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十年
我生于1978年,算起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起来的。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三十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为世人所瞩目。
幼时家境贫寒,但饭还是能吃饱的。有时候碗里的饭没吃干净,年迈的奶奶就开始唠叨了,说我不爱惜粮食,要天打雷劈的。想当初,他们一日三餐只能吃清可鉴人的稀饭,有时候只能以野菜、树叶果腹,并指着门前的树林告诉我,哪棵哪棵树上的叶子她吃过,言之凿凿。我总是不信,可能吗?哪怎么能咽得下去!饭虽吃得饱,却少见油水,一日三餐,总是腌菜、豆角之类的当家。有时候就弄一点猪油放在饭里拌一拌,就觉得格外地香,饭也多吃一点。但猪油拌饭也不是常有得吃。那时最开心的是父亲回家。父亲是一名矿工,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地方上班,一般一个月回来一次。每次回来总会买点水果、割点肉,而且父亲特别喜欢捕鱼,一回来就拿着工具到圩里沟沟渠渠地转,鱼是不愁吃的,但我一直不喜欢吃鱼,总觉不解馋。父亲一走,就又打回原形了,荤菜就难得见面了。那时还小,不懂事,总是怀疑是不是父亲把好吃的东西装在他的工具包里带走了。父亲于我,可能就像圣诞老人吧,不同的是,这个“圣诞老人”是一个月来一次的。即使这样,我家在当地还算中上的,毕竟父亲每月还有几十元的工资。左邻右舍缺个一块两块的,总来我家借。不过,我家也总欠着屋后杂货店的钱,等父亲月底回来结清。
现在想想,那时最辛苦的是我母亲。父亲长年在外,奶奶年迈,还裹着小脚,我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当时都还年幼。家里里里外外,都靠母亲张罗着。田里的活是永远忙不完的,起早摸黑在所难免。有一次母亲一觉醒来,看窗外月光皎洁,以为快天亮了,就起身到田里去割稻,可是一块田都割完了天还没亮。整个圩里,就她一人,事后想想,都有点害怕。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母亲每天还要两里外的河里去挑水,一个来回就得半个小时。一天得这样几个来回,夏天更甚。前几年家里装了自来水,母亲感慨说,这个钱花得值!那时每年冬天都要兴修水利,每家按田亩数出义务工。母亲就带着干粮挑着稻草、被褥去江堤,有时一去就是一个月,回来时就快过年了。
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家里的境况也一天天好起来。村子里有人买回了第一台电视,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具体哪一年不记得了。每天晚上,他们家就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左邻右舍就扛着凳子去了,别提有多热闹了。逐渐地买的人也多了,这种场景也看不见了。有些人家弄一张彩色的塑料纸贴在屏幕上,黑白电视就变成了彩电。
94年中考,我考上了省重点中学,但一家权衡再三,还是决定让我上师范,工作不愁,学费低廉,每个月还有三十六块的补贴,家里也就不需要拿多少钱了。面试那天,母亲给我买件花短袖,十块钱吧。我就穿着花短袖,趿拉着拖鞋去++市了。那是我第一次去市里,只有三四条街的++让我觉得很惶恐,生怕自己迷路了。面试时,那个老师说我像小流氓,穿着花里胡哨的短袖,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还趿拉着拖鞋从++县到++市,直夸我“有本事”!
97年我家算翻身了!我师范毕业回母校++中学教书,一个月四百来块钱。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觉得自己像个大款,给自己买了件夹克,五十来块,里外都能穿,美了很长时间。开始的时候学校只有一部电话,平时只能接不能打。要打电话要找校长才行。我没打过电话,我也不知道打给谁。后来流行寻呼机,学校里的年轻教师几乎都买了,我也买了一台。手机是不敢想的,那时真正的大款才能用得起的。我的一个同事,为了过手机瘾,买了部无绳电话,平时就别在腰上。有人和他开玩笑,趁他上课的时候给他打电话。那时能接到电话还是很高兴的,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值。没过两年,寻呼机就淘汰了,手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就不稀罕了,也就看不见有人把手机别在腰上显摆了。
02年我再次回到了校园,圆我的大学梦,于家乡也就日渐疏远了。但每次回去,总有惊喜。家乡的面貌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通往中学的以前是一条泥巴路。晴得时间长了,灰尘能盖住脚面;雨得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泥沼。我在这条路上来回奔走了有十年。上学的时候,不记得自己在这条泥路上摔了多少跤;后来回中学工作,也不记得看见多少学生在这条泥路上摔跤。我家门前门后以前也都是泥路。南方雨水多,每逢梅雨季节,雨靴上总是粘着厚厚的黄泥巴,步履艰难。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路,雨靴在农村也失去了市场。
我家老屋的年龄比我还大点。外墙是青砖的,内墙则是自家晒制的土砖。不过在当时算得上是好房子了,大多数人家还住着草房。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地草房都变成了砖房。这几年,随着外出务工的人源源不断地把钱带回家乡,砖房也逐渐地变成了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本上描绘着未来的小康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在当时,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现在,却成了现实。而更多的家庭,则是远远地超越了这个梦想,冰箱、洗衣机、空调,也逐渐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或许,要不了几年,汽车也会走进平常农家。这并不是一个梦!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317535&extra=page%3D2%26amp%3Borderby%3Ddateline
