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往事于脱轨的时光,兼及拍照留-流念的种种
by Erik Lee
I.
两兄弟同桌进餐,于分别多年后的黄昏;言谈间述及童年种种,兄惊讶于往事竟遭时间腐蚀的如此严重,已不复存于记忆。弟平静回答:「许多细节我都记得,悲哀的是都记得你的种种,不是我的。或许你没有了往事,所以总看着未来。而我因为过去,沉重得难以移动。」「但我宁愿是你,至少对过去并不陌生。」「你的过去,还是我的?……我记得的都是你,因为一直希望是你。」兄笑了:「希望你不会一直活在过去,而我还能活到未来。」「希望如此。那现在呢?」「现在?不就是我们聊天的现在。」「那现在对我们来说,或许都是一段脱轨的时光。」
最后他们为这难得的相聚,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II.
里尔克(Rilke)在一封给年轻诗人的信里述及悲伤(sadness)的本质。悲伤是陌生的出现(the unfamiliar presence),不熟悉的显在因着情绪强度出现,成为现(显)在(the presence / the present),陌生的出现其实是出现的陌生。然而要多大的强度?里尔克未清楚点明,但暗示总是有的。要达到或感受到「悲伤」,必须要比一般经验引起的强度更强,却又不完全脱离一般层次的经验。或许接近生离死别的程度吧,因为只有这样的经验,情绪强度才会临界于终极经验,使一切显在的符号系统和思考体系完全失效。无以名之的悲伤,只能以「悲伤」暂且名之。「就像素不相识之人闯入家中,」我们瞬间失去思考和应变的能力。陌生于焉出现。不知该怎 办,因为不知道他是谁,他的名字,因此也无法思考他。里尔克留下一个有趣的注脚:未来,常常这样子出现,以陌生、不熟悉的方式突然侵入现在,如悲伤。未来总是令人悲伤得不知所措,只剩强大的情绪,无法命名无法思考的情绪。
悲伤-未来依赖经验的情绪强度。完全的一般经验和完全的非一般经验,都和强度无关。因此生离死别或趋近于此的经验是存在的常态也是变态。常态,因为总是(甚至天天)会发生;变态,因为存在的旧有序列将瞬间逸散、分裂、解体,如此新序列的诞生即使还未出现(或永不会出现),都已有了出现的可能。因此悲伤-未来在「现在」的一般经验里泄漏出来,既在现在又临界于突破现在,既是一般经验又非一般经验所能包覆而远远欲予超越。完全的常态无以临界(过度的存在使成为不存在),和完全的超越成为纯粹的变态(完全的不存在使存在成为不可能),都将丧失经验的强度。悲伤-未来所以是终极经验,因为这样的经验将存在带到边缘的界线,那儿陌生被带进熟悉,暗晦不明渗透进明朗光亮,消隐流入显在,死亡与生命擦面而过,「有」(being of beings)与「无」(being of nothing)相遇,存在和不存在交会。若此,则强度生,因为有了对照的辩证。
那过去呢?过去是存在的实体,是一般的经验,是清楚明朗的生命向度,是一切的显在,是未达临界的状态。过去,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无从感觉其强度,只能以不思考的方式思考,只能被带领思考。未来呢?如果有未来的话,未来是非经验(的经验),是暗晦不明(的亮光),是隐没(的显在),是死亡(的生命)是超出临界的状态。未来,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也无法体会其强度,只能完全不思考,只能无法思考。现在?现在只是一瞬,决定性且稍纵即逝的那一瞬间,空间上只是那条细薄的临界线。就在这里就在这一刻,过去不存在的存在和未来存在的不存在相遇、相交、相会、相撞。线的这边和那边,此刻的过去和未来便如此推挤碰撞,产生强大的张力,成为(瞬息即没)的显在现在。
现在永远张力饱满,并非有任何实体或本体之故,而是因为既属过去也属未来,却又两者皆非。因此现在永远是张力饱满的脱轨时光。
现在是决定性的瞬间,既决定又赋予了过去和未来得以开显的能量和力度。现在不仅是决定性,更是革命性的瞬间。面对现在要拍照留念很重要并且必要,因为拍照便在抓住这决定性的瞬间。
但即使拍照也抓不住现在(我们如何抓得住,当抓住的一刻瞬息已逝入过去),留念的意义因此不在于留下些什么(能留下的都不会是现在,现在只能经验,无法挽留),而在流走、流失、流散、流动──而在流念。
III.
据闻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并不满意英译者将他的小说标题译为Rememberance of Things Past,虽然这可以和莎士比亚的一首商籁呼应形成某种文化互涉的旨趣,普鲁斯特认为rememberance一字欠缺任何建构创造的本质,不过只是被动的「背」出往事,他在小说中所欲为之的远超越此,并非被动的回忆,而是主动的追忆,是对往事的追索、追加、追猎,使有些死而未所生者生。新的英译本标题如今用In Search of暂代Rememberance,其间的差异颇难估量,不过普鲁斯特即使不满意,如今也无法表达任何意见。
对往事对过去的思念和意念种种只能于现在为之。然而现在的回忆永远都不只是简单的回到过去,或者过去进入现在,也并非仅单纯地进入一只被动的容器。现在是具强大张力的决定性瞬间,只有在这一刻过去才得以出现成为显-现在。然而过去必须要付出代价才能存在,必须要被摧毁(被追索、追加、追猎)才能在现在里被收复(regained),复得的时光其实是重新架构的时光,这便是现在的革命性本质。过去并非因其自身任何的本体而存在,乃因现在存在,因现在的革命取得生命,这便是决定性的瞬间,是生死辩证产生的张力。这种革命的意义甚至不在于过去本来(有)的生命要先失(革)去,才能在现在取得新的生命;而在于过去本来就是死的(是不存在的存在),因为现在的革命性瞬间而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存在的向度,而成为(存在的)过去。
普鲁斯特的小说也可以当做是一种a work in progress,以见证现在的革命意义。马歇尔(Marcel)在写作的当下不断「追」忆过去种种,逝去的人、事、物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像「日本的小纸玩,放入水中,」瞬间从平凡无奇的纸片,变成繁复的景致,贡布雷(Combray)的种种瞬息涌现。然而一心创作的马歇尔,要直到追忆最后才倏乎了解到将如何去写出自己的作品。小说并非结束在作品的结尾,而是在将要写出的作品的开端,预示了未来丰富的可能。a work in progress是正在前进,仍不断成长的作品,而不是完成的作品。然而未来将写出的作品其实已经写出来了,成为我们和马歇尔共同见证的作品。书写创作的现在并非以留念的态度面对过去,并非死背出过去种种,而是让过去流动起来,让过去种种僵化的序列流散掉,甚至是流失掉过去,才能重新掌握过去,让过去活起来并得以存在。于现在这一刻所创作的作品必须要有这样革命性的意义(不是留念,而是流念),才能称之为创作。a work in progress也是在进步的作品,因为革命的意义乃在前进,追求进步,开展了丰富可能的未来向度。然而就像普鲁斯特的作品所见证的,未来并不在未来,而在过去,不在死的、留念的过去,而在现在所赋予的革命性过去,是被现在流念的过去。
IV.
