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子读《纳棺夫日记》摘录
清木新门著 左汉卿译
第一章 雪雨时节
左右人生喜怒哀乐的,不过是人心简单的取舍。
你终日怨天尤人的过活,怨恨社会不公,抱怨生不逢时,其实不过是把一切怪在外界或他人身上。然而有一天,你发现芸芸众生中,有一个人完完全全承认并接受你现在的模样,你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而后连思想都会发生改变。
我们一直抱怨忌讳死亡是社会成见,其实没发觉自己其实也在延续这种社会成见。
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只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就行。
一个人思想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随之改变。
他们要经常面对“死”,而他们却刻意回避“死”并在这个前提下工作。
有人说,工作虽然令人厌恶,但只要有钱赚就行。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观念,收获的永远只会是人们的鄙视。
这些东西已根深蒂固,不是我们通过讲道理就能轻松解决的。
就像雪雨会受气温影响而改变雪和雨的比例,生死中的生与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比例也会改变。比如说战争年代,或是严重饥荒,瘟疫蔓延时期,死的比例就占得多些。死亡多了,人们对死也会谈论的多一些,甚至会将死美化。而向如今这样的时代,不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思想意识,都很少接触死,死就处于劣势,被视为不好的事情。
把死视为应该忌讳的丑恶,赋予生以绝对的价值,这种价值观的不幸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因而必须面对这个令人绝望的矛盾。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无常”,并用“诸行无常”来说明世间万象瞬息万变、生生不息。
只认可“生”之价值的现代人,却偏执地认为自己永恒不变,因此“无常”一词几近死语。
春之新绿很美,秋之红叶亦美,冬之枯树也是另一种美。
在同一双眼睛看来,青春是美的,年老却是丑陋的,而死亡则令人忌讳厌恶。
第二章 死之种种
三岛由纪夫:我始终无法释怀的。是年老的永远丑陋,而年轻的永远美丽;年老者的智慧永远模糊,而年轻们的行动永远清晰。人越是活下去,就越走下坡路,人生就是直线式下落的颓废堕落的过程。
对三岛由纪夫来说,美丽的死法恐怕就是“自杀”{即使我们把人的肉体假设为一件艺术品,恐怕也无法阻止它被时间侵蚀日益老化。在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选择自杀,方才能从衰退中获得拯救 《镜子之家》}
事实上,没有什么死法会比自杀给社会造成的困扰更大,自杀这种行为,就是被社会疏远的人孤独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而言之,自杀与其说是美丽,不如说是悲哀。
无法给人一种晚秋落叶般自然的感觉。
一个人很可能为报效国家而主动请缨上战场,却不曾杀过一个敌人;而有的人虽然并非自愿却被征入伍,因而杀了很多人。有些时候,好心帮人却陷人于不幸,而冷淡待人却救了他人性命。
如果我们不改变视点,仍然坚持立足于“生”来探讨“死”,那么我们的思想永远只能停留在“生”的延长线上。再说,人们在谈论“死”的世界时,提出的不过是推论和假说。
在理论物理学中,如果一种新的假说得不到实证性的证明,就会被抹去。而关于死后世界的假说,除非出现奇迹,否则根本不会出现实证性证明。不论发展到什么时代,人都会立足于“生”的本位来忖度“死”的世界,层出不穷的构筑关于死后世界的思想。特别是许多学者,坚持认为人的智慧可以解释一切,他们不了解真实情形,却一味执着于感性的“生”的世界。
只要能够转移视点,思考问题的心就会产生关怀,所谓关怀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往何处去》
那些乍一看好像意味深远而庄严肃穆的丧葬仪式,事实上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迷信和陋俗的拼凑。迷信能被这么具体化,还以丧葬仪式呈现出来,不由得令人诧异。
光与生命
电车窗外的世界充满了光明、充满了欢悦、生机勃勃的呼吸、当我意识到也许该与这个世界作别了、身边早已熟识的景色、忽然间看起来如此清晰、这个世间、人类和大自然都充满着幸福、我却一定要死去、这个世界看起来如此幸福,慰藉着我的悲伤、我胸中充溢着感激、揪心的感觉让我泪流涔涔 《电车窗外的世界》高见顺
生命与死亡相遇展开殊死搏斗,难道在生与死最终达成和解的一瞬,总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光的现象吗?
