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锦绣之冷——张爱玲
锦绣之冷
——张爱玲(1920.9.30-1995.9.8)
有美一人,彼雨微霏。
三月,是她的三月。莲花开了又开,怜了又怜……
【缘起】——写作缘由
曾经看见过这样的一段话,写得很是经典,其经典程度至于多次在各式的评论爱玲的文中见到,“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都说越是会写书的人,就越是寂寞。
爱玲是个会写书的人,无疑,她会写书会到了让故事犹如掌中之物,全在翻覆之间。放眼文坛,能做到这种境界的人极少,聚焦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便只有张爱玲一人了。
她的天才,注定了她灵魂的孤独。
即使你没有看过她的文字,也定会见过她的照片,一幕一幕的剪影上,那样的女人算不上绝色,但那与生俱来的贵气,荣辱不惊的大气,定会让你在一时间转不走眼珠,只能看着她。
没有认真的了解爱玲之前,我是不欣赏这样把自己的照片随处乱刊登的女作家的,觉得她们仿佛是在用自己那不甚超俗的姿色,去解释一个关于“女人只有才华和美貌兼备才能算是奇迹”的低俗迂腐的命题。抛头露面的女作家,即使再美丽,也都是不聪明的,既然她不聪明,那她的文章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我始终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邂逅了张爱玲。
张爱玲的不同在于——在读她的文章时,你是不可能不去想她的样子的。
比如,《沉香屑》的开端是这样的,“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只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是爱玲惯用的笔调——故事由回忆展开。
她让她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她的亲身经历一般有着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有的深刻和敏锐,却又不肯站在这故事里讲故事,而是以一个旁观的角度,将故事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看似琐碎寻常,却能越发的让人觉得人性之荒谬,世道之无常,越发的使读者心痛到骨子里。
爱玲的作品,一言以蔽之,皆是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遗宅】——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世人的孤寂如一幢遗宅,搬走了,变空虚了,只能他人的踏入才会有一如以往的吵闹。
第一幢遗宅——白流苏《倾城之恋》
还记得范柳原为白流苏留下的那幢宅院吗?对于流苏,那里的孤寂与白公馆的孤寂究竟哪个更为难耐?不同的是,白公馆里有人,好多人,一个个都恨不能赶走她,所以她只能走,不能留。范柳原的宅子里没有人,可她却只能留,走不了……
一间是孤寂的无望,一间是无望的孤寂。
幸而,香港沦陷了,一个丑陋的历史背景,却造就了故事看似美丽的结局。
在去避难营的路上,爱玲曾借流苏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若是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他的故事还长得很……
想知道倘若香港没有沦陷,范柳原会不会回来,倘若香港没有沦陷,两个人会不会长相守,爱玲没有写,因为历史没有倘若。没错,是历史,看爱玲的小说,我从不把那只当作小说,而是把那当作真实的发生过的故事。
于是,我们常常会忍痛的发现,历史的背后是女人,女人的背后,是眼泪……
第二幢遗宅——孟烟鹂《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世界》一书中,作者曾将这个名字与“艳丽”谐音,与代表红玫瑰的王娇蕊对比,说她既无玫瑰的“娇蕊”,也无玫瑰的“艳丽”。
