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书的另一种道路
文/张知依 供图/小艾
原文
译言古登堡计划,还很年轻。
2012年5月,纽约公共图书馆,译言网创始人之一赵嘉敏和图书部主编李婷看到,超过一半的桌子上都摆放着电子阅读设备。一个想法产生了:组织译言网社区里的翻译爱好者,把进入公版书领域的外文书译成中文,做成电子书出版。回国后,他们列出第一个选题—“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世纪之书”,选出了十本书。之后的专题还有:“奥斯卡获奖影片原著”、“大作家笔下的儿童文学”、“伦敦风物”、“纽约往事”……专题所包含的书,除了不需要购买版权,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相对“冷门”,中译本比较陈旧或根本没有。
就像字幕组都是活雷锋,加入译言古登堡计划的译者们所怀抱的巨大热情和他们所能得到的收益,一般来说是不成比例的。然而翻译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迄今为止已有约400本电子书问世,有300个翻译小组在同时工作,而整个项目却只有两个全职坐班工作人员……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棒 】策划选题 寻找图书 撰写简介 吸引译者
徐会坛是某高校中文系在读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之后,她将成为古登堡计划的正式员工。这个项目对她的吸引力在于分享的无界。她为一些精彩的英文书没能进入中文世界感到惋惜。最初,她报名做译者,“用自己的力量弥补一些空白,能做一点是一点。”
现在徐会坛的身份是选题策划编辑。在以协作翻译和数字出版为核心的译言古登堡计划里,她的工作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但却是每本书孕育过程中的最初动力。她要策划选题,译言网古登堡计划网页上不断更新的目录是她的工作成果,她每个月至少要找到25个选题才算完成工作量。
目前,译言古登堡计划已经翻译出版了约400本电子书,选题从星辰大海到柴米油盐都有涉及,而办公室里只有她一位图书编辑。不过,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她背后站着译言社区里的50万多名用户,以及所有有兴趣的读者。这支她看不见的大部队坐在互联网的另一端,一台台电脑前,“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它把不同的可能性都吸纳过来。”
上个月,《霍比特人》上映期间,徐会坛把“北欧神话”这一选题放到网上,号召网友推荐有趣的书。她收到了一份长书单,除了英语、法语文学,还有很小众的冰岛语神话,甚至有古诺尔斯语文学—维京时期至公元13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使用的古老语言。
有可能找到任何语种的译者,这也是译言古登堡计划的特点之一。现在已经完成的图书中,80%是英语,而稳定的翻译团队还包括俄语、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通过社区,他们找到了波兰语译者。令人惊喜的是,北欧神话的选题公布之后,他们寻找古诺尔斯语研究者,结果真的有人报名。“只要有一个人报名,我们就可以通过他找到更多懂得相同语言的译者。有点像‘顺藤摸瓜’。”徐会坛说。
网上社区里,大家推荐选题、提供资料有详有略。最“业界良心”的包含文稿和简介,徐会坛确认一下该书是否属于公版范畴即可。由于各国对版权的年限规定有细微差异,她有时候也需要去查一些具体条款,以免侵权。也有网友只提供一个书名,那么徐会坛要先找到这本书,然后编写简介—这个步骤非常必要,要通过简介吸引译者加入。别看只是一篇几百字的中文简介,工作量巨大。“因为很多书都失落已久,别说百度,有时在维基百科上都很难找到介绍。”她要抓住一切线索:搜索引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社区内的朋友……“在google里查,翻几十页才能找到一句可以用的话,是经常的事。”
如果选题属于完全陌生的领域,徐会坛就得疯狂地补习。她恶补过哥特小说的发展史,作为编辑,她知道“自己不喜欢,并不代表哥特小说不能为别人提供精神需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审美和偏好,但是古登堡计划的编辑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
徐会坛的工作,属于古登堡计划的第一阶段:发现选题,寻找、敲定要翻译的书,把选题方案、图书简介发到网站上,等待译者报名。之后,接力棒要交给她的同事王瑜玲—真正的翻译工作就要拉开帷幕了。
【第二棒】选负责人 协作翻译 小组互校 质检审核
协作翻译制度,支撑着整个译言古登堡计划。
选题敲定后,王瑜玲接过接力棒,首先在社区内公开招募负责人。负责人在该项目里起关键作用,是大海航行的舵手,肩负着选择译者、分配译稿、监督翻译进度等重要工作,需要很高的翻译水平和对文稿深刻的理解。