十七世纪的形上诗(metaphysical poetry)和现代诗有什么关连?我们看艾略特(T. S. Eliot)看形上诗人,似乎可以了解其中的革命意义。现代诗的未来,艾略特很明白,其实在过去,不是传统文学历史留下的过去,而是被他流散的历史。过去的序列解体,未来于焉播种。〈传统与个人才具〉表现的便是这样的革命史观,现在与过去丰满着辩证的张力,未来则于其中含苞。艾略特自然已经进入典律,是他用自己作品的炮口(cannon)轰出来的新典律(canon)。然而一旦成为历史便又是死的、被留念的不存在的存在,这是历史的吊诡和嘲弄。我们不须因此质疑艾略特所代表的意义,而应质疑我们的现在能否再一次重新流散历史,让留念的过去成为流念。或许艾略特并未像我们想象的保守,而我们也不像自己想象的前进(in progress)。
V.
本雅明(Benjamin)谈到摄影,问题不在于摄影是不是艺术(photography as art),而在艺术是不是摄影(art as photography)。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现在的革命火药瞬息引爆,艺术的原创性──原创性永远指向时间向度的未来──便在遍地过去的残骸里出现。问题不在于摄影是否能与小说、诗、或绘画相捋,而是小说、绘画、或诗能否有摄影展现的革命性威力,那种流念过去轰出未来的能量。摄影的瞬间和书写历史的当下,都是现在。然而现在不是线性时间里的一点,平顺的作为过去和未来的中介,仅止于留念过去并迎向未来。现在的革命性在于这是时间静止的一点,「时间在此停顿,」过去便在此被流散解体,而未来则隐约其中。本雅明的历史天使所以是朝未来展翅高翔,却是面向过去满地的废墟,寓意并非完全暧昧不明。革命是要进步,进步则要往前,「进步之风从天堂吹来,」天使阖不起翅膀,往前飞,倒着往前飞,「面前有过去的残骸堆得天高。」现在?现在是脱轨的时光,是灾难(catastrophe),是革命性的灾难,流念过去脱轨过去,是悲伤的灾难。
VI.
里尔克的未来也是悲伤的。悲伤来自过去发生的经验,在现在这一点刺痛流泪,时间因此停顿,过去瞬息流散解体,未来则在悲伤中偷偷被引渡进来,陌生得令人不知所措,本雅明称之为「震惊」(shock),里尔克说的是情绪「张力」(tension)。未来的出现因此总带有暴力性质,灾难是暴力的,暴力令人悲伤,要产生进步的革命却需要暴力,看看遍地过去的尸骨残骸,历史天使很了解这点。是不可避免的暴力。
普鲁斯特追忆的种种最后形成思考的图像,思考永远是暴力的,是被迫思考(forced)。不是有心思考而为之,不是为了思考什么而去思考,是在不经意之中,在不知道要思考什么,在还没开始思考之前,就这样被经验撞上。因为是经验,所以无可避免;因为是被撞上的,所以是暴力。啜饮玛德兰饼的一刻,时间就此停顿,停顿在现在发生的灾难。马歇尔感觉强烈的震动,来自感官引起的震惊,一种情绪的强度,他苦苦思索欲抓住正在慢慢失去的某种东西、某种情绪、或某种感觉,这对他是个灾难,并且悲伤,因为他一切努力均属徒劳。这一刻不仅是悲伤的灾难,而且暴力,马歇尔并非欲求而得,而是毫无准备之下被玛德兰饼撞上,他一切由此开始的思索追忆,都是被迫的。然而贡布雷是他的过去,无可避免的过去。我们在现在能遇见什么?除了过去;能被什 强暴地撞上?除了过去。violent and ineluctable,德勒兹(Deleuze)从普鲁斯特的追忆看见了这样的思考向度。未来呢?未来就预示在脱轨的时光里。普鲁斯特的灾难和艾略特的灾难,炮口的方向一致,流念且轰击过去的后座力,就像本雅明的历史天使,使得他们倒着前进,灾难的火炮(cannon)轰出了未来的典律(canon)。
至于我们的炮……
VII.
现在地震。现在是地震。地震便是这种无可避免的暴力灾难。时间停顿,过去解体,未来──不再有未来的那种未来──隐约浮现。在这里,在这个地理位置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期待地震,以希望没有地震,以不希望有地震的方式在期待地震。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所有显在的符号和思考系统瞬间失效。震惊,情绪达至最大张力,并且悲伤,悲伤到恐惧的程度。我们不用符号思考,我们用身体,用所有感官系统,甚至不是思考,只是感受,像被强暴地感受。玛德兰饼和地震不过程度不同,本质无异。这是周身感官神经共感共鸣的状态,本雅明所谓的innervation。地震让我们用身体书写下和死亡擦面而过的经验,往后却无法用符号重新复述。这是存有的深渊,我们只能聆听。然而若能因地震流散、流失、流念掉我们过去的所有符号,新的符号新的未来将因此产生。海德格式(Heideggerian)的诗人其实是地震诗人,因为他们虽和我们一样都在瞬间被地震强暴,遭受地震的胁迫,却只有他们会被迫思考(forced to think),会倒着飞行,会看见其中强大的革命契机。未来通常以这种方式出现,不论可能或不可能的未来。
地震是艺术,是作为摄影的艺术,有着灾难般的决定性和革命性瞬间。地震甚至是后现代的,后现代的雄浑(the sublime)。除了透过地震,我们要如何去理解李欧塔(Lyotard)所谓后现代的雄浑美学?「表达那无法表达的」(to express the unexpressible)。雄浑不是美丽(the beautiful)。美丽宁静,雄浑暴力;没有致命的美丽,只有雄浑致命,地震般致命。地震做为艺术并非要把地震美学化,用美学遮掩其灾难和死亡的本质。说地震美丽(或仅是可怕)才是将其美(学)化(aestheticize),麻痹(anaestheticize)我们对其本质的感知。地震所以是艺术,是后现代的雄浑,正因为我们接受其灾难和死亡的本质,接受其灾难和死亡的革命性瞬间。地震是肉体的艺术,肉体的知识(bodily knowledge)。地震和肉体的亲密关系正如同性,地震逾越一切秩序和规范,乃巨型的性狂欢(orgy)宴飨,地震的高潮即性的高潮,性和死亡的亲密关系正如同地震。
现在地震,艺术地震,摄影地震,历史地震。所有这一切,围绕的乃是主体的地震。
VIII.
