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工作系统之间的尽可能系统性的比较——希望给学弟学妹做参考
写这个东西的目的主要还是希望为各位的职业选择提供一个比较系统化的视角,因为很多人常常会问X和Y那个公司更好,这个问题实在很难以回答,因为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只能去其中的一类工作,并且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注重的环节不同,有些人更在乎待遇,有些人更在乎公司,等等,因此比较就难以进行,甚至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盲人摸象,或者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
尽管想写这个东西,无奈我自己也只是在目前的系统里面工作了2个月不到,加上自己之前在外资的大半年时间,以及继续留在那个公司的同学的反馈,希望能够做一下两个公司的比较——或者说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两个系统之间的比较:我目前所在的是个国企,非银金融机构,我同学在四大。
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较希望力求系统和客观,当然,我们都能力有限,见识有限,难免力不从心,只是希望能够给之后的学弟学妹一些参考,毕竟第一个职业对于各自人生的发展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好了,那就进入正题了。
1、工作地点
这里的工作地点包括大的地域范围以及小的城市区域,也就是说在什么城市工作,在这个城市的什么地方工作。
我不知道多少人在乎这个,但是我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的因素之一,也许不是最重要,但是肯定会有影响——对于我们这样非上海本地的财大人来说,上海是个很有诱惑力的选择;对于上海本地的财大人来说,上海以外的中国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诱惑力。
我曾经很疑惑,为什么有些人在上海过着质量奇差的生活,并且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改观,却还非要一直留在上海不肯回去?有些人告诉我说是因为对于在他们当地来说,来到上海就意味着在大城市工作,有出息。相信绝大部分生活在上海的财大人都不会过着质量特别差的生活,但是相对于回到家乡来说,一部分人的感觉生活质量还是会要差一些。尽管如此,很多人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留在上海,哪怕会过的艰难。这个情况非常难以解释,但是确实很正常,对于在上海生活了至少4年的我们来说,已经习惯生活中有地铁,高架,高级写字楼和LV专卖店了。但是我还是非常非常建议各位看一些除上海以外其他地方的工作机会,包括你老家所在的省份,以及其他你并不排斥工作的城市,这并不会增加你太多成本,却可能给你带来很多的收益,边际效率真的很高很高——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现在杭州工作。不过对于一部分江浙人来说,也许上海情节没有那么强烈吧,毕竟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都还不错,工作的机会和前景也还行。
有些人说选择城市会涉及到人的虚荣心,因为有些人即使回家的生活更好,也愿意留在上海——如果说城市的选择涉及到虚荣心的话,那么城市内工作区域的选择就更加是这样了。我记得我以前挑面试的地方之前如果不是自己熟悉的写字楼,通常会查那个写字楼的区域,评级等等,不是好的不去…我承认我当时也很虚荣,但是这本身就是人自身的弱点之一,我也不避讳谈,但是现在想想么~~什么也没人民币来的实惠哈哈。不过这边还是提醒各位,虚荣心的满足也是选择的一个因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这很正常,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比人民币带来的满足更大——所以有些人只是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拒掉了一个待遇更好的offer。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方面。
2、待遇
这个相信是大部分人最关注的一个因素了,毕竟说到生活质量,人民币是必不可少的,没有RMB,生活质量几乎无从谈起。
我在这里希望强调几个有差异的概念:收入和福利待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1)收入和福利待遇