当人不再执着于生,不再恐惧死,就意味着人已经消除了烦恼,超越了生死;当人的内心感到安宁和清净,就意味着涅槃了;当人觉得一切都可以宽恕,那就是超越了善恶;而当人心中荡漾着对一切的感激时,那就是获得“回向”了。
因为我发现世间的诗人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诗篇完全相反,毫无没的地方,他们的人生也根本与幸福无缘。
我还发现,诗人的人生模式基本相同。
首先是诗人无一例外的都不执着于物欲,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老想帮助别人,替别人着想。他们总是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虽然怀着对纯粹美好的事物的憧憬,却沉溺于爱欲和酒精之中,丑态百出。他们虽然总是面对死亡,有时候却又异常执着于生命。
诗人激扬文字,在行动上却怠惰简慢,大都过着被世人离弃的生活。
鱼儿
海里的鱼儿好可怜 / 稻米是人们耕种的/牛是牧民们饲养的 / 鲤鱼在池塘里得到饲料 / 然而海中的鱼儿/没从人类得到任何恩惠/ 也没给我们任何伤害/却要被我们吃掉/ 鱼儿真的好可怜啊 《金子美玲全集》第一卷
这样看来造就诗人的因素虽有种种,但起最关键作用的,恐怕要数年幼时期与生身父母的别离,因伤别离而遇见“光”现象并与这种“光”终身相伴的这种情形。以往的诗人遭遇的不幸中,有人是父母离婚,有人是家业衰败,有人则是家人离散。其中很多诗人就是拥有古老血统的没落贵族的后裔。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比如在青年时代因患结核病或艾滋病而与死亡打过照面,参加敢死队却侥幸生还,队友都战死而自己却得独活,刻骨铭心的恋爱却以失败告终,干事业却落得破产,如此种种。有时侯祸不单行,当不幸接踵而至,这种“光”却愈加明亮。
这些人中还有一个共同点,当他们历经苦厄眼看生命就要迎来柳暗花明时,死神却悄悄降临。
于是生与死相遇相搏,在一瞬间放出光芒,所谓诗人便是沐浴了这种“生死”光芒后诞生的。
这样情况下诞生的诗人,日后应该学习诗歌、音乐、绘画、小说等,具备各种艺术修养,选择走一条务虚的人生道路。然而不论自己多么想走这条务虚之路,周围的人总是反对。有些诗人迫于此等压力,改入并不擅长的实业界,身无长物却要遵循世俗人伦,为养活妻儿而陷入迷途。
这个结局是违背光如来的本愿的,所以他们越是努力打拼,就越是泥足深陷,最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包袱,心灰意冷之余还被世人遗弃。
这个世间有很多诗人,并没有宫泽贤治那样幸运,无论干什么,最后父母总会出面为他收拾烂摊子,而他本人却因为参悟了《法华经》而成了行走在菩萨道上的诗人,他们不能专心写诗,被迫涉足其他事情而又百事不成,虽然都是无心之过却给人添了无尽麻烦。
也许终有一天,科学还能够解释阿弥陀佛是怎么一回事。
也许一种宗教能否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取决于其能否经得起科学的推敲。
宗教可能对科学粗暴的闯入自己的神圣殿堂有所不满,但在责备科学的无理之前,宗教必须先把迷信和虚构的东西从自身中清除出去,成为经得起科学考证的思想体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符合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危险的。”
对于处在相信自己身处三界轮回之中的我们来说,也希望从宗教中找到绝对不变的依靠。
如果我们崇拜的对象会湮灭,或是被改头换面,那将使我们不能再信仰什么。信仰是要求绝对性的。
以无义为义,犹可有义?
