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钱穆吕思勉的比较
严耕望曾曰近代史学四大家乃是陈寅恪,钱穆,吕思勉,陈垣。除了最后一家没有拜读过,其他在平时林林总总都阅读了一点了。三者之著作一见有使人五体拜倒之感觉。推断其三人不仅天资卓著,记忆力超群,而且理解力惊人,并均喜孜孜钻研而不喜应酬,因其著作皆非灵感突发奋笔所能得,需穷阅史籍数千乃至万卷才能也。故并阅三家传记,做一比较,希有所得。
1 家世,父母
钱家居无锡,为七方桥钱家,与钱博基,钱钟书为同族不同支。到钱穆代,虽不复有豪富之产,然钱父为乡绅,一族之长,一乡之望。
陈祖父宝箴为晚清重臣,曾任湖南巡抚。而父三立散原老人为地方诗风之领袖,故家学算是三者中最好的。
吕思勉父亲为教师,母亲是名士的女儿,能书能文。算是小门小户。
2 蒙学,积累
钱穆小时有国学积累,9岁到18岁在新式学堂读书,既有根底深厚的老师,也有具新气息的学人,获益匪浅。之后一直担任教师角色,从小学教师成为中学教师,钱10年半的乡教,其实是10年半的苦读,既无名师指点,也少学友切磋,一路摸黑前进。所积累往往在各个学校,乡县的图书馆,时教师中又往往有出类拔萃,可以交流者,比如无锡三师的钱博基等等,加之教师事务清闲,往往有更多时间可以读书。由顾颉刚引荐为燕京大学讲师,使得踏上全国舞台,后又在北京大学任教。共党执政后有去香港创办新亚学院。之后又去台。
陈家祖父父亲都赞同变法,所以接受的新思想比较多。散原不要儿子应科举考试,而要他们受西式教育,接受西洋知识,除家塾外,另教数学,音乐,绘画等。但是陈家子弟的旧学根基也很好。陈十三岁得以和兄衡恪去日本留学,辗转到巴黎大学,柏林大学,哈佛大学等等,故习得多门外语,此为陈氏后有惊人博学之根本。每到一地,陈并未猎取任何学位,只潜心学习,故杨步伟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玩的乱的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寅恪是宁国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到37岁回国,之后任教清华十年,为研究之高峰期。之后流落岭南。
吕思勉六岁开始念书,12岁后是父亲教授,大约是想让儿子博取功名的。16岁得了秀才。喜欢读书报,收集民谣,往往将所读标注清晰,渐成厚本。旧学功底十分深厚,二十四史通读三遍。吕为人低调内向,并不如钱口才好,也没有陈世家的底子,而且并没有去全国文化中枢的北平,只在光华任教,所以并不如钱陈有名。《蠹鱼自讼》自述:“读书读的太多了,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就很怕和人家交往了,这实在是自己的畸形发展,倒总觉得和人家交往,浅而无味,俗不可耐。于是把仅有的外向性都磨尽,变成极端的内向性了。”
3 流派,态度
纵观陈寅恪一生,对西学不排斥也不崇拜,只是作为学问来研究,在陈的思想里没有中西文化的冲突。当时处于五四时期,颇有偏激的全盘西化之观点。陈为纯粹的学者,并不在五四那样冒进的年代随流,他的思想温和稳健,坚持中西的综合和创造,不喜当时对本国文化无信心,事事迁就西洋的态度,很是难得。这在共党执政之时亦有体现。
钱穆出身乡绅家庭,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温情和敬意”,坚决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激进主张,而且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时,始终不承认农村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抗的事实。钱穆的史学理论体系大体形成在20世纪30年代末,以1940年《国史大纲》的完成为标志。自《国史大纲》完成后,形成和科学派,唯物史观不同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派,由历史研究转为文化研究,发扬中国文化成为其一生的学问宗主和志业所在。
吕思勉初时向往大同,钦佩康梁,大约17岁时,又信服法家。22岁后开始教书,以后一直如此。47岁时开始服膺马列主义。
4 文风,所长
陈寅恪的史学比较注重考据,而他有的是这方面的优势,因早年留学国外数十年,精通法德日英,藏蒙金西夏等等诸国文字,故所引的资料往往是别的史家不能引的,往往只能望之兴叹。因为长久游学,陈寅恪对于西方的治史方法很有研究,注重考据,所以往往在一点上下功夫,所得往往石破惊天。治学精而新。所长为佛教史,魏晋隋唐史。
钱穆的书常常娓娓道来,以观点新颖,比喻生动贴切。但由于生长和游学的关系,钱穆对于旧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感觉不能突破古代的观点。他能将一个很泛滥的问题讲的通彻明了,但是又有自己的见解,能讲出新意。比如讲中西历史静动特色的比较,“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化,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此等比喻非博学和善思两者兼备之人而不能得。所长为春秋秦汉史。
吕思勉的书往往体系全备,因他曾将二十四史读过三遍,所以不仅能写通史,断代史,也能将政治,交通,文化等等单列成书,令人惊叹。治学全而广,读他的书,就像在汪洋大海里畅游,心想他如何能喝的下这许多水。似乎均为所长。
5 子女
陈生女三人,长女流求,习医;次女小彭,习生物;三女美延,习化学。
侄钱伟长,习物理。
女吕翼仁为教师?
