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合欢
“同心花,合欢树。四更风,五更雨。画眉山上鹧鸪啼,画眉山上郎行去。”
序言:带着沉淀多年的故事,回到遥远的地方。
这是个以繁华、快节奏、购物天堂为内地人所向往的城市,这里地少,人多,满街满巷都是游客。紧张的空气,稀缺的笑容,抬头四十五度角望不到天的尽是高耸楼宇。
从单位出来,我随性地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流动的人群熙来攘往将我淹没在其中,一株开满粉色花朵的紫金花在黄昏的微风中摇曳。站在地铁口,习惯性地准备买一张通往沙田住地的车票,突然想起了什么,匆匆折回办公间,找出备忘录上的地址和号码,给爸爸打电话。
一周前,爸爸第一次用电子邮件和我联络,只为了告诉我一句:“闺女,咱家搬新家了”。爸爸的默默支持和关爱,我用了18年时间才找回的温暖。
维多利亚,周末的宁静才刚刚开始。
坐在公园快餐亭的咖啡厅里,翻开随身携带的ipad,我开始回忆三天前还深处其中的叙利亚难民营,一个充满红沙、秃鹰、战火硝烟、饥饿与死亡的“荒岛”。
MSN上一片灰白,我甚至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更新博客内容了。工作性质决定了我行踪飘忽不定,也可能随时可能就此消失在茫茫人海。隔半个月给苏杭写邮件报平安已经成为习惯,自离开从上海离开后,我将通讯录做了格式化,苏杭,是我保持密切联系的朋友之一。
“米拉苏:
这是我第11次给你写平安邮件,收到信就说明我一切安好,不必担心。接下来我要向你讲的是我这半个多月经历的一次给予我极大震撼的采访,说是惊心动魄一点也不夸张。
我上次给你写信时提到过一本我感触很深的书,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之后你在回信中只说了一句:阿米尔的哈桑,是我们认识的周庆童吗?入夜后的香港安静了许多,加班到十二点是常有的事,坐在办公室格子间,橙黄的灯光将我拉长的影子印在静寂的时间里,看到你的回信,我怅惘地想很久,3年了,融入这拥挤的人潮太久,关于25岁前的所有记忆,早已被时间模糊。那年我们都还年轻,如果回到过去,我还会选择离开吗?
我爸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人生就像下象棋,走的每一步都是回不了头的卒。”每次去我家蹭过饭后,我爸都要拉着你语重心长地谈人生谈理想,你总以一副姑娘二十一新世纪独立女性的眼神瞅着我做无辜状挣扎求助。但我爸爸的这句话是你对他老人家语录中不会反驳的经典之一。“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另一条路,回不了头”,每次你拿这句不知道从那本书上看到的观点教育我做事需谨慎的时候,我尽量以严肃的神情告诉你我不会嘲笑你文艺腔加“龙钟”范儿。
从初中起,我们俩很愤青地给老许(我爸爸)做Kitsch语录集,记录这些年我爸爸给我们灌输的“老古董”观点。那本小册子我记得还在我家的书架上放着呢,下次去我家帮我看二老的时候你可以找出来再刺激下你被柴米油盐浸泡到锈豆的脑子。对于我的这步棋走得对与错,我没办法打分,7年后吧,也许十年的时间能证明这一路走得值不值得。
跑题了,言归正传。两星期前,我接到台里的通知,跟剧组到非洲拍摄难民营做专题纪录片。老实说,采访战地新闻是每个记者的梦想,同时也是噩梦,每个战地记者都是用生命在做记录。出发前,我几乎立下了生死状。所以没敢告诉我妈,怕她接受不了。
战争,离我们这一代人太遥远,甚至远到可以低落到尘埃里。这次的采访是配合联合国难民署做的一次特访,我甚至有幸见到了卡勒德先生本人。你还记得卡勒德吗?就是读大三时我给你推荐的那本我看完后半个月都沉浸在悲愤得无法自拔的书《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这次最为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他和我们一起剧组一起探访了索马里、叙利亚、伊拉克数个难民营。
剧组到叙利亚是下午两点,从采访车的车窗往外看,天空一片乌蒙,入眼尽是黄沙、土丘、枯树,还有散落在荒原上数以万计临时搭建的帐篷。
武装冲突、饥荒,夺取了这些地区无数人的生命。我了解12年非洲之角的旱灾,也看过同行媒体做过的相关报道和记录,但这次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来到这片被战火灼烧地滚烫的土地,这里的饥荒、死亡所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亲眼目睹十次八级地震后的惨烈。
好了,说了这么多,总之,我很安全。
勿念。
许晴 于香港新界沙田区
第一部分 天黑以后,重回静寂
