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今天是雨天,就在现在外面还在沙沙的响着,不时的伴着悦耳的鸟鸣。天气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心情,也许是昨天的温度稍过炎热,太阳照得人似有些烦躁,今天格外的喜欢这阵雨的天气。今天才过了一半,要是在以前我是不会有这么多感慨的。现在的自己每天都会让身体和灵魂总有一样在路上,所以每天都有经历,内心世界也变得的丰富。
写到这不禁想起昨晚看的电影《untouchables》,看完后很有感慨,以至于将豆瓣的简评写超了。故事简介在这里就不说了,就谈谈自己感受吧。
在这里说个小插曲,昨天和以同学聊天不是很愉快,我们经常这样的,他责备我是“只知感悟,不去努力的人”。我听后心里甚是恼怒的,心里窝了很深的火,以致半天不想说话。我一直仔细思索,后来火气竟慢慢的消失殆尽。我是个比较民主的人,只要是自己确实不对的我一定会接受,不过有时也会为了所谓的虚荣与面子闹一阵别扭,就如我上面说的心里不爽的感觉了。他是的正确的啊,我每天都在心里不断的思考着,总会有些无病呻吟的感悟,我确实少了许多切实的有为的行动,雅思成绩就是一个硬伤。记得有个很有个性,我也甚是喜欢的女生对我说过,我对生活太过理想化了,是一个永远活在梦里的人,一直都在逃避什么,世界上没有多少人像你想的那么纯真。我太多的关注精神世界了,忘却了现实中该有的坚持与努力了。
现在谈谈那部电影吧,虽然随手给了五星,晚上睡觉时想想觉得自己不是很严谨,明天一定要将之改为四星。缘故吧,我觉得故事所折射出来的东西很好,但自己觉得如果换一个有作为的导演,会更加的深刻与紧凑。看完电影后,看了一个人的影评,说故事原型德瑞斯是一个白人。我想起了在环雅上课时,一个听力老师说过的话,他曾今在澳洲有过一段求学经历。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以前人们总认为人种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应该可以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后来的实际情况证明这只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现在人普遍认为的是应该像沙拉果盘一样,可以同在一个盘子,但彼此这件还是以小类分开,这也许就是说的和而不同吧。他告诉我们,在国外学校的图书馆、食堂都是这样的现象:白人一桌,黑人一桌,印度人一桌,中国人、新加坡人,台湾人一桌,日本人一桌,阿拉伯人一桌,即使偶尔混起来也是各干各的少有交流,即便交流也是很客套的寒暄一番。这是多么像一个沙拉果盘啊。也许他说的思想有些极端,但事实是很明显的。说回电影,将原型的白人改写成了一个黑人。诚然是表达了作者很好的愿想,但古语早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物种天生就有保护自己排斥异种的本性,这不是什么人种歧视。为什么明明是一种逆道而行的想法:黑人后裔渴望融入白人社会。那又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类似白人社会的黑人社会,与之平等的交流互补。总是以一种仰视的心理去挣扎,带来的只有不公后的不安,黑人后裔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背负着深深的歧视与自卑,而白人似乎也理所当然的表现出傲慢与清高。
电影中还有一个对比的情节需要提一下,这个情节涉及到一天中午与主任的一次谈话。在主任的办公室,主任对我说我都不和你们讲大道理,你们的大道理比我懂的多。然后我说了一句,现在都不流行讲大道理了,现在都是以情动人,旁边的周主任还会心一笑。这部片的后半部,德瑞斯离开了菲利普后,菲利普又重新聘了一位护理,之后菲利普的情况变得很颓废。其实这段对给我的感受,单纯以利益为出发点做事情会很糟糕,事物需要倾注真情,只有灵魂与之产生了交融,才会触及心灵的浮点。这样做出来的事情必定是出色且卓越的。
今天的感触还有来自于书,自己的一月一本的计划,每次都会超过。每次遇到好书的时候,总是贪婪的想一下子看完,这个月估计会有四本书被我蚕食了。感受的内容大致是关于励志的,现在社会上的这种言论太多了,说出来就更俗了,还是心里默默体会吧。
在这里附上一句箴言共勉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未来的路上,请勇敢!”
