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费尔南多:我喜欢将人物逼上绝境
费尔南多:我喜欢将人物逼上绝境
发表于:2008-09-17
《盲流感》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无论是在电视领域还是电影工业,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的作品列表可谓是种类繁多,既包括了有特色的故事,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梅里尔斯之前的几部电影作品,一般都是在依靠各种多变的话题去延伸故事:比如说2001年的《女人们》(Domésticas),关注的就是五名做公车司机的工人阶级女性的生活;还有2005年的《不朽的园丁》,窥探的则是那些身在非洲的西方人的丑恶嘴脸和正在面对的道德窘境;当然,这里最需要提及的还是那部对焦在巴西贫民窟里的《上帝之城》。
这一次风尘仆仆地赶往戛纳,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可不是空手而来看热闹的,他带来了自己的导演新作《盲流感》,一部充满着隐喻、到处都是有关生存和集体心理学的灾难片,整个故事是围绕着朱丽安·摩尔和马克·鲁弗洛的角色展开的,他们置身在了一个被能够导致失明的瘟疫所袭击的无名城市中。为影片进行改编工作的是唐·麦凯勒(Don McKellar),创作依据则来源于一本由乔赛·萨拉马戈(Jose Saramago)执笔、广受好评的同名小说。作为开幕片,《盲流感》拉开的可不仅仅是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序幕,还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揭开了披在自己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
Q:任何形式的小说都有可能被拍成电影,然而《盲流感》却是其中巧设了最多暗藏机关的一部,它的故事太过追求印象主义了,里面还有通篇的暗喻和讽刺,再加上那么多的专业术语,将这些文字性的东西用画面表现出来,是不是有点困难?
A:对于这本小说,我在前期的时候分别读了英文和葡萄牙文两个版本,英文版的读起来已经非常费劲且晦涩难懂了,但是如果你看过葡萄牙原文的,就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崩溃,因为里面竟然都是古葡萄牙语。小说所体现出的一切信息,都隐约地暗示着里面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现代,我猜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或40年代的时候吧,而且你也没办法确定它发生的地点背景。
Q:但是你却决定将这个故事设置到现代?
A:是的,我想制作一部与我们的生活更接近的作品,这样观众才有可能对故事中人物的遭遇产生某种共鸣,得到更加深刻的体会。影片是以日常生活作为开始的,然后慢慢的,你会被它拖进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当中。
Q:你选择将《盲流感》拍摄成英语片,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吗?
A:其实,如果有机会,我真的希望用葡萄牙语来拍摄这部影片。但问题就在于,即使在巴西拍一部影片只需花上四、五百万美元,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投资。所以我们不得不选择英语环境,因为美国公司愿意花这个钱。不过,我特别要求演员们在念对白的时候加上一些刻意的口音,所以你并不知道影片中的那座无名城市到底位于什么地方,为了不显示出特别明显的地域性,我决定在巴西的圣保罗拍摄影片,那是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城市。
《盲流感》剧照 朱利安·摩尔成为唯一对病毒免疫的人
Q:一直有传闻说,乔赛·萨拉马戈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把小说版本的《盲流感》改编成电影,对此你知道多少?他是否也插手了影片的制作?
A:事实上,影片表达出的是萨拉马戈的观点,而不是我的,不过他真的一点都没有插手影片,甚至已经到了不闻不问的地步,我们就这件事商讨过,但是他表示不想干涉我们:“我只是写小说的,你才是那个拍电影的。”他对我们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要在影片中安置一只大狗,而且它的名字要叫“狗的眼泪”。
Q:在你的作品中,你喜欢用多变的故事风格来突出不同的主题,但它们也有着一个非常相似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讲述了困境中的人如何坚持着去做正确的事,对吗?
A:我喜欢将角色放到一种极端的环境当中,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展示出真正的自我,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盲流感》的原因。在文明社会的表相之下的我们,其实是非常原始的,而且这部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非常诙谐,你至少得读个五遍以上,才有可能体会到这里所有潜藏的乐趣。
Q:今年的电影节,有许多那种跨国的合拍作品,《盲流感》也是如此——你是巴西人,将一本葡萄牙文的小说变成了一部全英语的电影,里面的主演也都是美国人,对于这种全新的“全球政策”,你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A:如果没有这种世界性质的经济政策,我可能也就拍不成《盲流感》了。因为就在几年前,电影工业还是一片“不管好莱坞做什么,其他地方马上就开始照本宣科”的垄断局面,可现在美国的经济体系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巴西人也无需再跟风而上了。我们生在了一个最好的电影环境当中,拥有了自己的影院,可以看到更多外国导演的作品,欣赏更多的外语片,我想这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巴西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Q:电影所带来的动荡在巴西特别地强烈,而且继你和沃尔特·塞勒斯之后,新一代的巴西电影人也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了,对吗?
