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依旧
《泰坦尼克》重映,15年过去,也不知道那些印在脑子里的记忆还是不是真实的。这是第一次坐在电影院里看《泰坦尼克》,我想,像我一样喜欢怀念老时光的人也会来看的,与3D与否无关。在码头,当Rose从车里走出来,我想起我们曾一起发出“哇”的赞叹。记忆给我一种亲切感,它是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而又不能再一次见到的亲人。
是1997年的年末或者是1998年的年初吧,应该是冬天的时候,我记得我们都穿的很多。我上高三。高三,这两个字带着多少青涩,念出来自己也会轻轻一笑。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想让我们每一天都只想着学习和考试,不要有其它杂念。作为省重点高中,更要这样。但其实每个人心中的杂念都是从来没有消失过的。我没有觉得那时的生活里只有学习,枯燥无味。我一直都有不少爱好,良的,不良的。但在我的脑子里,总会有一个约束我不能跨越的计划表,让我把它们的时间安排好。某一天开始,大家开始谈论着一部叫《泰坦尼克》的片子,常会被问到的问题是,你看哭了吗?
那时在中小城镇里,真正的电影已经消失,几乎没有影院放映胶片电影。再往前数一些年,我们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大门很高的,场子上下两层的,银幕很大的,座位很多的,椅子是硬板的,进场分单双号的,看电影时要吃瓜子的。高中时,我们挤在录像厅看片子,我一直奇怪电影院怎么都不放电影了。那时我住校,但其实只在校内宿舍住了一年,凡是还想学习或者形式上想学习的人,都会和两三同学一起从学校宿舍搬出去,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子住,安静又没有晚上按时熄灯的限制。而我们的学校宿舍呢,怎一个乱字能说完的。那时正青春的我们,脱离了父母的监控,摆脱了需要按时回宿舍按时熄灯睡觉的限制,除了上课时间,完全是自由人一个,想要更自由的人可以连课也不上了。我们可以随时泡在录像厅里面,甚至一晚上泡在录像厅里面看片子。
录像厅,可能不少人,尤其是大部分女生,从来就没有进去过。学校周围有好几个录像厅。那时大部分片子还是录像带,也有一部分是先进的VCD光盘。所谓我们的录像厅,其实都是出租录像带的。走进去,一个不大的房间,靠着一面或者两面墙上,书架一样摆着一排排的录像带,VCD。我喜欢站在跟前,一排排认真的看过去,哪个是我看过的,哪个是我很想看的,哪个是某某明星演的,哪个是某某导演拍的。对录像带我研究的深入,在上高中住校之前,家里有录像机,常会去跟亲戚,朋友,邻居借带子,或者租带子看,带子有问题了,我会拆开修理。这种出租录像带的业务大厅,通常有一个小门,拉开走进去,是另一个光线稀少的小房间,等眼睛适应了,会看到靠墙一个旧桌子上摆着台21寸的旧电视,旁边是录像机或者VCD机,还有或多或少的几个座位,没人会注意灰尘的存在。这里就是录像厅,服务对象主要是住校的学生。和两三个一起玩的兄弟,有时也有姐妹,在外面的房间挑一个片子,到里面来看。一盘带子,每人一块钱。有人会抽着烟,有人会磕着瓜子,也有人会睡着。那时的录像带也都是盗版的,通常一盘录像带最多能录140分钟的片子。有的片子稍长一些,中间某段就会被惨无人道的剪掉,否则一个带子录不完。更长的片子,例如两小时左右的,会录两盘带子。当然,那就要两块钱了。挑选的片子,大家当然都希望不是一部会让人感觉浪费了一两块钱和一两个小时时间的烂片。如果来之前没有确定的片子,通常由我来挑选。在这方面我是专家,因为我喜欢关注电影方面的信息,知道更多的明星,更多的导演,更多的有关好片和烂片的消息。
我就是和其他课后自由人一起,在冬天的一个晚自习之后,挤在这样的录像厅里看了《泰坦尼克》。我没有流泪,不知为什么,对最后Rose吹哨子时的坚毅目光印象深刻。
我们平时没有电视看,也没人听说过互联网,事实上,我高中的时候就没碰过电脑。想了解电影方面的信息,只能通过报刊杂志。同学们有时会往班级带娱乐方面的杂志,大家传着看,传到我这里,我主要关注电影和摇滚乐方面的信息,这是我高中时期的两大文艺爱好。不记得哪一天听谁说的,我们学校有图书馆。这个消息让我产生很大兴趣,很想去一探究竟。在体育馆那栋楼的某一层,原来真有图书馆这玩意儿。那是一个还算大的房间,书不多,有一些杂志,三两个人在看书。意外收获是,我发现有两三种电影杂志,这着实让我兴奋了。从那以后,如果有课余时间,我会时常去那里。如果是现在,我会和图书馆那三两个和我一样去看书的人打声招呼,认识一下。现在知道,共同嗜好很容易让人成为朋友。而年轻的我们往往是羞涩的,年纪不轻的我们往往是脸皮厚的。杂志里介绍,好莱坞正在拍一部影史投资最大的灾难片,是有关当时世界上最大游轮泰坦尼克触礁沉没的故事。那时只是把这部正在拍摄的片子定位为灾难片。那两年,灾难片流行一时,像《龙卷风》,《天崩地裂》。