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为的都是鸡蛋可以改良生活以及换一点闲钱。因此,鸡母普遍比鸡公受主妇欢迎,只有到吃肉的时候,鸡公的身价可以高一些。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乡下人是不关心的。这里倒是可以先从鸡蛋说起,然后再说养鸡。
双黄蛋尽管不常见,也总是都见过的。更少见的有软壳蛋,也就是鸡蛋外面没有硬壳,只有一层软软的薄膜。我们觉得这样的鸡蛋大概是鸡母缺钙的表现,而且鸡蛋还没有长成就生出来,对鸡母来说跟拉屎是一样的感觉,因此会在路上捡到,而未必是在窝里生出。顺便说到鸡蛋这层薄膜,小时候吃鸡蛋从来不舍得将这层膜也剥掉,因此剥鸡蛋变成了很细致很费事的活,很久以后我才理解为什么有人剥鸡蛋可以那么快,差别只在这层膜而已。
鸡蛋孵出小鸡,我们唤作“抱儿”。鸡母在抱儿,就是鸡母正在孵小鸡的意思。如果鸡蛋坏了,就是寡鸡蛋,我们没有如江浙等地食用毛鸡蛋的风俗,孵坏的鸡蛋都是扔掉。抱儿需要恒温,我曾见过邻居家鸡母抱儿期间死了,邻居便将抱了一半的鸡蛋装在抽屉里用热水恒温,最终居然也孵出小鸡来,大家都因此高兴得很。但是,小鸡破壳而出之后都还要去鸡母身上梳毛,即用喙啄鸡母羽毛根部,大概是鸡母身上有维持初生小鸡生命必须的营养成分。小鸡如果不梳毛,也是长不大长不好的。所以,尽管热水也可以抱儿,抱出来也是大未必佳。
小鸡的可爱在于它毛球一样的形状,然而这外形保持不过两三个星期,就会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从毛球变成大鸡的缩小版。我一向觉得造物很神奇,这种瞬间变身便是神奇的事情之一。我最喜欢的也是毛球一样的小鸡,有时候会拿在手里把玩,但是也不能玩得太久,因为据信如果家禽身上沾染太多人气,是会生病乃至死掉的。这大概是鸟类习性中烈性的一种遗留,也代表了人类因为进化与自然界本身生出的隔膜。
诗经里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归家的鸡要在墙上的小木棍上蹲着。确实很多都是如此,但也并不全然。鸡圈笼子可能离地一米左右,主要是为了通风、排便,但也有直接建在地面的;也是听说过有鸡公喜欢蹲在墙上、磨盘上之类,但更通常的情况没那么个性,老实进圈待着的多。大概几千年里,鸡随着人类,习性也有所变化。
能感觉到几千年来鸡的变化的,大概还有一点就是唤鸡的声音。曾在龙文鞭影读到,南北朝时有一位极爱养鸡的君子,似乎因为姓周,后来他的后人唤鸡就叫“喌喌”,而且也有不少古代诗文里说到,用喌喌声唤鸡。这声音的来历也许原本已经不可考,至于是否有生物学上的原因(除了巴甫洛夫的理论之外),我们更加不得而知:是不是这个音调最能引起鸡的兴趣?不过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唤鸡的声音更接近“捉捉”,注意要读成阴平;这跟“喌喌”是不大一样的,究竟是古今读音的变化还是鸡的习性的变化,可能也是很难确证的一件事情。顺便提及,所有音如“捉”的汉字,不论声调,在我们方言中一律读作阳平,而唯有这个唤鸡的字,不晓得本字为何,却是读作阴平。
主妇唤鸡则能群鸡毕至,这一景象数千年不变。但我未曾读到,是否古今都有喊“跩”(阴平)的用来抓鸡的技巧。“跩”(阴平)这个字也是不晓得本字为何,在方言里跟普通话的“蹲”严格相等。我们的鸡母,养熟了之后,都能在听到主妇一声“跩跩”,就蹲好马步,同时两翅上扬,供人提拔。主妇因此只需单手从前面一抓两翅根部,就将鸡母提在手里,随后或者放进鸡圈,或者是用来摸鸡屁股下是否有蛋然后再放生。我一直觉得傍晚时候这样的一幕很是动人,鸡母与主妇之间,或者是与被委派了抓鸡的小孩之间,是有怎样的默契与信任。
