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前篇:另一种温柔
PS:昨看了莱昂纳多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再一次拜倒在莱昂纳多的西装裤下(虽然剧情里面人设,让我有点小郁闷,怎么说呢,决绝不足,痴情有余)。看完,一直被一种“不该是这样的啊,怎么可以这样”的情绪笼罩着,有话要说,却无从落笔。无意间翻到之前写过的另外一篇关于莱昂纳多主演的《禁闭岛》的文字,先贴上来,酝酿酝酿情绪。
看《禁闭岛》的时候,心里有点怕怕的,一向都不是很喜欢这种带点血腥暴力因素的惊悚片,变态恐怖片更是避而远之。
犹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歪论——看恐怖片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抱着要磨练自己的想法,我战战兢兢的点开了《午夜凶铃》的电影视频,抱着一个枕头,强迫自己目不转睛的看着。到底是没能经受住考验,每每感觉恐怖的镜头要出场了,便把脑袋埋在了枕头里,听到音乐转缓转和,便撇开一只眼睛,瞄上那么一眼,确认是安全场景才探出脑袋来。就算是这么的小心翼翼还是被生生的吓了一回。还是《午夜凶铃》,埋着脑袋,在自以为危险已过,安全到来之际,探着脑袋瞥了一眼,就这么跟刚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贞子对上了眼,我整个人都傻眼了,大脑即刻有缺氧的窒息感,轰的一声,手脚并用,埋头,点鼠标,拖快进,再也没有勇气看下去了。最最凄惨的——也是我最怕看这类片子的一个原因——观后后遗症是每每我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是夜深人静那会,我这喜欢胡思乱想的脑袋就跟脱了缰的野马,对着那些恐怖场景浮想联翩,甚至都有虚拟现实的感觉,闭眼怕,睁眼慌,一夜辗转,无法成眠。
于是,我立马和这类片子划清了界限,惹不起,咱还是躲得起的。
但还是忍不住看了《禁闭岛》,只因为“精神病人”这几个字眼。我承认,我对这类人有着很特殊的感觉,他们或许癫狂,或许痴傻,但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有着很纯粹很干净的世界,或者这么说,相比我们这些人,他们活得更本真,更纯粹,也许也更自由。就像是《飞越疯人院》里那群人如同孩童般的纯真让我心疼;《阿甘正传》里阿甘近于偏执的对某一些事情的坚持让我动容;这些情绪像是长在心底的蔓藤,缠缠绕绕,百转千回,总能轻易扯动心里最深的那份疼痛。
《禁闭岛》里的Teddy算是更忧伤的存在。
当一个人宁愿活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拼命找寻那份永不存在的真相,也不愿意以自己本来的面貌来面对现实,面对自己,那该说明这现实有多不堪承受,这现实里的自己有多让自己唾弃和怨恨,甚至到了需要心中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正义善良的自己在追捕着另一个沾满鲜血的怪兽般的自己。这算是自我的救赎还是自我的放逐?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词:认知失调。这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cognitive dissonance。即当一个人做错事,行为和态度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有很不爽的感觉。这是因为人具有对身心统一性的需要。但错事已成事实不能改变,那么只能改变态度。这种根据行为调整态度的机制是健康的自我保护机制,简单来讲,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些罢了,不然我们每天都将会为自己做的傻事后悔内疚的吃不下睡不着。
但有时候现实悲剧到一个地步,正常的对错误进行合理化的机制已经不足以产生任何正面效果。比如有天当你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三个小孩被妻子溺死在湖中,于是你在过于悲伤的情况下一枪杀了你的妻子。然后你回忆起妻子其实早有精神错乱的迹象,但你没有认真倾听,没能及时采取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那么你会怎么办?你能承受得起这一切其实都是你的错么?
Teddy就是在这样崩溃的边缘徘徊的。我想他无法面对,也不能承受。所以他选择为自己制造一个新的现实,一个可以解释现实疯狂的种种的另一个现实——叫做幻觉。这是一种选择,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或许是懦弱的选择。
但至少他安全了,活着自己坚持的信仰里,或者这么说,他活得像个人样,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尊严。
但精神病院的老头们却希望能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唤醒他,让他回到现实,他们以为这是对他最好的治愈方式。
是了,我们总是以为,一个人只有面对了现实,正视了过往的种种,才能走出那些阴霾,开始新的生活。所以我们总是不管不顾的做着一切我们自以为对他好的事情,不听他的想法,不考虑他是否只有这样才是幸福,不问问他是不是他宁愿这样才是最快乐的时候。
但这在我看来,这是近乎一意孤行的残忍。
因为,或许对Teddy来说,过往如鬼魅,真相是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
Which would be worse?
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
有的时候,人能够忘记过去,忘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以自己的方式开始,其实是一种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逼迫他们回到悲剧的原点而重新开始呢!
