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语病病因浅析及对策—从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审视(2009)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写作时他们会将一句话的前后顺序颠倒,表达上不符合语法规则,找不到准确的词语表达所述之意,教师常把这些情况认为是语病,也往往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帮学生改病句,或直接圈划出让学生自己修改,而学生难以知道出错的真正原因,经常是老师虽然改了很多次,但旧病依然复发。这在实际的写作中并不少见,教师反复改,学生反复错,因此只有找出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学生才有可能避免类似的情况,教师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笔者试图从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语感、学生的心理词典及其写作模型入手寻求原因及解决的策略。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指出,“人为什么能自然而然地把话说成这个或那个样子呢?这不能不归功于语感的造型功能……所谓语感的造型功能就是说写主体在没有意识的参与的情况下选择词语组织句子的功能。” p124简言之,就是思维定势,或者“语感图式”的定势。学生要将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就会很自然的无意识的选择他所熟悉的组句方式和词语,他已有的图式会暗示他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学生写出一个句子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觉和语言习惯不经过思维的力量就直接显露,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内在的深层结构,一个潜隐的心理动机系统,是一种言语‘定势’。”学生就在这种言语定势中选择熟悉的词语,写出自认为正确的语句,教师的直接圈划,于学生而言,并无实际作用,受习惯的支配,他不知道出错的原因,在学生的意识里,这种组合排列就是对的。
我们知道语感具有直觉性、模糊性、个人性的特征,直觉性意味着它不受思维的控制,模糊性告诉我们无法直截了当的把握它,而个人性又说明语感依人的不同而表现的千变万化,尤为重要的是,语感是一种内隐知识,基本无法通过直接的训练去获得或纠正。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学生“语感图式”的角度切入,虽然“语感图式扎根于无意识”,但它总是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逐渐获得的。
首先,既然图式是一系列知识的单元组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一旦大量优秀的言语作品为学生所熟悉,这些作品就会成为学生潜在的言语的图式,当然这一过程还需要学生积极的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理解。
其次,学生语感的图式并不总是在阅读他人的作品中获得,他们在现实交往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无疑对他们图式的形成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语言情境,促使学生运用内隐的方式学习语言技能和习得语言运用能力” p209,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创设事件发生的情境,使学生的内隐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显性化,“使与事件相关的直觉印象易于上升到意识层面”p207,这样学生可以自我反思自己的语言,教师也可以有比较直接的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如何完善内在的语言图式。这样,就会形成比较完整且相对比较符合语言习惯的语感格式塔,学生在作文时就会自觉的应用而避免类似的语病。
最后,或许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观点,以“大语文”的态度关照对待学生组合排列的错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习得阶段,会不同程度的犯语言错误,在作文中也在所难免,教师要有宽容度,只要不伤大雅,学生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的传达了出来,教师不妨鼓励学生的这种尝试,指出他这种说法的可取性,反而能促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语言。
以上是从学生语言的惯性说的,是学生思维层面的问题,对于教师操作而言,教师要更为关注学生的内隐学习。而在作文过程中,学生的词汇欠缺或表达的不准确性在操作层面更为突出和显性。
学生在将内部言语与情感输出时,由于心理词典的限制,提取不到准确的词汇,在书面表达时就出现了词不达意的情况,学生或许心里明白,但在将这些内部言语转化为书面言语的时候,就出现了偏差。存在于内部言语的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学生能够很明确自己的意图,用口头语言也能比较容易的表达出来,很多学生就会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因为只需要意思清楚,结果出现了很多语病。或者是学生意识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但在书面表达时,由于更为书面化,学生就会有意识的避免这种随意性,希望调动更为明确的方式和词汇陈述,往往会出现学生自以为表达明确而别人却看不懂的状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寻求解决的方式。
心理词典的获得与阅读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并不仅仅依靠阅读的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关注别人说话时运用的比较好的词语,以为我所用,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更快的调动这些词汇,同时学生要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使词汇的应用尽可能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要不断的语言实践,而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口头训练。在作文写作的三级转换理论模式中,二级转换即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口头言语和外部书面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外部口头言语加工充分,质量好,就可以直接用于书面表达,不需要再加工;如果表达不合理就需要三级转换,进行过滤再放行。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外部口头言语某种程度上作为中间的桥梁存在,那我们不妨更好的利用这一桥梁的作用,利用直接的口头作文进行书面写作的训练,在这里,口头作文并不简单的等同于口头言语表达,口头作文比口头言语有更严密的思维的参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运用已有的图式,构建言语的表达机制,这既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提高写作语言的规范性。
除此之外,学生语病的出现,往往以自我的标准为参照,他没有交际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写作模型关于写作任务中的读者,如果我们将其放在口语交际环境中会更容易理解,一个人在与别人的言语交谈中,他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交际对象,说话要适应听众的要求,以使听众明确自己的意图。在写作中,学生如果脑海中有明确的读者,他在写作时就会有意识的关照读者,写作过程中就不仅仅满足于将意思表达出来,还要顾及到读者的理解能力,学生就会不断的反思自我,进行自我批判和修改,语病的现象也会有所改善。而这对教师的要求则是,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细化,教师要使学生建立读者意识,明确写作意图,而不只限于提出写作要求。
无论是从语感的角度还是从言语转换机制的层面看,学生写作中语病现象的处理绝不是机械的重复的修改,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言语特点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转变不良的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①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②钱谷融.《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③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④张承明.《重视交际:美国微型作文的启示》《语文学习》.2009年5月.
