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李致忠先生于《筹海图编》点校说明一文来挑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一根老刺
2012年8月25日有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日本领导人涉钓鱼岛言论答记者问稿见于网络,其中有一内容如下:
问:8月2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会见记者时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1895年明治政府在确认钓鱼岛没有清朝统治痕迹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日本领土,围绕钓鱼岛不存在主权归属问题。中国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指出东海可能蕴藏石油资源之后才提出主权主张的。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我们对日本领导人公开发表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言论表示强烈不满。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最早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和利用。现存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史籍之一是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顺风相送》一书,书中使用的名称为“钓鱼屿”和“赤坎屿”,即今天的钓鱼岛、赤尾屿。明朝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标明了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表明这些岛屿至少在明朝就已在中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日本则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才对钓鱼岛提出主权要求,并采取非法手段窃取了这些岛屿。显然,所谓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主张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余下省略)
这位外交部的发言人明显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筹海图编》之编纂者乃郑若曾,而非胡宗宪。洪磊将其归至胡宗宪名下,无疑是开了一次历史倒车。凡涉嘉靖、隆庆、万历史的都知道《筹海图编》的一段公案。嘉靖三十一年,王直、陈东、麻页勾结倭寇,大势侵扰,至江、浙骚动,生灵涂炭。郑若曾家乡亦屡遭祸及,郑氏对是时之倭乱有自身深刻见解,遂自荐其计并辑沿海图十有二幅。用其方略,辄有成效。颇受赏识,从而成为了胡宗宪的幕僚,直接参与到平倭之业中,而《筹海图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完成的,归纳起来即是总结历史、解决现实问题,亦为后世提供海防典籍。编纂之缘起、过程,是书之内容与价值,作者与众人之序跋,多有明示,且胡宗宪亦有为此作序,序中言:崑山郑子伯鲁素抱经术,爾者寇扰东吴,用其方略,辄有成效。亟徵至武林,运筹赞画……。用是详核地利,指陈得失,自嶺南迄辽左,计里辨方,八千五百余里,沿海山沙险阨延袤之形,盗踪分合入寇径路,以及哨守应援、水陆攻战之具,无微不覈,无细不综。成书十有三卷,名曰筹海图编。余展卷三復,而叹郑子之用心良苦矣……。以上胡氏序中所言,实际清清楚楚道明,郑若曾为该书之编纂者,而实际上尚有更多人为是书所撰之序,皆可作证,此不赘引。
明代《筹海图编》计有三个版本,初刻本是嘉靖四十一年春正月由胡宗宪主持在杭州开雕,此本为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注文双行,白口,四周双边。书前有茅坤、唐樞、范惟一、胡松、胡宗宪 序文五篇,郑若曾自序一篇。是书的再刻本是隆庆六年东泉邬公等人主持在杭州刊刻的,此本行款字数、版口边栏、甚至错别字都与嘉靖初刻本一致,完全可视为翻刻本。而事情恰出在第三个刻本前的一个万历重印本,这个本子其实重印的即是嘉靖初刻本。重印的主持人乃胡宗宪后人,原因是胡宗宪死狱一案由万历初年得到平反,并復官追谧。其后人为了宣扬其生前事迹,便借重此书,这本也可理解。问题则出在胡氏后人的不择手段,动手剜改各卷下题,成为:明少保胡宗宪辑议;孙举人胡灯重校;昆山郑若曾编次;一下将郑若曾编纂改成了一个对是书整理次序的人物,为了完全抹去郑若曾在是书中的痕迹,又剜改掉了书中有郑若曾的地方,从而掠美于胡宗宪。如此一来,到天啟四年,胡维极重刻此书(第三个版本),干脆一不作二不休,完全排除了郑若曾的名字,从而归于胡宗宪名下。
至清代康熙三十二年,郑若曾五世孙主持刊刻了第四个版本,并于是书之跋中,对《筹海图编》前三个版本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并澄清了事实。虽如此,是书之著仍挂胡氏名,到乾隆官修四库全书,还是挂胡氏名。但在各卷端下均为:昆山郑若曾伯鲁著。基本澄清了胡氏后人相继造成的混乱。
而此一段公案则由李致忠先生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对《筹海图编》的出版及署名编纂者郑若曾为正式的完结,李先生在是书开头的点校说明(写于一九八四年),已将作者相争之由来作了详细的说明与释疑。本人弗敢掠美,仅是摘选文中重要部分,来指明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这个错误。
