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不断出走的诗歌课
推门进入教室,课已经开始了,张枣刚刚讲完《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题记,我在空落的最后一排坐下,听到他语调软软地念: “let’s go,then”。
教室不大,坐了三十余名学生,手头都有一份复印的英文诗稿,对照着听讲。我这才发觉自己两手空空,英文听力差,不由得泛起旁听者的落寞。在陌生环境中,习惯性地环顾四周,窗外,塑料车棚顶着一层残雪,诗句好像是贴着雪粒滑过来的,粘着细微的冷和易碎的硬,渗入当下的处境和情绪。
讲台上的张枣穿着随意,一条日常牛仔裤,稍稍发白,一件黑色羊毛衫,别致的半高领,前胸口袋略有色差,在整体休闲风格中显露一份巴洛克的精致,一份享乐的儒雅。他讲课风格活泼,在后来谈到普鲁弗洛克“谢顶”的外貌特征时,毫无顾忌地拿自己来做比较,从而推断出一个厌倦的中年男人,一个清教徒。张枣对清教主义者作了一个漫画式的概括印象:Very rich,but no sex(生活富足,但性有问题),以秃顶来暗示一个中年男人在一群闲谈着弥盖朗琪罗的女士们面前的焦虑。我把这看作调节沉闷课堂的手段。他的动作带有舞台程式,颇似儿童剧里的动作模拟,夸张和不足都显出童心。为了稳步推进,他不断向大家征询OK?
其实,他留意到错过了题记的听者。行进时适时返回,提起但丁《神曲》中被贬入地狱的吉多.达.蒙特费尔仇的一段话:既然我们已入地狱,永不再回人间,说出隐私,不管多么无聊无耻,也无所顾忌。张枣解释为“ 一个人讲给一个真实诗人的真实的话”,“只有诗人才能把语言从黑暗中带回”。
张枣揣测,这个题记另一方面也显示艾略特试图写出现代经典。这个轻易的推论让我生疑。虽然艾氏曾专门写过一篇《但丁》的文学批评,对但丁的《神曲》倍加推崇:“但丁的文体具有一种特殊的明晰——一种不同于智性明晰的诗的明晰”;他还说过,每一部新作品中,都能找出前辈诗人的精华。这些并不足以佐证艾略特在写诗时便存有经典的野心。我得警惕,艾略特是一个被过分符号化了的诗人,张枣明显也受到了这种符号化的影响(但愿这仅仅是一句课堂上的即兴发挥)。
张枣进一步谈到:“发声的困难就是生存的困难”。语言(词)就是内心状态,做不出动作便表现为语言发生困难(后面张枣又强调:“动作即言语”,并举例‘螃蟹在海底快速爬行,就是生存警告’)。普鲁弗洛克一直在犹疑徘徊,他走向中年妇女俱乐部,寻找爱的对象,试图表白爱情,却找不到发音的对象。从第一句“then”开始,一直都陷入哈姆雷特式的发声困难。“哈姆雷特不能发声,只有进入疯子的系统,他才敢讲出真话,无疑,哈姆雷特的发声困难是生存困难。对现代人来说,无爱的对象也是主要的生存困难”。我发觉,张枣在论及哈姆雷特时,流于表象。艾略特曾专题探讨过《哈姆雷特》,他说,“另一方面,莎士比亚最后完成的剧作则具有比复仇动机更重大的动机,明显冲淡了前者;复仇的拖延也由于必要或者方便等原因而未加解释;‘疯颠’的结果不是消除而是引起了国王的怀疑。”如此说,哈姆雷特的失语不是生存的困难,那么他的语言受阻来自怎样的内心层面?艾略特在此暗用了哈姆雷特,他是在怎样一个层面上对照的?弄清楚这一点对理解普鲁弗洛克,对理解这首诗有意义。然而,张枣从诗艺的一侧轻盈绕过,他更多关注语言的行进,我却被挡住了。
“哈姆雷特面对的困难是:他的厌恶感是由他母亲引起的,但他的母亲并不是这种厌恶感的恰当对应物;他的厌恶感包含并超出了她。因而这就成了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感情;他无法使之客观化,于是只好毒害生命、阻延行动。不可能有什么行动可以满足这种感情;莎士比亚也不能改变情节来帮助哈姆雷特表达自己。”从艾略特以上的话里,我试图理出一条线索,普鲁弗洛克的厌倦感和发声困难由什么引起?西方现代文明的衰败、腐朽,了无生气?这样意识形态气息浓重的判断我不敢苟同;现代人的悲剧,无意义的悲剧,“上帝死了”后人的无意义,琐碎的无意义?这样的追问也太虚泛。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联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或许从这几句中臆想,艾略特在诗艺上不满足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他认为“艺术上的‘不可避免性’在于外界事物和情感之间的完全对应。而《哈姆雷特》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对应。”那么,艾略特写这首诗并不是羡慕但丁的《神曲》而去创作一首现代经典,而试图在诗艺上以普鲁弗洛克来超越哈姆雷特?不问“厌倦感”的根由何在,仅仅是艺术地表现“厌倦感”?
