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言】鲁迅,就是独立、自由的精灵
9月25日是鲁迅的诞辰之日,如今已过去了132个年头,而鲁迅离开我们也已有七十多年,但鲁迅似乎从未走远。就在不到一个月前,他和他的作品又一次成为当今社会的热议话题——人教版语文教材将他的文章《风筝》从初一年级课本中删除,再次引发热议。
其实,鲁迅从未“退出”我们的生活。围绕鲁迅的争论似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
鲁迅的一篇《风筝》退出教材的同时,也招来诸多评论。有人主张,鲁迅文章晦涩难懂,不应出现在中学教材里;也有人认为,读不懂”不应成鲁迅作品淡出教材理由。有人疾呼鲁迅“早该退出”、“早该下课”,不能让他“贻害下代”;也有人怒斥,鲁迅的退出显示了教材编写者的怯懦和无品。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当然,鲁迅从未曾“退出”我们的生活,他也在“我们的生活”中结结实实地被改变着。而这些改变似乎总能在教材中体现出来。
鲁迅作品曾是“文革”时唯一文学教材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名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编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它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作品。之后鲁迅的文章陆续被多版课本收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成为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这一时期,鲁迅杂文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而到了“文革”中后期,受严重的“左”倾思潮影响,很多作家和作品均遭禁,而鲁迅作品却成了当时中学语文课堂上唯一的文学教材。
至此,自“鲁迅”二字以笔名的形式出现,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鲁迅的作品迅速完成了对中学教材的全面“占领”。鲁迅也成为了那个年代学生眼中的“神”。
鲁迅文章从教材中“大撤退”
“文革”以后,鲁迅的作品从对语文教材的全面“占领”转而开始了“大撤退”。
据时代周报统计,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28 篇,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鲁迅作品的总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一度维持在15篇左右。
2007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编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则只收入鲁迅作品13篇,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高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3篇。而其他版本如2012年在全国现行使用的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均不超过15篇。
而据华夏时报报道,2009年,教材又再次大量删除鲁迅作品。当时,在人教版的高中必修课本中,鲁迅作品从6篇减少为3篇。
鲁迅的文章逐渐淡出教材,已经成为事实。在此前新民晚报的报道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黄玉峰表示,鲁迅有时候过于偏激,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应该多读一些充满人情味和爱的作品,而不是从小学得过于尖刻,对所有事情都带有成见。”
时代造就鲁迅作品的“抛物线”
鲁迅作品进入教材的数量从少变多,再由多减少。“鲁迅作品入选教材的数量”似乎走过了一条“抛物线”。而决定其走向的正是时代。
在白话文初兴的“五四”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选入鲁迅作品主要为了推广白话文、传播反封建思想。以白话文写作且积极抨击封建文化的鲁迅也就自然成为了当时教材的首选。鲁迅的作品成为推广白话文的教材和反封建的利器,也是由此鲁迅开始走进教科书。
到了“文革”时期,“扫四旧”成为当时的主流。作为反封建利器的鲁迅也自然被抬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鲁迅文章中曾对中医、汉字大加痛斥,甚至在临逝世(1936年10月)“答救亡情报访员”时,还坚决地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如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更成为了“文革”时期“扫四旧”的“理论指导”。
时至今日,鲁迅文章从教材中逐渐撤退,很大程度上与当今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密切联系,也与主流思想的回归不无关系。诚然,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氛围之中,鲁迅那种犀利、激烈的情感似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鲁迅大全集》主编李新宇曾在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中表示,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稳定高于一切的时代。言外之意,鲁迅的直面现实与冷嘲热讽与这个时代确有“不合”之处。
另外,鲁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甚至是强烈地憎恶,也明显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背道而驰。鲁迅曾将“方块字”称为“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他认为“病菌都潜伏在里面”,甚至认为“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这样猛烈地抨击传统文化,显然是在21世纪仍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所不能认同的。而这样的鲁迅必然会在这个传统文化趋于复兴的社会中逐渐“淡出”。
鲁迅就是独立、自由的精灵
但,就是这样“不合时宜”的鲁迅还是总能引起人们的争论,争论他的文章、他的生活、他的思想。唯其不变的确是鲁迅的精神。
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认为,鲁迅的精神就是独立、自由。他将鲁迅比作一个精灵,说:“鲁迅就是一个精神、思想、人格都非常独立、自由的精灵。”
如果说,鲁迅的“抛物线”反映了其思想内容被时代的认可度,那么鲁迅那种自由、独立的精神应是始终为时代所传承的。他的思想或许会受到他所处时代的牵绊,他文章也或许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再先进,但鲁迅自由、独立的精神已传承至今。
曾于解放前写成《鲁迅批判》一书的李长之曾在“文革”中因“批判”鲁迅而“获罪”。也曾有出版社劝李长之先生将书名中的“批判”二字换掉。李答曰:“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了一辈子罪,不改,不出,也罢!”
