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分析阅读
![]() |
一、这本书讲什么?
1,这本书属于何种主题与分类?
实用类的书,心灵成长。
2,使用最简单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作者描述了亲密关系经过的四个阶段:幻觉、幻灭、内省、灵魂。
描述亲密关系在各个阶段可能遭遇的困境,并给出建议。
作者认为亲密关系的本质是通往灵魂关系的桥梁。
3,这本书的大纲顺序是怎样的?
第一章:亲密关系的真相(5个发展阶段)
第二章:假性光晕(促使恋爱的原因是情绪上的需求,想要变得特殊的原因是寻求归属感和重要性,理想情人的可怕在于过分的需求与期望)
第三章:幻灭(期待是通往地狱之路,处理期望与需求就是要学会放手,3种偏差行为,处理愤怒的情绪,处理痛苦情绪的建议,沟通的8项原则)
第四章:内省(跳出受害者的监牢,左右为难,家庭模式遗传,牺牲与放纵,依附情节,投射理论,对性的罪恶感,与伴侣竞争,死亡的诱惑,小我的怀疑)
第五章:启示(启示是来自灵魂的信息,是一种明悟)
第六章:灵魂关系(无私的明辨,无条件的爱,“爱”的神圣计划)
二、这本书的关键概念和问题是什么?关键论述是如何组织的?
亲密关系的真相是什么?人的5个生存和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原来婚姻并不是关于爱情的。一般人所说爱或者坠入爱河,其实不完全是爱。我们被爱情电影洗脑了,男女主角克服万难最后投入彼此的怀抱。但是接下来的30年,他们会在对方的臂弯里爱着对方吗?
所有在婚姻中的困难,问题其实是关于重要性。
第一阶段是依赖。我们从生下来就是不完美的,在婴儿时期,我们无力无助,只能依靠别人照顾,我们害怕被抛弃。所以对重要性的需求,是人类原始的最重要的需求。
第二阶段是生存。当我们有能力去求生存之后,我们都在追求重要性和归属感,我们千方百计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当不重要的感觉在彼此心里越来越强,他们就开始责怪对方:你让我觉得自己不重要。然后渐渐把对方推开。
第三阶段是自我成就。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向全世界证明自己。我们要获得成功、富有、有权利。大家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每个人在这个阶段都会失望。在婚姻中他们失望,所有哦只有在婚姻之外去寻找。
第四个阶段是真相。我们不想要再用同样的事来证明自己。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外在的人和事,可以让我觉得完整,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找到自身的重要性。我们希望有一种爱和价值感是完全不取决于外在。那就是自爱。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自己的旅程。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只寻找自我。
第五个阶段,作者卖关子不直说,我相信他指的是灵魂关系。当我们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真正在寻找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体验“灵魂关系”,学习不求回报的付出、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月晕现象”?
“月晕现象”代表不实的光彩,让人分心而看不到真正的光源。月光就是如此,月球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许多影视巨星受人崇拜,不过是因为他象征人类宏伟、强大或美好的一面罢了。当我们踏上情感之旅时,也会看到“月晕现象”。
亲密关系的五个阶段是怎样的?
幻觉、幻灭、内省、启示、灵魂关系。
幻觉:一开始由于是情绪上的需求,相互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
幻灭: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落空、需求得不到满足、改造计划又不起作用的时候,愤恨就会到来,我们掉入幻灭的深渊。
内省:在梦想幻灭后,人会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
启示:恐惧和无知是造成“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越了解隐藏的陷阱,我们就不会被无知所控制,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恐惧的了。
促使人们恋爱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异性的吸引力磁场,漂亮的脸蛋,温柔的性格只是契机。
我们追求和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相拥而眠......(此处略去一万字)。
每次一想到心上人,心就会狂跳,而且乐观地展望未来。其实,这种美好的感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足。
但是若我们相信,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了。
为什么恋人想要变得(甚至装得)特殊?