这里先明确一下收入的概念:所有从公司获得的工资,因公司省去的必需费用,以及其他随工作得到的所有税前利益统称为收入。福利指的是除工资外的所有收入,包括有形无形。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更好的概况一下这个概念,我总觉得我自己的定义看着十分别扭,但又苦于没有其他好的表述,还是举例子吧。
不过收入这个东西涉及公司机密,不能说太细,但是肯定会给大家基本的概念,大家懂的~~
就我们公司来说,工资相当于四大一半,但是公司帮忙租房子,按市场价值是1200/月(之所以算进收入是因为这钱是我必需花的,如果在上海一样需要自己花钱租房子),所有的公积金加起来相当多,具体数目不透露了,占工资比很高;公司节假日肯定会发购物券或者现金什么的,数量的话不少吧,夏天发高温补贴什么的,每个月300的饭贴,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收入。我这边大概就是这样,目前试用期没有奖金。跟很多的国有企业都比较类似,差别当然肯定有,但是收入的构成类型基本是这个模式的,差别不大,基本工资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应该不会到50%。
关于四大,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是秘密。今年的基本工资是5200,审计,税务和咨询都是这个价,然后业务比较多的时候通常是在出差的,差补是 150/天(我同学目前工作的那一家),基本就是5200+150*24=8800(比较忙的时候的收入),基本总收入就是这个数吧,基本没有福利,公积金是1:1缴纳的,自己交工资的一部分(7%还是12%忘记了),公司交同样的额度
2)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收入除掉税收,除掉生活必须支出,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可支配收入。我的工资除掉税基本上2k不到,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可支配收入(因为自己负担的生活支出很少),发的购物券和现金基本都可以算做可支配收入(券的流通性还比较高,可以95折左右卖给黄牛),每个月摊一下应该1k—2k还是有的,目前没有奖金,不清楚,也就是说我的每月总可支配收入平摊之后是3k-4k,每个月有多有少,不平均
四大的话,我同学的说法是那些钱税后6k—7k,吃饭1k(在外面出差吃饭都是team一起吃,会稍微贵一些),如果换作我在的话,再加上1500至少的房租支出,总的可支配收入大概是3500-4500,每个月几乎都差不多
相比较而言可支配收入四大高一些,但是加上公积金的话待遇方面就几乎差不多了。相信大家都会自己判断的;而且有些东西毕竟不好说,外企相对还好,薪水比较透明,国企的话差别较大,我实在不好细说,大家见谅。
3、 可支配时间和自由度
这个东西在找工作的时候通常不会考虑太多,但是工作2个月之后发现其实还是挺重要的。这里可支配时间指的是上班时间外自己支配的时间。
先说我的,8点半上班,5点半下班,这是通常国企的工作时间,中间11点半下班吃饭,2点钟继续上班。中午基本有午休时间,公司提供折叠床(这货其实挺舒服的。。。)几乎没有加班,5点半可以准时走。中午不想午休的尽可以跑去想去的地方吃饭,逛街,2个多小时完全来得及,这就是我的情况,自由度很高。5点半之后的时间几乎完全是自己的时间,无论以后可能做外汇或者以后要考证什么的复习时间都是很有保证的。再加上通常工作时间也不是那么忙的,因为其实做股票和看书什么的在公司里也是很容易进行的,毕竟是金融机构,不会觉得你关注股市是不务正业。
再说我同学的。出差时候上下班时间是9点半到6点半,根据我之前出差的经验,大概12点半左右吃饭吧,下午么估计也是2点左右开始工作。出差的话免不了加班,一般下班时间为7点—8点,周末的话周六有时会加班一天
“还没有经历过在上海上下班”
“出差时间9:30-18:30,随后无止尽的加班”
“加班一般7-8点”
“周末有时星期六加班”
我觉得吧这货说的有一点点夸张,不过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当我在网吧dota的时候,通常他是在加班的,我只能表示各种惬意。
很多人一开始会觉得加班没什么,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加班很光荣,好像多学了点什么,多得到了些什么,我自己一开始也会觉得说外企的工作就应该是加班的,那样才有外企的感觉,电影里不都这样么,加班后走出公司,徐家汇早就流光溢彩了——其实说到底还是虚荣心作怪,至少当时的我是这样。包括对出差的感觉,当时总觉得很牛,你看,住4星酒店,完全就是电影里的生活。现在,我宁愿在家自己做做饭,呵呵。
写这个说是给后来人一点参考,其实也好让自己自我反省~
4、关于能不能学到东西
这个是一部分人比较关注的问题,大部分人的观念里面国企的文化通常缺乏效率,因为有资源的平台,因此不用卖力工作,不用太关注成本和效益就能轻松完成指标。
