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很多孩子都会目睹亲人过世、宠物死亡等各种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面对这些追问,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真相,以及如何说明才能孩子明白死亡的含义又不会让他们感到害怕?
要想做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在这方面,心理学Nagy通过一个经典实验,推断出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而且提出这三个阶段是相关的。
第一阶段(3~5岁)
此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最终结果和无法逆转性。儿童知道他们需要吃饭和呼吸,所以他们不能想像出一个人没有这些特征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他们把死亡看做是一种睡眠或一种暂时的状态。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有这样的认知,即死亡不同于生命。
第二个阶段(5~8岁)
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即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和普遍的现象。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结果,也把死亡看成是变化莫测的、深奥的。在这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死亡归因于外在的动因。他们认为生命是由外在的力量给予或拿走的,这种力量能使生命进行或停止。
第三阶段(9岁以上)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儿童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内部破坏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包括他们自己。
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真正需要父母对死亡做出解释的孩子是处于5岁以上的阶段。正因为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适当的做法是,生活里,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流泪、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父母尊重孩子对死、生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解释死亡。
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态上。如此,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总之,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 |
要想做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在这方面,心理学Nagy通过一个经典实验,推断出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而且提出这三个阶段是相关的。
第一阶段(3~5岁)
此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最终结果和无法逆转性。儿童知道他们需要吃饭和呼吸,所以他们不能想像出一个人没有这些特征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他们把死亡看做是一种睡眠或一种暂时的状态。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有这样的认知,即死亡不同于生命。
第二个阶段(5~8岁)
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即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和普遍的现象。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结果,也把死亡看成是变化莫测的、深奥的。在这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死亡归因于外在的动因。他们认为生命是由外在的力量给予或拿走的,这种力量能使生命进行或停止。
第三阶段(9岁以上)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儿童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内部破坏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包括他们自己。
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真正需要父母对死亡做出解释的孩子是处于5岁以上的阶段。正因为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适当的做法是,生活里,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流泪、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父母尊重孩子对死、生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解释死亡。
![]() |
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态上。如此,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总之,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2.9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61篇内容 · 101.6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99篇内容 · 159.4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2866篇内容 · 55.5万次浏览
- 分享你认为的i人最爽时刻73篇内容 · 48.1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49篇内容 · 903.3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8.6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85篇内容 · 183.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