问:8月2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会见记者时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1895年明治政府在确认钓鱼岛没有清朝统治痕迹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日本领土,围绕钓鱼岛不存在主权归属问题。中国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指出东海可能蕴藏石油资源之后才提出主权主张的。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我们对日本领导人公开发表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言论表示强烈不满。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最早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和利用。现存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史籍之一是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顺风相送》一书,书中使用的名称为“钓鱼屿”和“赤坎屿”,即今天的钓鱼岛、赤尾屿。明朝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标明了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表明这些岛屿至少在明朝就已在中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日本则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才对钓鱼岛提出主权要求,并采取非法手段窃取了这些岛屿。显然,所谓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主张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余下省略)
这位外交部的发言人明显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筹海图编》之编纂者乃郑若曾,而非胡宗宪。洪磊将其归至胡宗宪名下,无疑是开了一次历史倒车。凡涉嘉靖、隆庆、万历史的都知道《筹海图编》的一段公案。嘉靖三十一年,王直、陈东、麻页勾结倭寇,大势侵扰,至江、浙骚动,生灵涂炭。郑若曾家乡亦屡遭祸及,郑氏对是时之倭乱有自身深刻见解,遂自荐其计并辑沿海图十有二幅。用其方略,辄有成效。颇受赏识,从而成为了胡宗宪的幕僚,直接参与到平倭之业中,而《筹海图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完成的,归纳起来即是总结历史、解决现实问题,亦为后世提供海防典籍。编纂之缘起、过程,是书之内容与价值,作者与众人之序跋,多有明示,且胡宗宪亦有为此作序,序中言:崑山郑子伯鲁素抱经术,爾者寇扰东吴,用其方略,辄有成效。亟徵至武林,运筹赞画……。用是详核地利,指陈得失,自嶺南迄辽左,计里辨方,八千五百余里,沿海山沙险阨延袤之形,盗踪分合入寇径路,以及哨守应援、水陆攻战之具,无微不覈,无细不综。成书十有三卷,名曰筹海图编。余展卷三復,而叹郑子之用心良苦矣……。以上胡氏序中所言,实际清清楚楚道明,郑若曾为该书之编纂者,而实际上尚有更多人为是书所撰之序,皆可作证,此不赘引。
明代《筹海图编》计有三个版本,初刻本是嘉靖四十一年春正月由胡宗宪主持在杭州开雕,此本为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注文双行,白口,四周双边。书前有茅坤、唐樞、范惟一、胡松、胡宗宪 序文五篇,郑若曾自序一篇。是书的再刻本是隆庆六年东泉邬公等人主持在杭州刊刻的,此本行款字数、版口边栏、甚至错别字都与嘉靖初刻本一致,完全可视为翻刻本。而事情恰出在第三个刻本前的一个万历重印本,这个本子其实重印的即是嘉靖初刻本。重印的主持人乃胡宗宪后人,原因是胡宗宪死狱一案由万历初年得到平反,并復官追谧。其后人为了宣扬其生前事迹,便借重此书,这本也可理解。问题则出在胡氏后人的不择手段,动手剜改各卷下题,成为:明少保胡宗宪辑议;孙举人胡灯重校;昆山郑若曾编次;一下将郑若曾编纂改成了一个对是书整理次序的人物,为了完全抹去郑若曾在是书中的痕迹,又剜改掉了书中有郑若曾的地方,从而掠美于胡宗宪。如此一来,到天啟四年,胡维极重刻此书(第三个版本),干脆一不作二不休,完全排除了郑若曾的名字,从而归于胡宗宪名下。
至清代康熙三十二年,郑若曾五世孙主持刊刻了第四个版本,并于是书之跋中,对《筹海图编》前三个版本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并澄清了事实。虽如此,是书之著仍挂胡氏名,到乾隆官修四库全书,还是挂胡氏名。但在各卷端下均为:昆山郑若曾伯鲁著。基本澄清了胡氏后人相继造成的混乱。
而此一段公案则由李致忠先生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对《筹海图编》的出版及署名编纂者郑若曾为正式的完结,李先生在是书开头的点校说明(写于一九八四年),已将作者相争之由来作了详细的说明与释疑。本人弗敢掠美,仅是摘选文中重要部分,来指明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这个错误。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测测你的精神住宅区1899篇内容 · 4.3万次浏览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41.7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480.5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021篇内容 · 718.5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021.9万次浏览
- 我的生命和夏天是同一种质地154篇内容 · 7.4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15篇内容 · 2597次浏览
- 独居中年女性最难面对的困境1.0万+篇内容 · 46.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