这里就先说外企吧。此处只是个人在四大咨询半年多实习的经验,如果与正式工作有什么区别,望请相关人士指正。首先说,就我个人来说,确实更喜欢那种文化,上班的时候一直都是工作的状态,一直渴望学到新的东西,同时在工作技巧上有很大的提高,暂且不论是不是“财务民工”,但是在Excel,PPt等方面以及管理的方法论等等方面的提高是必须要承认的。当然,咨询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确实有点忽悠的性质,因为一切只是基于历史,基于案例的分析,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适合那个特定的公司,是不是落地执行以后能够有相应的效果,这个谁也无法保证,我们做的也就是让客户相信这个东西有用,其实说穿了还是sales。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外企学不到的也有很多,并且我个人觉得对于今后有想法想要创业的同学是比较大的一个缺陷。因为外企的分工太过明确,因此每个人该做什么事情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很少有人能够在工作的时候跨领域接触不同的事。举例来说,业务之外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秘书做的,另外所有需要办理的手续都有人搞定,估计真有人在四大咨询做了5年,出来以后却连怎么办理各种工作中的各种手续都不懂。如果我在那里做了四年,我很怀疑我是否能够亲自去办好自己需要的各种手续而且中间不出任何差错。另外,外企的同事关系确实简单,同时跟客户的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是在中国的社会里,关系早就不是relationship能够解释的了,在外企的时候,这些东西也许会被忽视吧。当需要自己去处理社会中要面临的所有事情的时候,也许会出现问题。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而已。
国企呢,也许工作时间相对清闲,但是同样的,有自我觉悟的同学一样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考证,充实自己。我所在的公司就有人工作第一年过了司考,然后现在一年办过了一半的cpa的。当然,除了考证以外的学习有很多,比如我,其实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学的很不扎实,工作又需要写宏观的报告,就自己花时间重新看书,这些都是学习,并且比外企还要更有自主性一点。其次,国企在处理中国式的关系的时候确实能让我学到真实的社会。比如第一次出去应酬的时候,就发现其实中国式的餐桌礼仪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尤其是跟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这个我想在这个系统里的,并且有过这种经历的同学应该都有体会的吧。这个东西在外企确实学不到,同时这个东西在中国更加奏效。
5、生活情趣
不知道多少人会参考这个维度来选择今后的工作,我相信大部分人不知不觉会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很多女生会觉得上班的白领就该背着LV,GUCCI的包,就该每天穿的漂漂亮亮,每天早上手捧一杯Starbucks走进公司,年会的时候穿着晚装争奇斗艳,就算平时,公司里满目也都是西装领带,品味不凡的帅哥和花枝招展的美女,跟电影里面一样;以这种作为生活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学也许更适合去外企吧,不是说国企没有,只是外企在这方面更加突出而已。四大在这方面做的还是蛮不错的,至少年会什么的可以看到各路美女,也能大大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就我们公司来说,没有着装要求,什么都能穿,我平时么一般都是牛仔裤;很多人不在乎这个,我也差不多,基本上穿什么都行,但是有些人会比较不喜欢别人限制自己的穿着,总觉得有束缚感,这种人去银行以外的国企应该都比较合适的。至于LV,星巴克什么的,其实只要有钱,还不是能背着玩玩,只不过也许得不到别人长时间的注目——如果是年轻小姑娘不多的国企,估计很少有人在乎这个,所以在乎这个的同学难免会觉得没有共同语言,曲高和寡~
总结来说,外企有更大的可能周围的同事都能跟你谈论奢侈品,谈论各种有情调的吃饭的地儿,谈论各色名牌,谈论各种属于“小资”的东西;国企呢这种可能性小很多。
不过我个人觉得小资不小资完全还是看自己的,如果自己有份小资的心态,能自得其乐,其实国企外企都差不多——比如偶尔也在楼下星巴克喝喝咖啡,有钱的时候买买奢侈品,闲的时候看看话剧,听听音乐会,这些都不是外企生活的专利,哪里都能享受得到。
这部分大概就是这样了。
6、周围的同事
