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见”?
看了著名佛教书籍《正见》之后,自己并没有多大变化,还是凡胎肉身,无法体会佛陀的精髓,无法看透这个世界。也许正如作者在书的序中所言的那位旁边人,作者说着说着,我已经睡着了。
对于佛教,向来如天边的云彩,看着很美,但其实一点儿也无法领悟,不由得让人恼火,可想,这已经对佛教而言,我已经犯戒了。
这本书如果有个宣传语的话,可以成为“最纯粹的感动,最原始的觉悟,最本真的佛教”,作者通过讲述乔达摩证悟的过程来讲解佛教到底是什么。社会上书籍太多,各种各样,只基本的佛教经典就有十三部,别的就不说了,但每部之中,佛陀都当头一句,不可说。可为什么又说呢?作者在书中有个例子,我觉得挺好,说茶与茶杯,茶是佛,茶杯是工具,无法描述茶,只好写茶杯这个工具如何弄茶,但往往很多人都最终只记得茶杯了。
对于佛教,最核心的东西,有四句: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是有顺序的,称为“四法印”。好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走向证悟的过程。
诸行无常,意味着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就是一切因缘际会而生,凡事都有联系,没有单独的事物存在。无常,意味着变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死亡。作者试图在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我,因为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因为今天的我,凡事无法独立存在,不要攀援,不要固执在今天。这个还好理解。稍微复杂一点,就是不要执著于任何事物,因为所有的并不是独立的,有着因缘际会,简单举例就是因缘难求。不执著于贪嗔痴,不执著于名利,也不执著于表扬批评啥的,所谓大俗话一颗平常心也。
理解好理解,就是施行的话难一点。人是有欲望的,人受到批评挫折是有脾气的,这是为什么?佛陀并没有讲,我想这个佛陀真是一个究竟的现实主义者。人生来有些东西时无法避免的,比如贪嗔痴,比如在社会里培养起来的各种观念。佛陀并没有避讳,这些确实有。佛陀证悟是这些究竟是什么,和马克思一样,证悟为一堆关系。正如蝴蝶效应一般,凡事总有个原因,就是业。
没有人会为自己不努力而考的不好而懊恼,因为他知道原因,就是自己不努力,这就是业,然后结果很难看。人们能够看清楚其中联系的,就不会执着攀援,能够平静地看待这事。但是对于社会里众多众多的事呢,我们没法看清楚,所以往往懊恼,难过,绝望,悲惨。佛陀证悟了,不知道他如何能够知晓各种关系,但总的来说,他知道这个大原理,而又能够经过进一步修整,不为这些关系所动,所以能够始终一颗平常心。最重要的一点,他看到了恶业,要我们发慈悲心,乐于助人等等,这在短视的我们身上很难奏效。
我们为自己的所看所知而指导个人生活,并不明白为为什么总是帮助别人会有什么好处,坏人太多,好人总是吃亏,于是,我们再也不相信了。辣的食品好吃,有钱过得舒坦,等等,换来别人的艳羡,换来自己的高兴,何乐而不为?我说我们太短视,我自己也不清楚长远是什么。佛陀说生与死不过一样,是结束,也是一个开始。今生的好业可以为来生甚至生生世世种下好的果。然而,我们究竟不知道也没见过果,到也许终而见到之时也已晚矣。
佛陀还说诸漏皆苦,也就是一切情绪都是苦的,当然为什么人会有情绪,佛陀也不解释,他是现实主义者,只是解决问题。情绪不过是自己对于我执的一种反应,我努力了,可是我失败了,我感到难过,失望,觉得一切对不起我。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也没有看到自己努力是否足够,是否得当等等其他因素,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情绪不过是自己为自己不知道而发脾气,或者自己为满足自己而高兴喜悦等等,自己并没有看清楚其实,一切不过是联系而已,一切都是自己通过所看所想所思对于外界的一种映照,源头在自己内心。爱苦不苦,有时候苦,有时候是甜蜜,但爱在仔细划分的话不过是苦痛的释放而已,我执,我痴,然后愿望满足,也属于不知缘由的盲目罢了。
乔达摩在最后证悟的时候,遇到了魔王的挑战,最终战胜了魔王。魔王就是我执。欲望、骄慢、自大、迷恋等等。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最本质的就是社会性。社会最主要的就是关系性,所以,人最本质就是关系,自我内在的关系,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组成了我,然后我把这些关系看着实实在在,看成我,然后其实孤独的寂寞的我消失了。人孤孤单单来到世上,孤孤单单地走,而自己确认为那些千千万万关系才是我,岂不荒谬吗?于是,我们被这些关系锁住,失去自我,而痛苦。乔达摩讲究要与自我作战,观察自己的情绪,慢慢控制,自我才是最大的敌人。
乔达摩又讲诸法无我,一切万事万物皆无自性。这个我实在是难以理解,不过,这里他反对的主要是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是不是说要去掉时间与空间概念呢,这貌似和康德的有些像。乔达摩了悟空性后,对于诸如赞誉批评、尊重藐视,好坏概念全部不在乎。是不是因为所有的东西因为因缘际会而存在,所以他们本省啥也不是呢。美,因为比较而产生,痛苦因为追求我执而产生。而如果却掉这些标签似的关系,去掉时间空间,就啥也不是了。可是,那时候,我还存在吗?我当然没了我执,这个身体还在,只不过与世毫无关联,那时候是啥情形呢?难以理解。
