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stupid things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头就是这样一句话,“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某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暂且忽略这句话博大而深刻却令人琢磨不透的内涵,让我们从肤浅的层次去理解它吧。其实也就是一个关键词:重复。今天重复过去,过去重复过去,一切都在重复上演。甭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但事实上当我们运用“重复”这个词时就带有一种贬义的味道,言下之意就是指那些一犯再犯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stupid things.
循环论是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哪怕直到现在,大多数人恐怕潜意识里还是循环论的概念。“循环”,in other words, 无非就是“重复”的同义替换,不过人家循环就显得比重复高明得多,摇身一变成中性,保持一种价值中立,气质立马提升。你想啊,中国那么长之又长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个王朝更替都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除了几个类似“秦始皇统一天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个开天辟地的大事情,那么多冗长的岁月都在重复着过去王朝的兴衰故事。也难怪中国人会觉得历史是在循环、在重复。
重复。循环。
我小小的心灵在扑哧扑哧地感慨。
可是那些引发我们最深感慨的却往往不是最宏大的叙事,而是我们身边的细微的事儿。
比如,历史书告诉了我这些重复、循环的论调,却没有教会我,真正教会了我懂得重复概念的是生活中那些stupid things。还有那些stupid girls.
我周围有一群stupid girls,当然,还有我。她们的存在简直就是为了证明重复的力量有多大,循环论的存在是多么的合理。
我喜欢买鞋子,但是,你懂的,鞋子很贵的,我又看不上那些廉价的鞋子。所以喽,每次买鞋我要想好一会儿,要买什么款式的买什么材质的。闺蜜反复告诉我,千万不要买棕色的鞋子了,因为你的鞋柜里有一大堆棕色的鞋子了。我点点头,兴奋地逛了一天,结果••••••又买了一双棕色的鞋子!售货员的耳边风总是让我招架不住,什么棕色好配衣服啦,复古啦••••••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明明在店里试得很合脚的鞋子到了家里就不合适了,明明看起来很顺眼的鞋子一买到手就不顺眼了,我的脑海中还反复想着之前看到的另一双更好的鞋子,我应该拿另外一双的。一想到我付出了几百块大洋,我辛苦打的工都变成一双我开始厌弃的鞋子,我的小心脏就在一阵一阵的抽搐,直到最后演变成内心的咆哮,“呜呜,我要去换鞋!”
我一直迷惑不解,为什么我辛辛苦苦挑来的东西一旦变成我的之后就立即暗淡无光,甚至面临一种被厌弃的命运?为什么我跟买来的鞋子有仇?不仅是鞋子,还有衣服,我的内心反复上演着“渴望衣服——买到衣服——讨厌衣服”的情感波动大戏。从我6岁起自己挑衣服到现在成为一个21岁的大龄女青年,我的死毛病从来没有改过,我都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了,开始怀念曾经妈妈帮我买衣服的时光。妈妈买的衣服多好啊,我开始心安理得地埋怨妈妈的眼光,然后自豪地跟别人炫耀说,看,这是妈妈给我买的衣服!
是不是,真的应了那句话,“得到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冲动,欲望,应该是导致重复stupid things 的一个心理原因吧。
闺蜜阿凤学的是阿拉伯语,大三时在埃及开罗大学待了近一年的时间,玩弄过撒哈拉沙漠的沙子,瞻仰过金字塔,喝过尼罗河的水,对于足未出国的我来说这已经是三毛般的传奇经历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她已经行了万里路,就只差读万卷书了。回国后,她准备考研。每隔一阵子,她都要打一个电话跟我诉苦。各种心里烦乱,不踏实,压力大,焦虑症,强迫症,一下子全都出来了,仿佛在埃及的那些灿烂笑脸从来没有存在过。我想起她高四复读那年,我坚持每周给她打一个长长的电话宽慰她的情景。她说,我本以为经过这一年的锻炼,我已经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没想到还是这个样子。考研于她来说,又在重复高三高四的焦虑。我们总以为做了某件事情之后就能够将过去不好的自己不好的情绪抛掷在太平洋里,事到临头,那一副纠结得半死不活的德行还是紧紧跟随。重复之于你,重复之于我,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change 还是change这件小事儿根本就是妄想?