距离是关键。地震把生命带到离死亡这么近的地方,让消隐紧贴着显在,让「无」的存在和存在的「有」相拥使我们哭泣,瞬间使过去的死亡和未来的死亡都重新获得生命让我们震惊不已。现在是细而薄的,在破与不破断与不断之间,在几乎没有任何距离之下,时间就这样息止的一刻,临界的张力暴然汹涌。因此距离是关键。
但真正的关键是近距离,是没有距离,而非有距离。
摄影和绘画谁比较近?绘画比较远。离什么远?离人、离主体比较远,因为绘画包覆有「氛围」(aura)。摄影做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产物,本雅明如是阐明,所具有美学上的革命性在于驱除了氛围造成的迷思。氛围其实是环绕着距离感所罗织起的时空间之网,这种距离对于维系艺术品的独特性不可或缺。时间座标赋予了艺术品历史传统的定位,空间座标则让作品及作者的缘起有明确的群体环境。距离于焉成形,氛围应运而生,对艺术的祭仪崇拜才得以运作。摄影,或任何可以机械复制的艺术产物,泯除了这样的距离感,扫除了氛围的包覆,因为可以复制的,都不再有任何独特性可言。这是超越(transcendence)和遍在(immanance)的拉锯战。
超越独特,遍在随处可见。广义言之,对艺术的祭仪崇拜不过是宗教崇拜的变形,其中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因距离介入得以成立,一旦拉近其间距离,值得崇拜的神秘和独特性便难以维系。费尔巴哈(Feuerbach)曾经把这样的距离拉近过。谈到基督教本质,他说宗教乃人心的梦,然后完成了一则循环式的文字游戏──「任何主体的客体都不过是被客体化的主体本性而已」(The object of any subject is nothing else than the subject's own nature taken objectively.),神与人有何区别?距离拉到这么近,什么神秘性和超越性都没有了,只剩下遍在,剩下遍地都是的主体,和主体意识的投射。佛洛依德(Freud)谈到宗教这个「幻象的未来」时(不是「未来的幻象」,佛洛依德这么相信科学,未来最好不要再有幻象),把对神、对圣父的崇拜和拥抱,归因于童年无助感所引发的父亲情结(the father complex);神因此也不再是超越独特的,而是遍存于主体的(潜)意识里。虽然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体系仍带有的宗教余毒,稍晚的马克斯(Marx)明显地也不满费尔巴哈过度膨胀的主体意识(egoism),将主体建构回归到根本的物质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或许马克斯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遍在,比费尔巴哈的遍在还要遍在。所有这一切,都把距离愈拉愈近。主体正因为距离这些太近,以至于无法察觉,需要批判帮我们重新对焦,免得落入光学的把戏(以为远的很近,而近的太近到让人目盲)。唯物史和唯心史及历史主义的不同,便在距离主体的远近。
可以机械复制的摄影介入(艺术)历史的一刻,就像按下相机快门的一刻,形成了决定性瞬间。在这一刻,传统美学赖以维系的宗教崇拜氛围瞬间瓦解,瓦解在赤裸裸的复制生产过程里,瓦解在距离的拉近里。镁光灯一闪之后的短暂目盲,让主体重新看见的,不完全是得以另辟传统的可能──如艾略特级火炮(虽然这是额外附带的加值利益)──而是唯心氛围所赖以存在的唯物性。在这一刻,艺术的政治性暴然滋长,在重新决定过去之余,划出未来新的疆界承许,如同拍照留 流念的解 建构承许。不再是氛围远距操控并召唤主体进入艺术美学传统,而是主体贴近氛围复制生产过程并与之翩翩起舞,棱弧出新的舞步。身处地震暴风中心,主体在摄影的美学革命和唯物的历史革命两相遥望之间震惊、紧张、并揉杂有强大的快感,接近死亡的快感。复制给主体这 大的自由重新出入传统和历史,如此流动放荡的自由让一切秩序都站不稳当,摇摇欲坠,包括主体自身,历史和美学的地震让主体也不得不跟着地震。现在的革命性,摄影的革命性,革命历史,革命美学,首先要摇动出一个震央,让地震幅度环环增强。
笛卡尔(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什么都可以怀疑,所以我会思,才能存在;但「我」是不能怀疑的,否则一切的怀疑都不成怀疑,也无所谓思,无所谓存在。我便是震央,但震央不是台风眼,不是一切永动的定静之心,所以我是可以怀疑的,我的存在也可以否定,我必须地震,震得比什么都来得厉害。不会动不会震的我,不会有什么革命性,这样的我甚至只有主体(subject=subjectum+subjectus)的一半,而且是最差的那一半,所谓「臣服」的那一半(subjectus-subjection),就像臣服于氛围、传统、宗教、(唯心的)历史,而没有任何的主体性(subjectum-substance)。奴隶不会有什 所谓的主体性。宋塔克(Sontag)谈到摄影对主体的破坏性其实很笛卡尔;摄影扭曲现实,麻痹主体对现实的敏感度,无由来暴力地侵入主体的私有空间,这一切都必须先预设有所谓的主体存在,并且是可以接受的存在,这是笛卡尔不能怀疑的我,不会震动的定静中心,这是只有留念没有流念的现在。革命不会从这里开始。本雅明的历史天使并非好整以暇地往前散步行经美丽明亮的过去,而是倒着往前飞翔,面前有过去的破瓦残片堆得天高,其中埋着的,并非没有破碎肢解的主体残驱。革命永远不美丽,也不丑陋,只是雄浑。
IX.
唯物比唯心近,潜意识则比意识近。主体都和前者距离近到感觉不到,和后者则距离远到以为很近。佛洛依德于此并非完全没有意义,费尔巴哈谈到宗教和梦,其中多少有思想上的期待。本雅明从佛洛依德论及「光学潜意识」(the optical unconscious)也非偶然。这是什么样的潜意识?要说可以机械复制的摄影,能表现出前此看不见的光学潜意识,这其实听得也是糊涂。是看见以前看不见的物的部份吗?麦布里基(Eadweard Muybridge)身处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用摄影解决了当时一大争论,「赛马时马是否有四足同时离地的一刻?」即使看见了前此看不见的部份,这是否即本雅明的光学潜意识?至少麦布里基的证明并未带有太大的革命意义,倒是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平添一段佳话,让下注有这样一刻的赌客赢钱,他者皆墨。透过光学潜意识看到的,似乎不太像是物的潜意识,较像是距离观看主体很近的那部份意识。其中的革命性或许在于主体因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自己(的那部份),而让自己地震,革了自己的命。革命要先从自己做起。
属于主体的那部份为什么却在客(物)体上看见?被客体化的主体?这里颇有费尔巴哈的味道,或许也不完全不对,至少佛洛依德谈的父亲情结颇近于此。然而这更是主体失落的物(the lost object),很早就失落的物,追不回的物,是填不满也永远无法实践 现的物(因为太早失落所以不太记得失落什么,只知道有失落),但这物却成为离主体最远却也最近的物。最远,因为流落在外;最近,因为主体乃因此物的失落才得以建构出现。马克斯的唯物史离主体很近,主体感觉不到;这失落之物则离主体更近,主体也从未意识到,直到光学潜意识将其重行带出。革命性?主体的未来,如果可能有未来的话,未来当然是前进、进步,那这样的未来端赖主体看到譬如相片,被相片(的光学潜意识)回看,被自己的失落之物回看之后,所产生的地震和灾难。所以里尔克的未来都是以这样的悲伤心情来到,看到自己失落的物,因如此陌生的灾难感到悲伤,又因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到震惊。革命性也在于普鲁斯特的追忆暴力和艾略特替传统的重新洗牌,因为主体的未来,如果还有未来的话,不在未来,而在主体自身的过去,是过去失落之物,更是过去那物不见的失落感,因着光学潜意识被重新唤回,原来以为的过去,原来以为所谓的我这个主体,瞬间被流散,被流念掉,未来就这样倒着来到,看着眼前主体的破片飞舞堆迭。这是摄影的决定性瞬间──距离拉近,光学潜意识凝视主体,破碎与瓦解,过去与未来,现在拉紧了历史时间的弦,静静地点火引爆。
