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后感
(一)
最近每天会看一篇《看见》,里面有一篇写道她一开始采访农村征地问题的时候,连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适用的是不是同样法律条款都不清楚,领导也不管她,也不教她,出发前不开编前会,也不问她要采访提纲,出差在外都不打个电话问下进展怎么样,到最后她都沉不住气了问领导:“你也不担心啊?”领导说:“大节不亏就好。”他要她多揉搓,把头脑里的疙瘩一点点揉开,揉出劲道。
我一看,和我看注会是一个理啊,最近的脑子里不知道纠结了多少疙瘩呢,正等着我沉下心一个一个得揉开(最近只忙这事了,所以就往这方面想。)
《看见》也是柴静的一部个人成长史吧,羡慕她身边有这么一群前辈,默默得在她的身边看着她成长,在适当的时候,点那么一下,并且相信她必定有长成的那一天。
2013年7月15日
(二)
今天看的是《沉默的在尖叫》,写的是家庭暴力。
柴静说,她在“东方时空”时,看过一份法学会的报告,各地监狱里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达到70%以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男人,死了;女人,活着的都是重罪: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这些女性在丈夫的家庭暴力下几乎不会反抗,因为中国的男权文化,但最后都以暴力的方式爆发了。
柴静写了这么一段话: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最后一夜,“血红的眼睛”睁开,人的脸也许在背后挣扎闪了一下,没有来得及尖叫,就在黑色的漩涡里沉了下去了,暴力一瞬间反噬其身。
我边看着这些惨剧,边在心里庆幸,我想这种事情可能中西部的农村会发生得比较多吧,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比较重,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东部沿海地区的观念早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至少自己是生活在一个“阴盛阳衰”的家庭里。
但是恰恰不是,这些施暴者不仅仅只有农村里的失败者,他们几乎是村子里最贫穷的人,几乎都酗酒,喝的时候咒骂赚了钱的人,回家打老婆孩子,这样的人,城市里也有。后面紧接着就写了李阳的家庭暴力事件。11年的时候李阳的妻子KIM在微博上曝光了被李阳施加家庭暴力后的照片,在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我没太注意跟踪报道,今天特地找出了柴静采访李阳的那段视频。视频里的那个男人,那个我初高中时学英语的偶像,穿着一件蓝白条的T-Shirt,系在牛仔裤里,有些大腹便便,头发有点花白,左边脸上的镜架边上竟然有几颗像老人斑的东西,是老了。当他说出那些被撕破嘴脸,也就破罐子破摔的话语时,我心里真的有种偶像轰然倒塌的感觉,就像他自己说的,公众人物是被包装出来的,现在他的包装纸被撕破了,却想让自己又贴上反家庭暴力大使的标签,真的有点让人作呕。我能感受到在整个采访当中,柴静是按捺着愤怒的,李阳也是。但我也深刻体会到家庭、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看完这段,我又不要好了,脑子里浮现出很多童年不开心的回忆,多是关于爸妈吵嘴的,最严重的一次还当着我的面干了一次架,还好那时候已经大点了,为了劝架,后脑勺儿还磕在冰箱上,肿起来了。也是因为这些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冷漠,会潜意识的逃避矛盾,为了保护自己,用沉默去对抗一切。
父母年轻气盛的时候难免会有争吵,每个家庭当中都会有,现在的我也理解了,只是性格当中深种下去的东西已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
不过还是庆幸,自己能生在这样一个“阴盛阳衰”的家庭,有四个女人加俩男人,有这样一个那么那么宽容温和的好脾气爸爸,能忍受多年妈妈对他的“迫害”,还有我这样一个老是让他帮我“背黑锅”的女儿,只是真的有点神叨叨,越来越神叨叨。
2013年7月17日
(三)
哈,今天看她写自己参与报道两会四年的经历。
现场导演红梅跟她说:“我看了你好多天,其实你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你就是平常说话。”柴静正得意,想自己刚入行的时候,老向观众挤眉弄眼,在心底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终于是七年下来,真的学到了平常讲话。结果在某天看自己直播的时候,嘴里又蹦出了个“万人空巷”。于是她只能在日记里羞辱自己:“跟你说,小柴,就冲你这敢这么用这个成语,将来杀人放火的事儿你都干得出来!”