2006年某个乌云密布的夏日午后,我还在通往维多利亚的地球另一端,怀揣N多个关于未来人生的幻想,我站在三碗水一碗沙的黄河之滨,极目远眺除了水还是水,抬头落脚间都是故土的尘埃。那一年,我十八岁,只记得天高路远,就像眼前的河床,敞开博大的胸脯,极目远视得没有一丝障碍,旁边松软的滩涂肆无忌惮地长的都是花生、西瓜、稻谷、果树,熟透了的果香沉醉在黄河两岸,绵延数里。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十八岁那年的世界就像一盘清水煮白菜,纯净得让人不忍沾染,即使离开乡土,血液里还保留着十八年黄河水留下的痕迹,无法磨灭。回首这一路暴风骤雨,我意识到在过去八年里,自己始终拧巴地对抗着这片水给予我的温和,窥视着太行山之外的世界,远一点,再远一点。
“How far i willing to go?”,成为这些年我放在个人主页上的一句话。
大学快毕业时,一度为寻找下一个路口不知所措,“我想狂奔一番,在学校里。我想嘶吼一番,用我的肺。我刚发现,在这世上,没有真实世界这回事,只有谎言,迫使你设法穿越。”,第一次听到约翰•梅尔在《No such thing》里半是玩味半是无奈地轻唱这些话的时候,觉得这词写得真实又透彻。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朋友韩东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问我今年要不要回家过年?他年底结婚,问我能不能参加。我站在香港通往深圳的轮渡上,雨后初晴的海上,微风夹杂着咸湿的潮气,船上每个人在碧水蓝天下都是显得尤其透明。脸贴在手机上,一瞬间表情僵在了原地,二十七年的记忆一帧帧地开始放电影。我知道电话还在连线中,一个号码,联结着的不只是韩东,还有我那二十七年的生活。
挂了电话,我走到甲板上。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发动机卷动着海水在船尾叫嚣,浪花拖着巨大的尾巴在船身后渐行渐远。我闭上眼睛,一株盛开的合欢树占据了记忆里的整个LED屏,火红、宁静、完整,好像一不小心就会碎裂。突然间,爷爷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响起:合欢树,同心花,一对化生儿。爷爷,那个弯腰驼背的老头,那个在合欢树下守了一辈子山的人。
我靠在甲板的围栏上,想着韩东在电话里说的话,走得再远,也要记得那儿有你一辈子丢不了的人。我抬头望望蓝天,干净得让人瞬间安静,甲板上都是人,除了我,两相结伴,三五成群。我想念爷爷,父母,所有亲人与朋友。我思念洛水,想起了十八岁前的我,2006年夏天之后的生活轨迹,曲曲折折,今天的我和昨天的你,好像什么都还是平静的。
序言:带着沉淀多年的故事,回到遥远的地方。
这是个以繁华、快节奏、购物天堂为内地人所向往的城市,这里地少,人多,满街满巷都是游客。紧张的空气,稀缺的笑容,抬头四十五度角望不到天的尽是高耸楼宇。
从单位出来,我随性地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流动的人群熙来攘往将我淹没在其中,一株开满粉色花朵的紫金花在黄昏的微风中摇曳。站在地铁口,习惯性地准备买一张通往沙田住地的车票,突然想起了什么,匆匆折回办公间,找出备忘录上的地址和号码,给爸爸打电话。
一周前,爸爸第一次用电子邮件和我联络,只为了告诉我一句:“闺女,咱家搬新家了”。爸爸的默默支持和关爱,我用了18年时间才找回的温暖。
维多利亚,周末的宁静才刚刚开始。
坐在公园快餐亭的咖啡厅里,翻开随身携带的ipad,我开始回忆三天前还深处其中的叙利亚难民营,一个充满红沙、秃鹰、战火硝烟、饥饿与死亡的“荒岛”。
MSN上一片灰白,我甚至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更新博客内容了。工作性质决定了我行踪飘忽不定,也可能随时可能就此消失在茫茫人海。隔半个月给苏杭写邮件报平安已经成为习惯,自离开从上海离开后,我将通讯录做了格式化,苏杭,是我保持密切联系的朋友之一。
“米拉苏:
这是我第11次给你写平安邮件,收到信就说明我一切安好,不必担心。接下来我要向你讲的是我这半个多月经历的一次给予我极大震撼的采访,说是惊心动魄一点也不夸张。
我上次给你写信时提到过一本我感触很深的书,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之后你在回信中只说了一句:阿米尔的哈桑,是我们认识的周庆童吗?入夜后的香港安静了许多,加班到十二点是常有的事,坐在办公室格子间,橙黄的灯光将我拉长的影子印在静寂的时间里,看到你的回信,我怅惘地想很久,3年了,融入这拥挤的人潮太久,关于25岁前的所有记忆,早已被时间模糊。那年我们都还年轻,如果回到过去,我还会选择离开吗?