因此光学潜意识不全是剔除氛围之后的产物,也不全是剔除氛围的工具,倒也是形成氛围的元素。所以本雅明的氛围会如此暧昧不明,因为到了他手里,氛围就像魔术师变出的戏法,虽然虚假却又有如此魅力。「感觉到我们观看的物所带有的氛围,即是赋予这物回看我们的能力。」本雅明谈到摄影,甚至电影,令我们不得不怀疑他也不自觉地被其回看的眼神牢牢抓住,难以逃脱,似乎在祓除氛围的魅力同时(dis-enchantment),他又赋予复制艺术新的氛围魅力(re-enchantment),也难怪阿多诺(Adorno)对他这点颇有微词。但这是可以谅解并理解的。他说氛围就像物恋(fetish),其实已碰触到氛围的革命性格,并不弱于去除唯心氛围之后的唯物种种。因为唯心的鬼魅并不那么容易驱散,非仅唯物的实体便能取代。唯物的实体固然离主体很近,唯心的魅影也是挥之不去,鬼魅的空虚离主体更近,更有召唤魅力,其中建构与解构的潜能更加强大。佛洛依德或许比本雅明细心一些,并未忘记物恋不仅是遮掩,不仅是造成距离的假象,也同时是彰显,以遮掩的方式彰显假象背后的空虚魅影。氛围的魅力来自其中也有的光学潜意识,因为身为物恋的氛围正是欲盖弥彰,紧紧抓住主体已失去却又亟欲寻回的那部份。所以氛围不会如本雅明所期许,会在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消失,而会偷渡、引渡进来,以另一种方式与唯物革命相结合,美学的主体内爆呼应主体的(唯物)历史外爆,主体便在双重地震的挤压之下粉身碎骨。未来的新主体,革命后未来新的历史,重新洗牌后新的美学传统,都将在这一片被流念的过去和主体的废墟中再生。
或许巴特(Barthes)和本雅明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近,「刺点」(punctum)便足以让主体在氛围的光学潜意识的牵引之下,造成强度极高的地震灾难。透过摄影中介,主体遇上了主体的真实(tuch ,就像德勒兹所说,既暴力又无可避免,其中产生的「摄影狂欢」(the photographic ecstasy)掺揉有疯颠与狂喜,是能粉碎主体的终极经验。这是戴奥尼索式(Dionysian)的狂欢,震颤于疯狂的解体,欢快于革命的未来;颇具巴特风格的雄浑主体革命,抒情而狂暴。巴特其实和现象学的距离或许并不如此亲密,离佛洛依德─拉康(the Freudian-Lacanian)的精神分析却不像他自己轻描淡写的那样疏远。
「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的主体。
「我思于我不在之处,故我在我无法思之所。」拉康精神分析之下的主体。
巴特的另一个点──studium,是属于那个「思」的领域。而「刺点」,是「无法思」的。
X.
「进步之风从天堂吹来。」唯物历史和摄影美学把可以解构和建构主体的内外种种拉到这 近的距离,最后革命的前进动力却要倚赖天堂吹来的风,宗教氛围的魅影似乎又重新袭来。或许费尔巴哈、佛洛依德、甚至马克斯驱逐魅影留下的那个空洞并不会就此消失,架空不代表填满,只是暂不处理,往后仍会成为问题,仍要想办法处理。这也许是显在的唯物本体学(ontology)和其欲驱散的魅影学(hauntology),两者之间所带有彼此暗含指涉的暧昧关系。本雅明多少从这个遗留下的空洞着手,赋予历史革命既遍在又带有超越性的本质。「我们被赋予微弱的弥赛亚力量,过去都有权向我们呼唤这个力量。这个呼唤不能随便处理。历史唯物论者深知此点。」过去不是向未来那个宗教上真的弥赛亚呼唤,是向身处现在的我们呼唤,这或许便是「微弱的弥赛亚力量」。强大的弥赛亚力量来自宗教氛围的承许,那个弥赛亚站在未来,不是现在;那个弥赛亚已经规范好了所有的历史流程,所以力量强大,大到所有革命的可能全部窒息。强大的弥赛亚力量乃是目的论(teleological)的历史,未来预定好的目的(telos)决定了现在及过去,以这种方式回应过去对我们的呼唤,既廉价又方便。微弱的弥赛亚力量根植现在,是现在「时间停顿的一点,」严肃地处理过去对我们的呼唤,在流念重组过去当中发展革命性的未来。若是强大的弥赛亚力量,天堂吹来的进步之风会让历史天使面向未来往前飞翔,过去不屑一顾,或者过去再顾也无甚不同。因为是微弱的弥赛亚力量,所以那来自天堂的风会让历史天使倒着往前飞,目光凝视过去,看着过去的废墟残瓦,因着现在的炮火射穿过去轰入未来。德希达(Derrida)说这是「没有弥赛亚的弥赛亚心境(the messianic without messianism)。」没有(预设)目的的历史前进,就像没有欲望客体的主体欲望流动,历史和主体革命的可能既遍在又超越。
XI.
现在必须要脱轨,才能让过去陌生,给未来进驻。唯物历史其实是历史美学,革命的摄影美学,是摄影的现在革命。拍照和(历史)写作这一刻,把握的不是留念过去,不是根据未来留念的过去;而是流念过去,让流念的过去震荡出未来。那兼及的「种种」呢?种种都在地震主体。至于追忆往事……
后来看见洗出来的相片,自拍里的我笑的好灿然。
虽然他不认识我,我知道会喜欢他的。
参考资料
Balibar, Etienne. "Subjection and Subjectivation." Supposing the Subject. Ed. Joan Copjec. London: Verso, 1994.
Barthes, Roland.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Trans.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1.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iton."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 "A Small History of Photography." One Way Street and Other Writings. Trans. Edmund Jephcott and Kingsley Shorter. London: Verso, 1985.
---.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Bronner, Stephen Eric. Of Critical Theory and Its Theorists. Oxford: Blackwell, 1994.
Callinicos, Alex. "Messianic Ruminations." Radical Philosophy 75 (1996): 37-42.
Deleuze, Gilles. "Signs and Thought." Marcel Proust.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
Eliot, T. S.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Norton, 1986.
Feuerbach, Lugwig.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Trans. Marian Evans. London: Trubner & Co., 1881.
Freud, Sigmund.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Standard Edition 21. London: Hogarth Press, 1961.
Hansen, Miriam. "Of Mice and Ducks: Benjamin and Adorno on Disney."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92.1 (1993): 27-61.
Lacan, Jacques.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Norton, 1981.
Lyotard, Jean-Francois.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Postmodernism?"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Manchester: Manchester UP, 1984.
Muybridge, Eadweard. Internet Website.
Proust, Marcel. Rememberance of Things Past. Trans. C. K. Moncrieff and Terence Klimartin. New York: Penguin, 1981.
Rilke, Rainer Maria. Letters to A Young Poet. Trans. Stephen Mitchell.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4.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Sontag, Susan.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89.
I.
