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麦克山下合作的这几天
这两天在P&E,我受索尼的委托成为了麦克山下的私人翻译,负责在展会上所有和他有关的展台上的图片展示,影像课堂以及采访等内容的翻译。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和麦克山下一起工作,之前由于杂志的采访以及前几天他的新书的发布,都有过合作的关系。
麦克山下是一位美籍日本人,他已经和国家地理合作了30多年,从他毕业以后,他先回到日本寻根,然后通过一些工作的积累,他去了新加坡,给新加坡航公公司担任摄影师,随后,在累计了足够的经验之后,他成功地成为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是中国方面的专家,他也将大部分的拍摄活动安排在了中国,而现在,除了来中国进行题材的拍摄以外,他也是索尼中国的签约摄影师,同时还和大石创意文化,黑盒子摄影班等有着密切的合作,期待能够把他的经验分享给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们。当然,通过和他的接触,我觉得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对提问的人都很有耐心,同时,自然的,也很有职业道德。
由于能够长时间和他在一起,我也通过他和不同人的对话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许有很多的朋友并不一定有如此方便的机会能够和这位已经在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了30多年的专业摄影师交流,在这里写一点这几天的点滴,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首先是一个他被问到过的最多的问题,也是他回答了无数遍的问题。他曾经批评国内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太假,但是这是基于他一个人文纪实摄影师的角度来讲的。首先他认为,人文摄影应当表达最准确最真实的内容,不应该去做任何不真实的修改,更不要提去增加或者删减照片中的内容。当然他同时认为作为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后期是允许的,但是这种尺度并不一定适用于“纪录”。
2. 他喜欢在拍摄“风景”的时候加入人的元素,原因如下:首先能让大家立刻通过人物直观的了解到拍摄地点所在的地方,其次就是能够通过人物的出现,给大家一个更准确的概念--他拍摄的这个场景在空间上的大小是多少。
3. 他希望在拍摄的图片中所出现的人物能够独立鲜明地呈现在图片当中,这样能够让每个人的神态和举止更清晰地描绘出来,当然他也注重图片中出现的人物之间的一些交互关联。他并不喜欢拍摄直面镜头的人物,也不喜欢让他的拍摄对象冲着他的镜头微笑,因为这并不一定是那个人物真实性格的展现。他更多地喜欢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对方并不注意他的情况下拍摄比较自然的场景。
4. 作为一个通过图片来描述故事的摄影师,他认为需要涵盖故事所需要的所有细节,诸如一天的生活状态的每个结点,环境中的不同元素,他也列举了一个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喜欢拍摄内容的三个步骤--远,中,近,就是首先拍摄大场景,然后拍摄小场景,最后集中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元素上来。
5. 他认为拍摄很多的场景并不一定需要晴朗的天气,某种程度上阴天更佳适合,因为并不会因为强光带来太大的反差,而且一些极端的天气状况反而能拍到更多更有特点的内容。
6. 拍摄一个场景需要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拍摄,因为他认为,只有不断的寻找,才能够发现独特的角度,同时,一个值得拍一张照片的地方,就应该值得去拍摄更多的照片以至于作出更好的选择。
7. 从他的角度来说,他不喜欢摆拍或者人为控制一些场景中人物的位置或者动作,他通常会花上很长的时间去拍摄同一个场景的很多照片,或者等待他需要的人物来到那个位置,来拍摄一张真实的照片。
8. 他认为一个摄影师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闪光灯的使用。
9. 他会在图片的前景,中央以及背景都排进比较引人注目的内容,这样才能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照片上,当然也需要注意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照片中尽量不要留白。
10. 关于他和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之间的关系,他承认在合作过程中会有一些分歧,比如图片的选择,但是他也认为编辑和摄影师虽然存在一些理解上的不同,但是大家通过认真的讨论肯定会得出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结果,而且虽然在他和国家地理杂志合作的这么长的时间内,编辑在变,摄影师在变,但是国家地理对于图片的高要求没有变。
11. 关于他步入国家地理的道路,他是从一个爱好者开始,然后开始给小型杂志工作,后来他为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作,在这期间他累计了很多的作品,最后提交了他自己的作品集,从而得以能够给国家地理杂志工作。
12. 关于他的图片后期,他一般会设置相机拍摄RAW和JPEG两种格式的图片,然后保存两份,其中一份会寄给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编辑在询问他后期的尺度的时候,他会说“和直出的JPEG格式有一样的反差和色彩就可以了”。所以大家也可以这样理解--他的照片基本就是原片。
13. 他觉得对他最难的一点就是能让自己的中国读者喜欢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当然对他最好的认可,也是能让他在中国的读者喜欢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他每拍摄一个题材以前,都会尽量研究其他摄影师,尤其是中国摄影师之前拍过的内容和角度,然后让自己能够找出自己独特的角度来拍。
14. 他认为,一个摄影师是否能够成长,最重要的还是热情和执著。
15. 关于对中国年轻摄影师的建议,他说谁都是按照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成长的,但是要成功,首先要有自己的专攻。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拍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是一个摄影师只有能够坚持不懈地去钻研一种内容或者题材,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拍摄,才能够被人们记住;同时,现在摄影师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仅仅是因为会拍照片的人多了,数码相机用着方便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传统出版物的萎缩,所以摄影师要做的,不光是要有独特的题材,有出众的技术,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选择最适合或者说最先进的器材。
也许我这里写的并不是很全,我还会更新这篇日志。同时我也极力像大家推荐他的新书“香格里拉”,绝对是一本喜欢人文摄影的爱好者不会后悔购买的作品。
