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sinane
真正促动我去看这部剧的起因是了解到编剧 David Greig 原来是苏格兰人,看网上的一些报道说此人是英国国宝级的编剧,而他改编麦克白有一部分原因是想从苏格兰的角度来重新讲述这个由英格兰人写的关于苏格兰的故事(据说莎士比亚从来没有到过苏格兰)。在原剧里,麦克白这个统治苏格兰的暴君和他的夫人是两个 flat character,除了邪恶还是邪恶,最终被以 Siward 为代表的英格兰人征服。试想站在苏格兰的角度,故事是否会有另外一面的解读呢?更有趣的是,我查了wiki上关于麦克白的介绍,上面说 "No near contemporary source remarks on Macbeth as a tyrant. The Duan Albanach, which survives in a form dating to the reign of Malcolm III, calls him "Mac Bethad the renowned."
抱着看编剧如何为苏格兰正名的好奇走进了剧院,看完后却发现和预期想的完全不一样。首先,编剧并没有想“改编”莎剧经典的野心,他要探讨的,不过是《麦克白》结束以后的故事。其次,他虽然是一个苏格兰人,却自始自终(我认为)仍是以英格兰的视角在呈现苏格兰这个陌生的“他者”,而这显然是有用意的。
再进一步了解 David 这个人,发现过分解读他的苏格兰人身份是没有必要的。首先,他其实是在非洲长大的,13岁才迁回爱丁堡。据助理导演说,他当时根本就不确定自己算是英格兰人还是苏格兰人。其次,他在非洲长大的经历,以及在中东(阿富汗、伊拉克)旅居和当记者的经历,决定了他作品中的国际视野,以及对很多国际问题的关注。
他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麦克白死后,英国将军 Siward 如何按照英格兰人的想法来帮助重建苏格兰的国家秩序。这是一个典型的把胜利者的意志强加给被征服者的故事。无论这个意志看起来是多么的“正确”,也无论 Siward 这个人怀有多大的善意要给苏格兰人民带来和平,强加的外来者的意志不会被当地人接受,带来的反而是无休无止的战争和流血(阿富汗?伊拉克?)。而麦克白夫人也并没有像莎士比亚原作中一样发疯死掉,而是化名为 Gruach 成为本剧的灵魂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她正是苏格兰灵魂的代表,和以 Siward 为代表的殖民者展开了较量。
印象很深的一段是一个英国士兵爱上了一个苏格兰当地的姑娘,两人语言不通,但英国士兵处处维护她,甚至还救了她,但当他尝试去拥抱心爱的姑娘时,却被这个姑娘一刀捅死。正如后面几个章节开头英国士兵在旁白里表述的一样,他们不了解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永远无法打赢这场战,他们想回家。其中一个年轻士兵就一直问 "Why are we here? Why are we here? Why are we here?"
这部戏在形式上没有很多的颠覆和创新,在演剧方式上趋向于传统,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剧对当代观众的震撼和冲击要胜过原著,不仅因为它对当代国际问题的隐射,也因为人物在这部剧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更立体。
借用我看到的一篇评论里说的话 "Modern drama is not dead; this is playwriting at its finest. Superb."
关于布景
整个舞台左边 1/2 的场地被搭成了一段阶梯,助理导演解释说这是 inspired by the geography of Scotland,既可用作室内布景,当故事转移到战场上时也合情合理。右边靠里边的一个角落其实是一个乐队池,他们会配合剧情现场演奏。其实说实话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安排,我还是比较保守,觉得乐队的出现会打断剧情的节奏。但是音乐不得不说很赞。
最后是台词里印象很深的一段话(其实只是想找个地方摘抄下来而已。。。)
"You seem to think peace is a natural state, Siward, and conflict its interruption, but the truth is the exact opposite. Peace is what the sea looks like in a dead calm – a rare and beautiful moment – something impossible – a glimpse of perfection before the wind comes back again. You can no more force peace into existence than you can wander across the surface of the sea stamping the waves flat."
抱着看编剧如何为苏格兰正名的好奇走进了剧院,看完后却发现和预期想的完全不一样。首先,编剧并没有想“改编”莎剧经典的野心,他要探讨的,不过是《麦克白》结束以后的故事。其次,他虽然是一个苏格兰人,却自始自终(我认为)仍是以英格兰的视角在呈现苏格兰这个陌生的“他者”,而这显然是有用意的。
再进一步了解 David 这个人,发现过分解读他的苏格兰人身份是没有必要的。首先,他其实是在非洲长大的,13岁才迁回爱丁堡。据助理导演说,他当时根本就不确定自己算是英格兰人还是苏格兰人。其次,他在非洲长大的经历,以及在中东(阿富汗、伊拉克)旅居和当记者的经历,决定了他作品中的国际视野,以及对很多国际问题的关注。
他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麦克白死后,英国将军 Siward 如何按照英格兰人的想法来帮助重建苏格兰的国家秩序。这是一个典型的把胜利者的意志强加给被征服者的故事。无论这个意志看起来是多么的“正确”,也无论 Siward 这个人怀有多大的善意要给苏格兰人民带来和平,强加的外来者的意志不会被当地人接受,带来的反而是无休无止的战争和流血(阿富汗?伊拉克?)。而麦克白夫人也并没有像莎士比亚原作中一样发疯死掉,而是化名为 Gruach 成为本剧的灵魂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她正是苏格兰灵魂的代表,和以 Siward 为代表的殖民者展开了较量。
印象很深的一段是一个英国士兵爱上了一个苏格兰当地的姑娘,两人语言不通,但英国士兵处处维护她,甚至还救了她,但当他尝试去拥抱心爱的姑娘时,却被这个姑娘一刀捅死。正如后面几个章节开头英国士兵在旁白里表述的一样,他们不了解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永远无法打赢这场战,他们想回家。其中一个年轻士兵就一直问 "Why are we here? Why are we here? Why are we here?"
这部戏在形式上没有很多的颠覆和创新,在演剧方式上趋向于传统,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剧对当代观众的震撼和冲击要胜过原著,不仅因为它对当代国际问题的隐射,也因为人物在这部剧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更立体。
借用我看到的一篇评论里说的话 "Modern drama is not dead; this is playwriting at its finest. Superb."
关于布景
整个舞台左边 1/2 的场地被搭成了一段阶梯,助理导演解释说这是 inspired by the geography of Scotland,既可用作室内布景,当故事转移到战场上时也合情合理。右边靠里边的一个角落其实是一个乐队池,他们会配合剧情现场演奏。其实说实话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安排,我还是比较保守,觉得乐队的出现会打断剧情的节奏。但是音乐不得不说很赞。
最后是台词里印象很深的一段话(其实只是想找个地方摘抄下来而已。。。)
"You seem to think peace is a natural state, Siward, and conflict its interruption, but the truth is the exact opposite. Peace is what the sea looks like in a dead calm – a rare and beautiful moment – something impossible – a glimpse of perfection before the wind comes back again. You can no more force peace into existence than you can wander across the surface of the sea stamping the waves flat."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145篇内容 · 5.5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213篇内容 · 3.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99.7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1.0万+篇内容 · 41.4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62篇内容 · 1.2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36篇内容 · 44.4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015篇内容 · 937.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90.7万次浏览
我本來也想看的,可惜這個劇只有到高雄沒有到台北。不過我已經買了十月的票,看英國環球劇場來演仲夏夜之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