两兄弟同桌进餐,于分别多年后的黄昏;言谈间述及童年种种,兄惊讶于往事竟遭时间腐蚀的如此严重,已不复存于记忆。弟平静回答:「许多细节我都记得,悲哀的是都记得你的种种,不是我的。或许你没有了往事,所以总看着未来。而我因为过去,沉重得难以移动。」「但我宁愿是你,至少对过去并不陌生。」「你的过去,还是我的?……我记得的都是你,因为一直希望是你。」兄笑了:「希望你不会一直活在过去,而我还能活到未来。」「希望如此。那现在呢?」「现在?不就是我们聊天的现在。」「那现在对我们来说,或许都是一段脱轨的时光。」
最后他们为这难得的相聚,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II.
里尔克(Rilke)在一封给年轻诗人的信里述及悲伤(sadness)的本质。悲伤是陌生的出现(the unfamiliar presence),不熟悉的显在因着情绪强度出现,成为现(显)在(the presence / the present),陌生的出现其实是出现的陌生。然而要多大的强度?里尔克未清楚点明,但暗示总是有的。要达到或感受到「悲伤」,必须要比一般经验引起的强度更强,却又不完全脱离一般层次的经验。或许接近生离死别的程度吧,因为只有这样的经验,情绪强度才会临界于终极经验,使一切显在的符号系统和思考体系完全失效。无以名之的悲伤,只能以「悲伤」暂且名之。「就像素不相识之人闯入家中,」我们瞬间失去思考和应变的能力。陌生于焉出现。不知该怎 办,因为不知道他是谁,他的名字,因此也无法思考他。里尔克留下一个有趣的注脚:未来,常常这样子出现,以陌生、不熟悉的方式突然侵入现在,如悲伤。未来总是令人悲伤得不知所措,只剩强大的情绪,无法命名无法思考的情绪。
悲伤-未来依赖经验的情绪强度。完全的一般经验和完全的非一般经验,都和强度无关。因此生离死别或趋近于此的经验是存在的常态也是变态。常态,因为总是(甚至天天)会发生;变态,因为存在的旧有序列将瞬间逸散、分裂、解体,如此新序列的诞生即使还未出现(或永不会出现),都已有了出现的可能。因此悲伤-未来在「现在」的一般经验里泄漏出来,既在现在又临界于突破现在,既是一般经验又非一般经验所能包覆而远远欲予超越。完全的常态无以临界(过度的存在使成为不存在),和完全的超越成为纯粹的变态(完全的不存在使存在成为不可能),都将丧失经验的强度。悲伤-未来所以是终极经验,因为这样的经验将存在带到边缘的界线,那儿陌生被带进熟悉,暗晦不明渗透进明朗光亮,消隐流入显在,死亡与生命擦面而过,「有」(being of beings)与「无」(being of nothing)相遇,存在和不存在交会。若此,则强度生,因为有了对照的辩证。
那过去呢?过去是存在的实体,是一般的经验,是清楚明朗的生命向度,是一切的显在,是未达临界的状态。过去,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无从感觉其强度,只能以不思考的方式思考,只能被带领思考。未来呢?如果有未来的话,未来是非经验(的经验),是暗晦不明(的亮光),是隐没(的显在),是死亡(的生命)是超出临界的状态。未来,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也无法体会其强度,只能完全不思考,只能无法思考。现在?现在只是一瞬,决定性且稍纵即逝的那一瞬间,空间上只是那条细薄的临界线。就在这里就在这一刻,过去不存在的存在和未来存在的不存在相遇、相交、相会、相撞。线的这边和那边,此刻的过去和未来便如此推挤碰撞,产生强大的张力,成为(瞬息即没)的显在现在。
现在永远张力饱满,并非有任何实体或本体之故,而是因为既属过去也属未来,却又两者皆非。因此现在永远是张力饱满的脱轨时光。
现在是决定性的瞬间,既决定又赋予了过去和未来得以开显的能量和力度。现在不仅是决定性,更是革命性的瞬间。面对现在要拍照留念很重要并且必要,因为拍照便在抓住这决定性的瞬间。
但即使拍照也抓不住现在(我们如何抓得住,当抓住的一刻瞬息已逝入过去),留念的意义因此不在于留下些什么(能留下的都不会是现在,现在只能经验,无法挽留),而在流走、流失、流散、流动──而在流念。
III.
据闻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并不满意英译者将他的小说标题译为Rememberance of Things Past,虽然这可以和莎士比亚的一首商籁呼应形成某种文化互涉的旨趣,普鲁斯特认为rememberance一字欠缺任何建构创造的本质,不过只是被动的「背」出往事,他在小说中所欲为之的远超越此,并非被动的回忆,而是主动的追忆,是对往事的追索、追加、追猎,使有些死而未所生者生。新的英译本标题如今用In Search of暂代Rememberance,其间的差异颇难估量,不过普鲁斯特即使不满意,如今也无法表达任何意见。
对往事对过去的思念和意念种种只能于现在为之。然而现在的回忆永远都不只是简单的回到过去,或者过去进入现在,也并非仅单纯地进入一只被动的容器。现在是具强大张力的决定性瞬间,只有在这一刻过去才得以出现成为显-现在。然而过去必须要付出代价才能存在,必须要被摧毁(被追索、追加、追猎)才能在现在里被收复(regained),复得的时光其实是重新架构的时光,这便是现在的革命性本质。过去并非因其自身任何的本体而存在,乃因现在存在,因现在的革命取得生命,这便是决定性的瞬间,是生死辩证产生的张力。这种革命的意义甚至不在于过去本来(有)的生命要先失(革)去,才能在现在取得新的生命;而在于过去本来就是死的(是不存在的存在),因为现在的革命性瞬间而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存在的向度,而成为(存在的)过去。
普鲁斯特的小说也可以当做是一种a work in progress,以见证现在的革命意义。马歇尔(Marcel)在写作的当下不断「追」忆过去种种,逝去的人、事、物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像「日本的小纸玩,放入水中,」瞬间从平凡无奇的纸片,变成繁复的景致,贡布雷(Combray)的种种瞬息涌现。然而一心创作的马歇尔,要直到追忆最后才倏乎了解到将如何去写出自己的作品。小说并非结束在作品的结尾,而是在将要写出的作品的开端,预示了未来丰富的可能。a work in progress是正在前进,仍不断成长的作品,而不是完成的作品。然而未来将写出的作品其实已经写出来了,成为我们和马歇尔共同见证的作品。书写创作的现在并非以留念的态度面对过去,并非死背出过去种种,而是让过去流动起来,让过去种种僵化的序列流散掉,甚至是流失掉过去,才能重新掌握过去,让过去活起来并得以存在。于现在这一刻所创作的作品必须要有这样革命性的意义(不是留念,而是流念),才能称之为创作。a work in progress也是在进步的作品,因为革命的意义乃在前进,追求进步,开展了丰富可能的未来向度。然而就像普鲁斯特的作品所见证的,未来并不在未来,而在过去,不在死的、留念的过去,而在现在所赋予的革命性过去,是被现在流念的过去。
IV.