为了寻求归属感,想要永远被爱,我们千方百计的证明自己具有特殊价值,由此产生了“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和需求。
我和朋友们在寻觅的,是一个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同时又能弥补我们不足之处的女孩。荒谬的是,为了吸引到这样的女孩,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拥有哪些需要她来弥补的素质:成熟、坚强、勇敢、自信....... 让一方误以为另一方拥有她所需要东西。
为什么说“理想情人”很可怕?
a,“理想情人”的蓝图,我们从孩童时代已经开始刻画,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断增加,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原来越复杂。她概括了你情绪上和心灵上所有的欲望。我们带着所有的情感、幻想和无数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希望找到一个为了我们可以抛弃全世界,而且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b,很明显,我们不可能找到这个梦中情人,不可能存在能够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伴侣,对方身上有一两项你梦中情人的特质已是少见。绝大多数人很可能走向一条不归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
为什么说期待是通往地狱之路?
a,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b,期待终究会变成愤恨。当开展一段亲密关系,比如结婚了,这仿佛是发出一个信号,让你沉睡多年的需求全员出动,对你的伴侣展开攻势。你通过明说或者暗示,用微妙的肢体语言、语调和含蓄的话语来表达你的期望。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在对方满足你期望和需求之前,你无法快乐起来,甚至开始恨恶对方。就这样,我逐步把亲密关系推向地狱。
c,期望也会阻断内心的爱。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期望必然会导致失望。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我们并不可爱。
如何了解自己的期望以及处理背后的需求?
当我们对期待放手,内心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会释放出来,这些空间会被爱所填满。
a,察觉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情绪需求。
在你对亲密关系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 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看来可能是实质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侣抚摸你、记得你生日、约会不要迟到、陪你逛街等等。你真正想要的很可能是“希望她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能够为你..."。但其实你不需要她的行为来证明你的重要性。
b,让直觉告诉你如何放手。
问自己“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 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寻找自己内在的力量满足我所有的需求呢?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是伴侣的职责呢?我愿不愿意让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呢?
c,检查是否真的放手了。
看看你的伴侣,如果那你感到爱在你们之间交流,那就说明你做到了。如果没有感到轻松,可能你还没有完全放手;或者你放弃了一个期待之后,还有一个更强的期待等着浮现。
d,运用信仰的力量
如果你有精神信仰,那么在你不再用期待束缚伴侣之后,你可以想象自己已把需求交付给内心那种更高层次的力量。
为什么说幻灭(问题和痛苦)的浮现是件好事?
只有了解到每段亲密关系的开始,都是一段伟大的自我探索旅程时,我们才会明白问题和痛苦的意义。在亲密关系中的磨难自有其意义和解决之道。
伴侣只是让我发觉到痛苦的存在。其实痛苦存在我心中很久了,只不过我不愿去接受。我一直否认痛苦的存在,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这么做。
每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自行解决的机制。只要问题所唤醒的感觉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问题就会转化为一份礼物。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愈这些旧伤。
这其实是件好事。如果你之前不知道,现在应该知道了。
幻灭期有哪些主要的”偏差行为“?
如果对方不愿意主动满足我们,我们会用“引起注意、权利斗争”让对方屈服,如果这两项行为无法奏效,我们可能会动用报复手段,最后是疏远对方(自我放逐)避免心碎。
1,引起注意:
装可爱、亲切、有能力、坚强、有趣、聪慧、有耐心、勇敢、害怕、脆弱(当然是那种很可爱又性感的脆弱)、心不在焉、有深度、酷、辣等。
2,权利斗争:
设法让自己看起来有力量,从而凸显自己的重要性;慢慢演变为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方式包括吵闹、砸东西、动拳脚、冷战、避不见面、冷嘲热风、给白眼、拖延问题、闪躲痛苦。
3,报复心理:可以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报复的快感容易让人上瘾。
4,自我放逐:
无止境地追逐需求,把伴侣当做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工具,最后一定会导致“自我放逐”的行为——在情感上疏远没有满足你需求的人,使你免于心碎。越亲密就越多期待、越容易失望和受伤。
“权利斗争”中的愤怒情绪的产生原因和表达方式?
权利斗争一定包含愤怒的成分,刺激我们做出无情的行为。
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怒气能麻痹心中的痛苦;让对方与罪恶感,进而控制。
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是第二个,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于是,让你快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
愤怒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
攻击包括批评、指责、怪罪、威胁、肢体攻击、下最后通牒、言语中伤。
抽离情绪,摆出冷冷的,沮丧的,或者没有表情的脸,暗示对方我们已经受伤了。
被动攻击是一种暗中攻击:假装不太在意对方的行为,但是言语中隐隐约约透露出讽刺、批评、抱怨、嘲弄。另一种方式是,装作极度受伤,但并不直接质控对方故意伤害你,让对方歉疚。
如何处理“权利斗争”中的愤怒情绪?
