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勉
一位学姐新年里发来的邮件,很特别,愿共勉。 【亲爱的朋友们, 这是一篇转自我朋友的文章。她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的一名本科生,而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己接下来想要攻读并一生从事的事业。转发给各位,衷心希望她的分享能够给迷茫或坚定中的大家带来一些启迪,便如我自己一般。祝各位兔年一切顺利! keep your awareness —— 一位少数派的新年贺词 作为一个认定了将来想要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少数派,今天我的压力罕见地减轻了一些,因为妈妈说不会再跟我讨论专业选择问题了。尽管我知道她仍然不想我选这条路,我仍然感到高兴,至少这表明她终于理解到这样一些事实:我很清楚她连日来对我反复强调的所有关键词,我不是为了跟她较劲而去坚持己见,以及我没在光靠情绪决定自己的道路。 于是今天我心情大好地想来写一点贺词,送给身边的每一位。实际上,特别想送给光华的各位同级的朋友们,因为你们聪明、敏锐、善良,向来勤奋,充满朝气;即使是迷茫着的人,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而认真地迷茫着的。因为我们已经在同样的环境里生活了两年半,我知道我们之间最为感同身受。 我并不热衷于让所有人相信我的想法,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够成熟、缺少智慧,很多时候还需要仰赖别人的指点和关心,遑论向别人传道了。但是我愿意保证,我真心地相信我在下面引用的话和自己的观点,而且知道它们不常为人所强调;在全社会都呼喊着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时候,我愿意为我相信的事情说一两句话,我不想拉任何人过来与我同行,而只是想提示更多选项的存在。——我们都有权利知道我们有多少选项,我们也有义务为自己发现更多的选项。完成了这一步以后,我们便各走各路,为自己信仰的目标而走下去。 现在,终于回到本文的标题了:keep your awareness. 因为各种各样的庞杂的原因,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大多仍是选择把热爱的事情作为兴趣看待,而选择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事业。我们往往谈论着第一桶金,谈论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谈论着理想不能当饭吃,谈论着拼上二三十年的光阴为自己赢得最终的自由,然后咬咬牙义无反顾地投向我们的事业,拼命让自己变得成熟。与此同时,我们却又在一些寂然无声的夜晚独自醒来,抱着自己的双臂忽然害怕起自己会不会越来越不像自己。 想成为画家的你,四十岁、四十五岁挣完钱提前退休了之后,是否还拥有当年细腻的笔触呢?想成为作家的你,拼命工作了二三十年之后又是否能重拾品读和书写的心情呢?想成为演员的你,习惯了官场不露声色的沉闷之后,还能否神采飞扬呢?想与爱人环游世界的你,拥有了大把财富之后,陪伴在身边的还是不是当年你珍惜的那个人呢? 会不会有一天,手段替换了目标,生活奴役了你呢?会不会有一天,终于具备了今日你缺少的一切条件,结果却唯独找不到今日的你了呢? 我不知道对于你来说,舍弃你的愿望去一心一意地追求手段,是不是一种必须的、唯一的路径;我绝不会非议他人的选择,因为我从不认为人一定会在岁月中变质,心灵最终的主人总是我们自己。高中那些花季雨季的日子里,我们也都曾经把一些或大或小的爱好锁进小房子里,一心一意地学习;选择事业之后,区别只是今后也许要锁得更久,也许锁上更多的东西。如果你希望退休之后还能打开那扇门,那么请保管好你的钥匙,这把钥匙,我相信就是awareness. 什么是awareness呢? 首先,它意味着“此在”。我想引用Dr. Eric Berne在Games People Play中的论述,他对awareness的阐释可以说完全集中于“此在”的概念上。 “awareness是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外界教TA的方式来看一个咖啡壶、听一只鸟鸣唱的能力。我们有理由认为,对于婴儿和成人来说,看和听有着不同的性质;在早年生活中,这些感受更富有审美性质,而少一些智力成分。一个小男孩看到一只小鸟,听到它歌唱,感到非常高兴。然后,‘明智’的爸爸出现了,感到他应该与他的孩子‘分享’他的经验,帮助孩子‘成长’。他说:‘那是松鸡的叫声,这是麻雀的叫声。’一旦小男孩关心什么是松鸡叫,什么是麻雀叫时,他便再也不能(真正地)看到鸟儿或听它们歌唱了。他必须要按照他父亲希望的方式来感知。父亲当然有很好的理由,毕竟很少有人能够有钱过一辈子听小鸟唱歌的生活,孩子越早开始他的‘教育’越好。也许,这个男孩长大后还能成为鸟类学家。尽管一小部分人能够维持最初的感知方式,人类中的大多数却已经失去了成为画家、诗人、音乐家的能力,即使有一天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过上直接感知和欣赏鸟儿鸣唱的生活了,他们却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他们只能通过第二手的方式(被教导的方式)来感知。