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片
连续几天断网,只好看片。看了很多一直鼓不起勇气看的电影
《不要嘲笑我们的性》,其实英文名是Don't laugh at my romance,中文把罗曼史翻译成了性,电影很淡,也确实不知道女老师和男学生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很闷,和看《花与爱丽丝》一样,好几次睡着,很多缓慢的镜头,我觉得很多镜头完全没有必要,可能我向来都是伪文艺,还是受好莱坞荼毒已深?这样的闷片看不下去。这片子里也有苍井优,看花与爱丽丝时,恍惚觉得她像薛佳凝。花与爱丽丝,起码记住了最后那段芭蕾舞,不要嘲笑我们的性,几乎看完就全忘了。《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是淡淡的。可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却那么浓墨重彩,这电影,我至今不敢看第二遍,太感动,太凄凉,太悲伤。
《牯岭街杀人事件》,我很讨厌黑漆抹乌的电影,电影中俩帮派火拼那段看得很恼火,还好坚持看完了,结尾很震撼。张震为了维持小明在自己心中美好的印象,只好毁灭她,用最极端的方式。我喜欢不动声色中的暗潮汹涌,最后来个震撼的结局,这才有力量。须一瓜的《有一种树春天叶儿红》,女主人公成功勾引到同事老公,她不是想做小三,只是想搞清楚,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坚贞永恒的爱情,她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只好自杀,选择为信仰而殉身,于她可能再自然不过。她的信仰是“爱情”。张震的信仰是“美”。他说:“我不想你被别人看不起。”电影开头,有个观众很像年轻时的王菲。冰店老板声音听着很熟,想了半天,像郎祖筠,长的也像,不过不是她。看演员表,郎祖筠还真有个角色,电影最后出镜几秒钟的女警。张家几个儿女在电影中都是本名,张国柱本身也是张震老爸。
《spin the bottle》。同志电影。无字幕看的,大致看懂了。包袱也是在最后才抖出来。准备结婚的A男和B女到幼时的别墅玩,遇到性感的C同志(其实演员很丑),万人迷的C同志成功勾引到B女和他上床,然后又成功勾引到A男上床,A男爱上了C同志,毁掉婚约气走B女,原想着可以和C同志双宿双飞,没想到C其实只是故意拆散他俩,为什么呢?原来C同志很多年前有段痛苦的回忆。这是他预谋好的复仇。不过电影最后一个镜头,C同志丢下还没反应过来的A,开车来到河边,沉思的表情好像在暗示,他也爱上了A。我的听力有所进步。
《伊班和查理》。总感觉导演是想拍GV。俩男人感情发展太快。准确说应该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他是29岁的老师,他只是15岁的学生。俩人没试探没暧昧,省略了同志爱情必经的所有过程,见第二面就好上了。有两个镜头非常感人:两人拥抱,查理紧紧钻在伊班怀里,他真的只是个孩子;两人躺在床上,用花瓣轻抚对方的身体。所谓爱情,不就是一堆肉麻情话,和身体的挑逗带来的快感吗?《痒》的歌词说,“大大方方,爱上爱的表象”,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爱上了另一个人,只是爱上了爱情。查理一直义无反顾,坚持自己的感情,当然他还小,可以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可伊班有过前科,他在先前的学校已经因为和学生恋爱而闹得满城风雨,他是不折不扣的正太控。只是这样的感情代价太高,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承受,他只知道自己更爱查理,但他还是退缩了。不过,还好,结局很美好。
《small town gay bar》。纪录片,讲美国密西西比几个小镇上同志酒吧的变迁。其中穿插的Scott的故事最令人震撼,他被几个同性恋恐惧症患者残忍地谋杀,这一举动非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招致很多声援凶手的抗议,大批人举着“GOD HATES FAGS”的标语在教堂和法院外游行。这起谋杀案发生在2004年。电影还采访了一位极端憎恨同志的老头,他言辞中充满了对同性恋的侮辱。电影最后,一家新的同志酒吧开张,另外一家维持了七年的同志酒吧关张。这个世界可能更加宽容,也可能更加残忍。电影最后的导演致谢很长很长,导演第一个感谢他父母,让他能够很坦然地出柜。致谢词都写的很人鲜活,很可爱。
《老无所依》。我想我要去看看评论,才能彻底理解这部电影。