并且介绍了拍摄情况,导演修了一个超级大水池,建了一个比真实泰坦尼克略小的模型,在水下有机械装置,控制船体倾斜,后期再使用计算机特效合成。片子的导演叫詹姆斯卡梅隆,然后列出了他的让我目瞪口呆的作品表,包括《终结者I》,《终结者II》,《异形II》,《真实谎言》。原来这几部曾让我着迷到魂牵梦绕的科幻片和动作片都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从此知道了这位集电影工作者,科学家,工程师于一身的超人导演。当时觉得,他的这部灾难片也一定是个超级大片,搞不好又成为一部经典。男主角是新人莱昂纳多,其实在《泰坦尼克》之前,莱昂纳多在好莱坞已经小有名气。他主演了《篮球日记》,《新罗密欧与朱丽叶》,广受好评,引起了关注。之前的杂志已经用很大的篇幅单独介绍这位正在崛起的新星。当时我觉得这个人的名字又长又怪。对于凯特温斯莱特,只知道她是来自英国的文艺片演员,曾得过奥斯卡提名,并说她是毛遂自荐来找卡梅隆要演这个片子的。还有八卦花絮,说汤姆克鲁斯也找过卡梅隆,想演Jack,但卡梅隆嫌他太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当人们开始谈论《泰坦尼克》的时候,我虽然还没看,但对它已经有所了解,只是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巨大反响。那时,录像厅的观片热潮,绝对比现在的影院还盛况空前。唯一的一个厅里,每天只排这一个片,一遍接一遍的放,场场爆满。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都有一大队学生直奔录像厅而去。录像厅的门前总是站了好多学生,是因为里面已经没有座位,在排队等下一场。录像厅老板只恨片子实在太长。我猜学校里每个住校的人至少都看了一遍,还有看两遍,三遍的。散场了,有的人哭了,有的人笑了,有的人若有所思了。我当然也加入了这股观片热潮中,在一个晚自习后,淹没在挤进录像厅的人群里。
15年后,银幕上的Jack和Rose还是那么年轻,这多少使我的记忆变得更真实了一些。那时年轻的我们,一起看过一部震撼我心的电影。
是1997年的年末或者是1998年的年初吧,应该是冬天的时候,我记得我们都穿的很多。我上高三。高三,这两个字带着多少青涩,念出来自己也会轻轻一笑。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想让我们每一天都只想着学习和考试,不要有其它杂念。作为省重点高中,更要这样。但其实每个人心中的杂念都是从来没有消失过的。我没有觉得那时的生活里只有学习,枯燥无味。我一直都有不少爱好,良的,不良的。但在我的脑子里,总会有一个约束我不能跨越的计划表,让我把它们的时间安排好。某一天开始,大家开始谈论着一部叫《泰坦尼克》的片子,常会被问到的问题是,你看哭了吗?
那时在中小城镇里,真正的电影已经消失,几乎没有影院放映胶片电影。再往前数一些年,我们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大门很高的,场子上下两层的,银幕很大的,座位很多的,椅子是硬板的,进场分单双号的,看电影时要吃瓜子的。高中时,我们挤在录像厅看片子,我一直奇怪电影院怎么都不放电影了。那时我住校,但其实只在校内宿舍住了一年,凡是还想学习或者形式上想学习的人,都会和两三同学一起从学校宿舍搬出去,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子住,安静又没有晚上按时熄灯的限制。而我们的学校宿舍呢,怎一个乱字能说完的。那时正青春的我们,脱离了父母的监控,摆脱了需要按时回宿舍按时熄灯睡觉的限制,除了上课时间,完全是自由人一个,想要更自由的人可以连课也不上了。我们可以随时泡在录像厅里面,甚至一晚上泡在录像厅里面看片子。
录像厅,可能不少人,尤其是大部分女生,从来就没有进去过。学校周围有好几个录像厅。那时大部分片子还是录像带,也有一部分是先进的VCD光盘。所谓我们的录像厅,其实都是出租录像带的。走进去,一个不大的房间,靠着一面或者两面墙上,书架一样摆着一排排的录像带,VCD。我喜欢站在跟前,一排排认真的看过去,哪个是我看过的,哪个是我很想看的,哪个是某某明星演的,哪个是某某导演拍的。对录像带我研究的深入,在上高中住校之前,家里有录像机,常会去跟亲戚,朋友,邻居借带子,或者租带子看,带子有问题了,我会拆开修理。这种出租录像带的业务大厅,通常有一个小门,拉开走进去,是另一个光线稀少的小房间,等眼睛适应了,会看到靠墙一个旧桌子上摆着台21寸的旧电视,旁边是录像机或者VCD机,还有或多或少的几个座位,没人会注意灰尘的存在。这里就是录像厅,服务对象主要是住校的学生。和两三个一起玩的兄弟,有时也有姐妹,在外面的房间挑一个片子,到里面来看。一盘带子,每人一块钱。有人会抽着烟,有人会磕着瓜子,也有人会睡着。那时的录像带也都是盗版的,通常一盘录像带最多能录140分钟的片子。有的片子稍长一些,中间某段就会被惨无人道的剪掉,否则一个带子录不完。更长的片子,例如两小时左右的,会录两盘带子。当然,那就要两块钱了。挑选的片子,大家当然都希望不是一部会让人感觉浪费了一两块钱和一两个小时时间的烂片。如果来之前没有确定的片子,通常由我来挑选。在这方面我是专家,因为我喜欢关注电影方面的信息,知道更多的明星,更多的导演,更多的有关好片和烂片的消息。
