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和姐姐不一样,我向来喜欢过年。在酒文化发达的家乡,逢年过节,双手举杯,和再亲近不过又或者根本不熟悉的长辈亲友说些万事如意之类的敬酒词,对小时候文静内向,但也算大方得体的我来讲,这事儿不算是太难为我。 压岁钱本身不能算是欢乐的一部分。 爷爷奶奶阿公阿婆的钱,自然是不能收的。懂事起妈妈就交待:老人家存点钱不容易,任何时候都不能拿他们的钱。我执行得近乎顽固。今年到家,行李未放定,就赶紧下楼到阿公阿婆房间,给二老拜年,看他们笑眯眯收下我双手呈上的利是封,想起小时候回老家阿婆追着我满院子跑要我收下过年钱的场景。这一追一跑:真心实意的给予,实实在在的推让,超过了压岁钱本身的乐趣和情谊。 其他长辈亲朋给的压岁钱,则是形成习惯如数上交。妈妈教导过礼尚往来的规矩,所以晓得阿姨叔叔给我,爸爸妈妈也得加倍还礼给叔叔阿姨的小孩,如数上交算是对父母的体谅。 妈妈今年回归传统,在家亲力亲为自制年夜饭。到家的时候,据说已经和大姨理好了老少皆宜的菜单。 小时候早在腊月中旬,大姨、妈妈和爷爷会一起坐在他的书桌前:她们拿出笔和稿签纸,有条不紊的整理年夜饭的菜单和购物清单;我坐在爷爷腿上,听爷爷基本上就是频频点头说好,或者说不要破费不要劳累不要麻烦……从前年夜饭的菜式已经在记忆中模糊,商量菜单的这一幕却印象深刻。最后妈妈还会把稿签上的菜都编上号,告诉爷爷一个总数。她的年,和平时的很多取舍一样,是责任和随性之间的平衡。年是一个关于家庭的节日,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尽可能让长辈高兴满意的日子。纵使自己有再多放松自在、标新立异的想法,为着老人考虑,她和大姨还是会忙前忙后以一种老人家偏爱的传统方式来召齐全家热热闹闹的团聚。 这样的劳顿、折中,是姐姐从小不喜欢过年的一个原因,但我们也体会到了这用心良苦之中的心甘情愿,就像现在姐姐成为了辗转劳顿、折中调整得最多的一员。这本就是一场幸福的忙碌。 今年阿公阿婆和我们一起住了,一大家子人又再次以这最为传统的方式坐在一起,姐夫姐姐妹妹和我在舅舅的带领下,急锣密鼓布置房间,四处接送各方老人长辈了。 更喜欢大年初一的时候,全家老小一起走过泥泞的田间小路,爬山穿林,上坟挂纸。我们分工有序:小辈们上上下下在坟上的草丛间挂上五颜六色的纸,妈妈们点烛进香,然后大家开始烧纸,再逐个向长眠于此的老祖宗拜年,最后在爸爸们点响的鞭炮声中慢慢离去,前往下一个祖坟。 由小时候全家一起搭乘拥挤的公交车,到挤坐单位租借的小八座长安车,再到近年自家驱车前往,我曾花了很久,缠着爷爷奶奶问或不时和舅舅伯伯们打趣,才勉强弄清楚坟里埋葬的都是谁。有几个甚至他们都没有见过。爷爷过世后的这几年,奶奶行动不便,再来这里的时候,有时候上坟的人里没有一个见过坟里的人,而我们仍然一丝不苟、按部就班,还要根据周围环境情况适当整理杂草树枝。到现在我也能在这阡陌交错间自如地辨识来去的路。 有时候我尝试思考每年春节、清明两次几乎是风雨无阻的上坟的意义。这几乎是家人们默契的安排,没有勉强,也没有嘱托。必然不是为的小时候心中那种踏青的喜悦,这是祖先们给我的特别馈赠;也不是寄托哀思,对一些从未见过的人又能有怎样的哀思;也谈不上祭祀的庄重,全家上坟挂纸的仪式感不算强烈,更多是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景象。 慢慢的,留心长辈们谈及的往事,把那些长眠于此的人们和听到的故事联系起来,譬如:看小时候的妈妈不吃饭,心里着急又不舍的打她,便扣个木桶在她头上然后敲打木桶的妈妈的外婆;含辛茹苦抚养遗腹子爷爷长大,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小片地就在解放后被划为地主的爷爷的妈妈;…… 渐渐的感受到:这相望的山头上长眠着的人们曾在这片土地上坚韧生活的姿态,以及他们寄托在后辈身上绵延不绝的希望。这一切延着至亲的血脉,随着嬉笑打闹或是深情回忆间的故事,跨过时间的长短,越过感情的亲疏,传递到我们这里。于是像约定一样,我们每年以上坟挂纸的形式去纪念和延续。而这一切,自不必“坟前无处话凄凉”的哀伤,而携手至爱、承欢膝下的景象更为自然应景。 这大概就是生生不息吧,我还是讲不清楚。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讲申时行的那段说到过中国传统的宗亲宗族。我想在现代中国,家庭结构、人口流通、生活方式、社会分工的演进必然限制了或者淡化了宗亲宗族的影响。但至少在每年的这两个时候,我可以依稀感受到那些“遥远”的祖宗先辈与我的息息相关,大概就来自于零碎旧事中蕴含的情感、责任和力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认同和维系。 ******************************************************** 外: 在家,和少年们饭后闲聊,年轻人不解:“三胖”好歹也是瑞士读过书的,怎么做事儿这个样子。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讲,决定一个人如何对待世界的,不是见识,而是境遇,包括所处的位置和手中的权力。 简单直接点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回到这繁忙城市的一段时间,每天在蜂拥而至、千头万绪的任务中见缝插针地为之后频繁的出差旅行整理杂务。有时候停下来放空,偶然想到童年的那些理想和愿望,发觉它们在不知不觉中一个一个慢慢实现着。自己不算是个贪心的人,从小就不会对未来奢望过多,对物质更没有什么要求。而活至此时,过在此处,猛然间意识到正以一种自己曾经期望的状态生活,却并未感到太多的欢欣鼓舞。我开始想:什么为之更好的生活?什么样为之吸引我的更好的生活?对我而言,对爱我的人而言,对我爱的人而言。 太晚了,改天再写罢。 偶然在家里车上的DVD看到陈明真的MTV,小学时代录像带卡拉OK的歌,听到“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配得上我明明白白的青春;……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陪得起我千山万水的旅程……”的时候,略微惊了一下,翻出那首小时候最经常听的《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 “…… 哪怕你我感情的归依 一个向东 一个向西 哪怕你我感觉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在地 哪怕你我投射的眼睛 一个有心 一个无意 哪怕你我最后的背影 一个安静 一个哭泣 ……” 小时候觉得:这歌真潇洒,现在觉得,潇洒是潇洒,但是也傻。也算是随着年龄变大,阅历增长,对“更好的生活”认识的转变吧。 想到S引用的一句话: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镜头下的夏日终曲新147篇内容 · 6.9万次浏览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220篇内容 · 167.2万次浏览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新108篇内容 · 7.0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99.6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289篇内容 · 1213.8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280.3万次浏览
- 越学越快乐!收藏夹里值得N刷的学习秘籍21篇内容 · 43.8万次浏览
- 梗图续命,笑到通气24篇内容 · 78.1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