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立:从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入手 增强用户体验
受访人/ BobLong(威立出版集团副总裁、亚太区销售总监)
采访人/渠竞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威立副总裁兼威立亚洲销售业务总监。他1981年加入威立在英国的公司,组建了欧洲、中东和非洲的销售机构。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管理威立在日本的业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领导威立位于欧洲的营销机构,及STM图书、期刊和数据库的全球营销,及物理科学(PhysicalSciences)的全球营销。
Q:您能否告诉我们,在这一年内,您作出了哪些适应用户需求调整业务的举措?如在提高产品可发现性、倡导以用户为导向的设计理念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开展业务等方面?
■学生、教师、学者以及科研人员都是Wiley产品(期刊,图书和数据库)的主要用户。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读者的阅读行为和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在发生着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尤其是电子出版品,自身也在不断调整、更新和升级换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年WileyOnlineLibrary平台推出的AnywhereArticle服务。正如Wiley副总裁兼学术传播常务董事PhillipCarpenter所说:“我们服务的研究群体与我们出版的研究论文一样多元,AnywhereArticle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学术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实验室或大学图书馆,便携性必须成为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nywhereArticle采用了最新的HTML5技术,可以智能识别并适应不同屏幕尺寸,不论是台式机还是平板电脑或手机,自动调整内容尺寸和相应功能,保证用户使用任何设备都能获得最佳视觉体验。
就Wiley期刊稿源数量排名而言,中国目前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稿源国,而且这种差距还在逐渐缩小。中国作者获取学术信息的渠道,包括社交传媒,与国际同行存在着不同。那么如何满足中国作者这样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的需求,对Wiley来说就需要认真分析作者的行为习惯,加强与中国作者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目前在学术社交传媒方面,Wiley在中国市场已经开通了一些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例如2012年与科学网合作开通的Wiley中国博客、2013年开通的WeChat中国作者服务、2014年开通的LinkeIn中国作者服务等。下一步还计划开通微博中国作者服务的平台。目标是通过多渠道加强与中国作者的联系,不仅让他们随时了解把握国际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同时还帮助作者把更优秀的文章发表在Wiley顶尖期刊上,以提升中国科研在国际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加快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Q:根据您的经验,哪些学科领域更适合开发纸质图书和期刊,哪些学科更适合开发数字书刊?
■Wiley针对三个特定市场推出适应需求的出版物。
一是针对教育和培训市场。首先,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到国外读大学,大学预科(AP)的英文教材市场在增长。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内地以外的大学在中国设立分校或者合资学校(例如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以及一些特色高校的兴起(例如南方科技大学),大学英文教材的市场也会增长。
最后,随着上市公司的国际接轨进程,以及国外企业在中国设立的机构的需求,会计和金融类的认证考试(例如CMA、CPA、CFA等)纸质图书、资料以及在线系统的需求会增长。
二是针对零售市场。首先,专业应用和大众类的英文图书,需求并没有萎缩。纸质图书,由于清关、运输等占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服务”将是制胜的法宝,包括价格、订单满足率(是否能订到)和订单满足时间(多久能收到货)。学术类的英文图书,由于研究经费在来源、用途上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只要服务到位,市场依然看好。未来POD(按需印刷)将是提升服务、并有助于扩大纸质图书的个人用户市场的重要途径。
至于面向个人用户的英文版电子书,受众人群的需求十分多样化,例如文学、游戏攻略等图书的移动端阅读,技术类图书的碎片化阅读,系统学习类图书的终端阅读等。所以,不同阅读方式下的阅读体验、SEO(搜索引擎优化)、支付方式等,将是决定市场是否接受的重要因素。
三是针对机构市场。首先,学术类的图书,对电子版的兴趣将越来越大。但是,面对质量良莠不齐、价位和销售模式千差万别、海量电子书的状态,机构用户也许会仔细思考,在纸与电、品质与价格、经费与需求、廉价与效果、馆藏与使用、可持续性、可发现性以及其他很多方面谨慎决策。
其次,由于经费上的考虑,纸本图书订购也会缓慢上升,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图书。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依然会占据较大的份额。
Wiley的策略,自然是在认识到上述市场状况和产品优势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继续推广大学和大学预科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和学习系统;2.推出针对认证考试的、官方版本的CMA、CPA、CFA等图书和在线学习系统,并与本地伙伴合作;推出金融/财务类的社区。3.让高大尚的Wiley纸质和电子图书与第三方平台(POD以及电子书平台)合作,以接地气的方式服务于个人用户市场。4.与机构用户一起探讨实际需求,以灵活的方式满足图书馆的需求。
采访人/渠竞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威立副总裁兼威立亚洲销售业务总监。他1981年加入威立在英国的公司,组建了欧洲、中东和非洲的销售机构。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管理威立在日本的业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领导威立位于欧洲的营销机构,及STM图书、期刊和数据库的全球营销,及物理科学(PhysicalSciences)的全球营销。
Q:您能否告诉我们,在这一年内,您作出了哪些适应用户需求调整业务的举措?如在提高产品可发现性、倡导以用户为导向的设计理念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开展业务等方面?