A:没错,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获得者若泽·帕迪里亚就是巴西人,另外我还是曾执导过《独自在家》的巴西导演曹·汉巴格的新作《兴谷河》(Xingu)的制片人,那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影片。
Q:《盲流感》将会成为今年戛纳上最完美的一次揭幕吗?而这里的观众虽然热情洋溢,却也有着自己的固执和武断,对此你会有些微的紧张吗?
A:虽然我喜欢看到人们对我的成果发出由衷的赞美,可我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去迎接各种有可能出现的尖刻批评,我还没天真到期望所有人都喜欢这部影片,所以在这里我感到很放松,我真正担心的,是影片在其他地方的展映。
Q:什么样的展映?
A:5月17日,影片会展示给乔赛·萨拉马戈本人看,对此我倒是觉得有点惴惴不安。好在我准备了礼物,我想即使他对影片不满意,也会看在礼物的面子上,不会对我太苛刻。
关于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出生在一个巴西圣保罗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在圣保罗大学学习建筑学。而同时他发现他的兴趣在制作电影上,于是他开始在朋友的小组里做实验性录像短片,并成立了一个独立制片公司Olhar Eletranico。这几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不久后就拍摄出了出色的作品,并在80年代巴西主要电影节中屡获奖项。他们的公司也在独立制片业内打响了名气。初始牛刀后成功的梅里尔斯又开始涉足商业广告等领域,并取得不错的成绩。90年代后期,他在拍广告的同时也开始拍摄电影,先后拍摄了两部短片和两部长片。2000年他开始筹拍电影《上帝之城》,并于2001年拍摄完成。
发表于:2008-09-17
![]() |
《盲流感》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无论是在电视领域还是电影工业,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的作品列表可谓是种类繁多,既包括了有特色的故事,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梅里尔斯之前的几部电影作品,一般都是在依靠各种多变的话题去延伸故事:比如说2001年的《女人们》(Domésticas),关注的就是五名做公车司机的工人阶级女性的生活;还有2005年的《不朽的园丁》,窥探的则是那些身在非洲的西方人的丑恶嘴脸和正在面对的道德窘境;当然,这里最需要提及的还是那部对焦在巴西贫民窟里的《上帝之城》。
这一次风尘仆仆地赶往戛纳,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可不是空手而来看热闹的,他带来了自己的导演新作《盲流感》,一部充满着隐喻、到处都是有关生存和集体心理学的灾难片,整个故事是围绕着朱丽安·摩尔和马克·鲁弗洛的角色展开的,他们置身在了一个被能够导致失明的瘟疫所袭击的无名城市中。为影片进行改编工作的是唐·麦凯勒(Don McKellar),创作依据则来源于一本由乔赛·萨拉马戈(Jose Saramago)执笔、广受好评的同名小说。作为开幕片,《盲流感》拉开的可不仅仅是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序幕,还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揭开了披在自己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
Q:任何形式的小说都有可能被拍成电影,然而《盲流感》却是其中巧设了最多暗藏机关的一部,它的故事太过追求印象主义了,里面还有通篇的暗喻和讽刺,再加上那么多的专业术语,将这些文字性的东西用画面表现出来,是不是有点困难?
A:对于这本小说,我在前期的时候分别读了英文和葡萄牙文两个版本,英文版的读起来已经非常费劲且晦涩难懂了,但是如果你看过葡萄牙原文的,就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崩溃,因为里面竟然都是古葡萄牙语。小说所体现出的一切信息,都隐约地暗示着里面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现代,我猜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或40年代的时候吧,而且你也没办法确定它发生的地点背景。
Q:但是你却决定将这个故事设置到现代?
A:是的,我想制作一部与我们的生活更接近的作品,这样观众才有可能对故事中人物的遭遇产生某种共鸣,得到更加深刻的体会。影片是以日常生活作为开始的,然后慢慢的,你会被它拖进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当中。
Q:你选择将《盲流感》拍摄成英语片,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吗?