我就是和其他课后自由人一起,在冬天的一个晚自习之后,挤在这样的录像厅里看了《泰坦尼克》。我没有流泪,不知为什么,对最后Rose吹哨子时的坚毅目光印象深刻。
我们平时没有电视看,也没人听说过互联网,事实上,我高中的时候就没碰过电脑。想了解电影方面的信息,只能通过报刊杂志。同学们有时会往班级带娱乐方面的杂志,大家传着看,传到我这里,我主要关注电影和摇滚乐方面的信息,这是我高中时期的两大文艺爱好。不记得哪一天听谁说的,我们学校有图书馆。这个消息让我产生很大兴趣,很想去一探究竟。在体育馆那栋楼的某一层,原来真有图书馆这玩意儿。那是一个还算大的房间,书不多,有一些杂志,三两个人在看书。意外收获是,我发现有两三种电影杂志,这着实让我兴奋了。从那以后,如果有课余时间,我会时常去那里。如果是现在,我会和图书馆那三两个和我一样去看书的人打声招呼,认识一下。现在知道,共同嗜好很容易让人成为朋友。而年轻的我们往往是羞涩的,年纪不轻的我们往往是脸皮厚的。杂志里介绍,好莱坞正在拍一部影史投资最大的灾难片,是有关当时世界上最大游轮泰坦尼克触礁沉没的故事。那时只是把这部正在拍摄的片子定位为灾难片。那两年,灾难片流行一时,像《龙卷风》,《天崩地裂》。并且介绍了拍摄情况,导演修了一个超级大水池,建了一个比真实泰坦尼克略小的模型,在水下有机械装置,控制船体倾斜,后期再使用计算机特效合成。片子的导演叫詹姆斯卡梅隆,然后列出了他的让我目瞪口呆的作品表,包括《终结者I》,《终结者II》,《异形II》,《真实谎言》。原来这几部曾让我着迷到魂牵梦绕的科幻片和动作片都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从此知道了这位集电影工作者,科学家,工程师于一身的超人导演。当时觉得,他的这部灾难片也一定是个超级大片,搞不好又成为一部经典。男主角是新人莱昂纳多,其实在《泰坦尼克》之前,莱昂纳多在好莱坞已经小有名气。他主演了《篮球日记》,《新罗密欧与朱丽叶》,广受好评,引起了关注。之前的杂志已经用很大的篇幅单独介绍这位正在崛起的新星。当时我觉得这个人的名字又长又怪。对于凯特温斯莱特,只知道她是来自英国的文艺片演员,曾得过奥斯卡提名,并说她是毛遂自荐来找卡梅隆要演这个片子的。还有八卦花絮,说汤姆克鲁斯也找过卡梅隆,想演Jack,但卡梅隆嫌他太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当人们开始谈论《泰坦尼克》的时候,我虽然还没看,但对它已经有所了解,只是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巨大反响。那时,录像厅的观片热潮,绝对比现在的影院还盛况空前。唯一的一个厅里,每天只排这一个片,一遍接一遍的放,场场爆满。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都有一大队学生直奔录像厅而去。录像厅的门前总是站了好多学生,是因为里面已经没有座位,在排队等下一场。录像厅老板只恨片子实在太长。我猜学校里每个住校的人至少都看了一遍,还有看两遍,三遍的。散场了,有的人哭了,有的人笑了,有的人若有所思了。我当然也加入了这股观片热潮中,在一个晚自习后,淹没在挤进录像厅的人群里。
15年后,银幕上的Jack和Rose还是那么年轻,这多少使我的记忆变得更真实了一些。那时年轻的我们,一起看过一部震撼我心的电影。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23篇内容 · 39.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41.1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69篇内容 · 66.7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33篇内容 · 731.1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27篇内容 · 480.9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60篇内容 · 165.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66篇内容 · 135.3万次浏览
- 爹味会毁掉一个人的所有灵性29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