于是我莫名得兴奋了,急忙翻出《送你一颗子弹》,貌似刘瑜也因这样的词汇,用相同的句式骂过一句,找啊找就是翻不到,害我午觉失眠了。
《看见》和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很像,一本是从关怀的角度,反映中国的现实,一本从平常生活细节来展现美国的政治文化生活。柴静的文风干练,说有女性的秀气却也有时不失爷们儿的苍劲;而刘瑜呢,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写两类文章,一类是政论时评,这类文章一般比较冷硬,没有什么情绪和色彩,确切得说是反情绪和反色彩,另一类则是生活随笔,这类文字比较个人,捕捉一些瞬间的感受,把这些花花绿绿的感受像萤火虫一样搜集到一个玻璃瓶子里。我也是因为读到这样的文字,而更加爱她。
PS:记忆力不好但是又想拼命想起一件事,一句话,一个人的时候真难受,但是却能想起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个躺着的姿势,这句话是在书的左边还是右边。
还好最后还是想起老妈今天炒的那盘蔬菜的名字,叫秋葵。
2013年7月19日
(四)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抵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说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要秉持公心与诚意。
他说,“不愿陷于盲。”
2012年7月22日
(五)
胡适说过做事情要“聪明人下笨功夫”,我原以为笨功夫是一种精神,但体会了才知,笨功夫是一种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
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准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力气,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情。
2013年7月23日
(六)
铁凝三十多岁的时候,见过一次冰心,冰心问她:“姑娘,成家了没有?”
“没有。”
“恩,不要找,要等。”
后来,我们谁也没找,就等在原地。
前几天,和小胖任通电话。现在到了这个年纪,又加上两人之间可以胡扯的关系,每每我都要打听她的八卦,或者怂恿她快去找个男喷友。但是每每聊起,到最后总会说到相亲。小胖任说她是89年生的,今年都25了,是该快点去找个了。25已经是个坎,过了二十五六,男的还好,还能挑挑拣拣,还能找些更年轻的小姑娘,女的再过几年条件再好也难找了。
当时听得我一惊,而后是觉得悲哀,我还相信爱情的呢,难道已经没有权利或者来不及寻找了吗?但是日子还是宅在家里一天一天的过,又能怎么样呢?
最近老妈张口闭口三句话不离找对象,恨不得石头里直接蹦出个女婿把她女儿给收了,我懒得抵抗,每每反问:“干嘛一定要结婚,干嘛一定要生孩子,我自己有工作,养得活自己,一个人活得多潇洒,生个孩子多麻烦,你不是有孙想了么?”老妈会一时被我的不婚主义噎住还不了口,缓过神来说了一句:“早点结,乘我还能帮你带的动孩子,以后就带不动了。”
老妈,不是我不想找啊,是您女婿还没蹦出来,我只想慢慢等。(今天终于被我找到理论依据了!)