冯唐说,如果你在一个地方生活超过10年以上,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故乡,无论你是否出生在那里,你一辈子都会带着那里的印记。这样说来,我们的性格,习惯,情绪,认知,都远远早已经童年时代刻下深深痕迹。我的小心脏又难过了一下,直戳心底的感觉。原来我那根深蒂固的神经质早与皖西北的那个小城捆绑在一起。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竭尽全力想要抹去他贫苦卑微的出身,尽管后来的他拥有了哈佛,上校头衔,无穷无尽的光鲜亮丽的酒会,但当被人拆穿卖私酒身份时,他就彻底崩溃了。内心的那点自卑反复上演,再多的掩饰也抵不过被揭露的恐惧。
从小到大,不知写了多少次的学习计划,作息时间表,每一次都没有坚持过一个星期。我依然熬夜,依然赖床,依然喜欢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依然会胡思乱想,依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依然没做成那个乐观的自己,依然为ex难过到深夜。每次被励志书籍感动,却又抛之脑后,然后再次被感动,再次抛之脑后。
只是,我还依然在努力做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己,最好饱满到像鲜榨柠檬汁。只是,我还依然相信我拥有青春,深以为浪费青春是可耻的,所以还一次次跟自己较量。
或许,到最后,我们就能不再纠结尼采和众哲学家纠结的“众劫回归”问题,而是从心里生发出一种最深沉的绝望,把重复交给命运,把生活交给自己。面临压力时,我们依旧纠结,但我们知道一切都会过去,从而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那些stupid things.
暂且忽略这句话博大而深刻却令人琢磨不透的内涵,让我们从肤浅的层次去理解它吧。其实也就是一个关键词:重复。今天重复过去,过去重复过去,一切都在重复上演。甭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但事实上当我们运用“重复”这个词时就带有一种贬义的味道,言下之意就是指那些一犯再犯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stupid things.
循环论是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哪怕直到现在,大多数人恐怕潜意识里还是循环论的概念。“循环”,in other words, 无非就是“重复”的同义替换,不过人家循环就显得比重复高明得多,摇身一变成中性,保持一种价值中立,气质立马提升。你想啊,中国那么长之又长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个王朝更替都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除了几个类似“秦始皇统一天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个开天辟地的大事情,那么多冗长的岁月都在重复着过去王朝的兴衰故事。也难怪中国人会觉得历史是在循环、在重复。
重复。循环。
我小小的心灵在扑哧扑哧地感慨。
可是那些引发我们最深感慨的却往往不是最宏大的叙事,而是我们身边的细微的事儿。
比如,历史书告诉了我这些重复、循环的论调,却没有教会我,真正教会了我懂得重复概念的是生活中那些stupid things。还有那些stupid girls.
我周围有一群stupid girls,当然,还有我。她们的存在简直就是为了证明重复的力量有多大,循环论的存在是多么的合理。
我喜欢买鞋子,但是,你懂的,鞋子很贵的,我又看不上那些廉价的鞋子。所以喽,每次买鞋我要想好一会儿,要买什么款式的买什么材质的。闺蜜反复告诉我,千万不要买棕色的鞋子了,因为你的鞋柜里有一大堆棕色的鞋子了。我点点头,兴奋地逛了一天,结果••••••又买了一双棕色的鞋子!售货员的耳边风总是让我招架不住,什么棕色好配衣服啦,复古啦••••••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明明在店里试得很合脚的鞋子到了家里就不合适了,明明看起来很顺眼的鞋子一买到手就不顺眼了,我的脑海中还反复想着之前看到的另一双更好的鞋子,我应该拿另外一双的。一想到我付出了几百块大洋,我辛苦打的工都变成一双我开始厌弃的鞋子,我的小心脏就在一阵一阵的抽搐,直到最后演变成内心的咆哮,“呜呜,我要去换鞋!”