直接感知的能力的恢复,在这里就叫做‘awareness’. 从生理上讲,这种能力就是一种不失真地感知的能力,伴随以一种不失真地表达的能力。或许,至少在一部分人身上,不失真地感知的能力仍然保留着,例如在味觉、嗅觉、运动感方面;这些人成为卓越的厨师、香水调配师、舞蹈家——而他们永恒的难题,便是寻找到有能力欣赏他们的艺术的人。” “awareness要求我们生活在此时、此地,不在别的地方,不在过去,也不在将来。” 虽然我觉得Dr. Eric Berne已经给出了十分精彩的解释,我却还是想为这些话加上自己的注脚。 有好几年我坚信自己对旅游没有兴趣。一半原因是我妈妈讨厌旅行,去不熟悉的地方的劳累,热门景点住处、车船班次的紧张,都让她觉得旅行缺乏吸引力;另一半原因则是我坚信匆忙的行程会毁掉大半乐趣,拥挤的人潮则把剩下的一点点也毁灭干净。结果我在北京过了将近一年才第一次去长城。那天人也不算少,我一开始兴致缺缺,爬了一阵长城,来到高出时,却变得心情极其愉快,看到云朵在起伏的山峦上投下成片暗影,使得满眼的绿树呈现出深绿与浅绿相间的样子,享受着和风与阳光,我感到一种少有的畅快。 回想起来,这就是awareness从缺乏到复苏的典型例子。我一开始讨厌旅行,而且从理性上看,理由很多,似乎很充分。但我一半是用妈妈教给我的方式来看待这件事,另一半则是基于小时候的一两次不愉快的出行,我生活在了别处,生活在了过去。幸而在烽火台上,我恢复了“此在”的状态,重新感受和认可那些美丽的东西。 我们常常觉得长大之后,自己越来越无聊,世界也越来越无聊。这至多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失去小时候的热情和小时候的爱好,我们只是学会了太多无聊的结论,采用了太多无聊的视角,还无意识地死死抱住绝不撒手。还有些时候我们受到伤害,便从此记住避免一切相似的情形,然而如果仔细甄别,我们甚至会发现现在与过去已经不一样。当你看到一个从没见过的人,立即想起过去的一个人;看到一棵从没见过的树,立刻想起从前的某一棵树的时候,请不要沉醉于伤怀的心情。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请让我摇醒你,别让过去影响了你体验现在的生活。请生活在此时、此地,而不是他时、他地。 如果你喜欢小说,并且去了投行,也许有一天,你的老板会对你说,小说这种完全虚构的东西,根本不能教会我们任何东西。请你不要放弃你自己的感觉,你爱什么,认为什么有价值,觉得什么能给你带来快乐,这一切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体验。当然,老板推荐给你的好书,你应该读一读,毕竟你也许真会喜欢上那本书,毕竟喜欢的东西越多,就意味着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越多,你便会越幸福。 我想,除了“此在”,我还想提到awareness的另一种内涵,也就是感受和承认你的无知,感受和承认你的恐惧、慌乱、无能为力等等负面情绪,以及感受和承认这个社会羞于表达的爱、感动、顿悟等正面情绪的能力。 在我们20岁左右的这个时候,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觉得,父母怎么总觉得自己知道的一定比我们多呢,怎么总觉得我们是没有长大的小毛孩呢。我想,公平地说,其实即使是很多“民主”的家庭里,父母也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提出一种方案时不需要解释理由(即使解释,也不用很详细,不用详细到哪件事触发了他们的哪种观点——而实际上只有详细到这种程度,讨论才真正有意义),只有我们提出方案时才需要解释理由。这暗含着一种观点:多了20多年人生经验的父母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对的,而我们往往是错的,除非提得出适当的理由。然而我们如何能保证20年后我们不会成为让子女有理说不出的父母呢? 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愿意改变。有一天当你在商海沉浮了二十年了,跟形形色色的人都打过交道,功成名就,你仍然要知道,在很多方面你依然无知,你了解的只是你所在的这个圈子而已。 至于感知和承认恐惧、慌乱、无能为力等负面情绪,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例子,是Irvin D. Yalom(斯坦福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小女子在此向偶像致敬!)在《爱情刽子手》(书名有些吓人,但内容并非如此)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书中的“我”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一名极度肥胖的女子来向他寻求心理治疗,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社会交往中获得改善。她不断地向“我”抱怨她身边那些人世故、虚伪、难以取悦,但又总是喜欢逗“我”发笑——尽管“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笑。“我”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女子已经习惯了用逗乐的方式来取悦别人,如果不时常逗别人笑,她就会感到很不习惯——实际上,也就是非常不安,因为她实际上缺乏自信,害怕敞开心扉。