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下的青春变成传说
这两年才有一些功名的黄伟文。。说得太过了吧。。我算不上听港乐长大的熟悉他都有六七年。。不过整体不失为一篇有思考的好文。
青春过了季,就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你想要传说,我便给你传说。黄伟文自己说,想做一个让听众从头唱到尾的演唱会,他的确做到,而且超额完成任务。几乎每一个久不露面的歌手,观众都纷纷感动,拍手,转播,呼唤他们复出。而究竟,又是谁抛弃了这些歌手呢?
文/Sean
用几句话勾勒一段青春,在黄伟文笔下是常常发生。不一定是每一个人的青春,但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前期的人应该不会陌生。这种勾勒从香港蔓延到内地,是港乐在最后迷离的年代中的涟漪。创作人专属的作品会,黄伟文不是第一位,不过黄伟文要开作品会,最击中的就是前文所说的那么一代人,与其说这些歌手在红馆唱情歌,不如说是这些听众入场温习当年他们的情书。因此要将其命名为“作品会”,倒不如叫做“出道纪念”。
在90年代广东歌发展到顶峰时,黄伟文开始写歌词,早期无论是为软硬天师还是卢巧音,又或黄秋生所写的歌词,都剑走偏锋,极具巧思,写到兴起又偶有毒舌,让人听起歌来好不快活。他将写歌词比喻作开宝盒,认为广东歌词的宝盒都被开得七七八八,所以在构思和取材上极下功夫,也获评为林振强之后最天马行空的填词人。但黄伟文倾力写词的那些年,其才华并没有得到大众重视,反而是他开始涉猎潮服时尚之后,昔日播下的种子才开始发芽,和歌手们的互动反而成了民众的兴奋点。
不是吗?一首首冠军歌,代表作,最终大多数是由得令歌手来演绎。纵观曲目安排,虽然李蕙敏,李彩桦,卢巧音这些演唱过黄伟文关键作品的人出现,但他们并不是这场演出的重点。重点是,这些有集体回忆的歌手们出现,并带领全场合唱,表现作品被圆梦的氛围盖过,wyman带你上红馆,你要在心底潜伏着对歌手或者歌曲的心情,你才体会得到这场演唱会的意义。
青春过了季,就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你想要传说,我便给你传说。黄伟文自己说,想做一个让听众从头唱到尾的演唱会,他的确做到,而且超额完成任务。几乎每一个久不露面的歌手,观众都纷纷感动,拍手,转播,呼唤他们复出。而究竟,又是谁抛弃了这些歌手,让他们去相夫教子,卖面,卖保险,做生意呢?恐怕不少入场的观众都有份。黄伟文说不甘心《那些年》成为“我最喜爱的歌曲”,《好心分手》应该在当年远胜《那些年》了吧?可演唱过《好心分手》的卢巧音,现在又在做什么?听众们是否又珍惜过她?
六个晚上,黄伟文用不同的安排满足了观众的感动,该请的几乎都请到了。但却没能好好用风格和文字脉络梳理自己写歌词的风格和心血。词,其实从未大于过曲,只不过混合在许多元素之中看似占了主导。黄伟文真正靠一首歌词可以推动整首歌占据领先位置,也只是这一两年的事,当他决心减产,开始提携新人时,听众倒开始奇特的为他的歌词给予回馈。
黄伟文的演说,当然是让人感动且红了眼眶的。他所希望的,却又远远超过很多人的理解。这并不是不同地区的流行音乐比拼,这也不是不同语言歌曲的高下,更不是两个伟文或者三大词人一林二潘二周的搏斗,实际是听众与创作人之间的博弈。成就了那些歌曲,那些歌手,那些创作人的,是听众和音乐人,而毁灭了那些歌曲,那些歌手,那些创作人的,也是听众和音乐人。可惜,无论“那些年”如何,这些年,谁都没有赢。
没错,如果黄伟文这次不请久休的彭羚,没有shine,没有陈奕迅晚晚金曲大换血,没有黄耀明刘以达再聚,而是一些唱功了得但你不熟悉的歌手,你还会鼓掌吗?黄伟文是理智而精明的,他用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了最多的听众,或许还挽救了某些歌手的事业,在听众浑浑噩噩的状态中,他能挽救多久?而他有那么多好朋友,又怎么可能年年都保证这些人会有《浮夸》,会有《好心分手》,会有《喜帖街》?谁也不能保证。近年来有声音说,香港乐坛词大过曲,实际只看到观众兴奋,却没想过这兴奋也并不是真的纠结于文本。谁和谁和好,谁和谁复出,谁和谁相助,远远比一句金句,一笔巧思重要,能引来的欢呼声也大得多。也有的人终究来不了,大概用有的吻,有的拥抱也就抵消了。歌,终究是唱的人对台下观众来说最重要。
这两年才有一些功名的黄伟文,在这几天的红馆,想必又感激又感伤。那些爱他最深的人,原来也伤他最深。伤又伤在,责任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讲得清楚的。如果选他最好最花心思的作品,可能凑不到原班人马,也可能呈现的效果不佳,最重要的,观众未必买账。观众想从黄伟文作品会得到的,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也难怪本尊戏谑说,整个演唱会,唯有襟章是最文字本位的了。也因此很多词写的和黄伟文一样好的作词人,没法开这样一个成功的演唱会,如果当每一个作词人的才华都能得到重视,黄伟文的心血就真的没有白费了。
青春过了季,就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你想要传说,我便给你传说。黄伟文自己说,想做一个让听众从头唱到尾的演唱会,他的确做到,而且超额完成任务。几乎每一个久不露面的歌手,观众都纷纷感动,拍手,转播,呼唤他们复出。而究竟,又是谁抛弃了这些歌手呢?
