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第一高楼
今天忽然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南京最高楼封顶 高450米居世界第七”,心想,坏了坏了,莫不是我那日在鼓励广场上看到的那架钢筋水泥的怪物吧。可不是!
新闻上说,是美国SOM和华东设计院设计,上海XX集团和南京XX集团共同开发,仅设计费超1亿,建造费高达40多亿,紫峰大厦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五高楼,未来世界第七(如包括在建的阿联酋迪拜塔和香港环球贸易中心)。内置香港XX顶级购物中心、南京最贵的商业写字楼(据说是售价每平方米3.5万,每天每平米7元的租金)、还有国际酒店连锁品牌-准六星级洲际酒店。当然,市民也有权利上去瞻仰一番世界第七的风采,72层设观光层招待市民。该楼2006年动工,07年“浮出”地面,下月封顶,09年建成交付使用。然而仅仅一个月前,“南京第一高楼”249米的新百主楼刚刚封顶,现在已然屈尊人家200米以下。
怎么让我感觉南京是奔了上海那种金融中心的模式去了,那可真是张冠李戴了。民国的时候,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两个心脏,一个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商业金融中心,历史的规划和分工决定了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性情。只要去看看绿荫环抱的长江路,总统府、颐和路、梅园新村、大悲巷、南京大学(原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汇文书院)。。。还有去发现一下那些早已淹没在灰暗苍白的新时代建筑里的民国遗迹,就会明白南京是个什么底子。
我想城市的发展也必须因地制宜,什么材料做什么衣服。南京历来就是江南才子佳人的灵秀地,一股子风流,人文的品格就像血液在所有南京人的身体里流淌。倒不是说南京人都有文化,而是南京人普遍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打个比方,大多数父母即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深明孩子读书的重要性,江苏算不得全国最富,但基础教育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再比如说,即便一个“大老粗”,对于所谓能张口闭口说点之乎者也的“文化人”也是会产生出一点尊敬感,憋出一两句生硬的南京普通话来应对;再有就是新建的南京图书馆了,其规模和现代化的程度实际是超出了城市本身发展水平的,这种超前的文化意识也只能生长在南京,这个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土壤里。
所以啊所以。。。南京就是一个人文城市。你眼红别的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什么什么国际金融中心、世贸商城,那是上海,是纽约,是伦敦,可不是你南京啊。
记得建国初期有一次梁思成和一位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位领导人很自豪地说,“有一天,我们从这里看过去,将是一片大烟囱”。梁很不以为意,当场阐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建走过的弯路。按照梁当时的首都规划方案,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国家行政机关应设在古城以西,公主坟以东的一块区域,但是他的方案毕竟没有被采纳,当几十年后,事实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时,北京已经是一座被毁的古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老北京的遗迹已难寻踪迹,梁的宝贝-古建筑以现代化的速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象征现代化的高楼林立。
南京幸运的没有遭到北京的厄运,因为,南京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央政府“遗忘”了,南京还是按照自己的轨迹做着一个没落文人的梦,在梧桐树下悠闲地踱着步。所以在南京至今还是可以看到很多民国的建筑,保存和利用地比较好。比如颐和路、大悲巷、梅园新村、南京大学的南苑。直到近几年,上海和周边城市的商业崛起就像一阵风,吹进这座沉睡中的古城,南京坐不住了。就好象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楼万楼遍地开,现在满大街99%都是楼盘广告和写字楼招商。城市面貌的变迁,有时候连南京人自己也跟不上节奏。
也不知在什么地方看过,当年孙中山给南京的定位就是一座“山水之城”。我想,为什么在美国有纽约亦有华盛顿,在澳大利亚有悉尼墨尔本亦有堪培拉,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能有北京上海广州亦有南京呢?(当然,当年梁思成问的是,为什么就不能有北京呢?结果老北京没有了)为什么大家都要奔同一个高楼林立的模式去呢?为什么天生丽质的南京城要学上海去涂脂抹粉呢?想不通想不通。
新闻上说,是美国SOM和华东设计院设计,上海XX集团和南京XX集团共同开发,仅设计费超1亿,建造费高达40多亿,紫峰大厦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五高楼,未来世界第七(如包括在建的阿联酋迪拜塔和香港环球贸易中心)。内置香港XX顶级购物中心、南京最贵的商业写字楼(据说是售价每平方米3.5万,每天每平米7元的租金)、还有国际酒店连锁品牌-准六星级洲际酒店。当然,市民也有权利上去瞻仰一番世界第七的风采,72层设观光层招待市民。该楼2006年动工,07年“浮出”地面,下月封顶,09年建成交付使用。然而仅仅一个月前,“南京第一高楼”249米的新百主楼刚刚封顶,现在已然屈尊人家200米以下。
