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我相信《史记》里的说法,程婴在真相大白后便自尽而亡。他死得及有尊严,当然,如果他仍活在世,也会享有极大的尊崇。但这是两种不同的尊严,前者,只属于程婴;后者,更多地被人分享。
这个故事有些可怕,尤其当你走入它的迷宫,盘桓徘徊的时候。你会怀疑脚下的路,究竟是通向那一个方向,甚至与心中所期盼的恰恰相反。
从替子匿婴起,尘世间打开了一个错误的暗阀,于是在门里的人都受到了诅咒,无一幸免:程婴、赵孤、公孙杵臼、乃至屠岸贾。
我替屠岸贾可悲,多年后,当年费尽周折斩杀的婴儿竟然没有死,自己却将要死于他手。藏匿婴儿的,恰是十几年前举报孤儿使自己除了心头之患,让他自以为斩草除根的同一个程婴。这是他亲手酿造的荒谬,经过了漫长的发酵,终于到了要他亲饮的时候。
赵武,倘若依传奇而言,要杀死养大自己的仇人,我为他无可逃离的命运的棋局无奈。只有程婴,见证了这一切荒谬种下并且生长的过程,明晰所有来龙去脉,他是唯一清醒接受诅咒的,但这,不但不能帮助他逃离哪怕半步,反而需要他更加长久地忍受,更加费力地承耐。在不见天日的铁盒子中,沉睡的迷蒙者,比清醒的知情者更加舒适。一个生命在没有喘息的境地中遭受折磨,剥夺他为人尊严的折磨。当初,他与公孙杵臼心里明了这样的折磨:背负者不知情的大众给予的“小人”的骂名苟活于世。死易,立孤难。死亡反而是对生命尊严的成全,但程婴只能勉为其难,活下去。
这个肯以自己骨肉保存忠良存孤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着极高要求,绝不苟且,哪怕向“明哲保身”这样人之常情的弱点苟且,来躲过本不牵连自己的劫难。他是主动地牵连进去的,他对人生信条的追求与执行,反而使他陷入了“非人”的境遇。因果相违并不稀奇,但这样强烈的反差,由严格践行信仰而沦落到被迫舍弃底线,残忍。
这个报仇昭雪的故事一点也不快慰人心,反而残忍地沉重。当然,对于听着以及观赏的看客,完全有方法逃逸出来,最常使用的办法就是怨恨丑恶,赞颂良善。但这样的人,竟能够完全无视所谓的“良善”是经历了怎样血的代价才得以可怜地存续,没有悲悯的心,或许压根就难以懂得“良善”,所以能够轻易地赞扬。
是屠岸贾的灭门行径造就了悲剧,不灭门,就什么都不会发生。
如果人生的苦难都可以以此种方式得以清算,我们又何必如此惧怕悲哀于仇恨和痛苦?它们可怖,因为无法清零。
所谓“忘记痛苦,继续生活”是人为了自欺发明的谎言,在我们拿它不断自欺的过程中,能渐渐发现它的虚假。“真正的痛点是无从超越,没有意义可以引渡我们。”如果可以“引渡”,何故啼泣顿首请求程婴不要死,说“愿苦筋骨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依旧不为动,隧自杀。没有人能比他更明白“死节难,抚孤易”这六个字。
豫剧《程婴救孤》有一个情节,程婴领着长大的赵武求见庄姬公主合回朝的魏绛,欲说明真,相,还没来得及说,被认为是奸佞,不由分说遭了一顿打,赵武把他从卫士手里救下,一边喊着:你们打错了!你们打错了!一边摇着程婴,叫他快说真相。程婴瘫软在地下半晌,开口只吐出四个字:公孙兄啊……
他的心里,死人比活人可亲。或许一颗心在十几年的煎熬中已经接近入土,支撑着肉身的,是强大的意志。这个意志,是对“义”的坚持,甚至是被迫坚持,当舍子保孤的选择完成,只剩下忍耐,还有忍耐,再忍耐中等待着黎明。
太阳一定还会升起,但生命的热量有限,不是所有人都能挨过消磨的长夜,即使挨过了,也不一定还有力量,享受白天。这是有限的个体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必然会产生的悲剧。
朝堂权力中心经历一番更迭,人们的生活如往常一样继续运转,只有程婴,看着时间的诅咒,暗地里不停运转。
打开一切诅咒阀门的究竟是谁?屠岸贾吗?倘若程婴与公孙杵臼坐视不问,阀门还会打开么?但被赞誉者,又如何能成为始作俑者?