太阳也不是永恒的。星球迎来死亡,最后在爆发后的残骸中,又会诞生一种新的星球。
据说原生生物是不会死的,它们通过单纯的分裂而增殖,分裂的过程中并不会留下相当于死尸的物质。
人们认为原生生物的这种衍生方式更加符合自然天意,而高等生物的自然死亡,则说明是过于复杂的进化导致有机体不能完全统合自己的机体,从而产生的一种附带现象。
也就是说,死亡现象的发生,是有机体进化的过于复杂才产生的不完全性结果。
现代人一直把“生”置于绝对信仰的位置,而视“死”为恶、为嫌弃禁忌的对象,当做应该排除的事物,把葬礼等与死有关的事物,仅仅看做是与生活无关的非正常事件。
自从宗教不能亲临现场宣讲“生”与“死”的那日起,宗教就失去了生命力,日益走上衰败之路。
人们总是信赖那些与自己有相同体验,稍稍走在前面的人。
对于绝症患者来说。鼓励的话听起来很残酷,善意的安慰只能传达悲哀,讲经说教都已多余。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眼眸澄澈如晴空,温柔通透如微风的人陪在身边。
但亲鸾说了,看不见也没关系。还说,即使看不见,也请你相信那“不可思议光”的存在。
而如今我再次堕落,活在欲望和自私之中。曾经遇见过的“光”再也没在我眼前出现,我沉迷于爱欲,迷失于名利,拖着被玷污的身体活在肮脏的世界里。只要心中对欲望和自私还有留恋,那“光”就不会在我们眼前出现。
道元也在《正法眼藏》的“生死”一章中说:“只要将身心放下忘掉,皈依佛门,把全部交托与佛。如果你这样做了,不需用力,亦不需用心,便可越过生死成佛。”道元强调说,最后关头得舍弃自我。
人的欲望和自私之念是如此可怕,就连那“不可思议光”之本质的真、善、美的世界,都会轻而易举的为其践踏。如果一个集团被这些贪欲操纵,将更加可怕,一个国家一旦被私欲支配,就会酿成战争,一种文化如果太主张自我,也会引起战争,一种宗教如果太主张自我,当然也会导致战争。
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中写道:我们知道水是氢气和氧气的化合物。现在已经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如果不信,我们可以做实验证明。但是在古时候,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水是由水银和盐构成的,有的则说是由水银和硫磺构成的,争论不休。你看,人们不都争着说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吗?!然而即使我们信奉不同的神,不是也会被彼此所做的事感动得流泪吗?而且,我们有时候还会争论,我们的心究竟是善还是恶。然而我们最终还是争不出输赢。不过,如果你认真的思考并经过试验去区别哪种思想是对的,哪种思想使错的,只要把这个区别的方法定下来,信仰和化学就是一回事了。
我肯定会笔直的前行,去追求真正的幸福。笔直地前行就是菩萨境界。
写在《纳棺夫日记》成书之后
正冈子归的话:有人认为开悟就是准备好了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的去死,这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开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地活着。
关于“死”活着的人无论怎么诠释,都只能是各种对“死”的似是而非的想象。而这些想象终究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一旦我们面对死亡,根本排不上用场。如果一个人靠切身体验获得了关于生死的真理,那就是明白了处于漫长的永恒中的一瞬般短暂的人生是如何重要,如何宝贵,品尝到活着和能够活着的喜悦,从而让自己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从容的活下去。
我也记得饱受挫折,绝望之余,徘徊于空茫的街头自暴自弃。这些犹如底片,记录下我思想获得世人认可的心情。
管别人怎么想,我自己想通了就行。
所谓哲学指的就是把思想外部的无限纳入概念当中加以无限的尝试。 黑格尔
绘画的功能就是描绘出人类看不见的世界。 保罗·克利
把他人的死简简单单地看成一个人的死亡,就能把人的尸体当做物体来处理,就能埋头对人类的头盖进行考古研究。
问题仅仅在于,眼前的死亡、死尸、死者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关系到自己的生死问题。
丹麦思想家克尔凯郭尔说过:“存在不能成为思考的对象。”越是把存在作为思考的对象,那些仅仅用于描述实际存在而存在的语言就越发成为抽象的概念。