《不要嘲笑我们的性》,其实英文名是Don't laugh at my romance,中文把罗曼史翻译成了性,电影很淡,也确实不知道女老师和男学生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很闷,和看《花与爱丽丝》一样,好几次睡着,很多缓慢的镜头,我觉得很多镜头完全没有必要,可能我向来都是伪文艺,还是受好莱坞荼毒已深?这样的闷片看不下去。这片子里也有苍井优,看花与爱丽丝时,恍惚觉得她像薛佳凝。花与爱丽丝,起码记住了最后那段芭蕾舞,不要嘲笑我们的性,几乎看完就全忘了。《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是淡淡的。可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却那么浓墨重彩,这电影,我至今不敢看第二遍,太感动,太凄凉,太悲伤。
《牯岭街杀人事件》,我很讨厌黑漆抹乌的电影,电影中俩帮派火拼那段看得很恼火,还好坚持看完了,结尾很震撼。张震为了维持小明在自己心中美好的印象,只好毁灭她,用最极端的方式。我喜欢不动声色中的暗潮汹涌,最后来个震撼的结局,这才有力量。须一瓜的《有一种树春天叶儿红》,女主人公成功勾引到同事老公,她不是想做小三,只是想搞清楚,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坚贞永恒的爱情,她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只好自杀,选择为信仰而殉身,于她可能再自然不过。她的信仰是“爱情”。张震的信仰是“美”。他说:“我不想你被别人看不起。”电影开头,有个观众很像年轻时的王菲。冰店老板声音听着很熟,想了半天,像郎祖筠,长的也像,不过不是她。看演员表,郎祖筠还真有个角色,电影最后出镜几秒钟的女警。张家几个儿女在电影中都是本名,张国柱本身也是张震老爸。
《spin the bottle》。同志电影。无字幕看的,大致看懂了。包袱也是在最后才抖出来。准备结婚的A男和B女到幼时的别墅玩,遇到性感的C同志(其实演员很丑),万人迷的C同志成功勾引到B女和他上床,然后又成功勾引到A男上床,A男爱上了C同志,毁掉婚约气走B女,原想着可以和C同志双宿双飞,没想到C其实只是故意拆散他俩,为什么呢?原来C同志很多年前有段痛苦的回忆。这是他预谋好的复仇。不过电影最后一个镜头,C同志丢下还没反应过来的A,开车来到河边,沉思的表情好像在暗示,他也爱上了A。我的听力有所进步。
《伊班和查理》。总感觉导演是想拍GV。俩男人感情发展太快。准确说应该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他是29岁的老师,他只是15岁的学生。俩人没试探没暧昧,省略了同志爱情必经的所有过程,见第二面就好上了。有两个镜头非常感人:两人拥抱,查理紧紧钻在伊班怀里,他真的只是个孩子;两人躺在床上,用花瓣轻抚对方的身体。所谓爱情,不就是一堆肉麻情话,和身体的挑逗带来的快感吗?《痒》的歌词说,“大大方方,爱上爱的表象”,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爱上了另一个人,只是爱上了爱情。查理一直义无反顾,坚持自己的感情,当然他还小,可以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可伊班有过前科,他在先前的学校已经因为和学生恋爱而闹得满城风雨,他是不折不扣的正太控。只是这样的感情代价太高,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承受,他只知道自己更爱查理,但他还是退缩了。不过,还好,结局很美好。
《small town gay bar》。纪录片,讲美国密西西比几个小镇上同志酒吧的变迁。其中穿插的Scott的故事最令人震撼,他被几个同性恋恐惧症患者残忍地谋杀,这一举动非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招致很多声援凶手的抗议,大批人举着“GOD HATES FAGS”的标语在教堂和法院外游行。这起谋杀案发生在2004年。电影还采访了一位极端憎恨同志的老头,他言辞中充满了对同性恋的侮辱。电影最后,一家新的同志酒吧开张,另外一家维持了七年的同志酒吧关张。这个世界可能更加宽容,也可能更加残忍。电影最后的导演致谢很长很长,导演第一个感谢他父母,让他能够很坦然地出柜。致谢词都写的很人鲜活,很可爱。
《老无所依》。我想我要去看看评论,才能彻底理解这部电影。
日语片名 就是 不要嘲笑我们的性 应该说是英文翻译的不对
谢谢时雨,后来我发现了,就是懒得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