想来,这位“批判”鲁迅的李长之正是传承了鲁迅独立、自由的精神。
——写于2013年9月26日
其实,鲁迅从未“退出”我们的生活。围绕鲁迅的争论似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
鲁迅的一篇《风筝》退出教材的同时,也招来诸多评论。有人主张,鲁迅文章晦涩难懂,不应出现在中学教材里;也有人认为,读不懂”不应成鲁迅作品淡出教材理由。有人疾呼鲁迅“早该退出”、“早该下课”,不能让他“贻害下代”;也有人怒斥,鲁迅的退出显示了教材编写者的怯懦和无品。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当然,鲁迅从未曾“退出”我们的生活,他也在“我们的生活”中结结实实地被改变着。而这些改变似乎总能在教材中体现出来。
鲁迅作品曾是“文革”时唯一文学教材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名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编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它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作品。之后鲁迅的文章陆续被多版课本收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成为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这一时期,鲁迅杂文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而到了“文革”中后期,受严重的“左”倾思潮影响,很多作家和作品均遭禁,而鲁迅作品却成了当时中学语文课堂上唯一的文学教材。
至此,自“鲁迅”二字以笔名的形式出现,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鲁迅的作品迅速完成了对中学教材的全面“占领”。鲁迅也成为了那个年代学生眼中的“神”。
鲁迅文章从教材中“大撤退”
“文革”以后,鲁迅的作品从对语文教材的全面“占领”转而开始了“大撤退”。
据时代周报统计,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28 篇,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鲁迅作品的总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一度维持在15篇左右。
2007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编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则只收入鲁迅作品13篇,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高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3篇。而其他版本如2012年在全国现行使用的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均不超过15篇。
而据华夏时报报道,2009年,教材又再次大量删除鲁迅作品。当时,在人教版的高中必修课本中,鲁迅作品从6篇减少为3篇。
鲁迅的文章逐渐淡出教材,已经成为事实。在此前新民晚报的报道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黄玉峰表示,鲁迅有时候过于偏激,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应该多读一些充满人情味和爱的作品,而不是从小学得过于尖刻,对所有事情都带有成见。”
时代造就鲁迅作品的“抛物线”
鲁迅作品进入教材的数量从少变多,再由多减少。“鲁迅作品入选教材的数量”似乎走过了一条“抛物线”。而决定其走向的正是时代。
在白话文初兴的“五四”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选入鲁迅作品主要为了推广白话文、传播反封建思想。以白话文写作且积极抨击封建文化的鲁迅也就自然成为了当时教材的首选。鲁迅的作品成为推广白话文的教材和反封建的利器,也是由此鲁迅开始走进教科书。
到了“文革”时期,“扫四旧”成为当时的主流。作为反封建利器的鲁迅也自然被抬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鲁迅文章中曾对中医、汉字大加痛斥,甚至在临逝世(1936年10月)“答救亡情报访员”时,还坚决地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如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更成为了“文革”时期“扫四旧”的“理论指导”。
时至今日,鲁迅文章从教材中逐渐撤退,很大程度上与当今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密切联系,也与主流思想的回归不无关系。诚然,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氛围之中,鲁迅那种犀利、激烈的情感似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鲁迅大全集》主编李新宇曾在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中表示,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稳定高于一切的时代。言外之意,鲁迅的直面现实与冷嘲热讽与这个时代确有“不合”之处。
另外,鲁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甚至是强烈地憎恶,也明显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背道而驰。鲁迅曾将“方块字”称为“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他认为“病菌都潜伏在里面”,甚至认为“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这样猛烈地抨击传统文化,显然是在21世纪仍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所不能认同的。而这样的鲁迅必然会在这个传统文化趋于复兴的社会中逐渐“淡出”。
鲁迅就是独立、自由的精灵
但,就是这样“不合时宜”的鲁迅还是总能引起人们的争论,争论他的文章、他的生活、他的思想。唯其不变的确是鲁迅的精神。
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认为,鲁迅的精神就是独立、自由。他将鲁迅比作一个精灵,说:“鲁迅就是一个精神、思想、人格都非常独立、自由的精灵。”
如果说,鲁迅的“抛物线”反映了其思想内容被时代的认可度,那么鲁迅那种自由、独立的精神应是始终为时代所传承的。他的思想或许会受到他所处时代的牵绊,他文章也或许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再先进,但鲁迅自由、独立的精神已传承至今。
曾于解放前写成《鲁迅批判》一书的李长之曾在“文革”中因“批判”鲁迅而“获罪”。也曾有出版社劝李长之先生将书名中的“批判”二字换掉。李答曰:“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了一辈子罪,不改,不出,也罢!”
想来,这位“批判”鲁迅的李长之正是传承了鲁迅独立、自由的精神。
——写于2013年9月26日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暑期档电影repo189篇内容 · 1.9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239篇内容 · 16.3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40篇内容 · 3028次浏览
- 《利剑·玫瑰》追剧笔记129篇内容 · 6.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23.8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11篇内容 · 47.3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29篇内容 · 90.9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58篇内容 · 6.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