这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人选择外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觉得外企的同事更灵(灵包括很多方面,比例manner更好,对appearance更加注意,待人接物更加绅士),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相对来说差距比较大的地方。尽管国企也是就公司而言有区别,但是相对来说国企的招人准则和外企的招人准则还是有些区别的,因此也相对造成了外企的大部分同事更加灵了。
这个其实也是带给自己享受的一个方面,很多人觉得跟这样的同事相处无形中也是一种财富,甚至比给他钱的感觉更爽,这样的同学我建议还是去外企吧。相对来说我也更喜欢这样的同事,并且自己也基本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我也不排斥国企的风格,很多实诚的同事也没啥不好的~
外企的那些东西大家肯定看的多了,不管是电影里电视里还是书里,肯定都有高大伟岸的形象了,我就说说我们公司的真实情况吧。
我们部门,一共4个人,经理海归,有外企的气质,当时也就觉得他跟我气场很合,基本上与外企的经理差别不大,只不过偶尔开开玩笑,说说脏话HOHO~我们的同事中有一个海归,有一个厦大,基本也跟外企差不多;旁边投资部经理涛哥,LSE海归,穿着极其随便,夏天几乎都穿着Crocs拖鞋,偶尔换双Adi运动鞋,没见过穿西装皮鞋的,说话很逗,跟通常意义上的外企白领形象差别很大,是大家印象里的国企员工的样子~不过就我们公司来说,估计一半一半吧,其他国企的员工风格不详,应该不同的公司有所差别。
至于国企和外企的员工能力上差距多大,这个我不敢说,确实这个不作为衡量别人能力的标准之一,还是在于个人
国企里有专门干事的,外企里也有溜须拍马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也不作为区分外企和国企的因素之一
至少我在其他地方没见过比我们投资部经理更熟悉市场和投资的。
这个部分基本就是这样了。简单来说,对以后的同事有很多很多幻想并且自己也热衷于此的适合去外企;自己本身就老实,对这方面需求也不大的适合去国企;像我这样的觉得都挺好的,这个因素就可以忽略了,虽然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美女。。。。。。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转自经世济国】
尽管想写这个东西,无奈我自己也只是在目前的系统里面工作了2个月不到,加上自己之前在外资的大半年时间,以及继续留在那个公司的同学的反馈,希望能够做一下两个公司的比较——或者说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两个系统之间的比较:我目前所在的是个国企,非银金融机构,我同学在四大。
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较希望力求系统和客观,当然,我们都能力有限,见识有限,难免力不从心,只是希望能够给之后的学弟学妹一些参考,毕竟第一个职业对于各自人生的发展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好了,那就进入正题了。
1、工作地点
这里的工作地点包括大的地域范围以及小的城市区域,也就是说在什么城市工作,在这个城市的什么地方工作。
我不知道多少人在乎这个,但是我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的因素之一,也许不是最重要,但是肯定会有影响——对于我们这样非上海本地的财大人来说,上海是个很有诱惑力的选择;对于上海本地的财大人来说,上海以外的中国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诱惑力。
我曾经很疑惑,为什么有些人在上海过着质量奇差的生活,并且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改观,却还非要一直留在上海不肯回去?有些人告诉我说是因为对于在他们当地来说,来到上海就意味着在大城市工作,有出息。相信绝大部分生活在上海的财大人都不会过着质量特别差的生活,但是相对于回到家乡来说,一部分人的感觉生活质量还是会要差一些。尽管如此,很多人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留在上海,哪怕会过的艰难。这个情况非常难以解释,但是确实很正常,对于在上海生活了至少4年的我们来说,已经习惯生活中有地铁,高架,高级写字楼和LV专卖店了。但是我还是非常非常建议各位看一些除上海以外其他地方的工作机会,包括你老家所在的省份,以及其他你并不排斥工作的城市,这并不会增加你太多成本,却可能给你带来很多的收益,边际效率真的很高很高——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现在杭州工作。不过对于一部分江浙人来说,也许上海情节没有那么强烈吧,毕竟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都还不错,工作的机会和前景也还行。
