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运河文明——探访姑苏
每每讲到苏州,我都习惯于拿《红楼梦》里一段开篇词开场: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书中阊门已是当时姑苏城的西北角,算起来也只是“城乡结合处”。
阊门既已如此富贵风流,姑苏城自不必细说。姑苏既如此富甲天下,自然就成为历来征敛财赋之地。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将来自江浙之地的珍宝、粮食大肆运往京都。
从此,京杭运河就在吴越大地上流淌千年。
宝带桥
运河漕运,至唐代已经空前繁忙。
姑苏东南的澹台湖(tan 扬声,又有资料显示为玳玳湖)和运河之间有一段三四百米的缺口,历来都是填土筑堤,但是每每都被大水冲断。
时任苏州刺史的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故名宝带桥。
桥建成后,屡经兴废:唐、宋、元、明、清曾六次重建、重修,并历经太平天国和日军侵华等战乱。
捞螺丝的人
千年以来,宝带桥横卧在澹台湖和大运河之间。
如今的澹台湖已逐渐淤塞,河床越来越高。尽管如此,因为运河的活水,这里水草肥美,螺丝很多。
一个人一天可以捞1000斤螺丝,按每斤2块钱算,一天的收入还是不错的。
(或许是一条船一天捞1000斤——师傅在水里,我在岸上,也许没有听得很真切)
师傅告诉我,除了冬天产量不高外,其他季节还可以。
新苏州人
李师傅,四川广元人,今年52岁。
之前在上海打工,待了8年。终因上海政策上的原因,不得不离开。
如今来苏州已经4年多,在吴中区的一个医院作保洁。
李师傅说,苏州是个好地方,水土养人。
而且,这里的人都很好相处,不排外。
于是,前两年把妻子接了过来。
运河拓宽
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些历史很值得玩味。
粗略地讲起来,有三位帝王建功立业无数,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贴上了“暴君”的标签。
一个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修建了万里长城。
一个是隋炀帝:荒淫无度,据说为了到扬州看琼花,才起了修建运河的念头。
另一个是明成祖朱棣:修编了《永乐大典》,修建了紫禁城。
放下秦皇和永乐帝不说,其实我很替隋炀帝叫屈的。
历史上,隋炀帝下江南不过2次;乾隆帝下江南却有6次。
一个成了昏君,一个却是风流倜傥的盛世明君。
如今又是一个盛世,江南运河再次迎来了新生。
江南运河四改三:航道升级:拓宽到90米。
运河环卫
运河申遗的脚步已经近了,河道两边的绿化景观也成了定期保养的区域。
大凡被申请遗产的东西,都是已远离了生活的需要,然后贴上一张标签,被瞻仰、被怀念。
值得庆幸的是:京杭运河,依然澎湃流淌、牵引南北、滋养生灵。
这个生活着的遗产,将再活千年……
丁师傅
丁师傅是苏州巴士集团的员工。
苏州巴士分为公交巴士和水上巴士,丁师傅在水上巴士工作。
现在部分船只在检修,他正好休息休息。
苏州一直想打造一个“东方水城”的名号,水上巴士也有一些年头了。
环护城河一圈,都可以坐着游船看看古城的风貌。
只是,我一直认为苏州的游船项目开发的不是很好,沿护城河的风光带并无多少看头。
倒是古城区的几个老街值得走走、看看,比如:平江路、白塔路、西中市街、山塘到虎丘……
觅渡桥
位于苏州古城东南葑门外的觅渡桥,原叫“灭渡桥”。
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相传是昆山僧人敬修募捐建成。据1977年出的《苏州词典》中记载:觅渡桥水域宽阔,不靠船舶无法通行。但船夫经常欺凌渡客,甚至抢夺财物。昆山僧人敬修也差点遭殃,于是敬修上诉官府、治了船夫的罪,同时募捐建桥。
公元1300年桥梁建成后,取名“灭渡”,字面看是消灭渡船之意。《吴县志》记载:“志平横暴也”。因苏州话中“灭”、“觅”同音,故讹称为“觅渡桥”。
古城墙上的游人
我没仔细了解苏州历史上的八大城门和古城墙的现状。
在我有限的印象里,位于阊门南侧的金门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城门。
照片上的城墙位于觅渡桥对面的桂花公园内。
苏州的面馆
很多北方来的朋友几乎都问过我一个问题:“苏州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面?”
