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交总是不能止住我乱飘的思绪
起点是我用手机看冰火,一目一行,但老是记不住名字,只能到后续剧情的时候回溯,繁琐却乐此不疲,不免想起年幼时我爹敦促我读书的情景:当时我爱看电视不看书,我爹不悦,认为电视信息过的太快又不受控制,上一段的东西还没思考清楚下一段就蹦出来了,而书可以停下来,还能往回翻。
当时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开始看一些闲书。之后到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完全远离了电视这种媒体或者说娱乐方式,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利大于蔽的决定:国内电视实在太傻逼,信息量小而且有用的极少,剧集看到一半就能把结尾猜得八九不离十,勉强看完就会怀疑编剧智商或者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商。
但这也给我的生活留下了一些隐患:在互联网如此普及前,我跟普通青年基本找不到共同话题;缺少一个外界的定时吸引后,更难建立一种生活的规律,至少在那之前我会下午6点前到家,为了看体育新闻,晚上9点前搞定学校作业,为了看东方夜谈。
我习惯在电脑上能看NGC、BBC、discovery上的纪录片,暂停和后退就解决了我爹提出的问题。而我在公交上想到的是,他没抓住问题的本质:看书只是在单位时间内接受了更少的信息,信息传递效率低的同时大脑也没被完全占用,把信息不断具象化。这过程跟高清视频的软件解码似乎有点像,用地球人的话说,它叫做想象。描述一扇古宅的大门,可能需要十个以上的形容词,它的门扣是如何残留铜锈,风出起来它是如何吱呀作响,它的木材是如何腐朽地凹陷,阅读并消化它们可能会花掉读者1分钟的时间,作者用的多不了多少,而在电影中,1秒钟的镜头就能让观众完全领略,却会让制作者花上1天的以上的总时间(剧务、道具、导演、摄影etc)。书或者说文本只是制造信息容易,但传递困难,我理解为它把压力推送到了流程下游。
再望远了想,现在的影响只是包含了声光信号,对应人的视觉和听觉,如果把嗅觉和触觉也覆盖进去,文本的价值会愈发渺小。这并非不可能,王小波96年的一篇文章《盖茨的紧身衣》就描述过这样的概念性产品,虽然他作文的目的在于纪念杜拉斯。
不知道这样的问世后,还会有人选择文本阅读吗
当时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开始看一些闲书。之后到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完全远离了电视这种媒体或者说娱乐方式,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利大于蔽的决定:国内电视实在太傻逼,信息量小而且有用的极少,剧集看到一半就能把结尾猜得八九不离十,勉强看完就会怀疑编剧智商或者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商。
但这也给我的生活留下了一些隐患:在互联网如此普及前,我跟普通青年基本找不到共同话题;缺少一个外界的定时吸引后,更难建立一种生活的规律,至少在那之前我会下午6点前到家,为了看体育新闻,晚上9点前搞定学校作业,为了看东方夜谈。
我习惯在电脑上能看NGC、BBC、discovery上的纪录片,暂停和后退就解决了我爹提出的问题。而我在公交上想到的是,他没抓住问题的本质:看书只是在单位时间内接受了更少的信息,信息传递效率低的同时大脑也没被完全占用,把信息不断具象化。这过程跟高清视频的软件解码似乎有点像,用地球人的话说,它叫做想象。描述一扇古宅的大门,可能需要十个以上的形容词,它的门扣是如何残留铜锈,风出起来它是如何吱呀作响,它的木材是如何腐朽地凹陷,阅读并消化它们可能会花掉读者1分钟的时间,作者用的多不了多少,而在电影中,1秒钟的镜头就能让观众完全领略,却会让制作者花上1天的以上的总时间(剧务、道具、导演、摄影etc)。书或者说文本只是制造信息容易,但传递困难,我理解为它把压力推送到了流程下游。
再望远了想,现在的影响只是包含了声光信号,对应人的视觉和听觉,如果把嗅觉和触觉也覆盖进去,文本的价值会愈发渺小。这并非不可能,王小波96年的一篇文章《盖茨的紧身衣》就描述过这样的概念性产品,虽然他作文的目的在于纪念杜拉斯。
不知道这样的问世后,还会有人选择文本阅读吗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98篇内容 · 48.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74.8万次浏览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323篇内容 · 47.9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28篇内容 · 70.6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319篇内容 · 503.7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603篇内容 · 755.6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92篇内容 · 178.6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93篇内容 · 140.1万次浏览
我通过看你写的了解你的想法 但我不确定和你一起看到你闻到你尝到你是否就了解你了
我感冒了,躺在床上,声音沙哑,还流鼻涕 到这一刻我想的跟感冒无关
虽然信息量上说,电视是赢了,但阅读书籍想要寻找的价值似乎不光如此吧。
@风暴 摸摸 @玛芬 你觉得还有神马呢,我想不出来
比如想像啊,文字本身,思考空间啊
不然为什么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对,这就是具象化不够,信息传递上产生的差异 比如,莫泊桑有篇《我的叔叔于勒》,他只有一个叔叔,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形象,这就是跑偏了嘛
你是比较喜欢看点A片打飞机,还是喜欢看黄书打飞机? 看A片,我差不多3,4次就厌腻了,得去找新种子。看书持续地时间会长点。
狭隘的说,这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我比较喜欢看A片吧,我觉得声音蛮重要的 看书一般对这类描写还真没有兴趣
影像和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往往只有很小一部分是被观众接受的。另外镜头语言有时做不到文字所能做到的,尤其是在传递哲理,逻辑关系,感悟类信息时。
D兄说得在理 我能接受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