2012年7月24日
(七)
这篇写的是奥运那时候的事情,柴静写自己身边的人的时候,写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会在我的心上剐一下。
写老范出事的时候:
我没想到过会这样。这么多年,换了很多地方和工作,跟谁合作都成,跟谁分开都成。想的都是——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下一种生活。
五月初,她和我在纽约见过一面。我带条朱红的裙子给她,她立刻脱掉风衣换上,小女孩子气得要我也换上另一条土耳其兰的,她脚上的靴子和裙子根本不配,居然就打赤脚。春寒未消,路上还有穿羽绒服的,她就这样光着脚露着背走了一站地,知道碰上超市我买双鞋让她穿上。身边人们在冷风里揽紧大衣匆匆而过,我把披肩拉开兜着老范,一路上叽叽呱呱,说笑不停。
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地铁上满头小辫的黑姑娘在电话里和男朋友吵架,报馆里都是开会熬夜菜色的脸,咖啡馆里两个花白胡子老头对坐着看一下午人来人往,酒吧里心高气傲没嫁出去的女人端着酒杯一眼吧所有男人分成三六九等,父亲带着儿子在晚春才破冰的河边一言不发得钓鱼……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几年前,我、张洁和老范,谈起为什么要卖力工作。
老张说:“为了理想。”
我说:“为了乐趣。”
老范说:“我为了你们而工作,你们高兴,我就高兴。”
之前我很犹豫要不要留在杭州工作,害怕自己不能把日子过好,和小雯雯聊天,她也和我说了这句话:“决定你生活得开不开心的只有你身边的那几个人”。恩,是呢。
你们不知道,小雯雯,皖皖,小胖任,老章,汪丹…,当你们对我说,我们一起努力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会一热,眼眶总会一红。
2013年7月25日
(八)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2013年7月26日
(九)
“ 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误的方式。”
讨厌别人好为人师,我自己也尽量避免,但有时候会无意识得就这样做了。
2013年7月27日
(十)
陈虻去世之后,白岩松送给柴静自己写的书上的扉页写着:“陈虻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那你的离去还有什么意义。”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2013年7月29日
(十一)
喜欢这里的每一章。之前是每天花半小时左右,每天看一章,最后几章爱不释手,连着看掉了,有什么感触的句子就会在树上折个角,本来想是马上就写点什么的,唉,自己懒呗,回过头来看已没有当时的感触了,后悔。
以后再来看一遍,再读读这时候看书的感受,也很有意思的。
2013年8月2日
最近每天会看一篇《看见》,里面有一篇写道她一开始采访农村征地问题的时候,连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适用的是不是同样法律条款都不清楚,领导也不管她,也不教她,出发前不开编前会,也不问她要采访提纲,出差在外都不打个电话问下进展怎么样,到最后她都沉不住气了问领导:“你也不担心啊?”领导说:“大节不亏就好。”他要她多揉搓,把头脑里的疙瘩一点点揉开,揉出劲道。
我一看,和我看注会是一个理啊,最近的脑子里不知道纠结了多少疙瘩呢,正等着我沉下心一个一个得揉开(最近只忙这事了,所以就往这方面想。)
《看见》也是柴静的一部个人成长史吧,羡慕她身边有这么一群前辈,默默得在她的身边看着她成长,在适当的时候,点那么一下,并且相信她必定有长成的那一天。
2013年7月15日
(二)
今天看的是《沉默的在尖叫》,写的是家庭暴力。
柴静说,她在“东方时空”时,看过一份法学会的报告,各地监狱里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达到70%以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男人,死了;女人,活着的都是重罪: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这些女性在丈夫的家庭暴力下几乎不会反抗,因为中国的男权文化,但最后都以暴力的方式爆发了。
柴静写了这么一段话: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最后一夜,“血红的眼睛”睁开,人的脸也许在背后挣扎闪了一下,没有来得及尖叫,就在黑色的漩涡里沉了下去了,暴力一瞬间反噬其身。
我边看着这些惨剧,边在心里庆幸,我想这种事情可能中西部的农村会发生得比较多吧,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比较重,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东部沿海地区的观念早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至少自己是生活在一个“阴盛阳衰”的家庭里。