文/Sean
用几句话勾勒一段青春,在黄伟文笔下是常常发生。不一定是每一个人的青春,但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前期的人应该不会陌生。这种勾勒从香港蔓延到内地,是港乐在最后迷离的年代中的涟漪。创作人专属的作品会,黄伟文不是第一位,不过黄伟文要开作品会,最击中的就是前文所说的那么一代人,与其说这些歌手在红馆唱情歌,不如说是这些听众入场温习当年他们的情书。因此要将其命名为“作品会”,倒不如叫做“出道纪念”。
在90年代广东歌发展到顶峰时,黄伟文开始写歌词,早期无论是为软硬天师还是卢巧音,又或黄秋生所写的歌词,都剑走偏锋,极具巧思,写到兴起又偶有毒舌,让人听起歌来好不快活。他将写歌词比喻作开宝盒,认为广东歌词的宝盒都被开得七七八八,所以在构思和取材上极下功夫,也获评为林振强之后最天马行空的填词人。但黄伟文倾力写词的那些年,其才华并没有得到大众重视,反而是他开始涉猎潮服时尚之后,昔日播下的种子才开始发芽,和歌手们的互动反而成了民众的兴奋点。
不是吗?一首首冠军歌,代表作,最终大多数是由得令歌手来演绎。纵观曲目安排,虽然李蕙敏,李彩桦,卢巧音这些演唱过黄伟文关键作品的人出现,但他们并不是这场演出的重点。重点是,这些有集体回忆的歌手们出现,并带领全场合唱,表现作品被圆梦的氛围盖过,wyman带你上红馆,你要在心底潜伏着对歌手或者歌曲的心情,你才体会得到这场演唱会的意义。
青春过了季,就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你想要传说,我便给你传说。黄伟文自己说,想做一个让听众从头唱到尾的演唱会,他的确做到,而且超额完成任务。几乎每一个久不露面的歌手,观众都纷纷感动,拍手,转播,呼唤他们复出。而究竟,又是谁抛弃了这些歌手,让他们去相夫教子,卖面,卖保险,做生意呢?恐怕不少入场的观众都有份。黄伟文说不甘心《那些年》成为“我最喜爱的歌曲”,《好心分手》应该在当年远胜《那些年》了吧?可演唱过《好心分手》的卢巧音,现在又在做什么?听众们是否又珍惜过她?
六个晚上,黄伟文用不同的安排满足了观众的感动,该请的几乎都请到了。但却没能好好用风格和文字脉络梳理自己写歌词的风格和心血。词,其实从未大于过曲,只不过混合在许多元素之中看似占了主导。黄伟文真正靠一首歌词可以推动整首歌占据领先位置,也只是这一两年的事,当他决心减产,开始提携新人时,听众倒开始奇特的为他的歌词给予回馈。
黄伟文的演说,当然是让人感动且红了眼眶的。他所希望的,却又远远超过很多人的理解。这并不是不同地区的流行音乐比拼,这也不是不同语言歌曲的高下,更不是两个伟文或者三大词人一林二潘二周的搏斗,实际是听众与创作人之间的博弈。成就了那些歌曲,那些歌手,那些创作人的,是听众和音乐人,而毁灭了那些歌曲,那些歌手,那些创作人的,也是听众和音乐人。可惜,无论“那些年”如何,这些年,谁都没有赢。
没错,如果黄伟文这次不请久休的彭羚,没有shine,没有陈奕迅晚晚金曲大换血,没有黄耀明刘以达再聚,而是一些唱功了得但你不熟悉的歌手,你还会鼓掌吗?黄伟文是理智而精明的,他用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了最多的听众,或许还挽救了某些歌手的事业,在听众浑浑噩噩的状态中,他能挽救多久?而他有那么多好朋友,又怎么可能年年都保证这些人会有《浮夸》,会有《好心分手》,会有《喜帖街》?谁也不能保证。近年来有声音说,香港乐坛词大过曲,实际只看到观众兴奋,却没想过这兴奋也并不是真的纠结于文本。谁和谁和好,谁和谁复出,谁和谁相助,远远比一句金句,一笔巧思重要,能引来的欢呼声也大得多。也有的人终究来不了,大概用有的吻,有的拥抱也就抵消了。歌,终究是唱的人对台下观众来说最重要。
这两年才有一些功名的黄伟文,在这几天的红馆,想必又感激又感伤。那些爱他最深的人,原来也伤他最深。伤又伤在,责任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讲得清楚的。如果选他最好最花心思的作品,可能凑不到原班人马,也可能呈现的效果不佳,最重要的,观众未必买账。观众想从黄伟文作品会得到的,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也难怪本尊戏谑说,整个演唱会,唯有襟章是最文字本位的了。也因此很多词写的和黄伟文一样好的作词人,没法开这样一个成功的演唱会,如果当每一个作词人的才华都能得到重视,黄伟文的心血就真的没有白费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44.5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56篇内容 · 11.5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872篇内容 · 852.1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27篇内容 · 11.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59篇内容 · 590.7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30篇内容 · 220.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07.0万次浏览
- 重启人生第一天86篇内容 · 6.2万次浏览
或者夕爷可以,那时红馆该是万人空巷了;可惜,他或者又不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