如果要我说啊,这“艳丽”的解释固然有理,但若是谐音为“梦魇里”,岂不更有爱玲的味道。怕是我自作聪明的多心了,但爱玲无疑是喜欢“梦魇”这词的,否则,她也不会将她挚爱的红学研究的著作命名为《红楼梦魇》。
烟鹂的“遗宅”也正是她的“梦魇”,她就像是一张白纸,一个映在墙上的苍白的影子,毫无生命的印记。振保之所以会选择她,无疑是因为她的“圣洁”,她的远离“生活”,像振保这样一个追求本分的,并过分要求自己“干净”的社会影响的人觉得她配得上他。
婚后,他也毅然的把她关在家里,那样的家对于烟鹂是空白的,自卑的,婆婆看不上她,仆人不听她的,她更没有女伴可以交流。在这种幽闭的伤害中,她以便秘症挟以自重,她在浴室展示自己的身体,因为唯有身体可以归她支配,最终她红杏出墙,这是必然的结局,因为她的精神与性爱已经步入了死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只是故事的开端,《红玫瑰与白玫瑰》是爱玲少数的以男性作为主线的作品之一,这句关于两朵玫瑰的辨证,也似乎是说给男人听的,但爱玲主题永远是女性,永远是悲剧,即使以男人开始,也终会以女人收尾。
故事的结局是——红玫瑰没有得到幸福,她凋零了,白玫瑰没有凋零,因为她永远,都只是一件自欺欺人的标本……
第三幢遗宅——曹七巧《金锁记》
七巧的扇子掷了出去,季泽走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的向下滴着,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金锁记》曾被著名翻译家傅雷称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金锁记》亦是受到张迷追捧得最多的作品。
曹七巧,她用名曰“金钱”的锁把自己锁在了名曰“恨”的遗宅里。
她恨她的兄嫂将她“卖”给了一个坐着时还不及她那三岁的儿子高的残疾的丈夫,恨她在姜公馆中所遭遇的种种冷遇,小叔子季泽曾是她的绿洲,但是为了十年的黑暗才换来了的那一笔不小的资产,她亲手将本该拥有的幸福断送……
这远不是一出讲述饱受封建摧残的女人的苦情剧,《金锁记》的精彩在于七巧后来人性的扭曲,她疯了,她用女人的嫉妒及疯子式的残忍的智慧虐待着她的一双儿女,害死了儿子长白的一妻一妾,又葬送了女儿长安的幸福。
母亲神话的解构!张爱玲用她敏感的视角剖开人性,并一手导演了《金锁记》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可行——不是所有的母亲都爱她的孩子,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母亲吃掉自己孩子,也在情理之中。
不要怪那个时代的女性终会成为心狱中的女奴,至少爱玲从未对此进行过任何的批判,爱玲曾说过:“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也不打算尝试。”(《自己的文章》)
爱玲果然是个极聪明的女子啊!
中国的故事自古以来以传道为重,是事故,便必然要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到了爱玲这里,这老规矩总算是破了。爱玲的聪明就在于,她从来不想在读者身上施加自己的人生观或是道德心得,她只是想讲故事,把故事讲好,她便欢喜。对道德对人生,她看得比谁都要都透彻,正因为太透彻,太精明,所以,她选择了沉默。
【殇曲】——电影《色·戒》与爱玲的爱情
提及爱玲,就不得不提去年的《色·戒》。很多人鄙视其为卖国,此言论在《中国不高兴》上数次见到,在此恕不赘述。国情难为,此类片子的路线向来如此,影院——删节版、贴图——漏点照、视频网站——激情片断、盗版——未删节版……最后除了盗版全被和谐!悲哀的是,我看的时候晚了一步,该和谐的已经都和谐了,能看到的就只剩删节版了。虽然一直觉得以激情戏作为吸引人的噱头,不易表现太过,笔法太重,一个优秀的导演理该适当清淡留有余味,有些片子看不到完整版的也不算坏事,但既然是李安的片子,既然是《色·戒》,无论是从导演的大名看还是从影片的名字看都该知道,这片子不看完整是挖不出深层价值的。以至于和好多人一样,看完了那个删节版,王佳芝是怎么爱上易先生的就根本闹不明白,满眼只剩下那忘了具体多少克拉了的大钻石在晃悠,发现女人真的是为了大钻石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于是这片子就不能叫《色·戒》了,应该改名儿叫《钻·戒》!
