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快乐都有个悲伤的背景
1990年,Renoir的Le Moulin de la Galette(小幅)以781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的纸业巨头购得。这是有史以来单幅画的第二高价(第一是被同一个人买走的Picasso)。所谓天价,是指远远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格――比如你花500块买一个茶叶蛋。
该怎么来评价Le Moulin de la Galette呢。诚然,它是印象派的重要开山作之一。它传达的思想也很明确:快乐。就像Renoir自己所说的:我希望我的绘画充满了快乐――绘画应该是快乐的。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这幅画时,我也同样惊叹于画面的流动感和光点感;男人和女人们互相凝视着,舞蹈着;欢庆的气息弥漫在空气里。
1876年,LMDLG创作的年份。法兰西第三帝国动荡不安的一年,数千人血洗街头,而画中的磨坊正是革命分子和激进分子的聚集地。Renoir又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创作这么一幅欢腾的作品呢?是仿佛王安忆小说里的旧式老上海,每星期仍然坚持去红房子吃一碗罗宋汤那样的心情吧?汤的味道跟记忆里的有了出入,而餐馆的装修也翻修一新。物是人非,这样的坚持又为什么呢?可是如果连这样的坚持都放任了,又留下什么呢?Renoir用自己的画笔去坚持一种旧式的快乐模式,一种更像18世纪的快乐:慵懒的,优雅的,轻松的,调情的。而这样的快乐与当时的政局多么的背道而驰。我们已经无法追溯当时的磨坊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状,但我看过一些当时其他画家笔下的Le Moulin de la Galette, 一片肃穆充满敌意。
我一直觉得比起悲伤来,快乐显得有些浅薄。伟大的作品都是从一个苦痛的灵魂中诞生的。比如喜剧――能让你发笑的是好的喜剧;而谢幕后让你回味起来却眼眶湿润的是伟大的喜剧。 我们一生都在悲伤中寻求快乐,就仿佛一个聪明人寻求一个笨蛋的出口那么讽刺。也许就是因为快乐太浅薄了,浅薄到我们无法去相信那就是正解。于是我们绕开了,就像所有聪明人会做的那样舍近求远。
可是,如果一个人一直快乐,一直浅薄地快乐着――那这种快乐是否具有意义?他又是否能意识到他的快乐?或者说,那还是快乐吗?我的外婆每次见到我还是会塞给我几个桔子几粒糖。我从前总是很嫌麻烦地推开,现在的我明白了。食物对于他们那一代跟对于我们是不同的。经历过物资匮乏大饥荒的他们,食物有了一种类似宗教上的意义。而快乐就像河的彼岸,只有趟过那条深沉冰冷的河水,才能功德圆满。有时候我会想,快乐更像散布河上的无数浮板,你在河水里游走的时候能不断抓住而稍事休息,但这并不能改变你浑身浸湿冷得发抖的状况――而所谓的彼岸,也许并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Le Moulin de la Galette――除去它在技术上的里程碑意义――并不能称上是一个伟大的作品。它太欢乐了,所以太单薄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个在76岁高龄买了LMDLG的商业巨子,不久后事业出现危机而他的帝国最终分崩离析。LMDLG也作为财产被银行查收。
几年后再次被一个不愿透露身份的神秘买家以5000万美元购去,从此下落不明。
我想任何一个学美术的人,再次看到LMDLG,都无法单纯地快乐。它的辗转流传包含了太多的人世无常。无法忘记隐藏在画布背后那个年代人人自危的空气,无法停止想象那个纸业巨头在人生的最后功败垂成的表情。而它现在,又躺在谁珍藏的私人画廊里独自寂寞呢?