我至今没能找到地道的解释。倒是看到我的同乡陆文夫先生在《美食家》里描写过苏州人吃面的情节。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叫“朱自冶”的破落资本家,每天不管天气如何,都早早起来,脸不洗、牙不刷,但要穿戴整齐,叫上一辆黄包车,为的就是赶去吃一碗“朱鸿兴”的头湯面。而且到朱鸿兴吃头汤面的讲究,说得透透彻彻: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青葱)、免青(不要放青葱)、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将面条拽过来……
面条、浇头、汤料……
苏州人在吃上的学问,单单是如此普通的面条就已如此细腻、丰富。
而苏州的面馆的老字号自然也有好多家:朱鸿兴、陆振兴、东吴面馆……
东吴大学
这两年火爆的台湾魔术师刘谦,曾自曝自己和苏州的渊源——他毕业于台湾的东吴大学。
如今,大陆是没有东吴大学了,现在演变来的是苏州大学。
但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几个“第一”:
她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
1907年,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的学生(沈伯甫);
1917年东吴大学颁授中国第一个硕士学位(徐景韩);
……
自古以来,吴地重视教育。
这也是姑苏成为繁华富庶风流之地的一大保证。
平江路
大凡来苏州旅游的朋友,如要探幽访古,都会来此走走。
这条街的经典自不必我赘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某某旅行网。
早些年,平江路还未开发成景点时,每天早起总能遇到卖菜的阿婆、去井边担水的妇女、还有拖着粪车倒马桶的工人……
现在,那些老生活大多不见了;多的是卖萌的、文艺的、艺术的书店、客栈、影廊……
当然,更少不了餐馆、咖吧……
卖花的阿婆
白兰花是苏州的老底子,虽然市井,却也古典。
在白洋湾的那个地方,曾经白兰花尤其多。
如今的白洋湾已经成了货运集散地,那些原本很雅致的江南几乎不见了。
买白兰花的,大多是本地人。
操着吴侬软语,简单的一问一答就成交了。
这样的画面自然是苏州特有的,外来的游客大凡不会理会。
我也用仅会的几句话苏州话,和阿婆买了一串——其实也就是2朵。
然后,给阿婆拍了这张照片……
水井
排队担水的镜头是不多见的了,可是,这些上百年的古井依然散落在老弄堂里。
井沿上勒出的一道道印痕,满是旧时光的味道。
苏州本是水乡,水井却有不可替代的妙处。
旧时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里吃剩下的饭菜就放在吊篮里,慢慢放到井里,可以保证隔夜不馊;
买只西瓜,打点井水浸一浸,又凉快,有甘冽;
井水冬暖夏凉,也是河水没法比的。
阊门街头的剃头匠
曾经看过老苏州的一本旧画册,画的是姑苏城的各行手艺人。
剃头匠就是其中的一种。
旧时剃头匠的工具甚是简单:一把推子、一把梳子、还有一把剪刀,再配两个掏耳朵眼的小扒子……
工具的简单,更显手艺的精湛。
就这几件小玩意,就可以让人享受到浮生的半日悠闲。
五人墓
位于虎丘下、山塘街上的这个小院子,想必是很多人都不会驻足的。
上一次去,已经是6年前了。
那一次,是从虎丘,顺山塘步行去阊门;不期而遇“五人墓”。只是那是除了记忆里残存的《五人墓碑记》外,没有太多的理解。
后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白发苏州》,讲到苏州历史上市民的唯一一次抗争就是为了保护东林党人而爆发反对魏忠贤。
先生这样评价:一向含而不露的苏州人突然一下子坚强起来……然后笑一笑,又去过原来的日子。
这次特意前去,买了10元钱的门票。步入园内,除了茶室一人看管外,里面空无一人。空荡荡的院内先是葛成先生墓,其南侧方是五人墓。查一下葛成资料:明朝丝织工人,因制止地方税官私设关卡、横征暴敛,而组织民众抗暴;因此入狱13年。出狱后,又因敬重“五人”,自愿守墓至死。
这就是苏州的见识和度量。
同样生活在明朝的,还有江南才子唐伯虎。
那个把吴门画派推到巅峰的落魄才子,终了桃花坞。
前年曾特意寻访过:可惜的是,现存的唐寅故居不过是修葺过的新房子,门前的一池荷塘也总是臭气熏天。
如今桃花坞的改造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中,拆除、重建的故事,一直都未曾停过。
大凡讲到文化复兴,我们就习惯于推倒和重建,也许是我们的老家底太多了,还经得起挥霍;也或许现代人对传统越发没有自信,不懂装懂,把文化搞复杂了!