A:其实,如果有机会,我真的希望用葡萄牙语来拍摄这部影片。但问题就在于,即使在巴西拍一部影片只需花上四、五百万美元,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投资。所以我们不得不选择英语环境,因为美国公司愿意花这个钱。不过,我特别要求演员们在念对白的时候加上一些刻意的口音,所以你并不知道影片中的那座无名城市到底位于什么地方,为了不显示出特别明显的地域性,我决定在巴西的圣保罗拍摄影片,那是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城市。
![]() |
《盲流感》剧照 朱利安·摩尔成为唯一对病毒免疫的人
Q:一直有传闻说,乔赛·萨拉马戈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把小说版本的《盲流感》改编成电影,对此你知道多少?他是否也插手了影片的制作?
A:事实上,影片表达出的是萨拉马戈的观点,而不是我的,不过他真的一点都没有插手影片,甚至已经到了不闻不问的地步,我们就这件事商讨过,但是他表示不想干涉我们:“我只是写小说的,你才是那个拍电影的。”他对我们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要在影片中安置一只大狗,而且它的名字要叫“狗的眼泪”。
Q:在你的作品中,你喜欢用多变的故事风格来突出不同的主题,但它们也有着一个非常相似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讲述了困境中的人如何坚持着去做正确的事,对吗?
A:我喜欢将角色放到一种极端的环境当中,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展示出真正的自我,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盲流感》的原因。在文明社会的表相之下的我们,其实是非常原始的,而且这部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非常诙谐,你至少得读个五遍以上,才有可能体会到这里所有潜藏的乐趣。
Q:今年的电影节,有许多那种跨国的合拍作品,《盲流感》也是如此——你是巴西人,将一本葡萄牙文的小说变成了一部全英语的电影,里面的主演也都是美国人,对于这种全新的“全球政策”,你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A:如果没有这种世界性质的经济政策,我可能也就拍不成《盲流感》了。因为就在几年前,电影工业还是一片“不管好莱坞做什么,其他地方马上就开始照本宣科”的垄断局面,可现在美国的经济体系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巴西人也无需再跟风而上了。我们生在了一个最好的电影环境当中,拥有了自己的影院,可以看到更多外国导演的作品,欣赏更多的外语片,我想这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巴西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Q:电影所带来的动荡在巴西特别地强烈,而且继你和沃尔特·塞勒斯之后,新一代的巴西电影人也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了,对吗?
A:没错,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获得者若泽·帕迪里亚就是巴西人,另外我还是曾执导过《独自在家》的巴西导演曹·汉巴格的新作《兴谷河》(Xingu)的制片人,那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影片。
Q:《盲流感》将会成为今年戛纳上最完美的一次揭幕吗?而这里的观众虽然热情洋溢,却也有着自己的固执和武断,对此你会有些微的紧张吗?
A:虽然我喜欢看到人们对我的成果发出由衷的赞美,可我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去迎接各种有可能出现的尖刻批评,我还没天真到期望所有人都喜欢这部影片,所以在这里我感到很放松,我真正担心的,是影片在其他地方的展映。
Q:什么样的展映?
A:5月17日,影片会展示给乔赛·萨拉马戈本人看,对此我倒是觉得有点惴惴不安。好在我准备了礼物,我想即使他对影片不满意,也会看在礼物的面子上,不会对我太苛刻。
关于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出生在一个巴西圣保罗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在圣保罗大学学习建筑学。而同时他发现他的兴趣在制作电影上,于是他开始在朋友的小组里做实验性录像短片,并成立了一个独立制片公司Olhar Eletranico。这几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不久后就拍摄出了出色的作品,并在80年代巴西主要电影节中屡获奖项。他们的公司也在独立制片业内打响了名气。初始牛刀后成功的梅里尔斯又开始涉足商业广告等领域,并取得不错的成绩。90年代后期,他在拍广告的同时也开始拍摄电影,先后拍摄了两部短片和两部长片。2000年他开始筹拍电影《上帝之城》,并于2001年拍摄完成。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镜头中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新404篇内容 · 3.5万次浏览
- 树张力拉满时刻95篇内容 · 9932次浏览
- 陪伴我们长大的儿童剧新4203篇内容 · 2.5万次浏览
- 推荐一部百看不厌的医疗剧新4665篇内容 · 9.7万次浏览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140.8万次浏览
- 秋分至,丰收时8166篇内容 · 3.8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554篇内容 · 77.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894.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