幼时家境贫寒,但饭还是能吃饱的。有时候碗里的饭没吃干净,年迈的奶奶就开始唠叨了,说我不爱惜粮食,要天打雷劈的。想当初,他们一日三餐只能吃清可鉴人的稀饭,有时候只能以野菜、树叶果腹,并指着门前的树林告诉我,哪棵哪棵树上的叶子她吃过,言之凿凿。我总是不信,可能吗?哪怎么能咽得下去!饭虽吃得饱,却少见油水,一日三餐,总是腌菜、豆角之类的当家。有时候就弄一点猪油放在饭里拌一拌,就觉得格外地香,饭也多吃一点。但猪油拌饭也不是常有得吃。那时最开心的是父亲回家。父亲是一名矿工,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地方上班,一般一个月回来一次。每次回来总会买点水果、割点肉,而且父亲特别喜欢捕鱼,一回来就拿着工具到圩里沟沟渠渠地转,鱼是不愁吃的,但我一直不喜欢吃鱼,总觉不解馋。父亲一走,就又打回原形了,荤菜就难得见面了。那时还小,不懂事,总是怀疑是不是父亲把好吃的东西装在他的工具包里带走了。父亲于我,可能就像圣诞老人吧,不同的是,这个“圣诞老人”是一个月来一次的。即使这样,我家在当地还算中上的,毕竟父亲每月还有几十元的工资。左邻右舍缺个一块两块的,总来我家借。不过,我家也总欠着屋后杂货店的钱,等父亲月底回来结清。
现在想想,那时最辛苦的是我母亲。父亲长年在外,奶奶年迈,还裹着小脚,我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当时都还年幼。家里里里外外,都靠母亲张罗着。田里的活是永远忙不完的,起早摸黑在所难免。有一次母亲一觉醒来,看窗外月光皎洁,以为快天亮了,就起身到田里去割稻,可是一块田都割完了天还没亮。整个圩里,就她一人,事后想想,都有点害怕。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母亲每天还要两里外的河里去挑水,一个来回就得半个小时。一天得这样几个来回,夏天更甚。前几年家里装了自来水,母亲感慨说,这个钱花得值!那时每年冬天都要兴修水利,每家按田亩数出义务工。母亲就带着干粮挑着稻草、被褥去江堤,有时一去就是一个月,回来时就快过年了。
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家里的境况也一天天好起来。村子里有人买回了第一台电视,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具体哪一年不记得了。每天晚上,他们家就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左邻右舍就扛着凳子去了,别提有多热闹了。逐渐地买的人也多了,这种场景也看不见了。有些人家弄一张彩色的塑料纸贴在屏幕上,黑白电视就变成了彩电。
94年中考,我考上了省重点中学,但一家权衡再三,还是决定让我上师范,工作不愁,学费低廉,每个月还有三十六块的补贴,家里也就不需要拿多少钱了。面试那天,母亲给我买件花短袖,十块钱吧。我就穿着花短袖,趿拉着拖鞋去++市了。那是我第一次去市里,只有三四条街的++让我觉得很惶恐,生怕自己迷路了。面试时,那个老师说我像小流氓,穿着花里胡哨的短袖,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还趿拉着拖鞋从++县到++市,直夸我“有本事”!
97年我家算翻身了!我师范毕业回母校++中学教书,一个月四百来块钱。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觉得自己像个大款,给自己买了件夹克,五十来块,里外都能穿,美了很长时间。开始的时候学校只有一部电话,平时只能接不能打。要打电话要找校长才行。我没打过电话,我也不知道打给谁。后来流行寻呼机,学校里的年轻教师几乎都买了,我也买了一台。手机是不敢想的,那时真正的大款才能用得起的。我的一个同事,为了过手机瘾,买了部无绳电话,平时就别在腰上。有人和他开玩笑,趁他上课的时候给他打电话。那时能接到电话还是很高兴的,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值。没过两年,寻呼机就淘汰了,手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就不稀罕了,也就看不见有人把手机别在腰上显摆了。
02年我再次回到了校园,圆我的大学梦,于家乡也就日渐疏远了。但每次回去,总有惊喜。家乡的面貌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通往中学的以前是一条泥巴路。晴得时间长了,灰尘能盖住脚面;雨得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泥沼。我在这条路上来回奔走了有十年。上学的时候,不记得自己在这条泥路上摔了多少跤;后来回中学工作,也不记得看见多少学生在这条泥路上摔跤。我家门前门后以前也都是泥路。南方雨水多,每逢梅雨季节,雨靴上总是粘着厚厚的黄泥巴,步履艰难。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路,雨靴在农村也失去了市场。
我家老屋的年龄比我还大点。外墙是青砖的,内墙则是自家晒制的土砖。不过在当时算得上是好房子了,大多数人家还住着草房。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地草房都变成了砖房。这几年,随着外出务工的人源源不断地把钱带回家乡,砖房也逐渐地变成了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本上描绘着未来的小康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在当时,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现在,却成了现实。而更多的家庭,则是远远地超越了这个梦想,冰箱、洗衣机、空调,也逐渐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或许,要不了几年,汽车也会走进平常农家。这并不是一个梦!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317535&extra=page%3D2%26amp%3Borderby%3Ddateline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304篇内容 · 91.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27.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293篇内容 · 149.9万次浏览
- 为什么人生不需要过度努力592篇内容 · 84.0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62篇内容 · 66.3万次浏览
- 我发现了食物最完美的吃法15篇内容 · 4.6万次浏览
- 聊聊让你印象深刻的路人31篇内容 · 8201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69篇内容 · 22.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