言归正传,去年的贺岁电影中,我独爱《色·戒》,不值得标榜的乱世的汉奸与女谍的故事,灰扑扑的一如那个年代,一曲终了,一种伤感梗在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那伤感中,有爱玲的淡,淡得悲怆,有李安浓,浓得优雅。《色·戒》一文,实写易先生,暗指胡兰成,那是爱玲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爱玲生前曾说过,《色·戒》若是拍成电影,她是不忍看的,她说她没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
三十年,一篇《色·戒》,不着一字,满眼鲜血。
没有爱玲文章中常有的妙语频出,没有鲜活的角色描写,《色·戒》一文爱玲写的平淡,悲得透彻!女人终归是是爱痛的,否则也不会如此手持手术刀的在镜子前剖析着自己的伤口,女人终归是忘不了回忆的,哪怕那是最刻骨铭心的惨烈。
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相恋那年,胡兰成38岁,爱玲24岁。“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今生今世》)她对胡的爱,是欢喜的,全世界似乎只有胡一人,同时也是卑微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封锁》)很难想象,那样一个曾经说过“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私语》)的好强到了虚荣的女子,竟会为了能与花花公子的胡兰成共同生活,而屡次向与胡兰成的情人低头。1946年11月,胡兰成最终与张爱玲告别。他离去之后,张爱玲坐拥旧公寓里的老时光而不能自拔,正像她曾说过的,在这里,“我将只是萎谢了。”
一段情事,随风而去。
1976年,《色·戒》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刊登。
许多女子只有一条命。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最后,想以爱玲名字的来历收尾。
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团结出版社《张爱玲传》)
有时我常常会想,爱玲啊,你若是能忘了你的名字,那该有多好。
【后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边听着一首名曰《原谅》的冷门的歌,一边整理爱玲的遗照,大概是疲惫的深夜情绪便越发的脆弱吧,看着看着照片上爱玲的遗物,泪水竟一串串的披了一脸,仿佛失去了一位至亲的人。
那首歌里有几句词是这样唱的,“悔平生,错轻狂,十梦九断肠,想你当时旧模样,只一晃,泪盈眶,总归有谁来原谅,你深陷尘网,爱恨之间你纵容欲望……”看着爱玲与丈夫赖斯谈笑风生的样子,那时的她有没有原谅胡兰成,我们不得而知。
1947年,胡兰成收到了爱玲寄来的诀别信,随信而来的还有30万元。那是爱玲在胡走后从失败的爱情中得到反思,进而创作的两部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全部稿酬。
——张爱玲(1920.9.30-1995.9.8)
有美一人,彼雨微霏。
三月,是她的三月。莲花开了又开,怜了又怜……
【缘起】——写作缘由
曾经看见过这样的一段话,写得很是经典,其经典程度至于多次在各式的评论爱玲的文中见到,“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都说越是会写书的人,就越是寂寞。
爱玲是个会写书的人,无疑,她会写书会到了让故事犹如掌中之物,全在翻覆之间。放眼文坛,能做到这种境界的人极少,聚焦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便只有张爱玲一人了。
她的天才,注定了她灵魂的孤独。
即使你没有看过她的文字,也定会见过她的照片,一幕一幕的剪影上,那样的女人算不上绝色,但那与生俱来的贵气,荣辱不惊的大气,定会让你在一时间转不走眼珠,只能看着她。
没有认真的了解爱玲之前,我是不欣赏这样把自己的照片随处乱刊登的女作家的,觉得她们仿佛是在用自己那不甚超俗的姿色,去解释一个关于“女人只有才华和美貌兼备才能算是奇迹”的低俗迂腐的命题。抛头露面的女作家,即使再美丽,也都是不聪明的,既然她不聪明,那她的文章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我始终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邂逅了张爱玲。
张爱玲的不同在于——在读她的文章时,你是不可能不去想她的样子的。
比如,《沉香屑》的开端是这样的,“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只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是爱玲惯用的笔调——故事由回忆展开。