说到底,明中期以后的苏州,从文化、经济以及区域地位上,都是在没落的。
尤其是清朝天平天国以后,漕运的隔断、海路的兴起,更是让上海这个小渔港渐渐替代了苏州的种种角色。
苏州,终究因为运河文明的衰败而沉寂了下来……
后记:
早晨6点多起床,骑车出门。
按照计划,原本还要走访城隍庙、春申君墓、虎丘、枫桥、寒山寺、唐寅墓、石湖……
但是,中午开始的一场雨,结束了我的探访之旅。
从五人墓出来,就是一路风雨。
一路骑车回到家,从外到里,都已湿透。
满是雨水,混着汗水。
苏州文化的厚重,终究是我所不能理清、读透的。
2012年6月17日
原文链接:http://www.margphy.com/archives/2584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书中阊门已是当时姑苏城的西北角,算起来也只是“城乡结合处”。
阊门既已如此富贵风流,姑苏城自不必细说。姑苏既如此富甲天下,自然就成为历来征敛财赋之地。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将来自江浙之地的珍宝、粮食大肆运往京都。
从此,京杭运河就在吴越大地上流淌千年。
宝带桥
运河漕运,至唐代已经空前繁忙。
姑苏东南的澹台湖(tan 扬声,又有资料显示为玳玳湖)和运河之间有一段三四百米的缺口,历来都是填土筑堤,但是每每都被大水冲断。
时任苏州刺史的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故名宝带桥。
桥建成后,屡经兴废:唐、宋、元、明、清曾六次重建、重修,并历经太平天国和日军侵华等战乱。
捞螺丝的人
千年以来,宝带桥横卧在澹台湖和大运河之间。
如今的澹台湖已逐渐淤塞,河床越来越高。尽管如此,因为运河的活水,这里水草肥美,螺丝很多。
一个人一天可以捞1000斤螺丝,按每斤2块钱算,一天的收入还是不错的。
(或许是一条船一天捞1000斤——师傅在水里,我在岸上,也许没有听得很真切)
师傅告诉我,除了冬天产量不高外,其他季节还可以。
新苏州人
李师傅,四川广元人,今年52岁。
之前在上海打工,待了8年。终因上海政策上的原因,不得不离开。
如今来苏州已经4年多,在吴中区的一个医院作保洁。
李师傅说,苏州是个好地方,水土养人。
而且,这里的人都很好相处,不排外。
于是,前两年把妻子接了过来。
运河拓宽
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些历史很值得玩味。
粗略地讲起来,有三位帝王建功立业无数,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贴上了“暴君”的标签。
一个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修建了万里长城。
一个是隋炀帝:荒淫无度,据说为了到扬州看琼花,才起了修建运河的念头。
另一个是明成祖朱棣:修编了《永乐大典》,修建了紫禁城。
放下秦皇和永乐帝不说,其实我很替隋炀帝叫屈的。
历史上,隋炀帝下江南不过2次;乾隆帝下江南却有6次。
一个成了昏君,一个却是风流倜傥的盛世明君。
如今又是一个盛世,江南运河再次迎来了新生。
江南运河四改三:航道升级:拓宽到90米。
运河环卫
运河申遗的脚步已经近了,河道两边的绿化景观也成了定期保养的区域。
大凡被申请遗产的东西,都是已远离了生活的需要,然后贴上一张标签,被瞻仰、被怀念。
值得庆幸的是:京杭运河,依然澎湃流淌、牵引南北、滋养生灵。
这个生活着的遗产,将再活千年……
丁师傅
丁师傅是苏州巴士集团的员工。
苏州巴士分为公交巴士和水上巴士,丁师傅在水上巴士工作。
现在部分船只在检修,他正好休息休息。
苏州一直想打造一个“东方水城”的名号,水上巴士也有一些年头了。
环护城河一圈,都可以坐着游船看看古城的风貌。
只是,我一直认为苏州的游船项目开发的不是很好,沿护城河的风光带并无多少看头。