但是恰恰不是,这些施暴者不仅仅只有农村里的失败者,他们几乎是村子里最贫穷的人,几乎都酗酒,喝的时候咒骂赚了钱的人,回家打老婆孩子,这样的人,城市里也有。后面紧接着就写了李阳的家庭暴力事件。11年的时候李阳的妻子KIM在微博上曝光了被李阳施加家庭暴力后的照片,在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我没太注意跟踪报道,今天特地找出了柴静采访李阳的那段视频。视频里的那个男人,那个我初高中时学英语的偶像,穿着一件蓝白条的T-Shirt,系在牛仔裤里,有些大腹便便,头发有点花白,左边脸上的镜架边上竟然有几颗像老人斑的东西,是老了。当他说出那些被撕破嘴脸,也就破罐子破摔的话语时,我心里真的有种偶像轰然倒塌的感觉,就像他自己说的,公众人物是被包装出来的,现在他的包装纸被撕破了,却想让自己又贴上反家庭暴力大使的标签,真的有点让人作呕。我能感受到在整个采访当中,柴静是按捺着愤怒的,李阳也是。但我也深刻体会到家庭、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看完这段,我又不要好了,脑子里浮现出很多童年不开心的回忆,多是关于爸妈吵嘴的,最严重的一次还当着我的面干了一次架,还好那时候已经大点了,为了劝架,后脑勺儿还磕在冰箱上,肿起来了。也是因为这些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冷漠,会潜意识的逃避矛盾,为了保护自己,用沉默去对抗一切。
父母年轻气盛的时候难免会有争吵,每个家庭当中都会有,现在的我也理解了,只是性格当中深种下去的东西已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
不过还是庆幸,自己能生在这样一个“阴盛阳衰”的家庭,有四个女人加俩男人,有这样一个那么那么宽容温和的好脾气爸爸,能忍受多年妈妈对他的“迫害”,还有我这样一个老是让他帮我“背黑锅”的女儿,只是真的有点神叨叨,越来越神叨叨。
2013年7月17日
(三)
哈,今天看她写自己参与报道两会四年的经历。
现场导演红梅跟她说:“我看了你好多天,其实你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你就是平常说话。”柴静正得意,想自己刚入行的时候,老向观众挤眉弄眼,在心底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终于是七年下来,真的学到了平常讲话。结果在某天看自己直播的时候,嘴里又蹦出了个“万人空巷”。于是她只能在日记里羞辱自己:“跟你说,小柴,就冲你这敢这么用这个成语,将来杀人放火的事儿你都干得出来!”
于是我莫名得兴奋了,急忙翻出《送你一颗子弹》,貌似刘瑜也因这样的词汇,用相同的句式骂过一句,找啊找就是翻不到,害我午觉失眠了。
《看见》和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很像,一本是从关怀的角度,反映中国的现实,一本从平常生活细节来展现美国的政治文化生活。柴静的文风干练,说有女性的秀气却也有时不失爷们儿的苍劲;而刘瑜呢,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写两类文章,一类是政论时评,这类文章一般比较冷硬,没有什么情绪和色彩,确切得说是反情绪和反色彩,另一类则是生活随笔,这类文字比较个人,捕捉一些瞬间的感受,把这些花花绿绿的感受像萤火虫一样搜集到一个玻璃瓶子里。我也是因为读到这样的文字,而更加爱她。
PS:记忆力不好但是又想拼命想起一件事,一句话,一个人的时候真难受,但是却能想起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个躺着的姿势,这句话是在书的左边还是右边。
还好最后还是想起老妈今天炒的那盘蔬菜的名字,叫秋葵。
2013年7月19日
(四)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抵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说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要秉持公心与诚意。
他说,“不愿陷于盲。”
2012年7月22日
(五)
胡适说过做事情要“聪明人下笨功夫”,我原以为笨功夫是一种精神,但体会了才知,笨功夫是一种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
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准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力气,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情。
2013年7月23日
(六)
铁凝三十多岁的时候,见过一次冰心,冰心问她:“姑娘,成家了没有?”
