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臘的劇場和戲劇
戲劇是西方文學的主流,希臘戲劇是這個主流的源頭。希臘的城邦之一,雅典﹐從西元前534年起就奠立了悲劇節,綿延長達三個世紀以上,其間傑作至今仍為人類瑰寶。戲劇也是表演藝術,希臘劇場的演出形式及安排,為後世樹立了一個長青的典型。要了解這份寶貴的遺產,最好從雅典著手,因為它既是希臘戲劇的搖籃,也是它的中心。
戲劇的起源
戲劇最簡單的定義是:由演員為觀眾表演故事。說得更簡單的話:戲劇是由甲扮演乙﹐有丙觀看。這定義與另一本戲劇史中寫的一樣:凡能滿足以下條件的就是劇場(theatre): A represents X while S looks on.(Fischer-Lichte 257). 甲(A)是演員﹐乙(X)是故事裡的人物﹐丙(S)是觀眾。這裡面甲和乙可以都是單數,也就是一個人,公元前六世紀希臘戲劇剛開始的時候,有幾十年都只有第一個演員;二十世紀最有名的法國默據演員 Marcel Marceau 也是一個人單獨演出。當然,我們今天最常看到的情形,演員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多數。
人類活動中,「甲扮演乙」是很普遍的現象。在新石器時代的洞中壁畫中,有獵人化妝成獵物,扮演獵物被捕的情形。這圖顯示「預期性的狩獵魔術」(Anticipatory hunting magic)(Berthold, 3-4pp): 把心中的想望畫出來或演出來,相信這樣可以幫助想望成真。這樣的圖畫各時代各地區都有。
顯靈(epiphany)是另一種古今中外常見的儀式,其中人可以代表自然的力量或神祇出現,如雷公、電母,龍王爺、無常鬼或台灣鄉下儀式中的七爺八爺等等。除了扮野獸、扮鬼神之外,扮人可能更為普遍。當一個頑皮的學生模仿他的老師時 ,他已經符合「甲扮演乙」的要件,如果他的同學在旁觀看,這就是演戲了。
這種演戲或類似的情形固然既久遠又普遍,但最有可能導致後世戲劇活動的是巫術儀式,(shaman rituals)。儀式在現代生活及高級宗教中仍然常見。握手、鞠躬、婚喪喜慶都是儀式。以握手為例,它的形式和意義都是由西方文化傳進中國的,現在我們無分男女,都可以使用這個行動,表示禮貌或親切,這與我國古代拱手或「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儀規範大不相同。這例子顯示,行動和它的意義都不是自生自發,而是由文化所決定,所傳承,所改變。再舉一例,天主教的信徒相信,彌撒儀式裡經過一連串的祝聖行動,麵包和酒可以變成耶穌的聖體和聖血,飲它食它象徵耶穌進入體內。這例子顯示,宗教儀式的意義必須有信仰作基礎。
同樣的,先民的儀式也有信仰的基礎和象徵的意義。後世或外人沒有這分信仰,才把它稱為巫術,把它的祭司稱為巫師。在今天,印尼巴里島上的舞蹈和戲劇﹐正是一個性質轉變的例子。它們主要都是針對觀光客的表演,沒有神祕氣氛,屬於娛樂性質。但是在以前,這些儀式是當地人們的信仰活動,巫師透過它們,可以與神鬼溝通,取得超人的能力,驅邪迎善,去病消災。人類學家調查,世界上還有一些落後地區,因為與外界隔離, 還保留著類似的巫術儀式,還在希望利用它來解決生活、生命中的疑難問題。
現代的落後地區,相等於人類沒有進步以前的原始社會。那些社會的巫師,就像現代的科學家。他們面對自然現象,認識到它會影響到人們的命運,像風調雨順可以帶來豐收,而雨水過多過少會形成水災旱災。像現代科學家一樣,他們要解釋這些現象,並且影響它們。他們的解釋很「迷信」,他們的方法很「巫術」。他們認定自然現象都是神明、或由神明在掌控,他們影響這些現象方法很多,除了「預期性的魔術」和「顯靈」之外,還有祈禱、獻祭、驅邪等等法術。