她让她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她的亲身经历一般有着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有的深刻和敏锐,却又不肯站在这故事里讲故事,而是以一个旁观的角度,将故事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看似琐碎寻常,却能越发的让人觉得人性之荒谬,世道之无常,越发的使读者心痛到骨子里。
爱玲的作品,一言以蔽之,皆是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遗宅】——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世人的孤寂如一幢遗宅,搬走了,变空虚了,只能他人的踏入才会有一如以往的吵闹。
第一幢遗宅——白流苏《倾城之恋》
还记得范柳原为白流苏留下的那幢宅院吗?对于流苏,那里的孤寂与白公馆的孤寂究竟哪个更为难耐?不同的是,白公馆里有人,好多人,一个个都恨不能赶走她,所以她只能走,不能留。范柳原的宅子里没有人,可她却只能留,走不了……
一间是孤寂的无望,一间是无望的孤寂。
幸而,香港沦陷了,一个丑陋的历史背景,却造就了故事看似美丽的结局。
在去避难营的路上,爱玲曾借流苏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若是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他的故事还长得很……
想知道倘若香港没有沦陷,范柳原会不会回来,倘若香港没有沦陷,两个人会不会长相守,爱玲没有写,因为历史没有倘若。没错,是历史,看爱玲的小说,我从不把那只当作小说,而是把那当作真实的发生过的故事。
于是,我们常常会忍痛的发现,历史的背后是女人,女人的背后,是眼泪……
第二幢遗宅——孟烟鹂《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世界》一书中,作者曾将这个名字与“艳丽”谐音,与代表红玫瑰的王娇蕊对比,说她既无玫瑰的“娇蕊”,也无玫瑰的“艳丽”。
如果要我说啊,这“艳丽”的解释固然有理,但若是谐音为“梦魇里”,岂不更有爱玲的味道。怕是我自作聪明的多心了,但爱玲无疑是喜欢“梦魇”这词的,否则,她也不会将她挚爱的红学研究的著作命名为《红楼梦魇》。
烟鹂的“遗宅”也正是她的“梦魇”,她就像是一张白纸,一个映在墙上的苍白的影子,毫无生命的印记。振保之所以会选择她,无疑是因为她的“圣洁”,她的远离“生活”,像振保这样一个追求本分的,并过分要求自己“干净”的社会影响的人觉得她配得上他。
婚后,他也毅然的把她关在家里,那样的家对于烟鹂是空白的,自卑的,婆婆看不上她,仆人不听她的,她更没有女伴可以交流。在这种幽闭的伤害中,她以便秘症挟以自重,她在浴室展示自己的身体,因为唯有身体可以归她支配,最终她红杏出墙,这是必然的结局,因为她的精神与性爱已经步入了死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只是故事的开端,《红玫瑰与白玫瑰》是爱玲少数的以男性作为主线的作品之一,这句关于两朵玫瑰的辨证,也似乎是说给男人听的,但爱玲主题永远是女性,永远是悲剧,即使以男人开始,也终会以女人收尾。
故事的结局是——红玫瑰没有得到幸福,她凋零了,白玫瑰没有凋零,因为她永远,都只是一件自欺欺人的标本……
第三幢遗宅——曹七巧《金锁记》
七巧的扇子掷了出去,季泽走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的向下滴着,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金锁记》曾被著名翻译家傅雷称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金锁记》亦是受到张迷追捧得最多的作品。
曹七巧,她用名曰“金钱”的锁把自己锁在了名曰“恨”的遗宅里。
她恨她的兄嫂将她“卖”给了一个坐着时还不及她那三岁的儿子高的残疾的丈夫,恨她在姜公馆中所遭遇的种种冷遇,小叔子季泽曾是她的绿洲,但是为了十年的黑暗才换来了的那一笔不小的资产,她亲手将本该拥有的幸福断送……
这远不是一出讲述饱受封建摧残的女人的苦情剧,《金锁记》的精彩在于七巧后来人性的扭曲,她疯了,她用女人的嫉妒及疯子式的残忍的智慧虐待着她的一双儿女,害死了儿子长白的一妻一妾,又葬送了女儿长安的幸福。
母亲神话的解构!张爱玲用她敏感的视角剖开人性,并一手导演了《金锁记》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可行——不是所有的母亲都爱她的孩子,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母亲吃掉自己孩子,也在情理之中。
不要怪那个时代的女性终会成为心狱中的女奴,至少爱玲从未对此进行过任何的批判,爱玲曾说过:“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也不打算尝试。”(《自己的文章》)
爱玲果然是个极聪明的女子啊!