有些人说选择城市会涉及到人的虚荣心,因为有些人即使回家的生活更好,也愿意留在上海——如果说城市的选择涉及到虚荣心的话,那么城市内工作区域的选择就更加是这样了。我记得我以前挑面试的地方之前如果不是自己熟悉的写字楼,通常会查那个写字楼的区域,评级等等,不是好的不去…我承认我当时也很虚荣,但是这本身就是人自身的弱点之一,我也不避讳谈,但是现在想想么~~什么也没人民币来的实惠哈哈。不过这边还是提醒各位,虚荣心的满足也是选择的一个因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这很正常,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比人民币带来的满足更大——所以有些人只是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拒掉了一个待遇更好的offer。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方面。
2、待遇
这个相信是大部分人最关注的一个因素了,毕竟说到生活质量,人民币是必不可少的,没有RMB,生活质量几乎无从谈起。
我在这里希望强调几个有差异的概念:收入和福利待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1)收入和福利待遇
这里先明确一下收入的概念:所有从公司获得的工资,因公司省去的必需费用,以及其他随工作得到的所有税前利益统称为收入。福利指的是除工资外的所有收入,包括有形无形。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更好的概况一下这个概念,我总觉得我自己的定义看着十分别扭,但又苦于没有其他好的表述,还是举例子吧。
不过收入这个东西涉及公司机密,不能说太细,但是肯定会给大家基本的概念,大家懂的~~
就我们公司来说,工资相当于四大一半,但是公司帮忙租房子,按市场价值是1200/月(之所以算进收入是因为这钱是我必需花的,如果在上海一样需要自己花钱租房子),所有的公积金加起来相当多,具体数目不透露了,占工资比很高;公司节假日肯定会发购物券或者现金什么的,数量的话不少吧,夏天发高温补贴什么的,每个月300的饭贴,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收入。我这边大概就是这样,目前试用期没有奖金。跟很多的国有企业都比较类似,差别当然肯定有,但是收入的构成类型基本是这个模式的,差别不大,基本工资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应该不会到50%。
关于四大,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是秘密。今年的基本工资是5200,审计,税务和咨询都是这个价,然后业务比较多的时候通常是在出差的,差补是 150/天(我同学目前工作的那一家),基本就是5200+150*24=8800(比较忙的时候的收入),基本总收入就是这个数吧,基本没有福利,公积金是1:1缴纳的,自己交工资的一部分(7%还是12%忘记了),公司交同样的额度
2)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收入除掉税收,除掉生活必须支出,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可支配收入。我的工资除掉税基本上2k不到,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可支配收入(因为自己负担的生活支出很少),发的购物券和现金基本都可以算做可支配收入(券的流通性还比较高,可以95折左右卖给黄牛),每个月摊一下应该1k—2k还是有的,目前没有奖金,不清楚,也就是说我的每月总可支配收入平摊之后是3k-4k,每个月有多有少,不平均
四大的话,我同学的说法是那些钱税后6k—7k,吃饭1k(在外面出差吃饭都是team一起吃,会稍微贵一些),如果换作我在的话,再加上1500至少的房租支出,总的可支配收入大概是3500-4500,每个月几乎都差不多
相比较而言可支配收入四大高一些,但是加上公积金的话待遇方面就几乎差不多了。相信大家都会自己判断的;而且有些东西毕竟不好说,外企相对还好,薪水比较透明,国企的话差别较大,我实在不好细说,大家见谅。
3、 可支配时间和自由度
这个东西在找工作的时候通常不会考虑太多,但是工作2个月之后发现其实还是挺重要的。这里可支配时间指的是上班时间外自己支配的时间。
先说我的,8点半上班,5点半下班,这是通常国企的工作时间,中间11点半下班吃饭,2点钟继续上班。中午基本有午休时间,公司提供折叠床(这货其实挺舒服的。。。)几乎没有加班,5点半可以准时走。中午不想午休的尽可以跑去想去的地方吃饭,逛街,2个多小时完全来得及,这就是我的情况,自由度很高。5点半之后的时间几乎完全是自己的时间,无论以后可能做外汇或者以后要考证什么的复习时间都是很有保证的。再加上通常工作时间也不是那么忙的,因为其实做股票和看书什么的在公司里也是很容易进行的,毕竟是金融机构,不会觉得你关注股市是不务正业。