负责人要在报名之后上交自己的译稿以及该书的翻译操作方案。“优秀的负责人通常是译者出身,但是还要有很好的中文统筹和工作沟通能力。”王瑜玲说,“因为一本书是由多名译者协作翻译,如何取每位译者之长以达到最好效果,最后统一文字风格,都是负责人的工作。”译者也是公开招募的,通常一本书最多不超过4名译者。“每个人都有报名机会,只需要提交试译,让负责人筛选。”
据王瑜玲介绍,负责人分配翻译工作的方式各不相同:按照章节,按照内容,或者翻译环节初译选一人、中英协调一人、中文文字润色选一人……只要能优质地完成,不同的工作方式都予以尊重。
还在译言古登堡计划诞生之前,译言网与中信出版社合作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就是在协作翻译下完成的。为了尽可能地发挥译者的长处,减少文风之间的冲突,该书在译文分配上做了些调整。“负责人把书稿分成几部分,开头介绍的部分,找了一个翻译比较准确的译者,涉及事业的内容找了一个有技术背景的译者,有关生活的内容找了一个文笔比较细腻的译者……”分工提高了效率,接到文稿之后的一个月之内,四人小组完成了翻译。最终,中英文版图书同步上市。
协作翻译不仅带来效率,也让志趣相投的译者们走到一起。比如,《屋顶上的猫大人》的译者们都爱“喵星人”,虽然他们不曾见面,却已成为虚拟世界里的朋友。“也有译者成为线下的朋友,甚至一起租房变成室友。”王瑜玲说。
当译者们各自完成了初稿,就将进入小组互校环节。在统一交给负责人之前,要互相帮着看一看。有时就会产生矛盾,比如徐会坛翻译《1984》的经历。“我的队友相信古文的魅力,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他绝不用两个字,而我觉得现代人应该用美的现代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本书的出版搁置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解决,不过徐会坛说:“我们在QQ上都讨论到语言哲学的层面了,我们交流了对于翻译和汉语的理解,最后彼此收获了尊重。”
“协作翻译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不靠谱,但它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能有一个靠谱的团队,协作翻译一定能创造出比个人翻译更完美的成果。在这个流程中,要求每个人都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互相学习交流,有时可以为了一处译文,团队内进行争论和交流,这都是个人翻译无法取得的效果。”译者王骁双这样说。
每本书的翻译有各自的项目负责人,王瑜玲则负责统筹所有书的进度。她听过太多的拖稿理由:季节性抑郁症、搬家、遭遇泥石流、生孩子……她有的时候也很崩溃,而必须要做的是协调。“如果译者出现了不可抗拒的情况必须退出,就要再找到其他译者加入,确保书稿完成。”
译稿完成后,还不能直接做成电子书,必须经过质检委员会和通读编辑的审核。通读编辑的首要工作是发现错别字,标点错误,漏加注释以及其他文字上的硬伤……当各项达到标准,接力棒就可以继续往下传递,进入出版环节了。
【第三棒】电子出版 网上销售 收益结算 兴趣至上
不管内容及制作过程如何,出版是一本书的归宿。译言古登堡计划采用电子书的形式,比纸质书的出版周期要短得多。某本书翻译完成之后一两个月,就可以出现在字节社、豆瓣阅读、多看阅读、Kindle中文书城上,一直被人看到、搜到、买到。
译者的经济收益写在译言古登堡计划的公开协定里:作品净收入的50%归译言网运营所有,10%归项目负责人所有,40%归参与项目的译者所有。“至于这40%如何分,就是负责人和译者协调的问题了。如果沟通顺利,谈钱不伤感情。”徐会坛说。
《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上线半年多已经卖出5000册,属于销量好的。据悉,版税按季度结算,现在这本书的每个译者已经获得近一万元的收入。但也有一直不受市场看好的作品。译者王骁双说,自己翻译的作品是古老的女性主义题材《她的国》,上线三个季度收到的稿费分别是:97元、0元和40元。但她依然满足:“根据自己的兴趣翻译,不奢求利益回报,应该是绝大多数译者报名的初衷。”
“我不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伍尔芙怎么会没人买呢?”有时候,徐会坛觉得搞不懂读者和市场的口味,她正在学习,策划选题的时候把市场作为考量因素。然而那些怀有纯粹热情的人还是令她感动。她曾在社区后台看到一个宁波大学翻译专业的老师带着学生前来报名,想要做一个哲学选题。她回复说,书可能没什么销路,收入有限,不妨再考虑一下。几天后,对方还是决定报名。徐会坛说,那一刻,她想到的是鲁迅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
作为译言古登堡计划的两位全职员工,徐会坛和王瑜玲在线下见过面的译者、参与者屈指可数,但她们知道,在让更多优秀外文书籍在中文世界“重生”的路上,她们并不孤单。
-------------------
关注“做書”微信账号(ID:ipublishing),每日一篇出版干货推送。
