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不外乎是一种生活方式
理想,不外乎是一种生活方式
——以此文讲述我为什么要出发,以及出发做些什么
千禧年后第十一个年头,玛雅纪元倒数第二个年头,我第二十三个年头,毕业的第一个年头。近一年来,大家见到我打招呼不再问我吃了么或者是去哪里,而一律改为“找到工作了么?”仿佛我今年就不用再吃饭,至少是找到工作以前都不用再吃饭。有时候我很想笑着说,没呢,亲。但是通常这样就会有很多分支诸如“哦实在实习对吧”“哦是要考研对吧”“哦是要出国是吧”最后当你一一否认的时候,他们心里大概就有一个结论:“哦是富二代是吧。”
这时候我就很想说,亲,差评哦。
事实上以上情节纯属虚构,很多时候我就像一只鹌鹑一样说“没有,还在找”,然后就灰头土脸的走掉了。这俨然变成一件好像很羞愧的事情,事实上现在处于社会主流之外的一切都容易被钉上耻辱柱,不知道是不是该上升到民族的宽容这个高度。这种东西就像是四娘跟韩少的奸情,大家都知道,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敢去揭的,我就不敢,谁知道哪一天我会不会在他们两个哪一个手下做事。
半年的准备和沉淀终于等到了毕业,事实上今天还有人在问我,你找到工作了吗?我心中可能有雄心壮志或者关于我的计划有千言万语,但是浮上嘴边还是那句:没有,还在找。回来的路上我在想,然后就有了这个。
我为什么要出发:
Gap year(间隔年)源于hippie时期,据百度百科称传入中国是从09年出版的《迟到的间隔年》(作者 孙东纯),一路发展至今。虽说是间隔年,但时间限定非常宽松,在国外尤为之盛行,事实上路上不外乎是做义工、旅行、打工等,中国人的间隔年暂时还在发展,还不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旅行并不提供答案,有时反而使人更加迷茫。我之所以选择出发出去走走,并不是出于“寻找生命的意义”这种书面原因。《猜火车》被人引用到烂的开头——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买第一间房子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选择星期天傻乎乎地看无聊透顶的电视节目选择苟延残喘选择在老人院尿床选择将来选择生命——但不知道是否因为我们是“被选择的一代”,从小到大一直被各种政策所左右我并没有很多的选择空间,就连考试ABCD四个选项都明显一眼就能划掉两个,只能从剩余的两个中选择,受束缚程度可见一斑。旅行则不然,旅行并不提供答案,但他提供更多的选择。从最单纯的角度出发,我只是为了不想在“当会计”和“当审计”之中做出选择,是为其一。
其二,两个字,理想。虽然已经不是中二的年龄,在看此文的各位也早已经有了各种出路,但是这两个字从小就一直埋藏在我们的心中。我不知道是中国教育将理想置于现实的对立面,还是我们的奴性使然。好像说道追求理想,就必须放弃现实追求去过衣衫褴褛的生活,就像小时候被吓的一样要睡天桥。可能有些人他的理想就是流浪,就是体察民间疾苦,但我不是,我的理想实际上非常简单,同样是两个字:活着。
在我的理解,活着首先要肉体上活着,然后才能精神上活着。如果我的理想的载体无法养活我自己,我会考虑我的理想是不是找到了他合适的载体。正如清华大学郭宇宽《理想是你最大的隐私》文中所说的:如果你要投身的事业不是有很好的赚钱前景,你就不得不做好“你以为你做好了,但其实还不够”的思想准备。此话在如今的中国一点不假。
以我为例,如今的我想要写书,我便在路上不停的写着。倘若我的文字无法出版,说明我的水平不够,历练不足,必须继续练习下去。但我已经错过职业是学习的岁月,所以我必须在我的职业之外练习,我必须找到一份能够承载我联系的工作,于是我可能会去做文字策划,会去当公关策划,会去当编辑。这些工作未必能够让我写出我心中想要写的文字和思想,但是五年后,十年后我会再次做一次尝试,这样的周期一直到我死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一书开篇便是:"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放在这里可能有点断章取义,博尔赫斯可能有句话更加适合,他说当作家写作的时候,他总是写他能写的东西,而不是写他想写的东西。
总结起来,就是我要写,现在写。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要出发。
我出发干什么:
在此又要简单解答一下几个普遍的但也是主要的问题,那便是:
1、 钱从哪里来?
首先平常省,然后余时赚。倘若你平时需要吃一份十块钱的饭才能饱,相信我,五块钱的理想馅的包子就足够你吃饱有余了。至于怎么赚,只要你不宅,你就是在赚钱。读书可以拿奖学金,不读书可以做兼职,至于买iphone一部,恭喜你已经拥有我数倍的启动资金了。最后,当你决心向着理想前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2、 我会失去什么,又会得到什么?