在寻觅之后,痛苦越发清晰,痛苦的缘由却越发模糊。
王国维评“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因为“其赴汤蹈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甚至可以说,这场悲剧,是在尚未发生之时,主人公早有意料的前提下,仍旧选择主动参与的。人因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自由选择,而自由只在选择的那一刹那降临,随后,没有自由,只有命运。
我仍旧无从知晓悲剧的来源,在迷宫里迷了路。
《史记》里的“赵氏孤儿”并非信史,司马迁不缺写“赵世家”的史料,却还是把这个故事写进了《史记》,并不知是不是他有意偏爱这个故事。他在写完了《史记》后消失于历史的长河里,这也是个孤绝的生命,和程婴一样,孤绝的生命。
这个故事有些可怕,尤其当你走入它的迷宫,盘桓徘徊的时候。你会怀疑脚下的路,究竟是通向那一个方向,甚至与心中所期盼的恰恰相反。
从替子匿婴起,尘世间打开了一个错误的暗阀,于是在门里的人都受到了诅咒,无一幸免:程婴、赵孤、公孙杵臼、乃至屠岸贾。
我替屠岸贾可悲,多年后,当年费尽周折斩杀的婴儿竟然没有死,自己却将要死于他手。藏匿婴儿的,恰是十几年前举报孤儿使自己除了心头之患,让他自以为斩草除根的同一个程婴。这是他亲手酿造的荒谬,经过了漫长的发酵,终于到了要他亲饮的时候。
赵武,倘若依传奇而言,要杀死养大自己的仇人,我为他无可逃离的命运的棋局无奈。只有程婴,见证了这一切荒谬种下并且生长的过程,明晰所有来龙去脉,他是唯一清醒接受诅咒的,但这,不但不能帮助他逃离哪怕半步,反而需要他更加长久地忍受,更加费力地承耐。在不见天日的铁盒子中,沉睡的迷蒙者,比清醒的知情者更加舒适。一个生命在没有喘息的境地中遭受折磨,剥夺他为人尊严的折磨。当初,他与公孙杵臼心里明了这样的折磨:背负者不知情的大众给予的“小人”的骂名苟活于世。死易,立孤难。死亡反而是对生命尊严的成全,但程婴只能勉为其难,活下去。
这个肯以自己骨肉保存忠良存孤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着极高要求,绝不苟且,哪怕向“明哲保身”这样人之常情的弱点苟且,来躲过本不牵连自己的劫难。他是主动地牵连进去的,他对人生信条的追求与执行,反而使他陷入了“非人”的境遇。因果相违并不稀奇,但这样强烈的反差,由严格践行信仰而沦落到被迫舍弃底线,残忍。
这个报仇昭雪的故事一点也不快慰人心,反而残忍地沉重。当然,对于听着以及观赏的看客,完全有方法逃逸出来,最常使用的办法就是怨恨丑恶,赞颂良善。但这样的人,竟能够完全无视所谓的“良善”是经历了怎样血的代价才得以可怜地存续,没有悲悯的心,或许压根就难以懂得“良善”,所以能够轻易地赞扬。
是屠岸贾的灭门行径造就了悲剧,不灭门,就什么都不会发生。
如果人生的苦难都可以以此种方式得以清算,我们又何必如此惧怕悲哀于仇恨和痛苦?它们可怖,因为无法清零。
所谓“忘记痛苦,继续生活”是人为了自欺发明的谎言,在我们拿它不断自欺的过程中,能渐渐发现它的虚假。“真正的痛点是无从超越,没有意义可以引渡我们。”如果可以“引渡”,何故啼泣顿首请求程婴不要死,说“愿苦筋骨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依旧不为动,隧自杀。没有人能比他更明白“死节难,抚孤易”这六个字。
豫剧《程婴救孤》有一个情节,程婴领着长大的赵武求见庄姬公主合回朝的魏绛,欲说明真,相,还没来得及说,被认为是奸佞,不由分说遭了一顿打,赵武把他从卫士手里救下,一边喊着:你们打错了!你们打错了!一边摇着程婴,叫他快说真相。程婴瘫软在地下半晌,开口只吐出四个字:公孙兄啊……
他的心里,死人比活人可亲。或许一颗心在十几年的煎熬中已经接近入土,支撑着肉身的,是强大的意志。这个意志,是对“义”的坚持,甚至是被迫坚持,当舍子保孤的选择完成,只剩下忍耐,还有忍耐,再忍耐中等待着黎明。
太阳一定还会升起,但生命的热量有限,不是所有人都能挨过消磨的长夜,即使挨过了,也不一定还有力量,享受白天。这是有限的个体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必然会产生的悲剧。
朝堂权力中心经历一番更迭,人们的生活如往常一样继续运转,只有程婴,看着时间的诅咒,暗地里不停运转。
打开一切诅咒阀门的究竟是谁?屠岸贾吗?倘若程婴与公孙杵臼坐视不问,阀门还会打开么?但被赞誉者,又如何能成为始作俑者?
在寻觅之后,痛苦越发清晰,痛苦的缘由却越发模糊。
王国维评“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因为“其赴汤蹈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甚至可以说,这场悲剧,是在尚未发生之时,主人公早有意料的前提下,仍旧选择主动参与的。人因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自由选择,而自由只在选择的那一刹那降临,随后,没有自由,只有命运。
我仍旧无从知晓悲剧的来源,在迷宫里迷了路。
《史记》里的“赵氏孤儿”并非信史,司马迁不缺写“赵世家”的史料,却还是把这个故事写进了《史记》,并不知是不是他有意偏爱这个故事。他在写完了《史记》后消失于历史的长河里,这也是个孤绝的生命,和程婴一样,孤绝的生命。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9.2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71篇内容 · 111.7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432篇内容 · 162.7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2890篇内容 · 56.8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78篇内容 · 906.9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97篇内容 · 183.9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30.9万次浏览
- 哪些故事的翻拍让你大失所望?329篇内容 · 693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