动物一旦死去,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僵硬,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变软,最后腐烂。
据说少年时的经历会给人的一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歌德好像说过,人们一旦看到根源现象赤裸裸地呈现眼前,就会恐惧不安,宁愿背过脸去。
人们为了从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就寻找一个对象,毫不留情的攻击。
乌鸦和秃鹫等鸟类拥有比人类灵敏几千倍的嗅觉,从遥远的地方就能早早地感知动物即将死去。
金子美玲写过这样的诗:大丰收
朝霞灿烂 /今天丰收 /大尾的沙丁鱼 /捞上来很多很多 /海滩上 /热烈如庙会 /大海里 /成千上万的沙丁鱼 /正举行葬礼 《金子美玲全集》第一卷
人们评价说,某某人的死孤独而凄凉。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活着的人对死的猜测。死者的亲戚好友再多,死去的仅仅是死者自己。躺在病床上面对死亡的,也仅是死者自己。死亡本来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再用孤独修饰死亡,就有点奇怪了。
只承认肉体活着才有价值的尽全力延长病人寿命的医疗机构。
当人们面对根源性现象时,感性的人会躲起来惊叹,理性的人则会把最高贵的东西和最卑俗的东西结合起来,试图认为自己已经弄清了现象的本质。 歌德《箴言与反省》
心中无信,却空言“信”,就如心中无爱,却谎称去“爱”一样虚伪。
佛教源于印度,婧中国朝鲜传入日本。
有人认定这个才是真实,才是真如,而其他人却说,这个是虚伪,是虚妄。人们坚持如此不同的理解,展开论争。为什么同为修行者[沙门],却不能统一认识?其实真实仅有一个,不存在第二个真实。因此真到这个真实的人,是不争的。 《经集》【原始佛典】
没有“信”便不会有真实。
2011年12月于老家
第一章 雪雨时节
左右人生喜怒哀乐的,不过是人心简单的取舍。
你终日怨天尤人的过活,怨恨社会不公,抱怨生不逢时,其实不过是把一切怪在外界或他人身上。然而有一天,你发现芸芸众生中,有一个人完完全全承认并接受你现在的模样,你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而后连思想都会发生改变。
我们一直抱怨忌讳死亡是社会成见,其实没发觉自己其实也在延续这种社会成见。
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只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就行。
一个人思想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随之改变。
他们要经常面对“死”,而他们却刻意回避“死”并在这个前提下工作。
有人说,工作虽然令人厌恶,但只要有钱赚就行。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观念,收获的永远只会是人们的鄙视。
这些东西已根深蒂固,不是我们通过讲道理就能轻松解决的。
就像雪雨会受气温影响而改变雪和雨的比例,生死中的生与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比例也会改变。比如说战争年代,或是严重饥荒,瘟疫蔓延时期,死的比例就占得多些。死亡多了,人们对死也会谈论的多一些,甚至会将死美化。而向如今这样的时代,不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思想意识,都很少接触死,死就处于劣势,被视为不好的事情。
把死视为应该忌讳的丑恶,赋予生以绝对的价值,这种价值观的不幸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因而必须面对这个令人绝望的矛盾。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无常”,并用“诸行无常”来说明世间万象瞬息万变、生生不息。
只认可“生”之价值的现代人,却偏执地认为自己永恒不变,因此“无常”一词几近死语。
春之新绿很美,秋之红叶亦美,冬之枯树也是另一种美。
在同一双眼睛看来,青春是美的,年老却是丑陋的,而死亡则令人忌讳厌恶。
第二章 死之种种
三岛由纪夫:我始终无法释怀的。是年老的永远丑陋,而年轻的永远美丽;年老者的智慧永远模糊,而年轻们的行动永远清晰。人越是活下去,就越走下坡路,人生就是直线式下落的颓废堕落的过程。
