看起来是一件很漂亮的事,实际上的原因是李开复已经感觉到自己在Microsoft的地位到头了,自己再不走下一步必然是麻烦Gates亲自动手调他离职了。是Google恰如其时地给了李开复避免高处掉落的机会,李开复应该感谢Google,并且应该身体力行地为Google开拓好大中华区这一片富含潜力的市场。当时Baidu还远没有强大到今天这种地位。但是李开复从踏上故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拿出过什么针对性的好策略,而是眼看着Baidu一天天强大,强大到后来无法抗衡的地步。这期间,李开复并不是天天在豪华办公室里面趴在宽大威严的办公桌上面睡觉,实际上,他这几年一直很勤奋。他一直勤奋地经营着自己的光环,让这光环从无到有、从微弱到眩目。而不是在勤奋地经营付给他薪水的公司。在这方面,李开复是成功的。
Baidu和Google之间在中国市场的差距,就在于Baidu的经营者李彦宏本身就是Baidu的老板,而Google的经营者李开复仅仅是拿着Google的工资给Google打工的。那么李彦宏必然拼了命地干,绞尽脑汁地琢磨着怎么攻占市场份额,不计脸面地求人办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自己的公司做强做大。而李开复,就不用那么废寝忘食、不用那么绞尽脑汁、不用那么低声下气,他要做的,仅仅是出几本书夸耀下自己、对着记者说说漂亮话、保持和蔼迷人的微笑,就够了。
当然了,对李开复这种做法,我并没有丝毫的不认同,我反倒认为,这太正常了。因为,作为一个员工却不敬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和观念不合理的结果。作为公司老板,他们经常发出的感叹是:现在的职业经理们太坏了,他们拿着我开给的巨额薪水却人浮于事;而作为经理人,他们经常发出的感叹是:现在的基层员工太坏了,一点没有职业道德,他们拿着我开给的薪水却在办公室里玩蜘蛛纸牌。老板和经理们没有想到,或者他们想到也不愿意说出来的是,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出发,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只有当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致时,个人才会为组织利益而做事。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前提。也就是说,公司必须以制度(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的方式尽可能保证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一致性,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当然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李彦宏、马云、史玉柱那里,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是高度统一的,而在李开复那里,并不是那么统一。
那么当不统一的时候,个人和组织就会产生博弈。彼此都清楚对方的策略选项,也都清楚每一种策略选项给彼此带来的结果,由此通过预测对方可能采取的策略作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达到最理想的均衡状态。公司的最理想状态是,花最少的钱雇佣员工给自己干最多的活,最不理想的状态是,花很多的钱雇佣来的员工却不干活;员工最理想的状态是,拿最多的薪水不干活,最不理想的结果是拿最少的薪水干最多的活。
在这几年李开复和Google的博弈游戏中,Google的策略是这样的:借助李开复的能力(在Microsoft的优异表现)和他华人身份的优势(对华人市场敏锐的洞察力),拓展公司在大中华区的市场份额,使公司在大中华区取得垄断地位,用来吸引李开复的是巨额薪水,当然这些薪水和预期的利润里面不过是九牛一毛,如果李开复果真能力超群而且一直兢兢业业,那么一直开给他占利润九牛一毛的巨额薪水留用他,如果李开复能力没有那么超群或者终于有一刻懈怠的话,炒掉他换一个性价比更高的人去顶替他,毕竟后面声称愿意拿更少钱做更多事的人多得够排成一个长队。而不论是在位置上的经理人如何的惶恐不安,还是被炒掉的人如何的惨淡,都不是公司考虑的问题,公司总是认为不欠员工什么,因为付给员工薪水了。而自己拼上老命,一辈子殚精竭虑不过是为了保住一个不那么稳当的饭碗,这当然是李开复不愿意接受的,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不好发作,因为那时侯他刚刚失去了在Microsoft的前程,没有太多好牌可出,只有装出一副鞠躬尽瘁的样子,正好Google真正可选的人也不是很多,于是两方面一拍即合。而李开复的博弈策略是:不管怎样,先进来占着位置再说,毕竟个人始终是渺小的,再NB的人也不过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而那个位置恰巧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那么在这个平台上尽量提高自己的分量,即使以后在Google干不下去自己还可以以自己的分量引诱下一个公司来雇佣自己,甚至利用自己积累的影响力自己当老板,再或者投身别的行业比如学界政界。当然现实中纯理论上的博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方不可能完全读透对方的心思,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性面面俱到,毕竟现实是复杂无比的。所以博弈方总是可以通过蒙蔽干扰对方的判断,而尽量了解对方,来达到胜利。
在这几年李开复和Google博弈的过程中,李开复同学完胜。恭喜李同学!祝你一路走好!