从短时间来看,你可能会失去数个月乃至于一整年的薪水或者等价物,失去在家休息缓冲的机会,失去几张跟朋友聚会的合影;长期而言,你事业可能比别人晚起步,或许会欠下一下朋友的债务,或许会变得更加迷惑。
那么你会得到什么?现在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点不准确,因为此文写在出发以前,但是在我看来,至少我期望,会得到一段终身难忘的旅程,有一段一个人思考的时间,会认识很多人,会写出一本书,也会看好几本书,浅显的了解到很多地方的人事物,深刻的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3、 我要准备些什么?
这个实际上是我半年来一直在忙活的事情,如果你现在开始做,可能要加快你的步伐才行。首先,你需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因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力去说服你的家人,而说服你家人的前提是你自己了解并且坚定你自己将要做的事情。在此之前你需要不断的思考,只有当你思考了你家人可能问及的一切问题,将他们说服,才能让他们跟你一样对你有信心,并且给你在我看来最大的支持——理解。但注意我上面用的是尽力一词,因为你不可能奢求长辈如同你一样中二,他们已经有了丰厚的人生阅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这些浑然一体牢不可破,更多的可能是你得到跟我一样的结果:他们不支持你,但也不反对。不要害怕,孤独是你在路上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他就像你的影子,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其次,你需要一个短期的目标,以及一个长期的目标。因为这段旅程并不是一个位移的过程,他是一个心里的漂泊,你很难说你到达的某一个地方看过了某一个景区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这时候你需要一个短期的目标供你充满热情的出发,以及一个长期的目标供你届时全身而退。再次提出我的供大家参考:我有一段含糊的想要走的路,而我的旅程会在我写完我想写的这本书之后结束。
最后,物质上的准备,这里我不是行家而且行家实在太多。必须参考的lonely planet系列,各种户外网站,你身边的旅游达人户外高手,CS沙发网站,豆瓣Gap-year以及间隔年网站等等都罗列了非常详细的你需要准备的东西,找出你真的需要的,这也是一种锻炼。不过期间牢记一句话:带了太多行李出发的旅程注定是不长久的。
回到正题,像是我上面已经不断提及的,在这段旅程当中我想要写一本书。我并不准备带着大包小包laptop或者ipad什么的,我甚至没有DC。我所有的只有我的眼睛(眼镜= =)以及我的笔,这样我可以随时随地坐下写上那么几个小时在我想到的时候。村上认为首先你要具备一个能力,就是无论你心中有无东西,都能提笔固定写上那么一段时间,那么一段篇幅的能力,有鉴于此,锤炼我的写作能力是首要目的。其次,我一些我个人的锻炼目标需要修炼。例如如何在生人面前谈吐,如何在跻身核心团体之后保持,如何克服自身的不悦之类的。最后当然,我要走过那些我想去的地方,并不是那些危险的荒无人烟的原生态,也不是那些未入文明的土著,我想去看看一些轨迹,作为一个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人以及人造比大自然要更受我青睐。最后,我需要一段时间继续思考,我认为人的潜力贵在思考,最终都是要动手去实践的,但是思考的清楚一些的人,终归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思考人生存的意义,可能听起来有点大有点虚,但是你无法逃避。
当然我无法像一个小清新一样背着单反穿着cons摇曳在镜头之中旅行,我甚至买不起硬座火车票,我还要在旅途中不停的打工赚钱写字换钱,但是对我来说这都比在办公室中日复一日的不知道在为谁工作要轻松的多。生怕让人抓住把柄,我又要开始解释。↓
我并不是讨厌工作也不打算逃避,这是人一生的社会责任。理想也无法摆脱责任。只要是为我自己或者我爱人活着的事情我愿意去做,所以我要为此数十年如一日的去努力,相比较起十年,二十年,四十年,如今我花费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去思考,去争取,其中的性价比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这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其中的不被理解,花费口舌去解释令人烦躁的程度难以想象,但是有朝一日你站在出发点前夕就像我现在这样的时候,你感觉充满力量,而且心中是带着满满的喜悦和期待的。我回来的时候可能出了肤色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我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一条我自己喜欢走的路,一条孤独且阻,却异常坚定的路。
