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记录
1、《轻轻摇晃》,得了某知名奖项的最佳摄影奖,可惜我是在电脑上下的盗版,可能是某人在电影院拍摄,发布在网上,音质和画面都很次。近几年很流行的同志片,加了些新元素,移民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个英国帅哥金色的络腮胡,单薄的身形,白皙的皮肤,很性感。那个中英混血,说话吞吞吐吐,我觉得有点猥琐。看的时候,有几句话蛮打动我的,可惜忘了。脑子还残留一些宏观的概念。它算是个悲剧片,中英混血的意外身亡,让自己的同性爱人和把他视作一切的单身母亲,同时丢进绝望。母亲的绝望时彻底的,而同性爱人的绝望却是隐晦的,他想帮助爱人的妈妈,但又不能道出自己真正想要帮助她的原因。但通过影片,我能感觉到,母亲是知道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要不然他不会那么不喜欢“理查“,最后理查激动道出他儿子是同性恋的时候,她也很平静,这种平静让我觉得她早就知道真相。影片还有个重点,移民问题和东西方文化差异。让我有印象的一幕是母亲的一段话,原话我忘了,大意是“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有免费的医疗和服务,记得刚来英国的时候,丈夫看到街道的一整排都是赌馆,十分欣喜,觉得要发大财了,钻进去,从此都没出来过。”从这段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对自己的儿子那么的依赖,远离家乡,嗜赌的丈夫,不难想象她培养儿子的艰难,而自己如此含辛茹苦培养的儿子怎么能轻易交付他人,我甚至在怀疑,他儿子如果是个异性恋者,感情路也不会很顺。这只是个案,但转念一想,这可能是东方移民相似的困境,融入不到当地的生活,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活方式。
2、《互联网之子》,读影片简介,我注意到“RSS”,刚好前几天有注意,貌似是一种信息聚合的技术,而本片就是讲此种技术的开发者-亚伦·斯沃茨。最开始我以为他是蛮原始的电脑人,之后才知道他是1987年生。小时候小胖墩一个,不怎么样,青年的时候算是个小帅哥,个人觉得比乔布斯帅点,只不过审美的眼光不怎么样,纪录片中出现的2个前女友长的都很乏味。对他的才华我不予评断,一来我是个技术白痴,二来我跟它不熟。让我注意的一点是,他只吃白色的食物,这在旁人看来很怪异,但我却能理解,我曾经有段时间,只吃淡色的食物,它让我感到身体的清净。还有一个我稍有了解的电脑人乔布斯,他的饮食习惯也很有趣,早年之吃果蔬,晚年只喝果蔬汁。虽然很多人对他们的饮食习惯进行过批判,但如果我是独居生活的话,我一定这么干,这个世界上太多的大家应该,但I love it 。总之,记录片的形式,在我看来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触碰了“不该触碰”的东西,而本身又不具备那么大的抗压性,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关于“不该触碰”我打的引号,因为我内心的最深处跟亚一样,并不认为我就应该按着“那群人”商定的规则而活,文化遗产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某个阶级不应该利用自己的权、钱从中捞取巨利。但国家就是这样运行的,甚至全世界都是这样运行的,无论你认为你生活在民主或者不民主的国家,如果你是平民,那你注定是被压榨的。
3、《 乱民的时代》,一个日本的片子,里边的人物大多都是脏兮兮的,除了那个在影片中的大恶棍,赵公子。看着片名我以为,它是宏观叙事的。但看过之后,我更想给它起个名字-----“恶棍的养成”。虽然在影片中,民众,劫官济民的盗贼,甚至他的父亲都讨厌他。但我却蛮喜欢他的,抱歉我是个轻微的颜控,捂脸。但他除了那张脸让我喜欢外,还有很多我欣赏的点,譬如他可以把自己的技艺练到最顶尖,还有内心最深处的善良,虽然他杀了很多人,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但他最后面对婴儿之后还是心软下来,甚至为了他,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与其说他是个“恶棍”,不如说他是个受害者。母亲被生父所杀,自己又被自己的父亲所憎恨,他的毕生所愿就是获得父亲的肯定,但试问在他杀了除他以外,父亲所有的亲人之后,怎么得到父亲的接纳。从这个影片我得到的结论是。家庭的悲剧可以转化为社会的悲剧,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不能得到很好的爱,很好的引导,那他的人格就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而这样的人如果恰好又拥有权力,那就是社会的灾难。