倒是古城区的几个老街值得走走、看看,比如:平江路、白塔路、西中市街、山塘到虎丘……
觅渡桥
位于苏州古城东南葑门外的觅渡桥,原叫“灭渡桥”。
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相传是昆山僧人敬修募捐建成。据1977年出的《苏州词典》中记载:觅渡桥水域宽阔,不靠船舶无法通行。但船夫经常欺凌渡客,甚至抢夺财物。昆山僧人敬修也差点遭殃,于是敬修上诉官府、治了船夫的罪,同时募捐建桥。
公元1300年桥梁建成后,取名“灭渡”,字面看是消灭渡船之意。《吴县志》记载:“志平横暴也”。因苏州话中“灭”、“觅”同音,故讹称为“觅渡桥”。
古城墙上的游人
我没仔细了解苏州历史上的八大城门和古城墙的现状。
在我有限的印象里,位于阊门南侧的金门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城门。
照片上的城墙位于觅渡桥对面的桂花公园内。
苏州的面馆
很多北方来的朋友几乎都问过我一个问题:“苏州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面?”
我至今没能找到地道的解释。倒是看到我的同乡陆文夫先生在《美食家》里描写过苏州人吃面的情节。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叫“朱自冶”的破落资本家,每天不管天气如何,都早早起来,脸不洗、牙不刷,但要穿戴整齐,叫上一辆黄包车,为的就是赶去吃一碗“朱鸿兴”的头湯面。而且到朱鸿兴吃头汤面的讲究,说得透透彻彻: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青葱)、免青(不要放青葱)、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将面条拽过来……
面条、浇头、汤料……
苏州人在吃上的学问,单单是如此普通的面条就已如此细腻、丰富。
而苏州的面馆的老字号自然也有好多家:朱鸿兴、陆振兴、东吴面馆……
东吴大学
这两年火爆的台湾魔术师刘谦,曾自曝自己和苏州的渊源——他毕业于台湾的东吴大学。
如今,大陆是没有东吴大学了,现在演变来的是苏州大学。
但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几个“第一”:
她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
1907年,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的学生(沈伯甫);
1917年东吴大学颁授中国第一个硕士学位(徐景韩);
……
自古以来,吴地重视教育。
这也是姑苏成为繁华富庶风流之地的一大保证。
平江路
大凡来苏州旅游的朋友,如要探幽访古,都会来此走走。
这条街的经典自不必我赘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某某旅行网。
早些年,平江路还未开发成景点时,每天早起总能遇到卖菜的阿婆、去井边担水的妇女、还有拖着粪车倒马桶的工人……
现在,那些老生活大多不见了;多的是卖萌的、文艺的、艺术的书店、客栈、影廊……
当然,更少不了餐馆、咖吧……
卖花的阿婆
白兰花是苏州的老底子,虽然市井,却也古典。
在白洋湾的那个地方,曾经白兰花尤其多。
如今的白洋湾已经成了货运集散地,那些原本很雅致的江南几乎不见了。
买白兰花的,大多是本地人。
操着吴侬软语,简单的一问一答就成交了。
这样的画面自然是苏州特有的,外来的游客大凡不会理会。
我也用仅会的几句话苏州话,和阿婆买了一串——其实也就是2朵。
然后,给阿婆拍了这张照片……
水井
排队担水的镜头是不多见的了,可是,这些上百年的古井依然散落在老弄堂里。
井沿上勒出的一道道印痕,满是旧时光的味道。
苏州本是水乡,水井却有不可替代的妙处。