必须意识到,人类应付痛苦的经典策略(放纵和压抑痛苦),是有害的。
a,意识到争执时选择“站在对的一方”是无益的。
如果无力掌控大局,有不想感觉能力不足或没有安全感,最快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
如果你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随便什么事都可以,只要让别人看起来是错的一方就行了。
如果我能证明伴侣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了。觉得自己站在对的一方,就能抵消痛苦的感觉,而且怒气能压过其它不愉快的感觉。
b,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感受它。
选择站在对的一方,其实是一种逃避痛苦的态度。如果你希望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就会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感受它,不要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
c,意识到”爱意“的存在。
触发旧伤的痛苦太强烈了,以至于我们感受不到内心里渴望与对方分享的爱。不管是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精力面对它,就能有效减轻痛苦,并让它转变为证明的感觉。要做到这样,必须有决心,这个决心就是”爱意“。
爱意的产生,是由于灵魂在驱策我们去学习如何真心地爱自己和对方。如果我们能明白,爱意在所有情况下都存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了解,痛苦其实是一种转机,能让我们成长并摆脱目前所受的限制。
面对幻灭期的“偏差行为”该如何进行沟通?
要做到在幻灭阶段,平静地体验痛苦,用爱支持彼此,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对方沟通。 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a,我想要什么? (要选择站在对的一方,还是双赢?)
b,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 (要知道,会质控对方往往是由于太多的假设)
c,在这次冲突中,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如果我只描述自己的情绪,却不把别人当成该负责的对象,那么我说的话就是真实的)
d,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似?
e,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f, 我该怎么回应这些情绪? (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作保留,也不抗拒。无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6分钟,除非你自己添盐加醋。)
g,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空虚感“,坦然面对寂寞、无助、绝望、迷失等空洞的感觉,将这些感觉表达出来,可以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保有自己,不至迷失。)
h,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选择将恐惧转化为爱意。如果你能集中心力面对无力感,并且接受这种感觉,那么你就是选择了爱。不管你要去哪里,爱都会找到你。)
作者推荐了12项处理痛苦情绪的方式?
a,想感觉吸入空气。
b,吹气球
c,能量中心
d,容器体验
c,画出心中感觉
d,运用肢体表达
g,去散个步
h,看一看感觉的颜色
i,听一听感觉说什么
j,释放重负
k,感谢的效用
I,分享你的压抑情绪
什么是内省阶段,它有什么重要性?
内省是见识自己内在的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和内在的事物和平共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你会发现你对待伴侣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由这里开始。
什么是“受害者的监牢”?
“受害者的监牢”里有三种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在所有挑战中,“受害者监牢”的三个角色都会出现。
a,遇到问题的时候,人首先会采取的的位置是“受害者”,即便只是短短几秒钟。
b,人来处理问题的机制会趋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你的问题,这时“迫害者”登场。
c,希望逃避痛苦,解决问题的“拯救者”登场。
当你已经完全把内心的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时,换句话说,你现在把亲密关系当做是监牢。
跳脱三角监牢,有哪些处事原则?
6项处理原则: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地负责。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如何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
左右为难的处境,是在考虑你追求真理的决心。
”左右为难“的状况:不管怎么选择,都觉得自己损失重大。
两难境地让人既排拒现有的选择,同时又不肯放弃它们。导致她无法做出正确决定的是她的恐惧——害怕失去的恐惧。
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很简单,首先要选择真理,还有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不选。
如何看待“家庭死忠”——根据家庭固定模式行动?
”祖先犯罪,后代受罚“的真正意思是,我面对问题的方式会传给我的孩子。
如果我选择放弃,有一天我的孩子也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也会想要放弃。
我们可以想一想跟我一起困在墙边的人,他们在寻找一个希望,而我可以为他们选择。
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信念和心态上,你就不能做真正自由的自己。
什么是牺牲?什么导致牺牲?
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心态。牺牲完全是心态上的问题。
罪恶感是牺牲的开始。为了缓解迫害者的怒气,并为我们的过错赎罪。其根本目的是保住归属感。
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原来你所做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自爱,而是出自罪恶感。
如何分辨牺牲?
牺牲是没有喜悦可言的。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你说"不"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的话,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真心实意的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有哪些常见的牺牲的模式?