再说我同学的。出差时候上下班时间是9点半到6点半,根据我之前出差的经验,大概12点半左右吃饭吧,下午么估计也是2点左右开始工作。出差的话免不了加班,一般下班时间为7点—8点,周末的话周六有时会加班一天
“还没有经历过在上海上下班”
“出差时间9:30-18:30,随后无止尽的加班”
“加班一般7-8点”
“周末有时星期六加班”
我觉得吧这货说的有一点点夸张,不过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当我在网吧dota的时候,通常他是在加班的,我只能表示各种惬意。
很多人一开始会觉得加班没什么,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加班很光荣,好像多学了点什么,多得到了些什么,我自己一开始也会觉得说外企的工作就应该是加班的,那样才有外企的感觉,电影里不都这样么,加班后走出公司,徐家汇早就流光溢彩了——其实说到底还是虚荣心作怪,至少当时的我是这样。包括对出差的感觉,当时总觉得很牛,你看,住4星酒店,完全就是电影里的生活。现在,我宁愿在家自己做做饭,呵呵。
写这个说是给后来人一点参考,其实也好让自己自我反省~
4、关于能不能学到东西
这个是一部分人比较关注的问题,大部分人的观念里面国企的文化通常缺乏效率,因为有资源的平台,因此不用卖力工作,不用太关注成本和效益就能轻松完成指标。
这里就先说外企吧。此处只是个人在四大咨询半年多实习的经验,如果与正式工作有什么区别,望请相关人士指正。首先说,就我个人来说,确实更喜欢那种文化,上班的时候一直都是工作的状态,一直渴望学到新的东西,同时在工作技巧上有很大的提高,暂且不论是不是“财务民工”,但是在Excel,PPt等方面以及管理的方法论等等方面的提高是必须要承认的。当然,咨询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确实有点忽悠的性质,因为一切只是基于历史,基于案例的分析,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适合那个特定的公司,是不是落地执行以后能够有相应的效果,这个谁也无法保证,我们做的也就是让客户相信这个东西有用,其实说穿了还是sales。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外企学不到的也有很多,并且我个人觉得对于今后有想法想要创业的同学是比较大的一个缺陷。因为外企的分工太过明确,因此每个人该做什么事情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很少有人能够在工作的时候跨领域接触不同的事。举例来说,业务之外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秘书做的,另外所有需要办理的手续都有人搞定,估计真有人在四大咨询做了5年,出来以后却连怎么办理各种工作中的各种手续都不懂。如果我在那里做了四年,我很怀疑我是否能够亲自去办好自己需要的各种手续而且中间不出任何差错。另外,外企的同事关系确实简单,同时跟客户的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是在中国的社会里,关系早就不是relationship能够解释的了,在外企的时候,这些东西也许会被忽视吧。当需要自己去处理社会中要面临的所有事情的时候,也许会出现问题。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而已。
国企呢,也许工作时间相对清闲,但是同样的,有自我觉悟的同学一样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考证,充实自己。我所在的公司就有人工作第一年过了司考,然后现在一年办过了一半的cpa的。当然,除了考证以外的学习有很多,比如我,其实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学的很不扎实,工作又需要写宏观的报告,就自己花时间重新看书,这些都是学习,并且比外企还要更有自主性一点。其次,国企在处理中国式的关系的时候确实能让我学到真实的社会。比如第一次出去应酬的时候,就发现其实中国式的餐桌礼仪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尤其是跟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这个我想在这个系统里的,并且有过这种经历的同学应该都有体会的吧。这个东西在外企确实学不到,同时这个东西在中国更加奏效。
5、生活情趣