原文
![]() |
![]() |
![]() |
译言古登堡计划,还很年轻。
2012年5月,纽约公共图书馆,译言网创始人之一赵嘉敏和图书部主编李婷看到,超过一半的桌子上都摆放着电子阅读设备。一个想法产生了:组织译言网社区里的翻译爱好者,把进入公版书领域的外文书译成中文,做成电子书出版。回国后,他们列出第一个选题—“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世纪之书”,选出了十本书。之后的专题还有:“奥斯卡获奖影片原著”、“大作家笔下的儿童文学”、“伦敦风物”、“纽约往事”……专题所包含的书,除了不需要购买版权,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相对“冷门”,中译本比较陈旧或根本没有。
就像字幕组都是活雷锋,加入译言古登堡计划的译者们所怀抱的巨大热情和他们所能得到的收益,一般来说是不成比例的。然而翻译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迄今为止已有约400本电子书问世,有300个翻译小组在同时工作,而整个项目却只有两个全职坐班工作人员……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棒 】策划选题 寻找图书 撰写简介 吸引译者
徐会坛是某高校中文系在读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之后,她将成为古登堡计划的正式员工。这个项目对她的吸引力在于分享的无界。她为一些精彩的英文书没能进入中文世界感到惋惜。最初,她报名做译者,“用自己的力量弥补一些空白,能做一点是一点。”
现在徐会坛的身份是选题策划编辑。在以协作翻译和数字出版为核心的译言古登堡计划里,她的工作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但却是每本书孕育过程中的最初动力。她要策划选题,译言网古登堡计划网页上不断更新的目录是她的工作成果,她每个月至少要找到25个选题才算完成工作量。
目前,译言古登堡计划已经翻译出版了约400本电子书,选题从星辰大海到柴米油盐都有涉及,而办公室里只有她一位图书编辑。不过,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她背后站着译言社区里的50万多名用户,以及所有有兴趣的读者。这支她看不见的大部队坐在互联网的另一端,一台台电脑前,“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它把不同的可能性都吸纳过来。”
上个月,《霍比特人》上映期间,徐会坛把“北欧神话”这一选题放到网上,号召网友推荐有趣的书。她收到了一份长书单,除了英语、法语文学,还有很小众的冰岛语神话,甚至有古诺尔斯语文学—维京时期至公元13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使用的古老语言。
有可能找到任何语种的译者,这也是译言古登堡计划的特点之一。现在已经完成的图书中,80%是英语,而稳定的翻译团队还包括俄语、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通过社区,他们找到了波兰语译者。令人惊喜的是,北欧神话的选题公布之后,他们寻找古诺尔斯语研究者,结果真的有人报名。“只要有一个人报名,我们就可以通过他找到更多懂得相同语言的译者。有点像‘顺藤摸瓜’。”徐会坛说。
网上社区里,大家推荐选题、提供资料有详有略。最“业界良心”的包含文稿和简介,徐会坛确认一下该书是否属于公版范畴即可。由于各国对版权的年限规定有细微差异,她有时候也需要去查一些具体条款,以免侵权。也有网友只提供一个书名,那么徐会坛要先找到这本书,然后编写简介—这个步骤非常必要,要通过简介吸引译者加入。别看只是一篇几百字的中文简介,工作量巨大。“因为很多书都失落已久,别说百度,有时在维基百科上都很难找到介绍。”她要抓住一切线索:搜索引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社区内的朋友……“在google里查,翻几十页才能找到一句可以用的话,是经常的事。”
如果选题属于完全陌生的领域,徐会坛就得疯狂地补习。她恶补过哥特小说的发展史,作为编辑,她知道“自己不喜欢,并不代表哥特小说不能为别人提供精神需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审美和偏好,但是古登堡计划的编辑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
徐会坛的工作,属于古登堡计划的第一阶段:发现选题,寻找、敲定要翻译的书,把选题方案、图书简介发到网站上,等待译者报名。之后,接力棒要交给她的同事王瑜玲—真正的翻译工作就要拉开帷幕了。
【第二棒】选负责人 协作翻译 小组互校 质检审核
协作翻译制度,支撑着整个译言古登堡计划。
选题敲定后,王瑜玲接过接力棒,首先在社区内公开招募负责人。负责人在该项目里起关键作用,是大海航行的舵手,肩负着选择译者、分配译稿、监督翻译进度等重要工作,需要很高的翻译水平和对文稿深刻的理解。