4、《萧红》,看这部片子前我看过萧红的一些书,也看过她生前的一些照片,齐刘海,单眼皮,看着挺良家妇女。再看看她干出的一系列出格的事,感觉挺冲突。因为了解他生前的一些经历,所以看的时候心中没有太多问号,因为基本知道故事要向哪方面发展。电影中有几句旁白让我有些记忆。“男人怎么可以对自己的女人如此残忍。”听着这句话的时候,全身起鸡皮疙瘩,可能没有比这句更正确的话了。影片的最后,借萧军的口评价萧红这个人“她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对爱奋不顾身,让每个接近她的男人都不禁爱上她,让每个被他爱的男人都变得傲慢,因为她太勇敢了,所以她是被那些傲慢男人伤害的第一个人,但其实那些伤口在她身上一样的痛。”原话我不记得,大体就是这意思。看过她的一些作品,她觉得人生应该是勇敢和对自己绝对的坦诚,我一直都很佩服这样的人,至少,目前为止,我做不到这些。但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不是从她这,而是从台湾一个已故的作家,邱妙津 那里得知的。她们俩的人生都带着悲观色彩,但萧红的悲,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等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的,究其根本,她都生是有渴望的。而邱妙津的悲,完全是主观的,是她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死亡。总之,文青的气质大多数人都喜欢,但真的当你当文青,又绝对不是你认为的那回事了。
2、《互联网之子》,读影片简介,我注意到“RSS”,刚好前几天有注意,貌似是一种信息聚合的技术,而本片就是讲此种技术的开发者-亚伦·斯沃茨。最开始我以为他是蛮原始的电脑人,之后才知道他是1987年生。小时候小胖墩一个,不怎么样,青年的时候算是个小帅哥,个人觉得比乔布斯帅点,只不过审美的眼光不怎么样,纪录片中出现的2个前女友长的都很乏味。对他的才华我不予评断,一来我是个技术白痴,二来我跟它不熟。让我注意的一点是,他只吃白色的食物,这在旁人看来很怪异,但我却能理解,我曾经有段时间,只吃淡色的食物,它让我感到身体的清净。还有一个我稍有了解的电脑人乔布斯,他的饮食习惯也很有趣,早年之吃果蔬,晚年只喝果蔬汁。虽然很多人对他们的饮食习惯进行过批判,但如果我是独居生活的话,我一定这么干,这个世界上太多的大家应该,但I love it 。总之,记录片的形式,在我看来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触碰了“不该触碰”的东西,而本身又不具备那么大的抗压性,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关于“不该触碰”我打的引号,因为我内心的最深处跟亚一样,并不认为我就应该按着“那群人”商定的规则而活,文化遗产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某个阶级不应该利用自己的权、钱从中捞取巨利。但国家就是这样运行的,甚至全世界都是这样运行的,无论你认为你生活在民主或者不民主的国家,如果你是平民,那你注定是被压榨的。
3、《 乱民的时代》,一个日本的片子,里边的人物大多都是脏兮兮的,除了那个在影片中的大恶棍,赵公子。看着片名我以为,它是宏观叙事的。但看过之后,我更想给它起个名字-----“恶棍的养成”。虽然在影片中,民众,劫官济民的盗贼,甚至他的父亲都讨厌他。但我却蛮喜欢他的,抱歉我是个轻微的颜控,捂脸。但他除了那张脸让我喜欢外,还有很多我欣赏的点,譬如他可以把自己的技艺练到最顶尖,还有内心最深处的善良,虽然他杀了很多人,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但他最后面对婴儿之后还是心软下来,甚至为了他,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与其说他是个“恶棍”,不如说他是个受害者。母亲被生父所杀,自己又被自己的父亲所憎恨,他的毕生所愿就是获得父亲的肯定,但试问在他杀了除他以外,父亲所有的亲人之后,怎么得到父亲的接纳。从这个影片我得到的结论是。家庭的悲剧可以转化为社会的悲剧,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不能得到很好的爱,很好的引导,那他的人格就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而这样的人如果恰好又拥有权力,那就是社会的灾难。
4、《萧红》,看这部片子前我看过萧红的一些书,也看过她生前的一些照片,齐刘海,单眼皮,看着挺良家妇女。再看看她干出的一系列出格的事,感觉挺冲突。因为了解他生前的一些经历,所以看的时候心中没有太多问号,因为基本知道故事要向哪方面发展。电影中有几句旁白让我有些记忆。“男人怎么可以对自己的女人如此残忍。”听着这句话的时候,全身起鸡皮疙瘩,可能没有比这句更正确的话了。影片的最后,借萧军的口评价萧红这个人“她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对爱奋不顾身,让每个接近她的男人都不禁爱上她,让每个被他爱的男人都变得傲慢,因为她太勇敢了,所以她是被那些傲慢男人伤害的第一个人,但其实那些伤口在她身上一样的痛。”原话我不记得,大体就是这意思。看过她的一些作品,她觉得人生应该是勇敢和对自己绝对的坦诚,我一直都很佩服这样的人,至少,目前为止,我做不到这些。但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不是从她这,而是从台湾一个已故的作家,邱妙津 那里得知的。她们俩的人生都带着悲观色彩,但萧红的悲,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等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的,究其根本,她都生是有渴望的。而邱妙津的悲,完全是主观的,是她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死亡。总之,文青的气质大多数人都喜欢,但真的当你当文青,又绝对不是你认为的那回事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