看到今天的新闻头条是“谷歌中国正式宣布李开复辞职”,一时间心里一点点百感交集,但是各种感觉又都不强烈。之所以对他有点感觉,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近几年身处的通讯行业,也算泛IT行业,也曾经在中关村清华东路的Microsoft大楼上班和Baidu、Sohu等等比邻,所以对Google以及李开复有所耳闻;另一方面是因为,李开复本人也积极地宣传自己为自己扩大名声,这样就不得不更加频繁地听到这个名字。
关于李开复离开Google,觉得倒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略觉奇怪的是离开得有些晚。李开复当年从Microsoft高调跳槽Google,表面看起来是一件很漂亮的事,实际上的原因是李开复已经感觉到自己在Microsoft的地位到头了,自己再不走下一步必然是麻烦Gates亲自动手调他离职了。是Google恰如其时地给了李开复避免高处掉落的机会,李开复应该感谢Google,并且应该身体力行地为Google开拓好大中华区这一片富含潜力的市场。当时Baidu还远没有强大到今天这种地位。但是李开复从踏上故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拿出过什么针对性的好策略,而是眼看着Baidu一天天强大,强大到后来无法抗衡的地步。这期间,李开复并不是天天在豪华办公室里面趴在宽大威严的办公桌上面睡觉,实际上,他这几年一直很勤奋。他一直勤奋地经营着自己的光环,让这光环从无到有、从微弱到眩目。而不是在勤奋地经营付给他薪水的公司。在这方面,李开复是成功的。
Baidu和Google之间在中国市场的差距,就在于Baidu的经营者李彦宏本身就是Baidu的老板,而Google的经营者李开复仅仅是拿着Google的工资给Google打工的。那么李彦宏必然拼了命地干,绞尽脑汁地琢磨着怎么攻占市场份额,不计脸面地求人办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自己的公司做强做大。而李开复,就不用那么废寝忘食、不用那么绞尽脑汁、不用那么低声下气,他要做的,仅仅是出几本书夸耀下自己、对着记者说说漂亮话、保持和蔼迷人的微笑,就够了。
当然了,对李开复这种做法,我并没有丝毫的不认同,我反倒认为,这太正常了。因为,作为一个员工却不敬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和观念不合理的结果。作为公司老板,他们经常发出的感叹是:现在的职业经理们太坏了,他们拿着我开给的巨额薪水却人浮于事;而作为经理人,他们经常发出的感叹是:现在的基层员工太坏了,一点没有职业道德,他们拿着我开给的薪水却在办公室里玩蜘蛛纸牌。老板和经理们没有想到,或者他们想到也不愿意说出来的是,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出发,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只有当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致时,个人才会为组织利益而做事。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前提。也就是说,公司必须以制度(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的方式尽可能保证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一致性,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当然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李彦宏、马云、史玉柱那里,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是高度统一的,而在李开复那里,并不是那么统一。
那么当不统一的时候,个人和组织就会产生博弈。彼此都清楚对方的策略选项,也都清楚每一种策略选项给彼此带来的结果,由此通过预测对方可能采取的策略作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达到最理想的均衡状态。公司的最理想状态是,花最少的钱雇佣员工给自己干最多的活,最不理想的状态是,花很多的钱雇佣来的员工却不干活;员工最理想的状态是,拿最多的薪水不干活,最不理想的结果是拿最少的薪水干最多的活。
在这几年李开复和Google的博弈游戏中,Google的策略是这样的:借助李开复的能力(在Microsoft的优异表现)和他华人身份的优势(对华人市场敏锐的洞察力),拓展公司在大中华区的市场份额,使公司在大中华区取得垄断地位,用来吸引李开复的是巨额薪水,当然这些薪水和预期的利润里面不过是九牛一毛,如果李开复果真能力超群而且一直兢兢业业,那么一直开给他占利润九牛一毛的巨额薪水留用他,如果李开复能力没有那么超群或者终于有一刻懈怠的话,炒掉他换一个性价比更高的人去顶替他,毕竟后面声称愿意拿更少钱做更多事的人多得够排成一个长队。而不论是在位置上的经理人如何的惶恐不安,还是被炒掉的人如何的惨淡,都不是公司考虑的问题,公司总是认为不欠员工什么,因为付给员工薪水了。而自己拼上老命,一辈子殚精竭虑不过是为了保住一个不那么稳当的饭碗,这当然是李开复不愿意接受的,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不好发作,因为那时侯他刚刚失去了在Microsoft的前程,没有太多好牌可出,只有装出一副鞠躬尽瘁的样子,正好Google真正可选的人也不是很多,于是两方面一拍即合。而李开复的博弈策略是:不管怎样,先进来占着位置再说,毕竟个人始终是渺小的,再NB的人也不过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而那个位置恰巧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那么在这个平台上尽量提高自己的分量,即使以后在Google干不下去自己还可以以自己的分量引诱下一个公司来雇佣自己,甚至利用自己积累的影响力自己当老板,再或者投身别的行业比如学界政界。当然现实中纯理论上的博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方不可能完全读透对方的心思,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性面面俱到,毕竟现实是复杂无比的。所以博弈方总是可以通过蒙蔽干扰对方的判断,而尽量了解对方,来达到胜利。
在这几年李开复和Google博弈的过程中,李开复同学完胜。恭喜李同学!祝你一路走好!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642篇内容 · 25.4万次浏览
- 许倬云去世4422篇内容 · 3.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72.8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343篇内容 · 11.5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新46篇内容 · 6091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17篇内容 · 14.9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92篇内容 · 19.2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新25篇内容 · 747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