谨以此文向关心我的人说明且与君共勉。
——以此文讲述我为什么要出发,以及出发做些什么
千禧年后第十一个年头,玛雅纪元倒数第二个年头,我第二十三个年头,毕业的第一个年头。近一年来,大家见到我打招呼不再问我吃了么或者是去哪里,而一律改为“找到工作了么?”仿佛我今年就不用再吃饭,至少是找到工作以前都不用再吃饭。有时候我很想笑着说,没呢,亲。但是通常这样就会有很多分支诸如“哦实在实习对吧”“哦是要考研对吧”“哦是要出国是吧”最后当你一一否认的时候,他们心里大概就有一个结论:“哦是富二代是吧。”
这时候我就很想说,亲,差评哦。
事实上以上情节纯属虚构,很多时候我就像一只鹌鹑一样说“没有,还在找”,然后就灰头土脸的走掉了。这俨然变成一件好像很羞愧的事情,事实上现在处于社会主流之外的一切都容易被钉上耻辱柱,不知道是不是该上升到民族的宽容这个高度。这种东西就像是四娘跟韩少的奸情,大家都知道,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敢去揭的,我就不敢,谁知道哪一天我会不会在他们两个哪一个手下做事。
半年的准备和沉淀终于等到了毕业,事实上今天还有人在问我,你找到工作了吗?我心中可能有雄心壮志或者关于我的计划有千言万语,但是浮上嘴边还是那句:没有,还在找。回来的路上我在想,然后就有了这个。
我为什么要出发:
Gap year(间隔年)源于hippie时期,据百度百科称传入中国是从09年出版的《迟到的间隔年》(作者 孙东纯),一路发展至今。虽说是间隔年,但时间限定非常宽松,在国外尤为之盛行,事实上路上不外乎是做义工、旅行、打工等,中国人的间隔年暂时还在发展,还不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旅行并不提供答案,有时反而使人更加迷茫。我之所以选择出发出去走走,并不是出于“寻找生命的意义”这种书面原因。《猜火车》被人引用到烂的开头——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买第一间房子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选择星期天傻乎乎地看无聊透顶的电视节目选择苟延残喘选择在老人院尿床选择将来选择生命——但不知道是否因为我们是“被选择的一代”,从小到大一直被各种政策所左右我并没有很多的选择空间,就连考试ABCD四个选项都明显一眼就能划掉两个,只能从剩余的两个中选择,受束缚程度可见一斑。旅行则不然,旅行并不提供答案,但他提供更多的选择。从最单纯的角度出发,我只是为了不想在“当会计”和“当审计”之中做出选择,是为其一。
其二,两个字,理想。虽然已经不是中二的年龄,在看此文的各位也早已经有了各种出路,但是这两个字从小就一直埋藏在我们的心中。我不知道是中国教育将理想置于现实的对立面,还是我们的奴性使然。好像说道追求理想,就必须放弃现实追求去过衣衫褴褛的生活,就像小时候被吓的一样要睡天桥。可能有些人他的理想就是流浪,就是体察民间疾苦,但我不是,我的理想实际上非常简单,同样是两个字:活着。
在我的理解,活着首先要肉体上活着,然后才能精神上活着。如果我的理想的载体无法养活我自己,我会考虑我的理想是不是找到了他合适的载体。正如清华大学郭宇宽《理想是你最大的隐私》文中所说的:如果你要投身的事业不是有很好的赚钱前景,你就不得不做好“你以为你做好了,但其实还不够”的思想准备。此话在如今的中国一点不假。
以我为例,如今的我想要写书,我便在路上不停的写着。倘若我的文字无法出版,说明我的水平不够,历练不足,必须继续练习下去。但我已经错过职业是学习的岁月,所以我必须在我的职业之外练习,我必须找到一份能够承载我联系的工作,于是我可能会去做文字策划,会去当公关策划,会去当编辑。这些工作未必能够让我写出我心中想要写的文字和思想,但是五年后,十年后我会再次做一次尝试,这样的周期一直到我死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一书开篇便是:"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放在这里可能有点断章取义,博尔赫斯可能有句话更加适合,他说当作家写作的时候,他总是写他能写的东西,而不是写他想写的东西。
总结起来,就是我要写,现在写。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要出发。
我出发干什么:
在此又要简单解答一下几个普遍的但也是主要的问题,那便是:
1、 钱从哪里来?
首先平常省,然后余时赚。倘若你平时需要吃一份十块钱的饭才能饱,相信我,五块钱的理想馅的包子就足够你吃饱有余了。至于怎么赚,只要你不宅,你就是在赚钱。读书可以拿奖学金,不读书可以做兼职,至于买iphone一部,恭喜你已经拥有我数倍的启动资金了。最后,当你决心向着理想前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2、 我会失去什么,又会得到什么?