对三岛由纪夫来说,美丽的死法恐怕就是“自杀”{即使我们把人的肉体假设为一件艺术品,恐怕也无法阻止它被时间侵蚀日益老化。在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选择自杀,方才能从衰退中获得拯救 《镜子之家》}
事实上,没有什么死法会比自杀给社会造成的困扰更大,自杀这种行为,就是被社会疏远的人孤独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而言之,自杀与其说是美丽,不如说是悲哀。
无法给人一种晚秋落叶般自然的感觉。
一个人很可能为报效国家而主动请缨上战场,却不曾杀过一个敌人;而有的人虽然并非自愿却被征入伍,因而杀了很多人。有些时候,好心帮人却陷人于不幸,而冷淡待人却救了他人性命。
如果我们不改变视点,仍然坚持立足于“生”来探讨“死”,那么我们的思想永远只能停留在“生”的延长线上。再说,人们在谈论“死”的世界时,提出的不过是推论和假说。
在理论物理学中,如果一种新的假说得不到实证性的证明,就会被抹去。而关于死后世界的假说,除非出现奇迹,否则根本不会出现实证性证明。不论发展到什么时代,人都会立足于“生”的本位来忖度“死”的世界,层出不穷的构筑关于死后世界的思想。特别是许多学者,坚持认为人的智慧可以解释一切,他们不了解真实情形,却一味执着于感性的“生”的世界。
只要能够转移视点,思考问题的心就会产生关怀,所谓关怀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往何处去》
那些乍一看好像意味深远而庄严肃穆的丧葬仪式,事实上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迷信和陋俗的拼凑。迷信能被这么具体化,还以丧葬仪式呈现出来,不由得令人诧异。
光与生命
电车窗外的世界充满了光明、充满了欢悦、生机勃勃的呼吸、当我意识到也许该与这个世界作别了、身边早已熟识的景色、忽然间看起来如此清晰、这个世间、人类和大自然都充满着幸福、我却一定要死去、这个世界看起来如此幸福,慰藉着我的悲伤、我胸中充溢着感激、揪心的感觉让我泪流涔涔 《电车窗外的世界》高见顺
生命与死亡相遇展开殊死搏斗,难道在生与死最终达成和解的一瞬,总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光的现象吗?
当人不再执着于生,不再恐惧死,就意味着人已经消除了烦恼,超越了生死;当人的内心感到安宁和清净,就意味着涅槃了;当人觉得一切都可以宽恕,那就是超越了善恶;而当人心中荡漾着对一切的感激时,那就是获得“回向”了。
因为我发现世间的诗人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诗篇完全相反,毫无没的地方,他们的人生也根本与幸福无缘。
我还发现,诗人的人生模式基本相同。
首先是诗人无一例外的都不执着于物欲,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老想帮助别人,替别人着想。他们总是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虽然怀着对纯粹美好的事物的憧憬,却沉溺于爱欲和酒精之中,丑态百出。他们虽然总是面对死亡,有时候却又异常执着于生命。
诗人激扬文字,在行动上却怠惰简慢,大都过着被世人离弃的生活。
鱼儿
海里的鱼儿好可怜 / 稻米是人们耕种的/牛是牧民们饲养的 / 鲤鱼在池塘里得到饲料 / 然而海中的鱼儿/没从人类得到任何恩惠/ 也没给我们任何伤害/却要被我们吃掉/ 鱼儿真的好可怜啊 《金子美玲全集》第一卷
这样看来造就诗人的因素虽有种种,但起最关键作用的,恐怕要数年幼时期与生身父母的别离,因伤别离而遇见“光”现象并与这种“光”终身相伴的这种情形。以往的诗人遭遇的不幸中,有人是父母离婚,有人是家业衰败,有人则是家人离散。其中很多诗人就是拥有古老血统的没落贵族的后裔。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比如在青年时代因患结核病或艾滋病而与死亡打过照面,参加敢死队却侥幸生还,队友都战死而自己却得独活,刻骨铭心的恋爱却以失败告终,干事业却落得破产,如此种种。有时侯祸不单行,当不幸接踵而至,这种“光”却愈加明亮。
这些人中还有一个共同点,当他们历经苦厄眼看生命就要迎来柳暗花明时,死神却悄悄降临。
于是生与死相遇相搏,在一瞬间放出光芒,所谓诗人便是沐浴了这种“生死”光芒后诞生的。
这样情况下诞生的诗人,日后应该学习诗歌、音乐、绘画、小说等,具备各种艺术修养,选择走一条务虚的人生道路。然而不论自己多么想走这条务虚之路,周围的人总是反对。有些诗人迫于此等压力,改入并不擅长的实业界,身无长物却要遵循世俗人伦,为养活妻儿而陷入迷途。