负责人要在报名之后上交自己的译稿以及该书的翻译操作方案。“优秀的负责人通常是译者出身,但是还要有很好的中文统筹和工作沟通能力。”王瑜玲说,“因为一本书是由多名译者协作翻译,如何取每位译者之长以达到最好效果,最后统一文字风格,都是负责人的工作。”译者也是公开招募的,通常一本书最多不超过4名译者。“每个人都有报名机会,只需要提交试译,让负责人筛选。”
据王瑜玲介绍,负责人分配翻译工作的方式各不相同:按照章节,按照内容,或者翻译环节初译选一人、中英协调一人、中文文字润色选一人……只要能优质地完成,不同的工作方式都予以尊重。
还在译言古登堡计划诞生之前,译言网与中信出版社合作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就是在协作翻译下完成的。为了尽可能地发挥译者的长处,减少文风之间的冲突,该书在译文分配上做了些调整。“负责人把书稿分成几部分,开头介绍的部分,找了一个翻译比较准确的译者,涉及事业的内容找了一个有技术背景的译者,有关生活的内容找了一个文笔比较细腻的译者……”分工提高了效率,接到文稿之后的一个月之内,四人小组完成了翻译。最终,中英文版图书同步上市。
协作翻译不仅带来效率,也让志趣相投的译者们走到一起。比如,《屋顶上的猫大人》的译者们都爱“喵星人”,虽然他们不曾见面,却已成为虚拟世界里的朋友。“也有译者成为线下的朋友,甚至一起租房变成室友。”王瑜玲说。
当译者们各自完成了初稿,就将进入小组互校环节。在统一交给负责人之前,要互相帮着看一看。有时就会产生矛盾,比如徐会坛翻译《1984》的经历。“我的队友相信古文的魅力,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他绝不用两个字,而我觉得现代人应该用美的现代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本书的出版搁置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解决,不过徐会坛说:“我们在QQ上都讨论到语言哲学的层面了,我们交流了对于翻译和汉语的理解,最后彼此收获了尊重。”
“协作翻译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不靠谱,但它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能有一个靠谱的团队,协作翻译一定能创造出比个人翻译更完美的成果。在这个流程中,要求每个人都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互相学习交流,有时可以为了一处译文,团队内进行争论和交流,这都是个人翻译无法取得的效果。”译者王骁双这样说。
每本书的翻译有各自的项目负责人,王瑜玲则负责统筹所有书的进度。她听过太多的拖稿理由:季节性抑郁症、搬家、遭遇泥石流、生孩子……她有的时候也很崩溃,而必须要做的是协调。“如果译者出现了不可抗拒的情况必须退出,就要再找到其他译者加入,确保书稿完成。”
译稿完成后,还不能直接做成电子书,必须经过质检委员会和通读编辑的审核。通读编辑的首要工作是发现错别字,标点错误,漏加注释以及其他文字上的硬伤……当各项达到标准,接力棒就可以继续往下传递,进入出版环节了。
【第三棒】电子出版 网上销售 收益结算 兴趣至上
不管内容及制作过程如何,出版是一本书的归宿。译言古登堡计划采用电子书的形式,比纸质书的出版周期要短得多。某本书翻译完成之后一两个月,就可以出现在字节社、豆瓣阅读、多看阅读、Kindle中文书城上,一直被人看到、搜到、买到。
译者的经济收益写在译言古登堡计划的公开协定里:作品净收入的50%归译言网运营所有,10%归项目负责人所有,40%归参与项目的译者所有。“至于这40%如何分,就是负责人和译者协调的问题了。如果沟通顺利,谈钱不伤感情。”徐会坛说。
《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上线半年多已经卖出5000册,属于销量好的。据悉,版税按季度结算,现在这本书的每个译者已经获得近一万元的收入。但也有一直不受市场看好的作品。译者王骁双说,自己翻译的作品是古老的女性主义题材《她的国》,上线三个季度收到的稿费分别是:97元、0元和40元。但她依然满足:“根据自己的兴趣翻译,不奢求利益回报,应该是绝大多数译者报名的初衷。”
“我不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伍尔芙怎么会没人买呢?”有时候,徐会坛觉得搞不懂读者和市场的口味,她正在学习,策划选题的时候把市场作为考量因素。然而那些怀有纯粹热情的人还是令她感动。她曾在社区后台看到一个宁波大学翻译专业的老师带着学生前来报名,想要做一个哲学选题。她回复说,书可能没什么销路,收入有限,不妨再考虑一下。几天后,对方还是决定报名。徐会坛说,那一刻,她想到的是鲁迅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
作为译言古登堡计划的两位全职员工,徐会坛和王瑜玲在线下见过面的译者、参与者屈指可数,但她们知道,在让更多优秀外文书籍在中文世界“重生”的路上,她们并不孤单。
-------------------
关注“做書”微信账号(ID:ipublishing),每日一篇出版干货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