“读懂文本后才能讨论文本。”讲台上,张枣强调了一句。他手舞足蹈的努力是在演示艾略特建构厌倦感的艺术形式。他在讲台上做势向后佯躺,模仿“烟灰从烟囱里仰面落下”。袁可嘉曾把这一句硬译为“让跌下烟囱的烟灰落上它的背”。以前读时想不明白,现在观看张枣的动作,我想起一个意外的情境——奥菲利娅唱着歌躺在空气中。
张枣一再要学生们注意变换的韵脚,连续出现的[s]音所带出的厌倦感,有气无力。他模仿了艾略特本人灌录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对这首诗中几句的吟唱。张枣的哼唱转动了一张带着岁月划痕的老唱片,教室里先是轻轻的笑声,然后沉默,窗外的雪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教室不大,坐了三十余名学生,手头都有一份复印的英文诗稿,对照着听讲。我这才发觉自己两手空空,英文听力差,不由得泛起旁听者的落寞。在陌生环境中,习惯性地环顾四周,窗外,塑料车棚顶着一层残雪,诗句好像是贴着雪粒滑过来的,粘着细微的冷和易碎的硬,渗入当下的处境和情绪。
讲台上的张枣穿着随意,一条日常牛仔裤,稍稍发白,一件黑色羊毛衫,别致的半高领,前胸口袋略有色差,在整体休闲风格中显露一份巴洛克的精致,一份享乐的儒雅。他讲课风格活泼,在后来谈到普鲁弗洛克“谢顶”的外貌特征时,毫无顾忌地拿自己来做比较,从而推断出一个厌倦的中年男人,一个清教徒。张枣对清教主义者作了一个漫画式的概括印象:Very rich,but no sex(生活富足,但性有问题),以秃顶来暗示一个中年男人在一群闲谈着弥盖朗琪罗的女士们面前的焦虑。我把这看作调节沉闷课堂的手段。他的动作带有舞台程式,颇似儿童剧里的动作模拟,夸张和不足都显出童心。为了稳步推进,他不断向大家征询OK?