最后讲到涅槃寂静。佛陀最后圆寂了,成为超越涅槃。那么所谓涅槃,就不是死亡或者别的一类词语了。作者通过讲解乔达摩对难陀的解脱,让我们了解到并没有所谓天堂地狱,有的不过是自己心理产生的一种幻觉也好,假想也好。有天堂或地狱之分,表示着还未解脱。乔达摩说的解脱的目标,“是一条直接的道路,通达痛苦的解脱、妄念和迷惑的解脱”。“当你完全了悟这一切都只是你所创造的,而不只是智识上的了解时,你就自由了”。当我吃朱古力味夹心饼干时,我觉得好吃。怎么样才能解脱呢?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饿是生理需求,吃东西满足了生理需求,但并不执着于好吃这样的欲望上面,也就是可以吃别的,吃饱就行。我倒越来越觉得佛教的思想,和马克思有一条很是有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执著于教条,不执著于文本,问题来了,了解因缘情况,然后进行解决,解决之后不存虚荣之心,不贪,不念,一切放下,还归本初寂静的心。
书在最后,讲述了任何人都能解脱的缘由。并讲了一个例子,“漂流在汪洋中的水手,第一个希望的征兆来自于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线。朝向它驶去,他们就会抵达光之源头—灯塔。慈悲就好比从佛性所发出的的光。”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也是想理顺这条线,何为正见?乔达摩在瓦拉纳西初转法轮时,教导了四个步骤:了知苦,抛弃苦之因,修息苦之道,了之苦可灭。去除我执,仔细观察自己情绪,控制心性,才是解脱之道。能够自愿地解除自己的欲望等等。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对于自己是否是佛教徒都不予置评,也正如书中最后所说,“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佛。”
对于佛教,向来如天边的云彩,看着很美,但其实一点儿也无法领悟,不由得让人恼火,可想,这已经对佛教而言,我已经犯戒了。
这本书如果有个宣传语的话,可以成为“最纯粹的感动,最原始的觉悟,最本真的佛教”,作者通过讲述乔达摩证悟的过程来讲解佛教到底是什么。社会上书籍太多,各种各样,只基本的佛教经典就有十三部,别的就不说了,但每部之中,佛陀都当头一句,不可说。可为什么又说呢?作者在书中有个例子,我觉得挺好,说茶与茶杯,茶是佛,茶杯是工具,无法描述茶,只好写茶杯这个工具如何弄茶,但往往很多人都最终只记得茶杯了。
对于佛教,最核心的东西,有四句: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是有顺序的,称为“四法印”。好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走向证悟的过程。
诸行无常,意味着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就是一切因缘际会而生,凡事都有联系,没有单独的事物存在。无常,意味着变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死亡。作者试图在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我,因为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因为今天的我,凡事无法独立存在,不要攀援,不要固执在今天。这个还好理解。稍微复杂一点,就是不要执著于任何事物,因为所有的并不是独立的,有着因缘际会,简单举例就是因缘难求。不执著于贪嗔痴,不执著于名利,也不执著于表扬批评啥的,所谓大俗话一颗平常心也。
理解好理解,就是施行的话难一点。人是有欲望的,人受到批评挫折是有脾气的,这是为什么?佛陀并没有讲,我想这个佛陀真是一个究竟的现实主义者。人生来有些东西时无法避免的,比如贪嗔痴,比如在社会里培养起来的各种观念。佛陀并没有避讳,这些确实有。佛陀证悟是这些究竟是什么,和马克思一样,证悟为一堆关系。正如蝴蝶效应一般,凡事总有个原因,就是业。
没有人会为自己不努力而考的不好而懊恼,因为他知道原因,就是自己不努力,这就是业,然后结果很难看。人们能够看清楚其中联系的,就不会执着攀援,能够平静地看待这事。但是对于社会里众多众多的事呢,我们没法看清楚,所以往往懊恼,难过,绝望,悲惨。佛陀证悟了,不知道他如何能够知晓各种关系,但总的来说,他知道这个大原理,而又能够经过进一步修整,不为这些关系所动,所以能够始终一颗平常心。最重要的一点,他看到了恶业,要我们发慈悲心,乐于助人等等,这在短视的我们身上很难奏效。
我们为自己的所看所知而指导个人生活,并不明白为为什么总是帮助别人会有什么好处,坏人太多,好人总是吃亏,于是,我们再也不相信了。辣的食品好吃,有钱过得舒坦,等等,换来别人的艳羡,换来自己的高兴,何乐而不为?我说我们太短视,我自己也不清楚长远是什么。佛陀说生与死不过一样,是结束,也是一个开始。今生的好业可以为来生甚至生生世世种下好的果。然而,我们究竟不知道也没见过果,到也许终而见到之时也已晚矣。