怎么让我感觉南京是奔了上海那种金融中心的模式去了,那可真是张冠李戴了。民国的时候,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两个心脏,一个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商业金融中心,历史的规划和分工决定了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性情。只要去看看绿荫环抱的长江路,总统府、颐和路、梅园新村、大悲巷、南京大学(原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汇文书院)。。。还有去发现一下那些早已淹没在灰暗苍白的新时代建筑里的民国遗迹,就会明白南京是个什么底子。
我想城市的发展也必须因地制宜,什么材料做什么衣服。南京历来就是江南才子佳人的灵秀地,一股子风流,人文的品格就像血液在所有南京人的身体里流淌。倒不是说南京人都有文化,而是南京人普遍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打个比方,大多数父母即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深明孩子读书的重要性,江苏算不得全国最富,但基础教育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再比如说,即便一个“大老粗”,对于所谓能张口闭口说点之乎者也的“文化人”也是会产生出一点尊敬感,憋出一两句生硬的南京普通话来应对;再有就是新建的南京图书馆了,其规模和现代化的程度实际是超出了城市本身发展水平的,这种超前的文化意识也只能生长在南京,这个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土壤里。
所以啊所以。。。南京就是一个人文城市。你眼红别的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什么什么国际金融中心、世贸商城,那是上海,是纽约,是伦敦,可不是你南京啊。
记得建国初期有一次梁思成和一位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位领导人很自豪地说,“有一天,我们从这里看过去,将是一片大烟囱”。梁很不以为意,当场阐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建走过的弯路。按照梁当时的首都规划方案,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国家行政机关应设在古城以西,公主坟以东的一块区域,但是他的方案毕竟没有被采纳,当几十年后,事实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时,北京已经是一座被毁的古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老北京的遗迹已难寻踪迹,梁的宝贝-古建筑以现代化的速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象征现代化的高楼林立。
南京幸运的没有遭到北京的厄运,因为,南京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央政府“遗忘”了,南京还是按照自己的轨迹做着一个没落文人的梦,在梧桐树下悠闲地踱着步。所以在南京至今还是可以看到很多民国的建筑,保存和利用地比较好。比如颐和路、大悲巷、梅园新村、南京大学的南苑。直到近几年,上海和周边城市的商业崛起就像一阵风,吹进这座沉睡中的古城,南京坐不住了。就好象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楼万楼遍地开,现在满大街99%都是楼盘广告和写字楼招商。城市面貌的变迁,有时候连南京人自己也跟不上节奏。
也不知在什么地方看过,当年孙中山给南京的定位就是一座“山水之城”。我想,为什么在美国有纽约亦有华盛顿,在澳大利亚有悉尼墨尔本亦有堪培拉,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能有北京上海广州亦有南京呢?(当然,当年梁思成问的是,为什么就不能有北京呢?结果老北京没有了)为什么大家都要奔同一个高楼林立的模式去呢?为什么天生丽质的南京城要学上海去涂脂抹粉呢?想不通想不通。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44.4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56篇内容 · 11.4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872篇内容 · 852.0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27篇内容 · 11.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59篇内容 · 590.6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30篇内容 · 220.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06.8万次浏览
- 重启人生第一天86篇内容 · 6.2万次浏览
要不是1949年天朝建立,今天的南京该是什么样子呢? 最重要是必须把南京石化搬走,严重污染。
哦~~原来出于是这篇,上海和南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