当然,多数时候鸡母并不需要抓就会自觉上笼,只需在傍晚天色将暗的时候,将鸡圈打开,鸡母鸡公都会自动进笼,不需号令。傍晚因为还有天光,农家基本上都不会点灯;但天光也不如白天,因此如果看书写字又对视力不好。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说法:鸡母上笼的时候不要看书,要不然会看成“鸡母眼”。鸡母眼应该也是一种近视,但乡下读书人少,那时候不兴“近视眼”这样的说法,于是因地制宜有了“鸡母眼”这样的词,不晓得乡亲们有没有为这样的智慧申请专利。在我看来,这个词应该是较为晚近才有的,而这些年应该也已经很少被用到,它的生命力可能只有几十年,大概也承载了乡下读书人从无到有又从少到多的变迁史。
其实以上所写的都是废话,零打碎敲这么一篇文字本来无甚价值。之所以想要写这么一篇,是因为在《万物有灵且美》里读到这样一句(也是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
“疾病之所以会带给动物(甚或人类)死亡,往往是因为其痛苦与恐惧已经先吞蚀了患者的生存意志。因此,只需你能除却它的痛苦或恐惧,奇迹时常会发生。”
尽管并非有直接关系,这句话让我想起乡下给小动物看病的一种土方。乡下没有什么很正规的兽医,都靠父子相传;而所用的方法与药材,也都是来自于尘土且归于尘土。我曾经也琢磨写一写乡里的兽医之类的行当,但毕竟了解太少无从下笔。而今想起的,是一件小事。
小鸡摔伤、中毒较为严重的话,则可能会濒死,眼看着捯不过来气。这时候,有经验的农人会将小鸡放在地上——一定要是泥土的地面——然后用铜盆铝盆什么的盖起来,就这样放一段时间;如果特别严重,则用勺子在翻覆的盆底猛击。过一段时间,小鸡也许就原地复活,尽管虚弱一些,但也能走动进食,于是逐渐复原了。别的小动物出现类似症状,也可照此办理。我亲眼见过的只是这样处理小鸡,别的则是听说过。这里面究竟蕴含了怎样的科学,大概农人都说不清;只是,翻过来扣住的盆子,大概给小鸡营造了一个与外界无涉的环境,它可以不受干扰地自行复原;至于说放在地面,我们叫做“扯一点地气”,大概又与五行有些关系,这个就更加难以说清原理,还是继续觉得造物神奇更好。
是之谓接地气。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乡下人是不关心的。这里倒是可以先从鸡蛋说起,然后再说养鸡。
双黄蛋尽管不常见,也总是都见过的。更少见的有软壳蛋,也就是鸡蛋外面没有硬壳,只有一层软软的薄膜。我们觉得这样的鸡蛋大概是鸡母缺钙的表现,而且鸡蛋还没有长成就生出来,对鸡母来说跟拉屎是一样的感觉,因此会在路上捡到,而未必是在窝里生出。顺便说到鸡蛋这层薄膜,小时候吃鸡蛋从来不舍得将这层膜也剥掉,因此剥鸡蛋变成了很细致很费事的活,很久以后我才理解为什么有人剥鸡蛋可以那么快,差别只在这层膜而已。
鸡蛋孵出小鸡,我们唤作“抱儿”。鸡母在抱儿,就是鸡母正在孵小鸡的意思。如果鸡蛋坏了,就是寡鸡蛋,我们没有如江浙等地食用毛鸡蛋的风俗,孵坏的鸡蛋都是扔掉。抱儿需要恒温,我曾见过邻居家鸡母抱儿期间死了,邻居便将抱了一半的鸡蛋装在抽屉里用热水恒温,最终居然也孵出小鸡来,大家都因此高兴得很。但是,小鸡破壳而出之后都还要去鸡母身上梳毛,即用喙啄鸡母羽毛根部,大概是鸡母身上有维持初生小鸡生命必须的营养成分。小鸡如果不梳毛,也是长不大长不好的。所以,尽管热水也可以抱儿,抱出来也是大未必佳。
小鸡的可爱在于它毛球一样的形状,然而这外形保持不过两三个星期,就会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从毛球变成大鸡的缩小版。我一向觉得造物很神奇,这种瞬间变身便是神奇的事情之一。我最喜欢的也是毛球一样的小鸡,有时候会拿在手里把玩,但是也不能玩得太久,因为据信如果家禽身上沾染太多人气,是会生病乃至死掉的。这大概是鸟类习性中烈性的一种遗留,也代表了人类因为进化与自然界本身生出的隔膜。
诗经里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归家的鸡要在墙上的小木棍上蹲着。确实很多都是如此,但也并不全然。鸡圈笼子可能离地一米左右,主要是为了通风、排便,但也有直接建在地面的;也是听说过有鸡公喜欢蹲在墙上、磨盘上之类,但更通常的情况没那么个性,老实进圈待着的多。大概几千年里,鸡随着人类,习性也有所变化。