佛陀还说诸漏皆苦,也就是一切情绪都是苦的,当然为什么人会有情绪,佛陀也不解释,他是现实主义者,只是解决问题。情绪不过是自己对于我执的一种反应,我努力了,可是我失败了,我感到难过,失望,觉得一切对不起我。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也没有看到自己努力是否足够,是否得当等等其他因素,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情绪不过是自己为自己不知道而发脾气,或者自己为满足自己而高兴喜悦等等,自己并没有看清楚其实,一切不过是联系而已,一切都是自己通过所看所想所思对于外界的一种映照,源头在自己内心。爱苦不苦,有时候苦,有时候是甜蜜,但爱在仔细划分的话不过是苦痛的释放而已,我执,我痴,然后愿望满足,也属于不知缘由的盲目罢了。
乔达摩在最后证悟的时候,遇到了魔王的挑战,最终战胜了魔王。魔王就是我执。欲望、骄慢、自大、迷恋等等。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最本质的就是社会性。社会最主要的就是关系性,所以,人最本质就是关系,自我内在的关系,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组成了我,然后我把这些关系看着实实在在,看成我,然后其实孤独的寂寞的我消失了。人孤孤单单来到世上,孤孤单单地走,而自己确认为那些千千万万关系才是我,岂不荒谬吗?于是,我们被这些关系锁住,失去自我,而痛苦。乔达摩讲究要与自我作战,观察自己的情绪,慢慢控制,自我才是最大的敌人。
乔达摩又讲诸法无我,一切万事万物皆无自性。这个我实在是难以理解,不过,这里他反对的主要是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是不是说要去掉时间与空间概念呢,这貌似和康德的有些像。乔达摩了悟空性后,对于诸如赞誉批评、尊重藐视,好坏概念全部不在乎。是不是因为所有的东西因为因缘际会而存在,所以他们本省啥也不是呢。美,因为比较而产生,痛苦因为追求我执而产生。而如果却掉这些标签似的关系,去掉时间空间,就啥也不是了。可是,那时候,我还存在吗?我当然没了我执,这个身体还在,只不过与世毫无关联,那时候是啥情形呢?难以理解。
最后讲到涅槃寂静。佛陀最后圆寂了,成为超越涅槃。那么所谓涅槃,就不是死亡或者别的一类词语了。作者通过讲解乔达摩对难陀的解脱,让我们了解到并没有所谓天堂地狱,有的不过是自己心理产生的一种幻觉也好,假想也好。有天堂或地狱之分,表示着还未解脱。乔达摩说的解脱的目标,“是一条直接的道路,通达痛苦的解脱、妄念和迷惑的解脱”。“当你完全了悟这一切都只是你所创造的,而不只是智识上的了解时,你就自由了”。当我吃朱古力味夹心饼干时,我觉得好吃。怎么样才能解脱呢?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饿是生理需求,吃东西满足了生理需求,但并不执着于好吃这样的欲望上面,也就是可以吃别的,吃饱就行。我倒越来越觉得佛教的思想,和马克思有一条很是有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执著于教条,不执著于文本,问题来了,了解因缘情况,然后进行解决,解决之后不存虚荣之心,不贪,不念,一切放下,还归本初寂静的心。
书在最后,讲述了任何人都能解脱的缘由。并讲了一个例子,“漂流在汪洋中的水手,第一个希望的征兆来自于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线。朝向它驶去,他们就会抵达光之源头—灯塔。慈悲就好比从佛性所发出的的光。”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也是想理顺这条线,何为正见?乔达摩在瓦拉纳西初转法轮时,教导了四个步骤:了知苦,抛弃苦之因,修息苦之道,了之苦可灭。去除我执,仔细观察自己情绪,控制心性,才是解脱之道。能够自愿地解除自己的欲望等等。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对于自己是否是佛教徒都不予置评,也正如书中最后所说,“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佛。”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70.5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5篇内容 · 31.3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8.4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72篇内容 · 899.4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4篇内容 · 28.5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5.3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5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0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
这书基本就记得情绪、无常的解说了,但是它的的确确伴我度过了一个绝望的暑假,我近来会想,它还能一直解救我无所事事提不起劲的悲观情绪吗
找本别的书呗,好书那么多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