不点破,或许可以是另外一种温柔。
看《禁闭岛》的时候,心里有点怕怕的,一向都不是很喜欢这种带点血腥暴力因素的惊悚片,变态恐怖片更是避而远之。
犹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歪论——看恐怖片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抱着要磨练自己的想法,我战战兢兢的点开了《午夜凶铃》的电影视频,抱着一个枕头,强迫自己目不转睛的看着。到底是没能经受住考验,每每感觉恐怖的镜头要出场了,便把脑袋埋在了枕头里,听到音乐转缓转和,便撇开一只眼睛,瞄上那么一眼,确认是安全场景才探出脑袋来。就算是这么的小心翼翼还是被生生的吓了一回。还是《午夜凶铃》,埋着脑袋,在自以为危险已过,安全到来之际,探着脑袋瞥了一眼,就这么跟刚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贞子对上了眼,我整个人都傻眼了,大脑即刻有缺氧的窒息感,轰的一声,手脚并用,埋头,点鼠标,拖快进,再也没有勇气看下去了。最最凄惨的——也是我最怕看这类片子的一个原因——观后后遗症是每每我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是夜深人静那会,我这喜欢胡思乱想的脑袋就跟脱了缰的野马,对着那些恐怖场景浮想联翩,甚至都有虚拟现实的感觉,闭眼怕,睁眼慌,一夜辗转,无法成眠。
于是,我立马和这类片子划清了界限,惹不起,咱还是躲得起的。
但还是忍不住看了《禁闭岛》,只因为“精神病人”这几个字眼。我承认,我对这类人有着很特殊的感觉,他们或许癫狂,或许痴傻,但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有着很纯粹很干净的世界,或者这么说,相比我们这些人,他们活得更本真,更纯粹,也许也更自由。就像是《飞越疯人院》里那群人如同孩童般的纯真让我心疼;《阿甘正传》里阿甘近于偏执的对某一些事情的坚持让我动容;这些情绪像是长在心底的蔓藤,缠缠绕绕,百转千回,总能轻易扯动心里最深的那份疼痛。
《禁闭岛》里的Teddy算是更忧伤的存在。
当一个人宁愿活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拼命找寻那份永不存在的真相,也不愿意以自己本来的面貌来面对现实,面对自己,那该说明这现实有多不堪承受,这现实里的自己有多让自己唾弃和怨恨,甚至到了需要心中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正义善良的自己在追捕着另一个沾满鲜血的怪兽般的自己。这算是自我的救赎还是自我的放逐?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词:认知失调。这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cognitive dissonance。即当一个人做错事,行为和态度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有很不爽的感觉。这是因为人具有对身心统一性的需要。但错事已成事实不能改变,那么只能改变态度。这种根据行为调整态度的机制是健康的自我保护机制,简单来讲,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些罢了,不然我们每天都将会为自己做的傻事后悔内疚的吃不下睡不着。
但有时候现实悲剧到一个地步,正常的对错误进行合理化的机制已经不足以产生任何正面效果。比如有天当你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三个小孩被妻子溺死在湖中,于是你在过于悲伤的情况下一枪杀了你的妻子。然后你回忆起妻子其实早有精神错乱的迹象,但你没有认真倾听,没能及时采取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那么你会怎么办?你能承受得起这一切其实都是你的错么?
Teddy就是在这样崩溃的边缘徘徊的。我想他无法面对,也不能承受。所以他选择为自己制造一个新的现实,一个可以解释现实疯狂的种种的另一个现实——叫做幻觉。这是一种选择,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或许是懦弱的选择。
但至少他安全了,活着自己坚持的信仰里,或者这么说,他活得像个人样,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尊严。
但精神病院的老头们却希望能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唤醒他,让他回到现实,他们以为这是对他最好的治愈方式。
是了,我们总是以为,一个人只有面对了现实,正视了过往的种种,才能走出那些阴霾,开始新的生活。所以我们总是不管不顾的做着一切我们自以为对他好的事情,不听他的想法,不考虑他是否只有这样才是幸福,不问问他是不是他宁愿这样才是最快乐的时候。
但这在我看来,这是近乎一意孤行的残忍。
因为,或许对Teddy来说,过往如鬼魅,真相是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
Which would be worse?
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
有的时候,人能够忘记过去,忘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以自己的方式开始,其实是一种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逼迫他们回到悲剧的原点而重新开始呢!
不点破,或许可以是另外一种温柔。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80篇内容 · 13.4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55篇内容 · 5.4万次浏览
- 我的快乐初秋观鸟记26篇内容 · 1.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43.6万次浏览
- 你镜头下的夏日终曲14篇内容 · 4916次浏览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11篇内容 · 3301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99.4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84篇内容 · 42.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