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谁是我只取的那一瓢
弱水三千,我想选择用我的方式去舀取那一瓢。但,我不知道如何伸手,我不知道用什么器具去盛载。
有人用空手去搒取,还没举过腰间,就洒了一半;
有人用荷叶去舀取,荷叶太软,洋洋洒洒,一下又没了;
有人用竹筒去装载,竹筒太脆,走过石阶,些许的碰触,砰然碎了。
水,无形,更无情。最简单的氢氧化物,无色、无味、无嗅,常温下透明的液体。
话说,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在人体内大约占比重60‰~70‰的营养物质和含氮植物,都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运送到身体的相应部位。无形、无情、无色、无味、无嗅的水构成了有形、有情、有色、有味、有嗅的人。
读《三字经》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知道人的脾性生而本善;而“性相近,习相远”,人,生长路途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脾性成长路线。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那不是人自身材质的罪过,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人没有不可为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之可使为不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象水被“搏”、“激”而向上一样,是“势”造成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尧舜,性者也。孟子认为,尧舜是人的本性扩充最完美的人。他推崇尧舜,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效法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其对性善说的进一步发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无形的水构成了有形的人,水难以被合理的装载,人不知如何合理的对待。冷时,她化作冰块——无动于衷;热时,她化作蒸汽——难以捕捉。无形的水,有形的你,那么的难以琢磨。我不懂水的脾性,更不明白你的心性,“性相近,习相远”。
无情的水构成了有情的人,水总是无情流逝,不停留片刻。滴水石穿,总是那么无情的消磨掉一切坚韧的物质。无情的水,有情的你,水击穿了我心里的磐石,你又让这磐石,以不同的形式在我脑里凝结。
无色的水构成了有色的人,水是透明,难以看见,我的视线被这层水雾所笼罩,我整个人都混混沌沌,不知如何看清楚水雾迷蒙下色彩斑斓的你。无色的水,有色的你,那么多反差,我该相信我看见的水,还是水雾迷蒙下的你?我知道我该相信你,但我没看清真实的你。
无味的水构成了有味的人,水,食之无味,弃之不可,它是生命的主体。你的味道,是那么的朦胧,感觉无法触及,难道是我的舌头早已被水给腐蚀。我周遭的水,并不清澈,并不明晰,虽然同样的无味,但那是我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习惯了这些水的味道,遇到有味的你,总以为别无它样,不知道细细品味。无味的水,有味的你,如此大的差异,我没有改变我的态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像是对待水一般对你,那是我莫大的罪过。
无嗅的水构成了有嗅的人,水,无论贴得多近,都无法嗅到它的气息。你的气息,是那么的淡,难以嗅到,我的鼻子是不是该拿去修理?还是在我嗅的过程中,没有把持好这你我的距离。对待水的态度,总是无限接近,但还是嗅不到。无嗅的水,有嗅的你,我是那么的傻,还在用惯用的思维对待你,毕竟你不是水。
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饮。但在邯郸学步的过程中,先是学了林平之,后是学了老顽童,再是学了田伯光。曲曲折折,换来了水的波涛汹涌,你的心碎离弃。至此过程有了新的悟,改变了以往的认知,让我开始寻求心的道路。
悟就是感悟,就是体会。水有现实之水,有心灵之水。现实的水可以涤净污浊,内心的水,可以涤净妄想。
学习在水的安静中,所感悟到的境界:心如止水、水止犹鉴、静水流深、止于至善。
有人用空手去搒取,还没举过腰间,就洒了一半;
有人用荷叶去舀取,荷叶太软,洋洋洒洒,一下又没了;
有人用竹筒去装载,竹筒太脆,走过石阶,些许的碰触,砰然碎了。
水,无形,更无情。最简单的氢氧化物,无色、无味、无嗅,常温下透明的液体。
话说,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在人体内大约占比重60‰~70‰的营养物质和含氮植物,都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运送到身体的相应部位。无形、无情、无色、无味、无嗅的水构成了有形、有情、有色、有味、有嗅的人。
读《三字经》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知道人的脾性生而本善;而“性相近,习相远”,人,生长路途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脾性成长路线。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那不是人自身材质的罪过,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人没有不可为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之可使为不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象水被“搏”、“激”而向上一样,是“势”造成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尧舜,性者也。孟子认为,尧舜是人的本性扩充最完美的人。他推崇尧舜,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效法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其对性善说的进一步发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无形的水构成了有形的人,水难以被合理的装载,人不知如何合理的对待。冷时,她化作冰块——无动于衷;热时,她化作蒸汽——难以捕捉。无形的水,有形的你,那么的难以琢磨。我不懂水的脾性,更不明白你的心性,“性相近,习相远”。
无情的水构成了有情的人,水总是无情流逝,不停留片刻。滴水石穿,总是那么无情的消磨掉一切坚韧的物质。无情的水,有情的你,水击穿了我心里的磐石,你又让这磐石,以不同的形式在我脑里凝结。
无色的水构成了有色的人,水是透明,难以看见,我的视线被这层水雾所笼罩,我整个人都混混沌沌,不知如何看清楚水雾迷蒙下色彩斑斓的你。无色的水,有色的你,那么多反差,我该相信我看见的水,还是水雾迷蒙下的你?我知道我该相信你,但我没看清真实的你。
无味的水构成了有味的人,水,食之无味,弃之不可,它是生命的主体。你的味道,是那么的朦胧,感觉无法触及,难道是我的舌头早已被水给腐蚀。我周遭的水,并不清澈,并不明晰,虽然同样的无味,但那是我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习惯了这些水的味道,遇到有味的你,总以为别无它样,不知道细细品味。无味的水,有味的你,如此大的差异,我没有改变我的态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像是对待水一般对你,那是我莫大的罪过。
无嗅的水构成了有嗅的人,水,无论贴得多近,都无法嗅到它的气息。你的气息,是那么的淡,难以嗅到,我的鼻子是不是该拿去修理?还是在我嗅的过程中,没有把持好这你我的距离。对待水的态度,总是无限接近,但还是嗅不到。无嗅的水,有嗅的你,我是那么的傻,还在用惯用的思维对待你,毕竟你不是水。
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饮。但在邯郸学步的过程中,先是学了林平之,后是学了老顽童,再是学了田伯光。曲曲折折,换来了水的波涛汹涌,你的心碎离弃。至此过程有了新的悟,改变了以往的认知,让我开始寻求心的道路。
悟就是感悟,就是体会。水有现实之水,有心灵之水。现实的水可以涤净污浊,内心的水,可以涤净妄想。
学习在水的安静中,所感悟到的境界:心如止水、水止犹鉴、静水流深、止于至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