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30
不知不觉,读书会已经进行了30期活动,30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每次活动2个多小时,30期活动加起来就是70多,差不多是一个星期所有的白天时间。这么短暂的时间却浓缩很多人很多事,在此,让我来记一记我们的由来,和愿景吧。
【茫茫大海同行者的船笛齐鸣】
要说这个读书会是怎么成立的,还得提到一间叫私属的咖啡店。当初Venus跑去联系私属的负责人问询能不能在店里搞读书会活动,那天刚好我也在。Venus在广州上学时候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回中山工作后却发现中山没有。没有?那就自己搞一个吧。本着这种自发精神,然后读书会就诞生了。
我一向喜欢读书,但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交流活动,然后我也参和进来了。就像第一期活动的文案写的"茫茫大海同行者的船笛齐鸣",我们突然找到了一个可以倾听别人见解与分享自己阅读乐趣的地方,认识书友的敌方。然后第二期我们又碰到知性文雅的Nicole同学,于是我们变成了三驾马车。
像所有婴儿都是通过摔跤学会走路的,一开始我们是不成熟的。譬如我们搞的活动主题会比较大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又譬如我们不会控制场面,又譬如不会观察到大家突然的发言欲望等等。慢慢的我们也在学习和调整,保持活动的形式的灵活性,这部分在后面继续说。
另一有趣的情况是,几期活动之后,中山跟着涌现了几个读书会。我们其实是很高兴有其他读书会并存,像千信同学的交换阅读活动搞得很有特色,她们活动里的咖啡与书在谈恋爱。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去年过着工作在珠海周末在中山的双城记。珠海有一家名叫博扉书房的bookcafe,每星期都有两三个读书会活动进行,在那里我认识了那边New Age读书会组织者阿鹏。后来,我们还组织过两地书友到对方读书会的城际互访。
后来在博扉参加过活动的韩小鱼来了我们中山工作,在群里面问有没有类似珠海那边那种管理类与心理类的主题。那时候我说,其实你可以成立一个的啊。很高兴,我们看见他后来真的搞了一个流萤读书会。在活动中我们在雍景园小学里组织老师读书会的摩乎洛加,还有广药的湖畔读书会慧慧。
多样性表示生态良好,与我们成立的初衷之一,“给中山的青年人一种文化生活的选择”是一致。另一个,读书会活动的增加却是伴随着书店风景线日渐消失。观察几年伴随着中山书展展览变化,我们感受到的是实体书店的艰难生存。(小插曲是,去年我们在中山书展现场进行了一次活动,我们在那次活动力提高了狮吼功与千里耳的功力。)
【从小阁楼到微书房】
面对着网络书店的强烈冲击,有一间书店依然保持着高贵的文化理想,没有在书展卖卖需求量稳定和可以赚钱的教辅,而是卖着各类文化书籍,它是万有引力书店。几次跟书店经理廖先生倾谈,他对每天都有不同城市有着影响力的独立书店在关张的市场形势很清醒的认识。他说他会好好经营让书店尽量久的经营下去。我们都知道,一个书店对一个城市文化影响力是不能通过金钱进行估量的,万有引力经营着的也是一个城市的理想。
因为原来的场地发生变化,我们离开原来那个亲切的小阁楼,来到万有引力的微书房。我们都对能在最喜欢的书店进行读书会活动感到由衷的高兴。尤其是书店的工作人员每次都给我们提供帮助,书店还主动提出给我们活动赠送购书劵。在此向万有引力书店致敬。另外也感谢给我们提供过不少帮助有咖啡。
【我们的内核】
讲完过去与现在,讲讲我们的成长吧!对于一个人,三十而立,对于一个活动呢?我们引以为豪的是能够坚持了这么多期活动,活动的质量也能保持我们任何的质量至上。活动能够进行那么久不只是我们组织者的热情,更是因为这个活动维系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是一种自发性,是分享与聆听,和知识在当下。自发性的精神,就是开头提到的“没有?那就自己搞一个吧”,同时我们也鼓励提出建议的人来执行。还有自发性,体现在来参加活动的书友主动帮助布置场地啊,突然冒出一个神奇的摄影师这类事情上面。
分享,因为我们本质是一个读书分享会,我们的活动其实是类似Web2.0网络的多对多分享的哲学基础上,提供一个给大家交流的平台。在此,是特别的重视每个参与者的分享与发言。我们在很多此都提过,每一次读书会活动都因为每一位来参加活动的朋友而变得不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深度挖掘各种各样的嘉宾来参与分享,譬如青年艺术家湾之,和来自中山本地的作家萧凯茵,参加环游世界的海上学府的海川,青少年乐团的杨歪歪,父辈级的嘉宾欧伯,超级科幻爱好者鲁迅,心声热线的俊宇等等。