写到这不禁想起昨晚看的电影《untouchables》,看完后很有感慨,以至于将豆瓣的简评写超了。故事简介在这里就不说了,就谈谈自己感受吧。
在这里说个小插曲,昨天和以同学聊天不是很愉快,我们经常这样的,他责备我是“只知感悟,不去努力的人”。我听后心里甚是恼怒的,心里窝了很深的火,以致半天不想说话。我一直仔细思索,后来火气竟慢慢的消失殆尽。我是个比较民主的人,只要是自己确实不对的我一定会接受,不过有时也会为了所谓的虚荣与面子闹一阵别扭,就如我上面说的心里不爽的感觉了。他是的正确的啊,我每天都在心里不断的思考着,总会有些无病呻吟的感悟,我确实少了许多切实的有为的行动,雅思成绩就是一个硬伤。记得有个很有个性,我也甚是喜欢的女生对我说过,我对生活太过理想化了,是一个永远活在梦里的人,一直都在逃避什么,世界上没有多少人像你想的那么纯真。我太多的关注精神世界了,忘却了现实中该有的坚持与努力了。
现在谈谈那部电影吧,虽然随手给了五星,晚上睡觉时想想觉得自己不是很严谨,明天一定要将之改为四星。缘故吧,我觉得故事所折射出来的东西很好,但自己觉得如果换一个有作为的导演,会更加的深刻与紧凑。看完电影后,看了一个人的影评,说故事原型德瑞斯是一个白人。我想起了在环雅上课时,一个听力老师说过的话,他曾今在澳洲有过一段求学经历。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以前人们总认为人种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应该可以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后来的实际情况证明这只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现在人普遍认为的是应该像沙拉果盘一样,可以同在一个盘子,但彼此这件还是以小类分开,这也许就是说的和而不同吧。他告诉我们,在国外学校的图书馆、食堂都是这样的现象:白人一桌,黑人一桌,印度人一桌,中国人、新加坡人,台湾人一桌,日本人一桌,阿拉伯人一桌,即使偶尔混起来也是各干各的少有交流,即便交流也是很客套的寒暄一番。这是多么像一个沙拉果盘啊。也许他说的思想有些极端,但事实是很明显的。说回电影,将原型的白人改写成了一个黑人。诚然是表达了作者很好的愿想,但古语早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物种天生就有保护自己排斥异种的本性,这不是什么人种歧视。为什么明明是一种逆道而行的想法:黑人后裔渴望融入白人社会。那又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类似白人社会的黑人社会,与之平等的交流互补。总是以一种仰视的心理去挣扎,带来的只有不公后的不安,黑人后裔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背负着深深的歧视与自卑,而白人似乎也理所当然的表现出傲慢与清高。
电影中还有一个对比的情节需要提一下,这个情节涉及到一天中午与主任的一次谈话。在主任的办公室,主任对我说我都不和你们讲大道理,你们的大道理比我懂的多。然后我说了一句,现在都不流行讲大道理了,现在都是以情动人,旁边的周主任还会心一笑。这部片的后半部,德瑞斯离开了菲利普后,菲利普又重新聘了一位护理,之后菲利普的情况变得很颓废。其实这段对给我的感受,单纯以利益为出发点做事情会很糟糕,事物需要倾注真情,只有灵魂与之产生了交融,才会触及心灵的浮点。这样做出来的事情必定是出色且卓越的。
今天的感触还有来自于书,自己的一月一本的计划,每次都会超过。每次遇到好书的时候,总是贪婪的想一下子看完,这个月估计会有四本书被我蚕食了。感受的内容大致是关于励志的,现在社会上的这种言论太多了,说出来就更俗了,还是心里默默体会吧。
在这里附上一句箴言共勉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未来的路上,请勇敢!”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94篇内容 · 47.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72.1万次浏览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316篇内容 · 47.2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23篇内容 · 70.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317篇内容 · 501.8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98篇内容 · 754.3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91篇内容 · 177.7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92篇内容 · 140.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