十七世纪的形上诗(metaphysical poetry)和现代诗有什么关连?我们看艾略特(T. S. Eliot)看形上诗人,似乎可以了解其中的革命意义。现代诗的未来,艾略特很明白,其实在过去,不是传统文学历史留下的过去,而是被他流散的历史。过去的序列解体,未来于焉播种。〈传统与个人才具〉表现的便是这样的革命史观,现在与过去丰满着辩证的张力,未来则于其中含苞。艾略特自然已经进入典律,是他用自己作品的炮口(cannon)轰出来的新典律(canon)。然而一旦成为历史便又是死的、被留念的不存在的存在,这是历史的吊诡和嘲弄。我们不须因此质疑艾略特所代表的意义,而应质疑我们的现在能否再一次重新流散历史,让留念的过去成为流念。或许艾略特并未像我们想象的保守,而我们也不像自己想象的前进(in progress)。
V.
本雅明(Benjamin)谈到摄影,问题不在于摄影是不是艺术(photography as art),而在艺术是不是摄影(art as photography)。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现在的革命火药瞬息引爆,艺术的原创性──原创性永远指向时间向度的未来──便在遍地过去的残骸里出现。问题不在于摄影是否能与小说、诗、或绘画相捋,而是小说、绘画、或诗能否有摄影展现的革命性威力,那种流念过去轰出未来的能量。摄影的瞬间和书写历史的当下,都是现在。然而现在不是线性时间里的一点,平顺的作为过去和未来的中介,仅止于留念过去并迎向未来。现在的革命性在于这是时间静止的一点,「时间在此停顿,」过去便在此被流散解体,而未来则隐约其中。本雅明的历史天使所以是朝未来展翅高翔,却是面向过去满地的废墟,寓意并非完全暧昧不明。革命是要进步,进步则要往前,「进步之风从天堂吹来,」天使阖不起翅膀,往前飞,倒着往前飞,「面前有过去的残骸堆得天高。」现在?现在是脱轨的时光,是灾难(catastrophe),是革命性的灾难,流念过去脱轨过去,是悲伤的灾难。
VI.
里尔克的未来也是悲伤的。悲伤来自过去发生的经验,在现在这一点刺痛流泪,时间因此停顿,过去瞬息流散解体,未来则在悲伤中偷偷被引渡进来,陌生得令人不知所措,本雅明称之为「震惊」(shock),里尔克说的是情绪「张力」(tension)。未来的出现因此总带有暴力性质,灾难是暴力的,暴力令人悲伤,要产生进步的革命却需要暴力,看看遍地过去的尸骨残骸,历史天使很了解这点。是不可避免的暴力。
普鲁斯特追忆的种种最后形成思考的图像,思考永远是暴力的,是被迫思考(forced)。不是有心思考而为之,不是为了思考什么而去思考,是在不经意之中,在不知道要思考什么,在还没开始思考之前,就这样被经验撞上。因为是经验,所以无可避免;因为是被撞上的,所以是暴力。啜饮玛德兰饼的一刻,时间就此停顿,停顿在现在发生的灾难。马歇尔感觉强烈的震动,来自感官引起的震惊,一种情绪的强度,他苦苦思索欲抓住正在慢慢失去的某种东西、某种情绪、或某种感觉,这对他是个灾难,并且悲伤,因为他一切努力均属徒劳。这一刻不仅是悲伤的灾难,而且暴力,马歇尔并非欲求而得,而是毫无准备之下被玛德兰饼撞上,他一切由此开始的思索追忆,都是被迫的。然而贡布雷是他的过去,无可避免的过去。我们在现在能遇见什么?除了过去;能被什 强暴地撞上?除了过去。violent and ineluctable,德勒兹(Deleuze)从普鲁斯特的追忆看见了这样的思考向度。未来呢?未来就预示在脱轨的时光里。普鲁斯特的灾难和艾略特的灾难,炮口的方向一致,流念且轰击过去的后座力,就像本雅明的历史天使,使得他们倒着前进,灾难的火炮(cannon)轰出了未来的典律(canon)。
至于我们的炮……
VII.
现在地震。现在是地震。地震便是这种无可避免的暴力灾难。时间停顿,过去解体,未来──不再有未来的那种未来──隐约浮现。在这里,在这个地理位置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期待地震,以希望没有地震,以不希望有地震的方式在期待地震。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所有显在的符号和思考系统瞬间失效。震惊,情绪达至最大张力,并且悲伤,悲伤到恐惧的程度。我们不用符号思考,我们用身体,用所有感官系统,甚至不是思考,只是感受,像被强暴地感受。玛德兰饼和地震不过程度不同,本质无异。这是周身感官神经共感共鸣的状态,本雅明所谓的innervation。地震让我们用身体书写下和死亡擦面而过的经验,往后却无法用符号重新复述。这是存有的深渊,我们只能聆听。然而若能因地震流散、流失、流念掉我们过去的所有符号,新的符号新的未来将因此产生。海德格式(Heideggerian)的诗人其实是地震诗人,因为他们虽和我们一样都在瞬间被地震强暴,遭受地震的胁迫,却只有他们会被迫思考(forced to think),会倒着飞行,会看见其中强大的革命契机。未来通常以这种方式出现,不论可能或不可能的未来。
地震是艺术,是作为摄影的艺术,有着灾难般的决定性和革命性瞬间。地震甚至是后现代的,后现代的雄浑(the sublime)。除了透过地震,我们要如何去理解李欧塔(Lyotard)所谓后现代的雄浑美学?「表达那无法表达的」(to express the unexpressible)。雄浑不是美丽(the beautiful)。美丽宁静,雄浑暴力;没有致命的美丽,只有雄浑致命,地震般致命。地震做为艺术并非要把地震美学化,用美学遮掩其灾难和死亡的本质。说地震美丽(或仅是可怕)才是将其美(学)化(aestheticize),麻痹(anaestheticize)我们对其本质的感知。地震所以是艺术,是后现代的雄浑,正因为我们接受其灾难和死亡的本质,接受其灾难和死亡的革命性瞬间。地震是肉体的艺术,肉体的知识(bodily knowledge)。地震和肉体的亲密关系正如同性,地震逾越一切秩序和规范,乃巨型的性狂欢(orgy)宴飨,地震的高潮即性的高潮,性和死亡的亲密关系正如同地震。
现在地震,艺术地震,摄影地震,历史地震。所有这一切,围绕的乃是主体的地震。
VIII.