这个结局是违背光如来的本愿的,所以他们越是努力打拼,就越是泥足深陷,最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包袱,心灰意冷之余还被世人遗弃。
这个世间有很多诗人,并没有宫泽贤治那样幸运,无论干什么,最后父母总会出面为他收拾烂摊子,而他本人却因为参悟了《法华经》而成了行走在菩萨道上的诗人,他们不能专心写诗,被迫涉足其他事情而又百事不成,虽然都是无心之过却给人添了无尽麻烦。
也许终有一天,科学还能够解释阿弥陀佛是怎么一回事。
也许一种宗教能否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取决于其能否经得起科学的推敲。
宗教可能对科学粗暴的闯入自己的神圣殿堂有所不满,但在责备科学的无理之前,宗教必须先把迷信和虚构的东西从自身中清除出去,成为经得起科学考证的思想体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符合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危险的。”
对于处在相信自己身处三界轮回之中的我们来说,也希望从宗教中找到绝对不变的依靠。
如果我们崇拜的对象会湮灭,或是被改头换面,那将使我们不能再信仰什么。信仰是要求绝对性的。
以无义为义,犹可有义?
太阳也不是永恒的。星球迎来死亡,最后在爆发后的残骸中,又会诞生一种新的星球。
据说原生生物是不会死的,它们通过单纯的分裂而增殖,分裂的过程中并不会留下相当于死尸的物质。
人们认为原生生物的这种衍生方式更加符合自然天意,而高等生物的自然死亡,则说明是过于复杂的进化导致有机体不能完全统合自己的机体,从而产生的一种附带现象。
也就是说,死亡现象的发生,是有机体进化的过于复杂才产生的不完全性结果。
现代人一直把“生”置于绝对信仰的位置,而视“死”为恶、为嫌弃禁忌的对象,当做应该排除的事物,把葬礼等与死有关的事物,仅仅看做是与生活无关的非正常事件。
自从宗教不能亲临现场宣讲“生”与“死”的那日起,宗教就失去了生命力,日益走上衰败之路。
人们总是信赖那些与自己有相同体验,稍稍走在前面的人。
对于绝症患者来说。鼓励的话听起来很残酷,善意的安慰只能传达悲哀,讲经说教都已多余。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眼眸澄澈如晴空,温柔通透如微风的人陪在身边。
但亲鸾说了,看不见也没关系。还说,即使看不见,也请你相信那“不可思议光”的存在。
而如今我再次堕落,活在欲望和自私之中。曾经遇见过的“光”再也没在我眼前出现,我沉迷于爱欲,迷失于名利,拖着被玷污的身体活在肮脏的世界里。只要心中对欲望和自私还有留恋,那“光”就不会在我们眼前出现。
道元也在《正法眼藏》的“生死”一章中说:“只要将身心放下忘掉,皈依佛门,把全部交托与佛。如果你这样做了,不需用力,亦不需用心,便可越过生死成佛。”道元强调说,最后关头得舍弃自我。
人的欲望和自私之念是如此可怕,就连那“不可思议光”之本质的真、善、美的世界,都会轻而易举的为其践踏。如果一个集团被这些贪欲操纵,将更加可怕,一个国家一旦被私欲支配,就会酿成战争,一种文化如果太主张自我,也会引起战争,一种宗教如果太主张自我,当然也会导致战争。
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中写道:我们知道水是氢气和氧气的化合物。现在已经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如果不信,我们可以做实验证明。但是在古时候,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水是由水银和盐构成的,有的则说是由水银和硫磺构成的,争论不休。你看,人们不都争着说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吗?!然而即使我们信奉不同的神,不是也会被彼此所做的事感动得流泪吗?而且,我们有时候还会争论,我们的心究竟是善还是恶。然而我们最终还是争不出输赢。不过,如果你认真的思考并经过试验去区别哪种思想是对的,哪种思想使错的,只要把这个区别的方法定下来,信仰和化学就是一回事了。
我肯定会笔直的前行,去追求真正的幸福。笔直地前行就是菩萨境界。
写在《纳棺夫日记》成书之后
正冈子归的话:有人认为开悟就是准备好了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的去死,这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开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地活着。