其实,他留意到错过了题记的听者。行进时适时返回,提起但丁《神曲》中被贬入地狱的吉多.达.蒙特费尔仇的一段话:既然我们已入地狱,永不再回人间,说出隐私,不管多么无聊无耻,也无所顾忌。张枣解释为“ 一个人讲给一个真实诗人的真实的话”,“只有诗人才能把语言从黑暗中带回”。
张枣揣测,这个题记另一方面也显示艾略特试图写出现代经典。这个轻易的推论让我生疑。虽然艾氏曾专门写过一篇《但丁》的文学批评,对但丁的《神曲》倍加推崇:“但丁的文体具有一种特殊的明晰——一种不同于智性明晰的诗的明晰”;他还说过,每一部新作品中,都能找出前辈诗人的精华。这些并不足以佐证艾略特在写诗时便存有经典的野心。我得警惕,艾略特是一个被过分符号化了的诗人,张枣明显也受到了这种符号化的影响(但愿这仅仅是一句课堂上的即兴发挥)。
张枣进一步谈到:“发声的困难就是生存的困难”。语言(词)就是内心状态,做不出动作便表现为语言发生困难(后面张枣又强调:“动作即言语”,并举例‘螃蟹在海底快速爬行,就是生存警告’)。普鲁弗洛克一直在犹疑徘徊,他走向中年妇女俱乐部,寻找爱的对象,试图表白爱情,却找不到发音的对象。从第一句“then”开始,一直都陷入哈姆雷特式的发声困难。“哈姆雷特不能发声,只有进入疯子的系统,他才敢讲出真话,无疑,哈姆雷特的发声困难是生存困难。对现代人来说,无爱的对象也是主要的生存困难”。我发觉,张枣在论及哈姆雷特时,流于表象。艾略特曾专题探讨过《哈姆雷特》,他说,“另一方面,莎士比亚最后完成的剧作则具有比复仇动机更重大的动机,明显冲淡了前者;复仇的拖延也由于必要或者方便等原因而未加解释;‘疯颠’的结果不是消除而是引起了国王的怀疑。”如此说,哈姆雷特的失语不是生存的困难,那么他的语言受阻来自怎样的内心层面?艾略特在此暗用了哈姆雷特,他是在怎样一个层面上对照的?弄清楚这一点对理解普鲁弗洛克,对理解这首诗有意义。然而,张枣从诗艺的一侧轻盈绕过,他更多关注语言的行进,我却被挡住了。
“哈姆雷特面对的困难是:他的厌恶感是由他母亲引起的,但他的母亲并不是这种厌恶感的恰当对应物;他的厌恶感包含并超出了她。因而这就成了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感情;他无法使之客观化,于是只好毒害生命、阻延行动。不可能有什么行动可以满足这种感情;莎士比亚也不能改变情节来帮助哈姆雷特表达自己。”从艾略特以上的话里,我试图理出一条线索,普鲁弗洛克的厌倦感和发声困难由什么引起?西方现代文明的衰败、腐朽,了无生气?这样意识形态气息浓重的判断我不敢苟同;现代人的悲剧,无意义的悲剧,“上帝死了”后人的无意义,琐碎的无意义?这样的追问也太虚泛。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联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或许从这几句中臆想,艾略特在诗艺上不满足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他认为“艺术上的‘不可避免性’在于外界事物和情感之间的完全对应。而《哈姆雷特》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对应。”那么,艾略特写这首诗并不是羡慕但丁的《神曲》而去创作一首现代经典,而试图在诗艺上以普鲁弗洛克来超越哈姆雷特?不问“厌倦感”的根由何在,仅仅是艺术地表现“厌倦感”?
“读懂文本后才能讨论文本。”讲台上,张枣强调了一句。他手舞足蹈的努力是在演示艾略特建构厌倦感的艺术形式。他在讲台上做势向后佯躺,模仿“烟灰从烟囱里仰面落下”。袁可嘉曾把这一句硬译为“让跌下烟囱的烟灰落上它的背”。以前读时想不明白,现在观看张枣的动作,我想起一个意外的情境——奥菲利娅唱着歌躺在空气中。
张枣一再要学生们注意变换的韵脚,连续出现的[s]音所带出的厌倦感,有气无力。他模仿了艾略特本人灌录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对这首诗中几句的吟唱。张枣的哼唱转动了一张带着岁月划痕的老唱片,教室里先是轻轻的笑声,然后沉默,窗外的雪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收集秋冬出行碎片291篇内容 · 23.6万次浏览
- 仲代达矢去世1077篇内容 · 8.4万次浏览
- 婚后才明白应该怎样去选择一生的伴侣1.0万+篇内容 · 16.8万次浏览
- 我的精神防寒套装340篇内容 · 30.0万次浏览
- 在这个集体失落的时代,如何大胆走出去?新7篇内容 · 5.8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953篇内容 · 169.1万次浏览
- J人给P人的亿点小震撼152篇内容 · 87.1万次浏览
- 已经完全失去囤东西的欲望了1.0万+篇内容 · 9831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