只有画里,男人们女人们依旧调情着,微笑着,舞蹈着。阳光细碎地落在他们身上。所有的快乐都像印象派所秉持的宗旨那样――转瞬即逝。
该怎么来评价Le Moulin de la Galette呢。诚然,它是印象派的重要开山作之一。它传达的思想也很明确:快乐。就像Renoir自己所说的:我希望我的绘画充满了快乐――绘画应该是快乐的。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这幅画时,我也同样惊叹于画面的流动感和光点感;男人和女人们互相凝视着,舞蹈着;欢庆的气息弥漫在空气里。
1876年,LMDLG创作的年份。法兰西第三帝国动荡不安的一年,数千人血洗街头,而画中的磨坊正是革命分子和激进分子的聚集地。Renoir又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创作这么一幅欢腾的作品呢?是仿佛王安忆小说里的旧式老上海,每星期仍然坚持去红房子吃一碗罗宋汤那样的心情吧?汤的味道跟记忆里的有了出入,而餐馆的装修也翻修一新。物是人非,这样的坚持又为什么呢?可是如果连这样的坚持都放任了,又留下什么呢?Renoir用自己的画笔去坚持一种旧式的快乐模式,一种更像18世纪的快乐:慵懒的,优雅的,轻松的,调情的。而这样的快乐与当时的政局多么的背道而驰。我们已经无法追溯当时的磨坊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状,但我看过一些当时其他画家笔下的Le Moulin de la Galette, 一片肃穆充满敌意。
我一直觉得比起悲伤来,快乐显得有些浅薄。伟大的作品都是从一个苦痛的灵魂中诞生的。比如喜剧――能让你发笑的是好的喜剧;而谢幕后让你回味起来却眼眶湿润的是伟大的喜剧。 我们一生都在悲伤中寻求快乐,就仿佛一个聪明人寻求一个笨蛋的出口那么讽刺。也许就是因为快乐太浅薄了,浅薄到我们无法去相信那就是正解。于是我们绕开了,就像所有聪明人会做的那样舍近求远。
可是,如果一个人一直快乐,一直浅薄地快乐着――那这种快乐是否具有意义?他又是否能意识到他的快乐?或者说,那还是快乐吗?我的外婆每次见到我还是会塞给我几个桔子几粒糖。我从前总是很嫌麻烦地推开,现在的我明白了。食物对于他们那一代跟对于我们是不同的。经历过物资匮乏大饥荒的他们,食物有了一种类似宗教上的意义。而快乐就像河的彼岸,只有趟过那条深沉冰冷的河水,才能功德圆满。有时候我会想,快乐更像散布河上的无数浮板,你在河水里游走的时候能不断抓住而稍事休息,但这并不能改变你浑身浸湿冷得发抖的状况――而所谓的彼岸,也许并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Le Moulin de la Galette――除去它在技术上的里程碑意义――并不能称上是一个伟大的作品。它太欢乐了,所以太单薄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个在76岁高龄买了LMDLG的商业巨子,不久后事业出现危机而他的帝国最终分崩离析。LMDLG也作为财产被银行查收。
几年后再次被一个不愿透露身份的神秘买家以5000万美元购去,从此下落不明。
我想任何一个学美术的人,再次看到LMDLG,都无法单纯地快乐。它的辗转流传包含了太多的人世无常。无法忘记隐藏在画布背后那个年代人人自危的空气,无法停止想象那个纸业巨头在人生的最后功败垂成的表情。而它现在,又躺在谁珍藏的私人画廊里独自寂寞呢?
只有画里,男人们女人们依旧调情着,微笑着,舞蹈着。阳光细碎地落在他们身上。所有的快乐都像印象派所秉持的宗旨那样――转瞬即逝。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晒晒我画的月亮1.0万+篇内容 · 65.4万次浏览
- 我看到的中秋月2565篇内容 · 146.2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5诺贝尔文学奖1.0万+篇内容 · 14.3万次浏览
- 节日亦是休息日1241篇内容 · 46.7万次浏览
- 长假旅行去哪里908篇内容 · 82.7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445篇内容 · 60.8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175篇内容 · 39.5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797.7万次浏览
伟大的作品都是从一个苦痛的灵魂中诞生的。。。。看你的文字很舒服。。。偶尔看了第九区,看到评论,路过见到了你,又看到了你的日记,很和胃口,只是我停不下来,只是飘过。豆瓣的确神奇,很容易让人找到同类。其实我很想停留,了解别人,交一些喜欢的朋友,可是我似乎停不下来。我现在的确是一个很懒的人了。因为觉得暂时无法再超越自己了,甚至厌倦了去做深入的思考。只是更多转向关注现实问题,让精神世界暂时荒芜着吧,不过还是希望能多认识一些你这样的朋友:)
我一直觉得比起悲伤来,快乐显得有些浅薄。。。。这句话,也很有同感!!!不过对应深刻的悲伤是深切的喜悦。快乐也可以不浅薄。喜欢周星驰的喜剧,可以细细的品味,喜中带悲。能够不沉迷悲伤,进而超越悲伤和抑郁,是可以做到的,保持奋斗的热情,永不停歇。我好像没办法停留在一个中间态。关于你说的面对虫族的飞扑,你说会选择射杀。可能每个人的反应会不一样。我可能不会轻易地选择射杀,即使面对恶人,最好的结果也是不杀,当然前提的自己足够强大。选择射杀是低级的本能自我保护,可能会错杀,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暴力循环。顺便再说一句,那个《第九区》确实不错,不知你看过刘慈欣的科幻没,那种纯粹的硬科幻,对科学的信仰和乐观的精神和主流的科幻很不相同,不过看小说的兴奋之情似乎大于看科幻电影,也许感觉是不同的把,心境不同,风格不同,不能说谁好谁坏。
嗯,看过刘慈欣,非常喜欢三体~我也感觉读小说更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