英雄型:扮演最优秀的角色。
隐形人:尽量冲突和不快。
讨人喜欢:把鼓舞别人当作义务。
替罪羔羊:招惹对方攻击自己,让对方把自己的悲惨怪罪在你的身上。
烈士型:牺牲自己的健康,把所有问题揽在自己身上。
牺牲有哪三种主要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
第一种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因而感到愤恨。
第二种为了拜托牺牲模式,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
第三种是因为不断的牺牲而感到精疲力尽,想一走了之。
如何逃离牺牲的模式?
1,责任意识:最好的方法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了解到牺牲者的角色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2,觉知情绪:哪些感觉和情绪迫使你做出牺牲,最后一定发现采取牺牲的角色对亲密关系一点帮助也没有。
3,让爱主导。
什么是"钟摆效应",牺牲与放纵是什么关系?
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
你必须明白两点:a,弥补伴侣到放纵不是你的指责。b,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如果你扮演牺牲者,就会吸引自己或别人来扮演放纵者。
牺牲和放纵具有共生关系,就像钟摆的两边,而能让我们回到中心的是灵魂和爱的力量。
只有爱能进入你的心,去改变只有给予却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牺牲),只有获得却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纵),使得牺牲变为真心得给予,放纵转为真心的接受。
依附情结是怎么产生的?
当我们迫切希望得到对方的爱,但又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了配的得这份爱,我们会放弃很大一部分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对方喜欢的样子。这是依附关系。
依附情结会带来什么危害?
为了确保自己不被抛弃,为了保持“归属感”,我们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牺牲了自己的天性。
一种生存机制的介入,让一方远离这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逃离亲密关系,寻求独立。
如何破除依附情结?
想象用图画来描绘自己对伴侣的依附。注意其中的是否有任何愤恨、恐惧、挫折、紧张的感觉存在。
口头或在心里对伴侣说你们不需要再继续这种不实的亲密关系,让觉醒来支持你。
然后让灵魂领导你去看自己挣脱束缚的图像。
什么是投射理论?
我们看待外界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如果我们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挨批评的习性。
我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我在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
投射现象在亲密关系中是怎么体现的?
你和伴侣的关系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投射现象,
当我们在情绪上与人亲近时,这个人会容易让我们想起家人。
我们可能会把在父母、兄弟姊妹在一起的不愉快的日子的感受,投射到现在的亲密关系中。
”阴影人物“指的是谁?
“阴影人物“是一个具备你自身最糟糕特质的人。我们可能会拒绝承认甚至完全否认有这些负面特质的存在。
其实,这个阴影人物就是我们自己的另一面。
有哪些步骤或者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接受并去爱”阴影人物“?
要完全接受阴影人物需要极大的道德勇气,需要借助爱和灵魂的力量。
1,这个人有哪些特质是让你受不了的?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特质、信念、感觉?
2,在自己身上找出相同的信念或者特质、感觉。尽力接受这一部分自己。
3,明白接受自已的负面特质会让你觉得不自在。事实上,不愉快是一种指标,说明努力开始有效果了。
4,说出你欣赏阴影人物的哪些地方。根据投射理论,如果你欣赏别人的优点,你很可能察觉自己也有这项优点。
5,重复步骤,亲近阴影人物,直至你把阴影人物整合为自己的一部分。
如何处理对性的罪恶感?
这是潜意识的过程,当事人往往不会发现自己对性失去兴趣、冷谈都是由于罪恶感作祟的缘故。
自问:你有多想和这个重要的人建立亲密的情感交流?
意识:有时候为了更接近自己的本质,所有你对自己的身体、性欲、依附情节等的负面感觉,都会浮上台面,抑制你的性能量。
分享:把它当做是一个了解自己、无条件爱人的机会。把伴侣当做朋友、伙伴,分享你内心的秘密、恐惧、愤恨、幻想、不安全感和痛苦。
亲密:随着真正的爱和信任的成长,很可能会衍生出强烈的、真正的亲密感。你就会觉得性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需要感到罪恶,那么你受到压抑的性能量自然就得到解放了。
为什么处在内省阶段的伴侣喜欢相互较劲?
当你把竞争带进亲密关系之后,相当特别的人的欲望,加上害怕被离弃的恐惧,会让你和伴侣不断较劲?
