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建筑理论家对“日本风”问题的回答
所谓日本趣味,是基于日本建筑师对于日本的意识而言的,是战前日本对于自己国家有着自豪才产生的东西。虽然现在的建筑也被外国人说有日本的特点,但是日本人自己没有这样的意识,也从不这样说。自从1970年代后,日本的建筑创作就转变为了更为注重个人风格和手法的方向,消解了国家性的成分。所以尽管像伊东和矶崎在被问到的时候会提到这样的话题,但日本建筑师间大家不会有意识地将这种特性作为日本性。也就不存在成为新的日本趣味的问题。
感谢iZUN替我问了这个问题:)
感谢iZUN替我问了这个问题:)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暑期档电影repo326篇内容 · 5.7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61.9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76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89篇内容 · 12.9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29篇内容 · 2.7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67篇内容 · 35.9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15篇内容 · 56.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05.8万次浏览
似乎是正解
希望也是中国建筑师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如今就如当年丹下健三折桂一样。之后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战后的整体大环境比国内现在要好,除了一批建筑师对城市和建筑做很积极的思考之外,政府和民众都是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的,几位建筑师走得派系想的问题虽然不同,但确实是为后来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是问的谁?我听马场章造也这么说过。
仓方俊辅,其实藤冈洋保也这么说过
哦。
“更为注重个人,消解了国家性的成分” ——附Emily Bronte湿一首赞之:
"Often rebuked, yet always back returning To those first feelings that were born with me, I'll walk, but not in old heroic traces, And not in paths of high morality, I'll walk where my own nature would be leading: The earth that wakes one human heart to feeling Can centre both the worlds of heaven and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