我爸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人生就像下象棋,走的每一步都是回不了头的卒。”每次去我家蹭过饭后,我爸都要拉着你语重心长地谈人生谈理想,你总以一副姑娘二十一新世纪独立女性的眼神瞅着我做无辜状挣扎求助。但我爸爸的这句话是你对他老人家语录中不会反驳的经典之一。“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另一条路,回不了头”,每次你拿这句不知道从那本书上看到的观点教育我做事需谨慎的时候,我尽量以严肃的神情告诉你我不会嘲笑你文艺腔加“龙钟”范儿。
从初中起,我们俩很愤青地给老许(我爸爸)做Kitsch语录集,记录这些年我爸爸给我们灌输的“老古董”观点。那本小册子我记得还在我家的书架上放着呢,下次去我家帮我看二老的时候你可以找出来再刺激下你被柴米油盐浸泡到锈豆的脑子。对于我的这步棋走得对与错,我没办法打分,7年后吧,也许十年的时间能证明这一路走得值不值得。
跑题了,言归正传。两星期前,我接到台里的通知,跟剧组到非洲拍摄难民营做专题纪录片。老实说,采访战地新闻是每个记者的梦想,同时也是噩梦,每个战地记者都是用生命在做记录。出发前,我几乎立下了生死状。所以没敢告诉我妈,怕她接受不了。
战争,离我们这一代人太遥远,甚至远到可以低落到尘埃里。这次的采访是配合联合国难民署做的一次特访,我甚至有幸见到了卡勒德先生本人。你还记得卡勒德吗?就是读大三时我给你推荐的那本我看完后半个月都沉浸在悲愤得无法自拔的书《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这次最为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他和我们一起剧组一起探访了索马里、叙利亚、伊拉克数个难民营。
剧组到叙利亚是下午两点,从采访车的车窗往外看,天空一片乌蒙,入眼尽是黄沙、土丘、枯树,还有散落在荒原上数以万计临时搭建的帐篷。
武装冲突、饥荒,夺取了这些地区无数人的生命。我了解12年非洲之角的旱灾,也看过同行媒体做过的相关报道和记录,但这次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来到这片被战火灼烧地滚烫的土地,这里的饥荒、死亡所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亲眼目睹十次八级地震后的惨烈。
好了,说了这么多,总之,我很安全。
勿念。
许晴 于香港新界沙田区
第一部分 天黑以后,重回静寂
2006年某个乌云密布的夏日午后,我还在通往维多利亚的地球另一端,怀揣N多个关于未来人生的幻想,我站在三碗水一碗沙的黄河之滨,极目远眺除了水还是水,抬头落脚间都是故土的尘埃。那一年,我十八岁,只记得天高路远,就像眼前的河床,敞开博大的胸脯,极目远视得没有一丝障碍,旁边松软的滩涂肆无忌惮地长的都是花生、西瓜、稻谷、果树,熟透了的果香沉醉在黄河两岸,绵延数里。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十八岁那年的世界就像一盘清水煮白菜,纯净得让人不忍沾染,即使离开乡土,血液里还保留着十八年黄河水留下的痕迹,无法磨灭。回首这一路暴风骤雨,我意识到在过去八年里,自己始终拧巴地对抗着这片水给予我的温和,窥视着太行山之外的世界,远一点,再远一点。
“How far i willing to go?”,成为这些年我放在个人主页上的一句话。
大学快毕业时,一度为寻找下一个路口不知所措,“我想狂奔一番,在学校里。我想嘶吼一番,用我的肺。我刚发现,在这世上,没有真实世界这回事,只有谎言,迫使你设法穿越。”,第一次听到约翰•梅尔在《No such thing》里半是玩味半是无奈地轻唱这些话的时候,觉得这词写得真实又透彻。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朋友韩东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问我今年要不要回家过年?他年底结婚,问我能不能参加。我站在香港通往深圳的轮渡上,雨后初晴的海上,微风夹杂着咸湿的潮气,船上每个人在碧水蓝天下都是显得尤其透明。脸贴在手机上,一瞬间表情僵在了原地,二十七年的记忆一帧帧地开始放电影。我知道电话还在连线中,一个号码,联结着的不只是韩东,还有我那二十七年的生活。
挂了电话,我走到甲板上。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发动机卷动着海水在船尾叫嚣,浪花拖着巨大的尾巴在船身后渐行渐远。我闭上眼睛,一株盛开的合欢树占据了记忆里的整个LED屏,火红、宁静、完整,好像一不小心就会碎裂。突然间,爷爷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响起:合欢树,同心花,一对化生儿。爷爷,那个弯腰驼背的老头,那个在合欢树下守了一辈子山的人。
我靠在甲板的围栏上,想着韩东在电话里说的话,走得再远,也要记得那儿有你一辈子丢不了的人。我抬头望望蓝天,干净得让人瞬间安静,甲板上都是人,除了我,两相结伴,三五成群。我想念爷爷,父母,所有亲人与朋友。我思念洛水,想起了十八岁前的我,2006年夏天之后的生活轨迹,曲曲折折,今天的我和昨天的你,好像什么都还是平静的。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65.3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88篇内容 · 28.5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1篇内容 · 25.5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54篇内容 · 889.6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44篇内容 · 41.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37.3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5篇内容 · 229.6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39篇内容 · 149.1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