我一直迷惑不解,为什么我辛辛苦苦挑来的东西一旦变成我的之后就立即暗淡无光,甚至面临一种被厌弃的命运?为什么我跟买来的鞋子有仇?不仅是鞋子,还有衣服,我的内心反复上演着“渴望衣服——买到衣服——讨厌衣服”的情感波动大戏。从我6岁起自己挑衣服到现在成为一个21岁的大龄女青年,我的死毛病从来没有改过,我都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了,开始怀念曾经妈妈帮我买衣服的时光。妈妈买的衣服多好啊,我开始心安理得地埋怨妈妈的眼光,然后自豪地跟别人炫耀说,看,这是妈妈给我买的衣服!
是不是,真的应了那句话,“得到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冲动,欲望,应该是导致重复stupid things 的一个心理原因吧。
闺蜜阿凤学的是阿拉伯语,大三时在埃及开罗大学待了近一年的时间,玩弄过撒哈拉沙漠的沙子,瞻仰过金字塔,喝过尼罗河的水,对于足未出国的我来说这已经是三毛般的传奇经历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她已经行了万里路,就只差读万卷书了。回国后,她准备考研。每隔一阵子,她都要打一个电话跟我诉苦。各种心里烦乱,不踏实,压力大,焦虑症,强迫症,一下子全都出来了,仿佛在埃及的那些灿烂笑脸从来没有存在过。我想起她高四复读那年,我坚持每周给她打一个长长的电话宽慰她的情景。她说,我本以为经过这一年的锻炼,我已经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没想到还是这个样子。考研于她来说,又在重复高三高四的焦虑。我们总以为做了某件事情之后就能够将过去不好的自己不好的情绪抛掷在太平洋里,事到临头,那一副纠结得半死不活的德行还是紧紧跟随。重复之于你,重复之于我,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change 还是change这件小事儿根本就是妄想?
冯唐说,如果你在一个地方生活超过10年以上,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故乡,无论你是否出生在那里,你一辈子都会带着那里的印记。这样说来,我们的性格,习惯,情绪,认知,都远远早已经童年时代刻下深深痕迹。我的小心脏又难过了一下,直戳心底的感觉。原来我那根深蒂固的神经质早与皖西北的那个小城捆绑在一起。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竭尽全力想要抹去他贫苦卑微的出身,尽管后来的他拥有了哈佛,上校头衔,无穷无尽的光鲜亮丽的酒会,但当被人拆穿卖私酒身份时,他就彻底崩溃了。内心的那点自卑反复上演,再多的掩饰也抵不过被揭露的恐惧。
从小到大,不知写了多少次的学习计划,作息时间表,每一次都没有坚持过一个星期。我依然熬夜,依然赖床,依然喜欢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依然会胡思乱想,依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依然没做成那个乐观的自己,依然为ex难过到深夜。每次被励志书籍感动,却又抛之脑后,然后再次被感动,再次抛之脑后。
只是,我还依然在努力做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己,最好饱满到像鲜榨柠檬汁。只是,我还依然相信我拥有青春,深以为浪费青春是可耻的,所以还一次次跟自己较量。
或许,到最后,我们就能不再纠结尼采和众哲学家纠结的“众劫回归”问题,而是从心里生发出一种最深沉的绝望,把重复交给命运,把生活交给自己。面临压力时,我们依旧纠结,但我们知道一切都会过去,从而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那些stupid things.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378篇内容 · 111.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35.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51篇内容 · 155.3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7篇内容 · 80.9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3.4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8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21篇内容 · 898.3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60篇内容 · 182.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