笑容使她相信自己能够与别人相处,使她相信别人与她在一起至少不会全然地无聊。“我”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让这个女孩改掉了不断逗人笑的毛病,然后她才渐渐从不习惯和不安之中分辨出了她的自卑和慌乱,并渐渐开始解决更多的问题。 最近我看到一篇日志,标题大意是:总是笑着的孩子,其实经不起伤害。这篇日志被分享了挺多次的,我想它表达了一小批人的真正感受,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他们实现自我觉察。不过可惜,他们的awareness还不充分,他们意识到自己用笑掩饰真正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不去解决问题,而仅仅是依然微笑着呢? 而至于我们要能够感知和表达这个社会羞于表达的爱、疼惜、感动、顿悟等情绪,这个话题总是提醒我,亲爱的中国同胞们是多么别扭的一群人。朋友对我说:“我跟妈妈吵架了,她认定我就是想跟她较劲,我气得不得了,但是后来看她哭了我又觉得很难过。”我说那你有没有告诉她?她说:“没有,不知道该怎么说,要是我跟她说‘你别哭了’,她说不定会认定我就是想跟她较劲,现在后悔了。”其实,这不就是一点小小的顾虑吗?我想告诉很多人的一个小小的秘诀就是,当你想说一件重要的事,又有一个顾虑的时候,就把这件重要的事情和顾虑一起说出来。我的朋友只需要说:“妈妈,其实看到你哭我也会很难过,而且这完完全全是因为我不想看到你伤心,而不是因为觉得后悔。我从来就没想跟你较劲。之前你误解我,所以我才发火的。关于发脾气这一点,我向你道歉。”我们需要让感情和理智并行。否则,我们会因为不知道彼此有多么在乎而相互伤害。 我想说的关于awareness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意识到我们永远拥有着多样的可能,意识到发现这些可能并做出慎重的选择,是你自己的责任。如果逃避这一份责任,也许我们能够轻松一时,但年迈时,难免会感到怅惘。 我曾以自己已经学了两年的金融,而心理学的道路需要坚实的基础和长期的投入为理由,在大二之后的暑假里,要求自己放弃关于心理学的所有念头。但是后来我意识到我依然有着改变的机会。我也曾以为,既然周围没有做心理治疗师的人,那么我是难以找到在中国从业的心理治疗师进行讨论的,结果在四处寻找了好多天之后我突然灵光一闪地想起了百度贴吧,并且真的联系上了一位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我还曾以为,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之内我都无法彻底解决我的一些悲观认知,结果有一次读一篇文章时,因为我勤快地查了一下作者引用到的一本书,便意外地发现世上还真有一些书像是为打破我的错误观念而写的。有无限的可能性在我们暂时想象不到的地方,只要我们不停止探寻的目光,便能够一点一点地发现。有一天,当你想改变你的生活的时候,不要武断地劝自己立即回到所谓的“正轨”,听听你内心的声音,想想实现的可能性,问问你的好朋友、师长和年轻人,问问网络,问问书,问问专家。你会找到另一个选项的,而且你将能描绘出它的细节,接着你便可以估量代价和收获,负责任地为自己做出一个无悔的选择。 相反地,如果你自己选择留在不喜欢的生活里,还非要抱怨它的无趣,诅咒它的残酷,而不承认自己没有对自己尽到责任,那么我想说,你缺乏awareness. Keep your awareness —— 我想,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会常常提起类似的话。顺便在此一提,一个心理治疗师所关心的,不是怎么样看透别人的心思,而是什么方法能够让感到不幸福的人重新觉得幸福,而且不是麻醉药带来的暂时的平静,是真正的踏踏实实的幸福。心理治疗师也许没那么伟大,他们是要收报酬的,不过合格的心理治疗师有能力也有责任心来支持人们得到幸福。 至于学心理学的多多少少都是些变态,学心理学的人把什么都看透了所以会想自杀之类的坊间流言,我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人们就是享受自己很犀利的这种感觉,顺便藏起自己对未知事物的不安。请阅读本文的亲们不要再问我对这种傻问题有什么看法,有一些没有awareness的聪明的大人已经让成功地让我不想跟他们探讨问题了。 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幸福! 】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123篇内容 · 37.6万次浏览
- 暑期档电影repo405篇内容 · 9.8万次浏览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30篇内容 · 1.1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69篇内容 · 13.1万次浏览
- 你镜头下的夏日终曲27篇内容 · 1.1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306篇内容 · 23.8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61篇内容 · 111.4万次浏览
- 我的快乐初秋观鸟记32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