关于“死”活着的人无论怎么诠释,都只能是各种对“死”的似是而非的想象。而这些想象终究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一旦我们面对死亡,根本排不上用场。如果一个人靠切身体验获得了关于生死的真理,那就是明白了处于漫长的永恒中的一瞬般短暂的人生是如何重要,如何宝贵,品尝到活着和能够活着的喜悦,从而让自己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从容的活下去。
我也记得饱受挫折,绝望之余,徘徊于空茫的街头自暴自弃。这些犹如底片,记录下我思想获得世人认可的心情。
管别人怎么想,我自己想通了就行。
所谓哲学指的就是把思想外部的无限纳入概念当中加以无限的尝试。 黑格尔
绘画的功能就是描绘出人类看不见的世界。 保罗·克利
把他人的死简简单单地看成一个人的死亡,就能把人的尸体当做物体来处理,就能埋头对人类的头盖进行考古研究。
问题仅仅在于,眼前的死亡、死尸、死者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关系到自己的生死问题。
丹麦思想家克尔凯郭尔说过:“存在不能成为思考的对象。”越是把存在作为思考的对象,那些仅仅用于描述实际存在而存在的语言就越发成为抽象的概念。
动物一旦死去,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僵硬,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变软,最后腐烂。
据说少年时的经历会给人的一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歌德好像说过,人们一旦看到根源现象赤裸裸地呈现眼前,就会恐惧不安,宁愿背过脸去。
人们为了从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就寻找一个对象,毫不留情的攻击。
乌鸦和秃鹫等鸟类拥有比人类灵敏几千倍的嗅觉,从遥远的地方就能早早地感知动物即将死去。
金子美玲写过这样的诗:大丰收
朝霞灿烂 /今天丰收 /大尾的沙丁鱼 /捞上来很多很多 /海滩上 /热烈如庙会 /大海里 /成千上万的沙丁鱼 /正举行葬礼 《金子美玲全集》第一卷
人们评价说,某某人的死孤独而凄凉。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活着的人对死的猜测。死者的亲戚好友再多,死去的仅仅是死者自己。躺在病床上面对死亡的,也仅是死者自己。死亡本来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再用孤独修饰死亡,就有点奇怪了。
只承认肉体活着才有价值的尽全力延长病人寿命的医疗机构。
当人们面对根源性现象时,感性的人会躲起来惊叹,理性的人则会把最高贵的东西和最卑俗的东西结合起来,试图认为自己已经弄清了现象的本质。 歌德《箴言与反省》
心中无信,却空言“信”,就如心中无爱,却谎称去“爱”一样虚伪。
佛教源于印度,婧中国朝鲜传入日本。
有人认定这个才是真实,才是真如,而其他人却说,这个是虚伪,是虚妄。人们坚持如此不同的理解,展开论争。为什么同为修行者[沙门],却不能统一认识?其实真实仅有一个,不存在第二个真实。因此真到这个真实的人,是不争的。 《经集》【原始佛典】
没有“信”便不会有真实。
2011年12月于老家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暑期档电影repo174篇内容 · 1.7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239篇内容 · 16.1万次浏览
- 《利剑·玫瑰》追剧笔记129篇内容 · 5.6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38篇内容 · 2760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22.7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57篇内容 · 6.6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28篇内容 · 90.7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11篇内容 · 46.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