聆听,这在21世纪其实种可贵的品质。在本世纪,每个人自说自话的机会越来越多,可是认真专心聆听别人的机会却越来越少。这么多期活动重新塑造我自己的,我觉得就是聆听。认真倾听别人的话,理解别人的意思,是一种尊重,虽然观点常常有不同。而且我经常也会想为什么别人会这么想?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那样思考呢?虽然不同人表达的方式在吸引人方面有高下,这里不啻为了解个人心智外别人想法的好机会。
知识在当下,其实指的是,我们尽量将分享的知识与当下结合起来,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从学生走来的我们学了很多无用的知识,或者觉得学过的知识是无用的。譬如,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期活动,由一个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书友做一个法律小主题的活动,她选择的切入面是当下路边摔倒的老人扶助还是不扶助的在道德和法律上的选择问题。又如,我们还搞过一期,关于旧城保护的活动,有幸请到《中山故事》的超哥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当下的活动。
【加入我们吧】
经历30期活动的我们,已经从三驾马车发展到美工宣传小分队,内容策划小分队和主持小分队了。
这个活动的长青与活力,不仅仅在于我们核心的组织者,更加在于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流入。只要你认可我们核心文化,有经常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你就可以从各种方面加入我们。
如果你有好玩的主题想给大家分享,那么可以主动投诚做嘉宾;如果你有特别经历的朋友也可以介绍给我们;如果你对策划各类有趣有内涵的主题可以加入我们策划小分队;如果你尝试挑战你的急智,在控制场面上,和调度大家发言和兴趣上一试身手,可以加入主持人分队。
最后,对每一个帮助过我们活动的人表示感谢,这真是一串很长很长的名单矣。特别鸣谢我们的资深内参快乐888的楚风老师,中山创意青年会的朋友们。
【茫茫大海同行者的船笛齐鸣】
要说这个读书会是怎么成立的,还得提到一间叫私属的咖啡店。当初Venus跑去联系私属的负责人问询能不能在店里搞读书会活动,那天刚好我也在。Venus在广州上学时候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回中山工作后却发现中山没有。没有?那就自己搞一个吧。本着这种自发精神,然后读书会就诞生了。
我一向喜欢读书,但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交流活动,然后我也参和进来了。就像第一期活动的文案写的"茫茫大海同行者的船笛齐鸣",我们突然找到了一个可以倾听别人见解与分享自己阅读乐趣的地方,认识书友的敌方。然后第二期我们又碰到知性文雅的Nicole同学,于是我们变成了三驾马车。
像所有婴儿都是通过摔跤学会走路的,一开始我们是不成熟的。譬如我们搞的活动主题会比较大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又譬如我们不会控制场面,又譬如不会观察到大家突然的发言欲望等等。慢慢的我们也在学习和调整,保持活动的形式的灵活性,这部分在后面继续说。
另一有趣的情况是,几期活动之后,中山跟着涌现了几个读书会。我们其实是很高兴有其他读书会并存,像千信同学的交换阅读活动搞得很有特色,她们活动里的咖啡与书在谈恋爱。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去年过着工作在珠海周末在中山的双城记。珠海有一家名叫博扉书房的bookcafe,每星期都有两三个读书会活动进行,在那里我认识了那边New Age读书会组织者阿鹏。后来,我们还组织过两地书友到对方读书会的城际互访。
后来在博扉参加过活动的韩小鱼来了我们中山工作,在群里面问有没有类似珠海那边那种管理类与心理类的主题。那时候我说,其实你可以成立一个的啊。很高兴,我们看见他后来真的搞了一个流萤读书会。在活动中我们在雍景园小学里组织老师读书会的摩乎洛加,还有广药的湖畔读书会慧慧。
多样性表示生态良好,与我们成立的初衷之一,“给中山的青年人一种文化生活的选择”是一致。另一个,读书会活动的增加却是伴随着书店风景线日渐消失。观察几年伴随着中山书展展览变化,我们感受到的是实体书店的艰难生存。(小插曲是,去年我们在中山书展现场进行了一次活动,我们在那次活动力提高了狮吼功与千里耳的功力。)
【从小阁楼到微书房】