能感觉到几千年来鸡的变化的,大概还有一点就是唤鸡的声音。曾在龙文鞭影读到,南北朝时有一位极爱养鸡的君子,似乎因为姓周,后来他的后人唤鸡就叫“喌喌”,而且也有不少古代诗文里说到,用喌喌声唤鸡。这声音的来历也许原本已经不可考,至于是否有生物学上的原因(除了巴甫洛夫的理论之外),我们更加不得而知:是不是这个音调最能引起鸡的兴趣?不过我这里想说的是,我们唤鸡的声音更接近“捉捉”,注意要读成阴平;这跟“喌喌”是不大一样的,究竟是古今读音的变化还是鸡的习性的变化,可能也是很难确证的一件事情。顺便提及,所有音如“捉”的汉字,不论声调,在我们方言中一律读作阳平,而唯有这个唤鸡的字,不晓得本字为何,却是读作阴平。
主妇唤鸡则能群鸡毕至,这一景象数千年不变。但我未曾读到,是否古今都有喊“跩”(阴平)的用来抓鸡的技巧。“跩”(阴平)这个字也是不晓得本字为何,在方言里跟普通话的“蹲”严格相等。我们的鸡母,养熟了之后,都能在听到主妇一声“跩跩”,就蹲好马步,同时两翅上扬,供人提拔。主妇因此只需单手从前面一抓两翅根部,就将鸡母提在手里,随后或者放进鸡圈,或者是用来摸鸡屁股下是否有蛋然后再放生。我一直觉得傍晚时候这样的一幕很是动人,鸡母与主妇之间,或者是与被委派了抓鸡的小孩之间,是有怎样的默契与信任。
当然,多数时候鸡母并不需要抓就会自觉上笼,只需在傍晚天色将暗的时候,将鸡圈打开,鸡母鸡公都会自动进笼,不需号令。傍晚因为还有天光,农家基本上都不会点灯;但天光也不如白天,因此如果看书写字又对视力不好。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说法:鸡母上笼的时候不要看书,要不然会看成“鸡母眼”。鸡母眼应该也是一种近视,但乡下读书人少,那时候不兴“近视眼”这样的说法,于是因地制宜有了“鸡母眼”这样的词,不晓得乡亲们有没有为这样的智慧申请专利。在我看来,这个词应该是较为晚近才有的,而这些年应该也已经很少被用到,它的生命力可能只有几十年,大概也承载了乡下读书人从无到有又从少到多的变迁史。
其实以上所写的都是废话,零打碎敲这么一篇文字本来无甚价值。之所以想要写这么一篇,是因为在《万物有灵且美》里读到这样一句(也是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
“疾病之所以会带给动物(甚或人类)死亡,往往是因为其痛苦与恐惧已经先吞蚀了患者的生存意志。因此,只需你能除却它的痛苦或恐惧,奇迹时常会发生。”
尽管并非有直接关系,这句话让我想起乡下给小动物看病的一种土方。乡下没有什么很正规的兽医,都靠父子相传;而所用的方法与药材,也都是来自于尘土且归于尘土。我曾经也琢磨写一写乡里的兽医之类的行当,但毕竟了解太少无从下笔。而今想起的,是一件小事。
小鸡摔伤、中毒较为严重的话,则可能会濒死,眼看着捯不过来气。这时候,有经验的农人会将小鸡放在地上——一定要是泥土的地面——然后用铜盆铝盆什么的盖起来,就这样放一段时间;如果特别严重,则用勺子在翻覆的盆底猛击。过一段时间,小鸡也许就原地复活,尽管虚弱一些,但也能走动进食,于是逐渐复原了。别的小动物出现类似症状,也可照此办理。我亲眼见过的只是这样处理小鸡,别的则是听说过。这里面究竟蕴含了怎样的科学,大概农人都说不清;只是,翻过来扣住的盆子,大概给小鸡营造了一个与外界无涉的环境,它可以不受干扰地自行复原;至于说放在地面,我们叫做“扯一点地气”,大概又与五行有些关系,这个就更加难以说清原理,还是继续觉得造物神奇更好。
是之谓接地气。
舍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回乡偶书(四):独在故乡为异客 (7人喜欢)
- 2024回乡偶书(三):“童年的消逝” (8人喜欢)
- 2024回乡偶书(二):“孔夫子搬家” (7人喜欢)
- 2024回乡偶书(一):“血汗工厂”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
摸摸头ノ
啊!猫挠死这是肿么回事,偶然发一篇居然这么多人看!我在这儿贴的几篇从来都没有两位数的浏览的!!!
我推荐了呗╮( ̄▽ ̄")╭
好吧呀。。。猫挠死你是一员福将。。。嗯
“天生福将猫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