旧时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里吃剩下的饭菜就放在吊篮里,慢慢放到井里,可以保证隔夜不馊;
买只西瓜,打点井水浸一浸,又凉快,有甘冽;
井水冬暖夏凉,也是河水没法比的。
阊门街头的剃头匠
曾经看过老苏州的一本旧画册,画的是姑苏城的各行手艺人。
剃头匠就是其中的一种。
旧时剃头匠的工具甚是简单:一把推子、一把梳子、还有一把剪刀,再配两个掏耳朵眼的小扒子……
工具的简单,更显手艺的精湛。
就这几件小玩意,就可以让人享受到浮生的半日悠闲。
五人墓
位于虎丘下、山塘街上的这个小院子,想必是很多人都不会驻足的。
上一次去,已经是6年前了。
那一次,是从虎丘,顺山塘步行去阊门;不期而遇“五人墓”。只是那是除了记忆里残存的《五人墓碑记》外,没有太多的理解。
后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白发苏州》,讲到苏州历史上市民的唯一一次抗争就是为了保护东林党人而爆发反对魏忠贤。
先生这样评价:一向含而不露的苏州人突然一下子坚强起来……然后笑一笑,又去过原来的日子。
这次特意前去,买了10元钱的门票。步入园内,除了茶室一人看管外,里面空无一人。空荡荡的院内先是葛成先生墓,其南侧方是五人墓。查一下葛成资料:明朝丝织工人,因制止地方税官私设关卡、横征暴敛,而组织民众抗暴;因此入狱13年。出狱后,又因敬重“五人”,自愿守墓至死。
这就是苏州的见识和度量。
同样生活在明朝的,还有江南才子唐伯虎。
那个把吴门画派推到巅峰的落魄才子,终了桃花坞。
前年曾特意寻访过:可惜的是,现存的唐寅故居不过是修葺过的新房子,门前的一池荷塘也总是臭气熏天。
如今桃花坞的改造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中,拆除、重建的故事,一直都未曾停过。
大凡讲到文化复兴,我们就习惯于推倒和重建,也许是我们的老家底太多了,还经得起挥霍;也或许现代人对传统越发没有自信,不懂装懂,把文化搞复杂了!
说到底,明中期以后的苏州,从文化、经济以及区域地位上,都是在没落的。
尤其是清朝天平天国以后,漕运的隔断、海路的兴起,更是让上海这个小渔港渐渐替代了苏州的种种角色。
苏州,终究因为运河文明的衰败而沉寂了下来……
后记:
早晨6点多起床,骑车出门。
按照计划,原本还要走访城隍庙、春申君墓、虎丘、枫桥、寒山寺、唐寅墓、石湖……
但是,中午开始的一场雨,结束了我的探访之旅。
从五人墓出来,就是一路风雨。
一路骑车回到家,从外到里,都已湿透。
满是雨水,混着汗水。
苏州文化的厚重,终究是我所不能理清、读透的。
2012年6月17日
原文链接:http://www.margphy.com/archives/2584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61篇内容 · 43.2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53.9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94篇内容 · 68.1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54篇内容 · 743.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59篇内容 · 491.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77篇内容 · 138.0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71篇内容 · 170.6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16篇内容 · 6.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