从短时间来看,你可能会失去数个月乃至于一整年的薪水或者等价物,失去在家休息缓冲的机会,失去几张跟朋友聚会的合影;长期而言,你事业可能比别人晚起步,或许会欠下一下朋友的债务,或许会变得更加迷惑。
那么你会得到什么?现在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点不准确,因为此文写在出发以前,但是在我看来,至少我期望,会得到一段终身难忘的旅程,有一段一个人思考的时间,会认识很多人,会写出一本书,也会看好几本书,浅显的了解到很多地方的人事物,深刻的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3、 我要准备些什么?
这个实际上是我半年来一直在忙活的事情,如果你现在开始做,可能要加快你的步伐才行。首先,你需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因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力去说服你的家人,而说服你家人的前提是你自己了解并且坚定你自己将要做的事情。在此之前你需要不断的思考,只有当你思考了你家人可能问及的一切问题,将他们说服,才能让他们跟你一样对你有信心,并且给你在我看来最大的支持——理解。但注意我上面用的是尽力一词,因为你不可能奢求长辈如同你一样中二,他们已经有了丰厚的人生阅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这些浑然一体牢不可破,更多的可能是你得到跟我一样的结果:他们不支持你,但也不反对。不要害怕,孤独是你在路上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他就像你的影子,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其次,你需要一个短期的目标,以及一个长期的目标。因为这段旅程并不是一个位移的过程,他是一个心里的漂泊,你很难说你到达的某一个地方看过了某一个景区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这时候你需要一个短期的目标供你充满热情的出发,以及一个长期的目标供你届时全身而退。再次提出我的供大家参考:我有一段含糊的想要走的路,而我的旅程会在我写完我想写的这本书之后结束。
最后,物质上的准备,这里我不是行家而且行家实在太多。必须参考的lonely planet系列,各种户外网站,你身边的旅游达人户外高手,CS沙发网站,豆瓣Gap-year以及间隔年网站等等都罗列了非常详细的你需要准备的东西,找出你真的需要的,这也是一种锻炼。不过期间牢记一句话:带了太多行李出发的旅程注定是不长久的。
回到正题,像是我上面已经不断提及的,在这段旅程当中我想要写一本书。我并不准备带着大包小包laptop或者ipad什么的,我甚至没有DC。我所有的只有我的眼睛(眼镜= =)以及我的笔,这样我可以随时随地坐下写上那么几个小时在我想到的时候。村上认为首先你要具备一个能力,就是无论你心中有无东西,都能提笔固定写上那么一段时间,那么一段篇幅的能力,有鉴于此,锤炼我的写作能力是首要目的。其次,我一些我个人的锻炼目标需要修炼。例如如何在生人面前谈吐,如何在跻身核心团体之后保持,如何克服自身的不悦之类的。最后当然,我要走过那些我想去的地方,并不是那些危险的荒无人烟的原生态,也不是那些未入文明的土著,我想去看看一些轨迹,作为一个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人以及人造比大自然要更受我青睐。最后,我需要一段时间继续思考,我认为人的潜力贵在思考,最终都是要动手去实践的,但是思考的清楚一些的人,终归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思考人生存的意义,可能听起来有点大有点虚,但是你无法逃避。
当然我无法像一个小清新一样背着单反穿着cons摇曳在镜头之中旅行,我甚至买不起硬座火车票,我还要在旅途中不停的打工赚钱写字换钱,但是对我来说这都比在办公室中日复一日的不知道在为谁工作要轻松的多。生怕让人抓住把柄,我又要开始解释。↓
我并不是讨厌工作也不打算逃避,这是人一生的社会责任。理想也无法摆脱责任。只要是为我自己或者我爱人活着的事情我愿意去做,所以我要为此数十年如一日的去努力,相比较起十年,二十年,四十年,如今我花费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去思考,去争取,其中的性价比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这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其中的不被理解,花费口舌去解释令人烦躁的程度难以想象,但是有朝一日你站在出发点前夕就像我现在这样的时候,你感觉充满力量,而且心中是带着满满的喜悦和期待的。我回来的时候可能出了肤色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我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一条我自己喜欢走的路,一条孤独且阻,却异常坚定的路。
谨以此文向关心我的人说明且与君共勉。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61篇内容 · 43.2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53.8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94篇内容 · 68.1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54篇内容 · 742.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59篇内容 · 491.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76篇内容 · 138.0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71篇内容 · 170.6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16篇内容 · 6.8万次浏览
我决定登陆一下留爪~
记得带照片回来……如果你去云南的话记得来找我咨询旅途指南说明,我还可介绍我知道的青旅推荐你去住。恩,另外推荐你去做沙发客
共勉~
如果真的是你 不知你还记得否 我们曾一起拼车去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