跟爱人的较劲,这些竞争的根源都源自于想要证明自己比较特别。
但竞争起点是个谎言。要么大家同时被爱,要不就是根本没有爱。
如何坦然面对自己的竞争心态?
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的伴侣值不值得我冒着面对自己羞耻心和罪恶感的险,去承认我确实和她有竞争?
2,我自己——那个独特、有天分的我——值不值得让我冒这个险?
3,真理值不值得我这么做?
如何面对死亡的诱惑,选择生命?
表象:在内省阶段,你会觉得亲密关系让你再也难以承受,你希望事情赶快结束。
事实上:死亡的诱惑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对更多的恐惧。你已经把死亡当做是解决痛苦的方式,把生命当做是敌人来看待。
坏动机:如果你做出选择的动机是恐惧、愤怒、恨意,这些感觉是在带你往死路上走。
好动机:如果你的动机是诚心实意地为每个人人好,那么你就是选择了生命的方向。
决心:《奇迹课程》里有一句话:”神圣的神之子啊,发誓你不要死。“ 决心选择生命。
“怀疑“的本质是怎样的?
1,怀疑的心里一直存在你心中。
2,在你面临一个重大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
3,怀疑的心里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到你的未来。
4,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5,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
6,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和爱自己。
7,对自己的怀疑像黏胶,把你和固有的观念黏得紧紧的。
8,如果你向怀疑的声音屈服,这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
9,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能成功。
10,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
怀疑变成了单纯的问问题,像是一个“把关者”,不要和它战斗,听听他说什么,感受它造成的痛苦和恐惧。
什么是“启示“?
生命的天性,就是要让你不断地去发现真正的自己,以及你心中存在的感觉。
启示就是我的灵魂让我感受到它的存在。
启示是灵魂与人格之间的桥梁,灵魂会一点一滴地让你发现它的存在。
有哪些“启示”?
想不想知道让生命变得丰富的秘密?
秘密就是,你的生命已经很丰富了。
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从一个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有钱人的过程,只花了不到1秒钟。启示的力量,也是如此。
三、这本书说的内容真实吗?
作者的观念是否有理论基础?
作者说的爱上升到灵魂的层面时,变成了对全人类的爱。这是基督徒的爱情观,带有神性。非宗教人士的、格局小一点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
作者认为,我们遇到的很多(甚至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过去的经历中找到根源。不开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和伤痛。虽然这点常常是对的,作者是否有夸大过去的影响的嫌疑?
作者有哪些问题是没有说清楚的?
作者没有展开说明对性的罪恶感从何而来。
作者没有教我们分辨真正的爱情从何而来。
四、这本书与我何干?
这本书有哪些我喜欢和欣赏的地方?
本书充满善意。所有的困难都是提升灵魂的机会,所有的争执背后都隐藏有爱意。
本书充满勇气。作者以自身为例,鼓励读者对自己的全部生活负责。作者鼓励读者审视过去的经历,挖掘内心的负面情绪,正视它,体会它,用爱接受它。
本书充满智慧。亲密关系是为了学习无条件的爱。期待出自私欲,终将导致失望。真正的快乐就在我们内心,不必借由他人。我们看到的都是内心的投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的阴暗面。
本书智慧幽默。心灵成长类的书用讲大道理的口吻居多,少见文笔这么幽默活泼的。作者的注释经常把我逗笑。
五、本书触动我的段落摘录
我说:“我想要的伴侣,她会无条件爱我。当我回家时,她永远都会快乐地迎接我、拥抱我,用最崇拜的眼神看着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我要那个人不管我犯下什么样的错误,她都可以完完全全原谅我、宽恕我。我要她始终对我感兴趣,始终看着我,想象我下一步做什么。我要一个人不在乎我的形象,即使我皮头散发,她也不在乎,也始终爱我。”
朋友说:“你要的不是结婚,你只要想要找一条狗啊!”