6 交集
吕思勉曾为钱穆师。而陈寅恪和钱穆则为多年同事。
1 家世,父母
钱家居无锡,为七方桥钱家,与钱博基,钱钟书为同族不同支。到钱穆代,虽不复有豪富之产,然钱父为乡绅,一族之长,一乡之望。
陈祖父宝箴为晚清重臣,曾任湖南巡抚。而父三立散原老人为地方诗风之领袖,故家学算是三者中最好的。
吕思勉父亲为教师,母亲是名士的女儿,能书能文。算是小门小户。
2 蒙学,积累
钱穆小时有国学积累,9岁到18岁在新式学堂读书,既有根底深厚的老师,也有具新气息的学人,获益匪浅。之后一直担任教师角色,从小学教师成为中学教师,钱10年半的乡教,其实是10年半的苦读,既无名师指点,也少学友切磋,一路摸黑前进。所积累往往在各个学校,乡县的图书馆,时教师中又往往有出类拔萃,可以交流者,比如无锡三师的钱博基等等,加之教师事务清闲,往往有更多时间可以读书。由顾颉刚引荐为燕京大学讲师,使得踏上全国舞台,后又在北京大学任教。共党执政后有去香港创办新亚学院。之后又去台。
陈家祖父父亲都赞同变法,所以接受的新思想比较多。散原不要儿子应科举考试,而要他们受西式教育,接受西洋知识,除家塾外,另教数学,音乐,绘画等。但是陈家子弟的旧学根基也很好。陈十三岁得以和兄衡恪去日本留学,辗转到巴黎大学,柏林大学,哈佛大学等等,故习得多门外语,此为陈氏后有惊人博学之根本。每到一地,陈并未猎取任何学位,只潜心学习,故杨步伟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玩的乱的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寅恪是宁国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到37岁回国,之后任教清华十年,为研究之高峰期。之后流落岭南。
吕思勉六岁开始念书,12岁后是父亲教授,大约是想让儿子博取功名的。16岁得了秀才。喜欢读书报,收集民谣,往往将所读标注清晰,渐成厚本。旧学功底十分深厚,二十四史通读三遍。吕为人低调内向,并不如钱口才好,也没有陈世家的底子,而且并没有去全国文化中枢的北平,只在光华任教,所以并不如钱陈有名。《蠹鱼自讼》自述:“读书读的太多了,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就很怕和人家交往了,这实在是自己的畸形发展,倒总觉得和人家交往,浅而无味,俗不可耐。于是把仅有的外向性都磨尽,变成极端的内向性了。”
3 流派,态度
纵观陈寅恪一生,对西学不排斥也不崇拜,只是作为学问来研究,在陈的思想里没有中西文化的冲突。当时处于五四时期,颇有偏激的全盘西化之观点。陈为纯粹的学者,并不在五四那样冒进的年代随流,他的思想温和稳健,坚持中西的综合和创造,不喜当时对本国文化无信心,事事迁就西洋的态度,很是难得。这在共党执政之时亦有体现。
钱穆出身乡绅家庭,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温情和敬意”,坚决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激进主张,而且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时,始终不承认农村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抗的事实。钱穆的史学理论体系大体形成在20世纪30年代末,以1940年《国史大纲》的完成为标志。自《国史大纲》完成后,形成和科学派,唯物史观不同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派,由历史研究转为文化研究,发扬中国文化成为其一生的学问宗主和志业所在。
吕思勉初时向往大同,钦佩康梁,大约17岁时,又信服法家。22岁后开始教书,以后一直如此。47岁时开始服膺马列主义。
4 文风,所长
陈寅恪的史学比较注重考据,而他有的是这方面的优势,因早年留学国外数十年,精通法德日英,藏蒙金西夏等等诸国文字,故所引的资料往往是别的史家不能引的,往往只能望之兴叹。因为长久游学,陈寅恪对于西方的治史方法很有研究,注重考据,所以往往在一点上下功夫,所得往往石破惊天。治学精而新。所长为佛教史,魏晋隋唐史。
钱穆的书常常娓娓道来,以观点新颖,比喻生动贴切。但由于生长和游学的关系,钱穆对于旧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感觉不能突破古代的观点。他能将一个很泛滥的问题讲的通彻明了,但是又有自己的见解,能讲出新意。比如讲中西历史静动特色的比较,“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化,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此等比喻非博学和善思两者兼备之人而不能得。所长为春秋秦汉史。
吕思勉的书往往体系全备,因他曾将二十四史读过三遍,所以不仅能写通史,断代史,也能将政治,交通,文化等等单列成书,令人惊叹。治学全而广,读他的书,就像在汪洋大海里畅游,心想他如何能喝的下这许多水。似乎均为所长。
5 子女
陈生女三人,长女流求,习医;次女小彭,习生物;三女美延,习化学。
侄钱伟长,习物理。
女吕翼仁为教师?
6 交集
吕思勉曾为钱穆师。而陈寅恪和钱穆则为多年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