■学生、教师、学者以及科研人员都是Wiley产品(期刊,图书和数据库)的主要用户。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读者的阅读行为和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在发生着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尤其是电子出版品,自身也在不断调整、更新和升级换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年WileyOnlineLibrary平台推出的AnywhereArticle服务。正如Wiley副总裁兼学术传播常务董事PhillipCarpenter所说:“我们服务的研究群体与我们出版的研究论文一样多元,AnywhereArticle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学术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实验室或大学图书馆,便携性必须成为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nywhereArticle采用了最新的HTML5技术,可以智能识别并适应不同屏幕尺寸,不论是台式机还是平板电脑或手机,自动调整内容尺寸和相应功能,保证用户使用任何设备都能获得最佳视觉体验。
就Wiley期刊稿源数量排名而言,中国目前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稿源国,而且这种差距还在逐渐缩小。中国作者获取学术信息的渠道,包括社交传媒,与国际同行存在着不同。那么如何满足中国作者这样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的需求,对Wiley来说就需要认真分析作者的行为习惯,加强与中国作者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目前在学术社交传媒方面,Wiley在中国市场已经开通了一些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例如2012年与科学网合作开通的Wiley中国博客、2013年开通的WeChat中国作者服务、2014年开通的LinkeIn中国作者服务等。下一步还计划开通微博中国作者服务的平台。目标是通过多渠道加强与中国作者的联系,不仅让他们随时了解把握国际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同时还帮助作者把更优秀的文章发表在Wiley顶尖期刊上,以提升中国科研在国际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加快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Q:根据您的经验,哪些学科领域更适合开发纸质图书和期刊,哪些学科更适合开发数字书刊?
■Wiley针对三个特定市场推出适应需求的出版物。
一是针对教育和培训市场。首先,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到国外读大学,大学预科(AP)的英文教材市场在增长。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内地以外的大学在中国设立分校或者合资学校(例如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以及一些特色高校的兴起(例如南方科技大学),大学英文教材的市场也会增长。
最后,随着上市公司的国际接轨进程,以及国外企业在中国设立的机构的需求,会计和金融类的认证考试(例如CMA、CPA、CFA等)纸质图书、资料以及在线系统的需求会增长。
二是针对零售市场。首先,专业应用和大众类的英文图书,需求并没有萎缩。纸质图书,由于清关、运输等占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服务”将是制胜的法宝,包括价格、订单满足率(是否能订到)和订单满足时间(多久能收到货)。学术类的英文图书,由于研究经费在来源、用途上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只要服务到位,市场依然看好。未来POD(按需印刷)将是提升服务、并有助于扩大纸质图书的个人用户市场的重要途径。
至于面向个人用户的英文版电子书,受众人群的需求十分多样化,例如文学、游戏攻略等图书的移动端阅读,技术类图书的碎片化阅读,系统学习类图书的终端阅读等。所以,不同阅读方式下的阅读体验、SEO(搜索引擎优化)、支付方式等,将是决定市场是否接受的重要因素。
三是针对机构市场。首先,学术类的图书,对电子版的兴趣将越来越大。但是,面对质量良莠不齐、价位和销售模式千差万别、海量电子书的状态,机构用户也许会仔细思考,在纸与电、品质与价格、经费与需求、廉价与效果、馆藏与使用、可持续性、可发现性以及其他很多方面谨慎决策。
其次,由于经费上的考虑,纸本图书订购也会缓慢上升,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图书。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依然会占据较大的份额。
Wiley的策略,自然是在认识到上述市场状况和产品优势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继续推广大学和大学预科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和学习系统;2.推出针对认证考试的、官方版本的CMA、CPA、CFA等图书和在线学习系统,并与本地伙伴合作;推出金融/财务类的社区。3.让高大尚的Wiley纸质和电子图书与第三方平台(POD以及电子书平台)合作,以接地气的方式服务于个人用户市场。4.与机构用户一起探讨实际需求,以灵活的方式满足图书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