麦克山下是一位美籍日本人,他已经和国家地理合作了30多年,从他毕业以后,他先回到日本寻根,然后通过一些工作的积累,他去了新加坡,给新加坡航公公司担任摄影师,随后,在累计了足够的经验之后,他成功地成为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是中国方面的专家,他也将大部分的拍摄活动安排在了中国,而现在,除了来中国进行题材的拍摄以外,他也是索尼中国的签约摄影师,同时还和大石创意文化,黑盒子摄影班等有着密切的合作,期待能够把他的经验分享给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们。当然,通过和他的接触,我觉得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对提问的人都很有耐心,同时,自然的,也很有职业道德。
由于能够长时间和他在一起,我也通过他和不同人的对话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许有很多的朋友并不一定有如此方便的机会能够和这位已经在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了30多年的专业摄影师交流,在这里写一点这几天的点滴,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首先是一个他被问到过的最多的问题,也是他回答了无数遍的问题。他曾经批评国内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太假,但是这是基于他一个人文纪实摄影师的角度来讲的。首先他认为,人文摄影应当表达最准确最真实的内容,不应该去做任何不真实的修改,更不要提去增加或者删减照片中的内容。当然他同时认为作为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后期是允许的,但是这种尺度并不一定适用于“纪录”。
2. 他喜欢在拍摄“风景”的时候加入人的元素,原因如下:首先能让大家立刻通过人物直观的了解到拍摄地点所在的地方,其次就是能够通过人物的出现,给大家一个更准确的概念--他拍摄的这个场景在空间上的大小是多少。
3. 他希望在拍摄的图片中所出现的人物能够独立鲜明地呈现在图片当中,这样能够让每个人的神态和举止更清晰地描绘出来,当然他也注重图片中出现的人物之间的一些交互关联。他并不喜欢拍摄直面镜头的人物,也不喜欢让他的拍摄对象冲着他的镜头微笑,因为这并不一定是那个人物真实性格的展现。他更多地喜欢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对方并不注意他的情况下拍摄比较自然的场景。
4. 作为一个通过图片来描述故事的摄影师,他认为需要涵盖故事所需要的所有细节,诸如一天的生活状态的每个结点,环境中的不同元素,他也列举了一个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喜欢拍摄内容的三个步骤--远,中,近,就是首先拍摄大场景,然后拍摄小场景,最后集中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元素上来。
5. 他认为拍摄很多的场景并不一定需要晴朗的天气,某种程度上阴天更佳适合,因为并不会因为强光带来太大的反差,而且一些极端的天气状况反而能拍到更多更有特点的内容。
6. 拍摄一个场景需要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拍摄,因为他认为,只有不断的寻找,才能够发现独特的角度,同时,一个值得拍一张照片的地方,就应该值得去拍摄更多的照片以至于作出更好的选择。
7. 从他的角度来说,他不喜欢摆拍或者人为控制一些场景中人物的位置或者动作,他通常会花上很长的时间去拍摄同一个场景的很多照片,或者等待他需要的人物来到那个位置,来拍摄一张真实的照片。
8. 他认为一个摄影师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闪光灯的使用。
9. 他会在图片的前景,中央以及背景都排进比较引人注目的内容,这样才能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照片上,当然也需要注意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照片中尽量不要留白。
10. 关于他和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之间的关系,他承认在合作过程中会有一些分歧,比如图片的选择,但是他也认为编辑和摄影师虽然存在一些理解上的不同,但是大家通过认真的讨论肯定会得出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结果,而且虽然在他和国家地理杂志合作的这么长的时间内,编辑在变,摄影师在变,但是国家地理对于图片的高要求没有变。
11. 关于他步入国家地理的道路,他是从一个爱好者开始,然后开始给小型杂志工作,后来他为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作,在这期间他累计了很多的作品,最后提交了他自己的作品集,从而得以能够给国家地理杂志工作。
12. 关于他的图片后期,他一般会设置相机拍摄RAW和JPEG两种格式的图片,然后保存两份,其中一份会寄给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编辑在询问他后期的尺度的时候,他会说“和直出的JPEG格式有一样的反差和色彩就可以了”。所以大家也可以这样理解--他的照片基本就是原片。
13. 他觉得对他最难的一点就是能让自己的中国读者喜欢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当然对他最好的认可,也是能让他在中国的读者喜欢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他每拍摄一个题材以前,都会尽量研究其他摄影师,尤其是中国摄影师之前拍过的内容和角度,然后让自己能够找出自己独特的角度来拍。
14. 他认为,一个摄影师是否能够成长,最重要的还是热情和执著。
15. 关于对中国年轻摄影师的建议,他说谁都是按照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成长的,但是要成功,首先要有自己的专攻。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拍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是一个摄影师只有能够坚持不懈地去钻研一种内容或者题材,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拍摄,才能够被人们记住;同时,现在摄影师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仅仅是因为会拍照片的人多了,数码相机用着方便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传统出版物的萎缩,所以摄影师要做的,不光是要有独特的题材,有出众的技术,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选择最适合或者说最先进的器材。
也许我这里写的并不是很全,我还会更新这篇日志。同时我也极力像大家推荐他的新书“香格里拉”,绝对是一本喜欢人文摄影的爱好者不会后悔购买的作品。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56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50.5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91篇内容 · 67.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56篇内容 · 488.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72篇内容 · 137.2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70篇内容 · 169.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11.4万次浏览
- 重启人生第一天61篇内容 · 3.9万次浏览
牛啊!
一个摄影师是否能够成长,最重要的还是热情和执著。
这句话说得挺好。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