“没有。”
“恩,不要找,要等。”
后来,我们谁也没找,就等在原地。
前几天,和小胖任通电话。现在到了这个年纪,又加上两人之间可以胡扯的关系,每每我都要打听她的八卦,或者怂恿她快去找个男喷友。但是每每聊起,到最后总会说到相亲。小胖任说她是89年生的,今年都25了,是该快点去找个了。25已经是个坎,过了二十五六,男的还好,还能挑挑拣拣,还能找些更年轻的小姑娘,女的再过几年条件再好也难找了。
当时听得我一惊,而后是觉得悲哀,我还相信爱情的呢,难道已经没有权利或者来不及寻找了吗?但是日子还是宅在家里一天一天的过,又能怎么样呢?
最近老妈张口闭口三句话不离找对象,恨不得石头里直接蹦出个女婿把她女儿给收了,我懒得抵抗,每每反问:“干嘛一定要结婚,干嘛一定要生孩子,我自己有工作,养得活自己,一个人活得多潇洒,生个孩子多麻烦,你不是有孙想了么?”老妈会一时被我的不婚主义噎住还不了口,缓过神来说了一句:“早点结,乘我还能帮你带的动孩子,以后就带不动了。”
老妈,不是我不想找啊,是您女婿还没蹦出来,我只想慢慢等。(今天终于被我找到理论依据了!)
2012年7月24日
(七)
这篇写的是奥运那时候的事情,柴静写自己身边的人的时候,写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会在我的心上剐一下。
写老范出事的时候:
我没想到过会这样。这么多年,换了很多地方和工作,跟谁合作都成,跟谁分开都成。想的都是——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下一种生活。
五月初,她和我在纽约见过一面。我带条朱红的裙子给她,她立刻脱掉风衣换上,小女孩子气得要我也换上另一条土耳其兰的,她脚上的靴子和裙子根本不配,居然就打赤脚。春寒未消,路上还有穿羽绒服的,她就这样光着脚露着背走了一站地,知道碰上超市我买双鞋让她穿上。身边人们在冷风里揽紧大衣匆匆而过,我把披肩拉开兜着老范,一路上叽叽呱呱,说笑不停。
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地铁上满头小辫的黑姑娘在电话里和男朋友吵架,报馆里都是开会熬夜菜色的脸,咖啡馆里两个花白胡子老头对坐着看一下午人来人往,酒吧里心高气傲没嫁出去的女人端着酒杯一眼吧所有男人分成三六九等,父亲带着儿子在晚春才破冰的河边一言不发得钓鱼……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几年前,我、张洁和老范,谈起为什么要卖力工作。
老张说:“为了理想。”
我说:“为了乐趣。”
老范说:“我为了你们而工作,你们高兴,我就高兴。”
之前我很犹豫要不要留在杭州工作,害怕自己不能把日子过好,和小雯雯聊天,她也和我说了这句话:“决定你生活得开不开心的只有你身边的那几个人”。恩,是呢。
你们不知道,小雯雯,皖皖,小胖任,老章,汪丹…,当你们对我说,我们一起努力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会一热,眼眶总会一红。
2013年7月25日
(八)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2013年7月26日
(九)
“ 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误的方式。”
讨厌别人好为人师,我自己也尽量避免,但有时候会无意识得就这样做了。
2013年7月27日
(十)
陈虻去世之后,白岩松送给柴静自己写的书上的扉页写着:“陈虻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那你的离去还有什么意义。”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2013年7月29日
(十一)
喜欢这里的每一章。之前是每天花半小时左右,每天看一章,最后几章爱不释手,连着看掉了,有什么感触的句子就会在树上折个角,本来想是马上就写点什么的,唉,自己懒呗,回过头来看已没有当时的感触了,后悔。
以后再来看一遍,再读读这时候看书的感受,也很有意思的。
2013年8月2日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106篇内容 · 3.1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96篇内容 · 7068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85.3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78篇内容 · 52.6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97篇内容 · 913.5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4篇内容 · 3929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9篇内容 · 33.6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15篇内容 · 43.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