笔者试图从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语感、学生的心理词典及其写作模型入手寻求原因及解决的策略。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指出,“人为什么能自然而然地把话说成这个或那个样子呢?这不能不归功于语感的造型功能……所谓语感的造型功能就是说写主体在没有意识的参与的情况下选择词语组织句子的功能。” p124简言之,就是思维定势,或者“语感图式”的定势。学生要将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就会很自然的无意识的选择他所熟悉的组句方式和词语,他已有的图式会暗示他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学生写出一个句子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觉和语言习惯不经过思维的力量就直接显露,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内在的深层结构,一个潜隐的心理动机系统,是一种言语‘定势’。”学生就在这种言语定势中选择熟悉的词语,写出自认为正确的语句,教师的直接圈划,于学生而言,并无实际作用,受习惯的支配,他不知道出错的原因,在学生的意识里,这种组合排列就是对的。
我们知道语感具有直觉性、模糊性、个人性的特征,直觉性意味着它不受思维的控制,模糊性告诉我们无法直截了当的把握它,而个人性又说明语感依人的不同而表现的千变万化,尤为重要的是,语感是一种内隐知识,基本无法通过直接的训练去获得或纠正。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学生“语感图式”的角度切入,虽然“语感图式扎根于无意识”,但它总是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逐渐获得的。
首先,既然图式是一系列知识的单元组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一旦大量优秀的言语作品为学生所熟悉,这些作品就会成为学生潜在的言语的图式,当然这一过程还需要学生积极的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理解。
其次,学生语感的图式并不总是在阅读他人的作品中获得,他们在现实交往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无疑对他们图式的形成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语言情境,促使学生运用内隐的方式学习语言技能和习得语言运用能力” p209,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创设事件发生的情境,使学生的内隐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显性化,“使与事件相关的直觉印象易于上升到意识层面”p207,这样学生可以自我反思自己的语言,教师也可以有比较直接的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如何完善内在的语言图式。这样,就会形成比较完整且相对比较符合语言习惯的语感格式塔,学生在作文时就会自觉的应用而避免类似的语病。
最后,或许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观点,以“大语文”的态度关照对待学生组合排列的错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习得阶段,会不同程度的犯语言错误,在作文中也在所难免,教师要有宽容度,只要不伤大雅,学生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的传达了出来,教师不妨鼓励学生的这种尝试,指出他这种说法的可取性,反而能促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语言。
以上是从学生语言的惯性说的,是学生思维层面的问题,对于教师操作而言,教师要更为关注学生的内隐学习。而在作文过程中,学生的词汇欠缺或表达的不准确性在操作层面更为突出和显性。
学生在将内部言语与情感输出时,由于心理词典的限制,提取不到准确的词汇,在书面表达时就出现了词不达意的情况,学生或许心里明白,但在将这些内部言语转化为书面言语的时候,就出现了偏差。存在于内部言语的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学生能够很明确自己的意图,用口头语言也能比较容易的表达出来,很多学生就会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因为只需要意思清楚,结果出现了很多语病。或者是学生意识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但在书面表达时,由于更为书面化,学生就会有意识的避免这种随意性,希望调动更为明确的方式和词汇陈述,往往会出现学生自以为表达明确而别人却看不懂的状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寻求解决的方式。
心理词典的获得与阅读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并不仅仅依靠阅读的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关注别人说话时运用的比较好的词语,以为我所用,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更快的调动这些词汇,同时学生要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使词汇的应用尽可能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要不断的语言实践,而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口头训练。在作文写作的三级转换理论模式中,二级转换即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口头言语和外部书面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外部口头言语加工充分,质量好,就可以直接用于书面表达,不需要再加工;如果表达不合理就需要三级转换,进行过滤再放行。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外部口头言语某种程度上作为中间的桥梁存在,那我们不妨更好的利用这一桥梁的作用,利用直接的口头作文进行书面写作的训练,在这里,口头作文并不简单的等同于口头言语表达,口头作文比口头言语有更严密的思维的参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运用已有的图式,构建言语的表达机制,这既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又能提高写作语言的规范性。
除此之外,学生语病的出现,往往以自我的标准为参照,他没有交际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写作模型关于写作任务中的读者,如果我们将其放在口语交际环境中会更容易理解,一个人在与别人的言语交谈中,他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交际对象,说话要适应听众的要求,以使听众明确自己的意图。在写作中,学生如果脑海中有明确的读者,他在写作时就会有意识的关照读者,写作过程中就不仅仅满足于将意思表达出来,还要顾及到读者的理解能力,学生就会不断的反思自我,进行自我批判和修改,语病的现象也会有所改善。而这对教师的要求则是,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细化,教师要使学生建立读者意识,明确写作意图,而不只限于提出写作要求。
无论是从语感的角度还是从言语转换机制的层面看,学生写作中语病现象的处理绝不是机械的重复的修改,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言语特点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转变不良的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①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②钱谷融.《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③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④张承明.《重视交际:美国微型作文的启示》《语文学习》.2009年5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7.8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70篇内容 · 109.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426篇内容 · 161.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2884篇内容 · 56.5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74篇内容 · 906.1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95篇内容 · 183.4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30.4万次浏览
- 哪些故事的翻拍让你大失所望?329篇内容 · 620次浏览
haoxi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