中国的故事自古以来以传道为重,是事故,便必然要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到了爱玲这里,这老规矩总算是破了。爱玲的聪明就在于,她从来不想在读者身上施加自己的人生观或是道德心得,她只是想讲故事,把故事讲好,她便欢喜。对道德对人生,她看得比谁都要都透彻,正因为太透彻,太精明,所以,她选择了沉默。
【殇曲】——电影《色·戒》与爱玲的爱情
提及爱玲,就不得不提去年的《色·戒》。很多人鄙视其为卖国,此言论在《中国不高兴》上数次见到,在此恕不赘述。国情难为,此类片子的路线向来如此,影院——删节版、贴图——漏点照、视频网站——激情片断、盗版——未删节版……最后除了盗版全被和谐!悲哀的是,我看的时候晚了一步,该和谐的已经都和谐了,能看到的就只剩删节版了。虽然一直觉得以激情戏作为吸引人的噱头,不易表现太过,笔法太重,一个优秀的导演理该适当清淡留有余味,有些片子看不到完整版的也不算坏事,但既然是李安的片子,既然是《色·戒》,无论是从导演的大名看还是从影片的名字看都该知道,这片子不看完整是挖不出深层价值的。以至于和好多人一样,看完了那个删节版,王佳芝是怎么爱上易先生的就根本闹不明白,满眼只剩下那忘了具体多少克拉了的大钻石在晃悠,发现女人真的是为了大钻石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于是这片子就不能叫《色·戒》了,应该改名儿叫《钻·戒》!
言归正传,去年的贺岁电影中,我独爱《色·戒》,不值得标榜的乱世的汉奸与女谍的故事,灰扑扑的一如那个年代,一曲终了,一种伤感梗在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那伤感中,有爱玲的淡,淡得悲怆,有李安浓,浓得优雅。《色·戒》一文,实写易先生,暗指胡兰成,那是爱玲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爱玲生前曾说过,《色·戒》若是拍成电影,她是不忍看的,她说她没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
三十年,一篇《色·戒》,不着一字,满眼鲜血。
没有爱玲文章中常有的妙语频出,没有鲜活的角色描写,《色·戒》一文爱玲写的平淡,悲得透彻!女人终归是是爱痛的,否则也不会如此手持手术刀的在镜子前剖析着自己的伤口,女人终归是忘不了回忆的,哪怕那是最刻骨铭心的惨烈。
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相恋那年,胡兰成38岁,爱玲24岁。“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今生今世》)她对胡的爱,是欢喜的,全世界似乎只有胡一人,同时也是卑微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封锁》)很难想象,那样一个曾经说过“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私语》)的好强到了虚荣的女子,竟会为了能与花花公子的胡兰成共同生活,而屡次向与胡兰成的情人低头。1946年11月,胡兰成最终与张爱玲告别。他离去之后,张爱玲坐拥旧公寓里的老时光而不能自拔,正像她曾说过的,在这里,“我将只是萎谢了。”
一段情事,随风而去。
1976年,《色·戒》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刊登。
许多女子只有一条命。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最后,想以爱玲名字的来历收尾。
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团结出版社《张爱玲传》)
有时我常常会想,爱玲啊,你若是能忘了你的名字,那该有多好。
【后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边听着一首名曰《原谅》的冷门的歌,一边整理爱玲的遗照,大概是疲惫的深夜情绪便越发的脆弱吧,看着看着照片上爱玲的遗物,泪水竟一串串的披了一脸,仿佛失去了一位至亲的人。
那首歌里有几句词是这样唱的,“悔平生,错轻狂,十梦九断肠,想你当时旧模样,只一晃,泪盈眶,总归有谁来原谅,你深陷尘网,爱恨之间你纵容欲望……”看着爱玲与丈夫赖斯谈笑风生的样子,那时的她有没有原谅胡兰成,我们不得而知。
1947年,胡兰成收到了爱玲寄来的诀别信,随信而来的还有30万元。那是爱玲在胡走后从失败的爱情中得到反思,进而创作的两部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全部稿酬。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96篇内容 · 48.5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74.1万次浏览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321篇内容 · 47.7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27篇内容 · 70.5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319篇内容 · 503.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602篇内容 · 755.3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92篇内容 · 178.4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92篇内容 · 140.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