那天晚上,我朋友好像是给我在头顶上点亮了一盏灯。我的太太是没有办法让我快乐的,同时让我快乐也不是她的职责所在,她的快乐也不是来爱我。即使她爱我,我也没有把她的爱放在我这里。
当你寻找快乐的时候,想象一下,什么地方是最没有吸引力,你永远也不会去找?那就是,在所有的不快乐里面,不快乐是最好的隐藏快乐的地方。
真是奇妙的关系。当你在全世界翻天覆地都找不到你的价值时,你会想要找到真相,想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你会看到你在无价值感中寻找,在你无价值感的最核心里面,就隐藏这你真正的价值感。
许多人把需求和感觉当做爱;许多人相信争吵时一定一方对,一方错;许多人经常想操纵或控制另一半;还有很多人甚至害怕爱和亲密关系。
很多人,纯粹是为恋爱而恋爱,一生中不断寻找能让我们热情不灭的特殊人物,而当热情熄灭时边转向寻找下一个可能目标。
”十八岁那年,我的梦中情人就已经成了十八年累积渴望的综合体。这个在我梦中,和我手牵手走在乡间小路,不发一语也心有灵犀的女人,她有慈母般的祥爱和温柔,给人安全感,也像某位小学老师那样成熟和亲切,又像个大姐姐般善解人意,还像另外小学老师般性感。同时,她也具有从前让人动心的同伴女孩的幽默感,再加上仿佛出自《圣经》或宗教电影的天使般的形象。简单地说,她概括了我情绪上和心灵上所有的欲望。“
很快我就发现,这样拖下去是不会有结果的,但我又无法降低标准,和比不上梦中情人的女孩交往。于是我只剩下了一个选择,也就是人来有恋爱史一来,绝大多数人都会作的选择——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我会买书给她看,让她变得善解人意;我会教她如何做一个亲切的人;如果去踏青时她跟不上我,我会带她去健身;而且,我还会让她习惯乡间小路的尘土、虫子和炎热。我一定要让梦中情人成真,不计任何代价!
除了命令句以外,还有一种广受喜好的说明方式,就是自古以来屡试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空白处请填上你的”每日一需“)。
后来我才明白,吵架时我们说的话和事情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们只是用言语来伤人,同事替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借口而已。但是言语攻击本身就是不符合逻辑的,而只是用暴力来保护自己。所有的攻击都是出于自卫。
人类有一个倾向,就是对事物的反应往往过于急躁。所以人很难了解其实所有的状况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你来决定的。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去诠释它。
你感到悲哀时,你就会用悲哀的心去诠释所遇到的事。认为先有事情发生,才引起你的情绪,是一种自欺的想法。事实上,先出现的是你的兴趣和感觉。
冲突总是充满了痛苦、愤怒、自尊、罪恶感,让人想不诉诸防卫机制都很难。
“怀疑”是小我的最佳武器,它会让你陷入迷宫之中,用大大小小的问题消耗你的精力,并用许多令人分心的事物来打扰你,最后还用对过去不实记忆来迷惑你。
这个阴谋的核心,是要让你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修道院,而贞洁、安贫、服从等誓言也已被取代,现代人只需让自己成为成熟、明辨是非的个体就足够了。
六、引申阅读
《找回你生命的礼物》克里斯多福.孟
《正面教育》(positive discipline),教育学博士珍.尼尔森,儿童教育
《自我与互动》(Ego & Dynamic Ground),麦克.华许本 (Michael Washburn),心理发展论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人类心理学》(Transpersonal Philosophy in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麦克.华许本 (Michael Washburn),罪恶感扼杀性能量
《热情的婚姻》,施耐奇(D.Schnarch),亨利.霍特( Herry Holt),进一步了解依附情结
《拥有一切》(Having it All),阿诺.培顿(Arnold Patent),信念与想法
《好的,不好的,和丑陋的》(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
《奇迹课程》
《知见心理学》(psychology of Vison),恰克.史匹桑诺,沟通知识
《从已知中解脱》(Freedom From the Known),克里希那穆提
《天地一沙鸥》(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电影
> 我来回应
Wilson Jia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孟子说养浩然之气,现代人如何用它打造高能量循环系统? (1人喜欢)
- 为什么NPS决定生死?一个系统思考模型讲透2C增长逻辑 (1人喜欢)
- 通过一组提问深入总结2024年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端午吃什么483篇内容 · 3.1万次浏览
- 假期必备书影音清单277篇内容 · 7.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71.5万次浏览
- 分享你的健康减肥法新5051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分享你crush的蓝调瞬间952篇内容 · 2.4万次浏览
- 我的假期好搭子69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561篇内容 · 182.3万次浏览
- 让你拥有幸福感最强的物品是什么?1.0万+篇内容 · 2.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