距离是关键。地震把生命带到离死亡这么近的地方,让消隐紧贴着显在,让「无」的存在和存在的「有」相拥使我们哭泣,瞬间使过去的死亡和未来的死亡都重新获得生命让我们震惊不已。现在是细而薄的,在破与不破断与不断之间,在几乎没有任何距离之下,时间就这样息止的一刻,临界的张力暴然汹涌。因此距离是关键。
但真正的关键是近距离,是没有距离,而非有距离。
摄影和绘画谁比较近?绘画比较远。离什么远?离人、离主体比较远,因为绘画包覆有「氛围」(aura)。摄影做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产物,本雅明如是阐明,所具有美学上的革命性在于驱除了氛围造成的迷思。氛围其实是环绕着距离感所罗织起的时空间之网,这种距离对于维系艺术品的独特性不可或缺。时间座标赋予了艺术品历史传统的定位,空间座标则让作品及作者的缘起有明确的群体环境。距离于焉成形,氛围应运而生,对艺术的祭仪崇拜才得以运作。摄影,或任何可以机械复制的艺术产物,泯除了这样的距离感,扫除了氛围的包覆,因为可以复制的,都不再有任何独特性可言。这是超越(transcendence)和遍在(immanance)的拉锯战。
超越独特,遍在随处可见。广义言之,对艺术的祭仪崇拜不过是宗教崇拜的变形,其中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因距离介入得以成立,一旦拉近其间距离,值得崇拜的神秘和独特性便难以维系。费尔巴哈(Feuerbach)曾经把这样的距离拉近过。谈到基督教本质,他说宗教乃人心的梦,然后完成了一则循环式的文字游戏──「任何主体的客体都不过是被客体化的主体本性而已」(The object of any subject is nothing else than the subject's own nature taken objectively.),神与人有何区别?距离拉到这么近,什么神秘性和超越性都没有了,只剩下遍在,剩下遍地都是的主体,和主体意识的投射。佛洛依德(Freud)谈到宗教这个「幻象的未来」时(不是「未来的幻象」,佛洛依德这么相信科学,未来最好不要再有幻象),把对神、对圣父的崇拜和拥抱,归因于童年无助感所引发的父亲情结(the father complex);神因此也不再是超越独特的,而是遍存于主体的(潜)意识里。虽然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体系仍带有的宗教余毒,稍晚的马克斯(Marx)明显地也不满费尔巴哈过度膨胀的主体意识(egoism),将主体建构回归到根本的物质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或许马克斯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遍在,比费尔巴哈的遍在还要遍在。所有这一切,都把距离愈拉愈近。主体正因为距离这些太近,以至于无法察觉,需要批判帮我们重新对焦,免得落入光学的把戏(以为远的很近,而近的太近到让人目盲)。唯物史和唯心史及历史主义的不同,便在距离主体的远近。
可以机械复制的摄影介入(艺术)历史的一刻,就像按下相机快门的一刻,形成了决定性瞬间。在这一刻,传统美学赖以维系的宗教崇拜氛围瞬间瓦解,瓦解在赤裸裸的复制生产过程里,瓦解在距离的拉近里。镁光灯一闪之后的短暂目盲,让主体重新看见的,不完全是得以另辟传统的可能──如艾略特级火炮(虽然这是额外附带的加值利益)──而是唯心氛围所赖以存在的唯物性。在这一刻,艺术的政治性暴然滋长,在重新决定过去之余,划出未来新的疆界承许,如同拍照留 流念的解 建构承许。不再是氛围远距操控并召唤主体进入艺术美学传统,而是主体贴近氛围复制生产过程并与之翩翩起舞,棱弧出新的舞步。身处地震暴风中心,主体在摄影的美学革命和唯物的历史革命两相遥望之间震惊、紧张、并揉杂有强大的快感,接近死亡的快感。复制给主体这 大的自由重新出入传统和历史,如此流动放荡的自由让一切秩序都站不稳当,摇摇欲坠,包括主体自身,历史和美学的地震让主体也不得不跟着地震。现在的革命性,摄影的革命性,革命历史,革命美学,首先要摇动出一个震央,让地震幅度环环增强。
笛卡尔(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什么都可以怀疑,所以我会思,才能存在;但「我」是不能怀疑的,否则一切的怀疑都不成怀疑,也无所谓思,无所谓存在。我便是震央,但震央不是台风眼,不是一切永动的定静之心,所以我是可以怀疑的,我的存在也可以否定,我必须地震,震得比什么都来得厉害。不会动不会震的我,不会有什么革命性,这样的我甚至只有主体(subject=subjectum+subjectus)的一半,而且是最差的那一半,所谓「臣服」的那一半(subjectus-subjection),就像臣服于氛围、传统、宗教、(唯心的)历史,而没有任何的主体性(subjectum-substance)。奴隶不会有什 所谓的主体性。宋塔克(Sontag)谈到摄影对主体的破坏性其实很笛卡尔;摄影扭曲现实,麻痹主体对现实的敏感度,无由来暴力地侵入主体的私有空间,这一切都必须先预设有所谓的主体存在,并且是可以接受的存在,这是笛卡尔不能怀疑的我,不会震动的定静中心,这是只有留念没有流念的现在。革命不会从这里开始。本雅明的历史天使并非好整以暇地往前散步行经美丽明亮的过去,而是倒着往前飞翔,面前有过去的破瓦残片堆得天高,其中埋着的,并非没有破碎肢解的主体残驱。革命永远不美丽,也不丑陋,只是雄浑。
IX.
唯物比唯心近,潜意识则比意识近。主体都和前者距离近到感觉不到,和后者则距离远到以为很近。佛洛依德于此并非完全没有意义,费尔巴哈谈到宗教和梦,其中多少有思想上的期待。本雅明从佛洛依德论及「光学潜意识」(the optical unconscious)也非偶然。这是什么样的潜意识?要说可以机械复制的摄影,能表现出前此看不见的光学潜意识,这其实听得也是糊涂。是看见以前看不见的物的部份吗?麦布里基(Eadweard Muybridge)身处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用摄影解决了当时一大争论,「赛马时马是否有四足同时离地的一刻?」即使看见了前此看不见的部份,这是否即本雅明的光学潜意识?至少麦布里基的证明并未带有太大的革命意义,倒是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平添一段佳话,让下注有这样一刻的赌客赢钱,他者皆墨。透过光学潜意识看到的,似乎不太像是物的潜意识,较像是距离观看主体很近的那部份意识。其中的革命性或许在于主体因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自己(的那部份),而让自己地震,革了自己的命。革命要先从自己做起。
属于主体的那部份为什么却在客(物)体上看见?被客体化的主体?这里颇有费尔巴哈的味道,或许也不完全不对,至少佛洛依德谈的父亲情结颇近于此。然而这更是主体失落的物(the lost object),很早就失落的物,追不回的物,是填不满也永远无法实践 现的物(因为太早失落所以不太记得失落什么,只知道有失落),但这物却成为离主体最远却也最近的物。最远,因为流落在外;最近,因为主体乃因此物的失落才得以建构出现。马克斯的唯物史离主体很近,主体感觉不到;这失落之物则离主体更近,主体也从未意识到,直到光学潜意识将其重行带出。革命性?主体的未来,如果可能有未来的话,未来当然是前进、进步,那这样的未来端赖主体看到譬如相片,被相片(的光学潜意识)回看,被自己的失落之物回看之后,所产生的地震和灾难。所以里尔克的未来都是以这样的悲伤心情来到,看到自己失落的物,因如此陌生的灾难感到悲伤,又因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到震惊。革命性也在于普鲁斯特的追忆暴力和艾略特替传统的重新洗牌,因为主体的未来,如果还有未来的话,不在未来,而在主体自身的过去,是过去失落之物,更是过去那物不见的失落感,因着光学潜意识被重新唤回,原来以为的过去,原来以为所谓的我这个主体,瞬间被流散,被流念掉,未来就这样倒着来到,看着眼前主体的破片飞舞堆迭。这是摄影的决定性瞬间──距离拉近,光学潜意识凝视主体,破碎与瓦解,过去与未来,现在拉紧了历史时间的弦,静静地点火引爆。
因此光学潜意识不全是剔除氛围之后的产物,也不全是剔除氛围的工具,倒也是形成氛围的元素。所以本雅明的氛围会如此暧昧不明,因为到了他手里,氛围就像魔术师变出的戏法,虽然虚假却又有如此魅力。「感觉到我们观看的物所带有的氛围,即是赋予这物回看我们的能力。」本雅明谈到摄影,甚至电影,令我们不得不怀疑他也不自觉地被其回看的眼神牢牢抓住,难以逃脱,似乎在祓除氛围的魅力同时(dis-enchantment),他又赋予复制艺术新的氛围魅力(re-enchantment),也难怪阿多诺(Adorno)对他这点颇有微词。但这是可以谅解并理解的。他说氛围就像物恋(fetish),其实已碰触到氛围的革命性格,并不弱于去除唯心氛围之后的唯物种种。因为唯心的鬼魅并不那么容易驱散,非仅唯物的实体便能取代。唯物的实体固然离主体很近,唯心的魅影也是挥之不去,鬼魅的空虚离主体更近,更有召唤魅力,其中建构与解构的潜能更加强大。佛洛依德或许比本雅明细心一些,并未忘记物恋不仅是遮掩,不仅是造成距离的假象,也同时是彰显,以遮掩的方式彰显假象背后的空虚魅影。氛围的魅力来自其中也有的光学潜意识,因为身为物恋的氛围正是欲盖弥彰,紧紧抓住主体已失去却又亟欲寻回的那部份。所以氛围不会如本雅明所期许,会在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消失,而会偷渡、引渡进来,以另一种方式与唯物革命相结合,美学的主体内爆呼应主体的(唯物)历史外爆,主体便在双重地震的挤压之下粉身碎骨。未来的新主体,革命后未来新的历史,重新洗牌后新的美学传统,都将在这一片被流念的过去和主体的废墟中再生。