面对着网络书店的强烈冲击,有一间书店依然保持着高贵的文化理想,没有在书展卖卖需求量稳定和可以赚钱的教辅,而是卖着各类文化书籍,它是万有引力书店。几次跟书店经理廖先生倾谈,他对每天都有不同城市有着影响力的独立书店在关张的市场形势很清醒的认识。他说他会好好经营让书店尽量久的经营下去。我们都知道,一个书店对一个城市文化影响力是不能通过金钱进行估量的,万有引力经营着的也是一个城市的理想。
因为原来的场地发生变化,我们离开原来那个亲切的小阁楼,来到万有引力的微书房。我们都对能在最喜欢的书店进行读书会活动感到由衷的高兴。尤其是书店的工作人员每次都给我们提供帮助,书店还主动提出给我们活动赠送购书劵。在此向万有引力书店致敬。另外也感谢给我们提供过不少帮助有咖啡。
【我们的内核】
讲完过去与现在,讲讲我们的成长吧!对于一个人,三十而立,对于一个活动呢?我们引以为豪的是能够坚持了这么多期活动,活动的质量也能保持我们任何的质量至上。活动能够进行那么久不只是我们组织者的热情,更是因为这个活动维系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是一种自发性,是分享与聆听,和知识在当下。自发性的精神,就是开头提到的“没有?那就自己搞一个吧”,同时我们也鼓励提出建议的人来执行。还有自发性,体现在来参加活动的书友主动帮助布置场地啊,突然冒出一个神奇的摄影师这类事情上面。
分享,因为我们本质是一个读书分享会,我们的活动其实是类似Web2.0网络的多对多分享的哲学基础上,提供一个给大家交流的平台。在此,是特别的重视每个参与者的分享与发言。我们在很多此都提过,每一次读书会活动都因为每一位来参加活动的朋友而变得不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深度挖掘各种各样的嘉宾来参与分享,譬如青年艺术家湾之,和来自中山本地的作家萧凯茵,参加环游世界的海上学府的海川,青少年乐团的杨歪歪,父辈级的嘉宾欧伯,超级科幻爱好者鲁迅,心声热线的俊宇等等。
聆听,这在21世纪其实种可贵的品质。在本世纪,每个人自说自话的机会越来越多,可是认真专心聆听别人的机会却越来越少。这么多期活动重新塑造我自己的,我觉得就是聆听。认真倾听别人的话,理解别人的意思,是一种尊重,虽然观点常常有不同。而且我经常也会想为什么别人会这么想?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那样思考呢?虽然不同人表达的方式在吸引人方面有高下,这里不啻为了解个人心智外别人想法的好机会。
知识在当下,其实指的是,我们尽量将分享的知识与当下结合起来,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从学生走来的我们学了很多无用的知识,或者觉得学过的知识是无用的。譬如,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期活动,由一个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书友做一个法律小主题的活动,她选择的切入面是当下路边摔倒的老人扶助还是不扶助的在道德和法律上的选择问题。又如,我们还搞过一期,关于旧城保护的活动,有幸请到《中山故事》的超哥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当下的活动。
【加入我们吧】
经历30期活动的我们,已经从三驾马车发展到美工宣传小分队,内容策划小分队和主持小分队了。
这个活动的长青与活力,不仅仅在于我们核心的组织者,更加在于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流入。只要你认可我们核心文化,有经常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你就可以从各种方面加入我们。
如果你有好玩的主题想给大家分享,那么可以主动投诚做嘉宾;如果你有特别经历的朋友也可以介绍给我们;如果你对策划各类有趣有内涵的主题可以加入我们策划小分队;如果你尝试挑战你的急智,在控制场面上,和调度大家发言和兴趣上一试身手,可以加入主持人分队。
最后,对每一个帮助过我们活动的人表示感谢,这真是一串很长很长的名单矣。特别鸣谢我们的资深内参快乐888的楚风老师,中山创意青年会的朋友们。
万有引力书店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非常喜欢那里。好几次也想参加读书会,可临时都有事变动了,希望还有机会参加。
我也很喜欢读书沙龙呢 不过外地求学参与次数很少 支持哦 看着中山文化事业一点点起来真是高兴
明年有空来参加吧!我们今年的活动期满了,然后我们主要组织的人有人生喜事,我们明年一定会回来的,抽空记得多读书
呵呵,谢谢支持。我们沙龙的宗旨是师从Web2.0的精深,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个文化贡献者哦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