不知道多少人会参考这个维度来选择今后的工作,我相信大部分人不知不觉会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很多女生会觉得上班的白领就该背着LV,GUCCI的包,就该每天穿的漂漂亮亮,每天早上手捧一杯Starbucks走进公司,年会的时候穿着晚装争奇斗艳,就算平时,公司里满目也都是西装领带,品味不凡的帅哥和花枝招展的美女,跟电影里面一样;以这种作为生活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学也许更适合去外企吧,不是说国企没有,只是外企在这方面更加突出而已。四大在这方面做的还是蛮不错的,至少年会什么的可以看到各路美女,也能大大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就我们公司来说,没有着装要求,什么都能穿,我平时么一般都是牛仔裤;很多人不在乎这个,我也差不多,基本上穿什么都行,但是有些人会比较不喜欢别人限制自己的穿着,总觉得有束缚感,这种人去银行以外的国企应该都比较合适的。至于LV,星巴克什么的,其实只要有钱,还不是能背着玩玩,只不过也许得不到别人长时间的注目——如果是年轻小姑娘不多的国企,估计很少有人在乎这个,所以在乎这个的同学难免会觉得没有共同语言,曲高和寡~
总结来说,外企有更大的可能周围的同事都能跟你谈论奢侈品,谈论各种有情调的吃饭的地儿,谈论各色名牌,谈论各种属于“小资”的东西;国企呢这种可能性小很多。
不过我个人觉得小资不小资完全还是看自己的,如果自己有份小资的心态,能自得其乐,其实国企外企都差不多——比如偶尔也在楼下星巴克喝喝咖啡,有钱的时候买买奢侈品,闲的时候看看话剧,听听音乐会,这些都不是外企生活的专利,哪里都能享受得到。
这部分大概就是这样了。
6、周围的同事
这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人选择外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觉得外企的同事更灵(灵包括很多方面,比例manner更好,对appearance更加注意,待人接物更加绅士),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相对来说差距比较大的地方。尽管国企也是就公司而言有区别,但是相对来说国企的招人准则和外企的招人准则还是有些区别的,因此也相对造成了外企的大部分同事更加灵了。
这个其实也是带给自己享受的一个方面,很多人觉得跟这样的同事相处无形中也是一种财富,甚至比给他钱的感觉更爽,这样的同学我建议还是去外企吧。相对来说我也更喜欢这样的同事,并且自己也基本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我也不排斥国企的风格,很多实诚的同事也没啥不好的~
外企的那些东西大家肯定看的多了,不管是电影里电视里还是书里,肯定都有高大伟岸的形象了,我就说说我们公司的真实情况吧。
我们部门,一共4个人,经理海归,有外企的气质,当时也就觉得他跟我气场很合,基本上与外企的经理差别不大,只不过偶尔开开玩笑,说说脏话HOHO~我们的同事中有一个海归,有一个厦大,基本也跟外企差不多;旁边投资部经理涛哥,LSE海归,穿着极其随便,夏天几乎都穿着Crocs拖鞋,偶尔换双Adi运动鞋,没见过穿西装皮鞋的,说话很逗,跟通常意义上的外企白领形象差别很大,是大家印象里的国企员工的样子~不过就我们公司来说,估计一半一半吧,其他国企的员工风格不详,应该不同的公司有所差别。
至于国企和外企的员工能力上差距多大,这个我不敢说,确实这个不作为衡量别人能力的标准之一,还是在于个人
国企里有专门干事的,外企里也有溜须拍马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也不作为区分外企和国企的因素之一
至少我在其他地方没见过比我们投资部经理更熟悉市场和投资的。
这个部分基本就是这样了。简单来说,对以后的同事有很多很多幻想并且自己也热衷于此的适合去外企;自己本身就老实,对这方面需求也不大的适合去国企;像我这样的觉得都挺好的,这个因素就可以忽略了,虽然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美女。。。。。。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转自经世济国】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收集秋冬出行碎片291篇内容 · 23.6万次浏览
- 仲代达矢去世1076篇内容 · 8.4万次浏览
- 婚后才明白应该怎样去选择一生的伴侣1.0万+篇内容 · 16.6万次浏览
- 我的精神防寒套装339篇内容 · 29.8万次浏览
- 在这个集体失落的时代,如何大胆走出去?新7篇内容 · 5.7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950篇内容 · 169.1万次浏览
- J人给P人的亿点小震撼152篇内容 · 86.8万次浏览
- 已经完全失去囤东西的欲望了1.0万+篇内容 · 9788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