或许巴特(Barthes)和本雅明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近,「刺点」(punctum)便足以让主体在氛围的光学潜意识的牵引之下,造成强度极高的地震灾难。透过摄影中介,主体遇上了主体的真实(tuch ,就像德勒兹所说,既暴力又无可避免,其中产生的「摄影狂欢」(the photographic ecstasy)掺揉有疯颠与狂喜,是能粉碎主体的终极经验。这是戴奥尼索式(Dionysian)的狂欢,震颤于疯狂的解体,欢快于革命的未来;颇具巴特风格的雄浑主体革命,抒情而狂暴。巴特其实和现象学的距离或许并不如此亲密,离佛洛依德─拉康(the Freudian-Lacanian)的精神分析却不像他自己轻描淡写的那样疏远。
「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的主体。
「我思于我不在之处,故我在我无法思之所。」拉康精神分析之下的主体。
巴特的另一个点──studium,是属于那个「思」的领域。而「刺点」,是「无法思」的。
X.
「进步之风从天堂吹来。」唯物历史和摄影美学把可以解构和建构主体的内外种种拉到这 近的距离,最后革命的前进动力却要倚赖天堂吹来的风,宗教氛围的魅影似乎又重新袭来。或许费尔巴哈、佛洛依德、甚至马克斯驱逐魅影留下的那个空洞并不会就此消失,架空不代表填满,只是暂不处理,往后仍会成为问题,仍要想办法处理。这也许是显在的唯物本体学(ontology)和其欲驱散的魅影学(hauntology),两者之间所带有彼此暗含指涉的暧昧关系。本雅明多少从这个遗留下的空洞着手,赋予历史革命既遍在又带有超越性的本质。「我们被赋予微弱的弥赛亚力量,过去都有权向我们呼唤这个力量。这个呼唤不能随便处理。历史唯物论者深知此点。」过去不是向未来那个宗教上真的弥赛亚呼唤,是向身处现在的我们呼唤,这或许便是「微弱的弥赛亚力量」。强大的弥赛亚力量来自宗教氛围的承许,那个弥赛亚站在未来,不是现在;那个弥赛亚已经规范好了所有的历史流程,所以力量强大,大到所有革命的可能全部窒息。强大的弥赛亚力量乃是目的论(teleological)的历史,未来预定好的目的(telos)决定了现在及过去,以这种方式回应过去对我们的呼唤,既廉价又方便。微弱的弥赛亚力量根植现在,是现在「时间停顿的一点,」严肃地处理过去对我们的呼唤,在流念重组过去当中发展革命性的未来。若是强大的弥赛亚力量,天堂吹来的进步之风会让历史天使面向未来往前飞翔,过去不屑一顾,或者过去再顾也无甚不同。因为是微弱的弥赛亚力量,所以那来自天堂的风会让历史天使倒着往前飞,目光凝视过去,看着过去的废墟残瓦,因着现在的炮火射穿过去轰入未来。德希达(Derrida)说这是「没有弥赛亚的弥赛亚心境(the messianic without messianism)。」没有(预设)目的的历史前进,就像没有欲望客体的主体欲望流动,历史和主体革命的可能既遍在又超越。
XI.
现在必须要脱轨,才能让过去陌生,给未来进驻。唯物历史其实是历史美学,革命的摄影美学,是摄影的现在革命。拍照和(历史)写作这一刻,把握的不是留念过去,不是根据未来留念的过去;而是流念过去,让流念的过去震荡出未来。那兼及的「种种」呢?种种都在地震主体。至于追忆往事……
后来看见洗出来的相片,自拍里的我笑的好灿然。
虽然他不认识我,我知道会喜欢他的。
参考资料
Balibar, Etienne. "Subjection and Subjectivation." Supposing the Subject. Ed. Joan Copjec. London: Verso, 1994.
Barthes, Roland.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Trans.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1.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iton."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 "A Small History of Photography." One Way Street and Other Writings. Trans. Edmund Jephcott and Kingsley Shorter. London: Verso, 1985.
---.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Bronner, Stephen Eric. Of Critical Theory and Its Theorists. Oxford: Blackwell, 1994.
Callinicos, Alex. "Messianic Ruminations." Radical Philosophy 75 (1996): 37-42.
Deleuze, Gilles. "Signs and Thought." Marcel Proust.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
Eliot, T. S.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Norton, 1986.
Feuerbach, Lugwig.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Trans. Marian Evans. London: Trubner & Co., 1881.
Freud, Sigmund.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Standard Edition 21. London: Hogarth Press, 1961.
Hansen, Miriam. "Of Mice and Ducks: Benjamin and Adorno on Disney."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92.1 (1993): 27-61.
Lacan, Jacques.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Norton, 1981.
Lyotard, Jean-Francois.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Postmodernism?"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Manchester: Manchester UP, 1984.
Muybridge, Eadweard. Internet Website.
Proust, Marcel. Rememberance of Things Past. Trans. C. K. Moncrieff and Terence Klimartin. New York: Penguin, 1981.
Rilke, Rainer Maria. Letters to A Young Poet. Trans. Stephen Mitchell.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4.
Taussig, Michael.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Sontag, Susan.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89.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800篇内容 · 25.2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251篇内容 · 61.3万次浏览
- 分享你夏天珍藏的一抹绿150篇内容 · 4.7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430篇内容 · 24.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07.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072篇内容 · 448.3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12篇内容 · 121.0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70.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