這些法術或巫術包括一連串的具體行動,它們多以日常的行動為基礎而加以美化、精緻化、誇張化、風格化。經過反覆的使用和改良﹐這些行動被固定下來﹐成為儀式(rituals)。在儀式的進行中﹐巫師往往穿戴特殊的服飾,使用不同的聲調,他的身體動作也都異於平時,富有象徵的意義。他往往戴上面具或者劃上臉譜,兩者都是改變真面目,達到「甲變成乙」的簡易手段。配合儀式的進行往往還有音樂及舞蹈。這些儀式一般都在一些特殊的地方舉行,有信眾在一旁觀看或者參與。這樣的巫術儀式,很像戲劇的演出。也有人說過,早期的巫術儀式,就是人類最早的歌劇。
顯然的,儀式與戲劇有相同或重疊之處。不同的是,早期的巫師有信仰作基礎,他相信他作的是真的。他舉行的儀式的目的在改變現狀或關係(如驅邪治病),戲劇只在呈現這種關係,它的演員知道演戲是假的:戲中殺死的人會立刻站起來,戲中男女結婚很少假戲真做,戲劇要靠「閣置不信」(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才能運作,才可能動人。現實中的儀式也常常要增強或改變關係,例如「結婚」,不僅要使雙方成為夫婦,而且希望他們「百年好合,五世其昌」。
演戲與儀式在精神上既然如此不同,由此引申的問題是:兩者之間究竟是類似關係或是因果關係。主張後者的說法是:儀式是娛神的,戲劇是娛人的,當信仰消失,儀式由娛神變到娛人,便產生了戲劇。不僅西方戲劇如此,我國的亦然。《中國戲劇通史》中開卷就寫道:「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朔到原始時代的歌舞、、、、這種舞可能是出去打獵以前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我國戲劇史的開山祖師王國維也有同樣的揣測:???其始於楚之巫乎?」
反對因果關係的人認為,原始儀式很多,但人類早期的戲劇很少,在西方只有希臘,後來的羅馬戲劇是模仿希臘而成的。因此,希臘在當時怎樣出現戲劇,便特別值得研究。
雅典城邦
希臘人的祖先可能是印歐語族的一部,在西元兩千年(此處及本章以下的年代或世紀,除非特別指明,皆為西元紀元以前)進入了希臘半島。由於地形崎嶇,交通困難,他們建立的都是城邦: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附以周圍鄉村,形成一個獨立的經濟和政治單元,然後以峻嶺深谷為自然屏障,保持獨立的地位。八世紀中業,希臘人經由通商,接觸到腓尼基文字,將它轉化為希臘文字,於是進入歷史時期,各種活動蓬勃發展,城邦之內也起了急遽變化。
最初入侵的部落是多利安人 (Dorians),在他們建立的城邦中,最著名的就是斯巴達,以農立國,注重軍事。稍後來到的是愛奧尼亞人(Ionians),他們有的定居在今天的雅典,有的定居在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有的移民到小亞細亞西岸,甚至黑海一帶。燦爛千古的希臘文化,主要就是這些冒險犯難、航海通商的愛奧尼亞人所建立的, 其中又以雅典城邦貢獻最大。
雅典位於阿提加半島上,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的十五分之一。 它氣候溫和, 雨量集中冬季。西部距海只有數公里,有良港可以通商,其餘三面環山,土地相當貧瘠,加以雨水不足,只能種植葡萄和橄欖等類作物。此一區域之內,原來由很多部落分別佔據,各有強人領導,但是經由戰爭與妥協,終於以雅典為中心(人口估計約十萬)結合為一個整體,實行君主政治。
第七世紀時,有人改良技術,大規模種植葡萄和橄欖,加工出口,獲得巨利。這些豪富夾財力取得了政權,實行寡頭政治,長期下來,大部分的公民不僅喪失了土地,甚至淪為奴隸,造成社會極端動盪。於是梭倫(Solon) 在594年受命進行全面改革。他出身貴族,篤信民主,但是他溫和的改革政策卻徹底失敗: 豪門貴族覺得特權遭受剝奪,貧民窮戶卻仍然生計艱難,雙方衝突激烈,瀕於內戰邊緣。
皮西斯瑞特斯
在這種情形下,雅典出現了第一位儳主(tyrant) 皮西斯瑞特斯(Peisistratus,或Pisistratus,以下簡稱皮氏)。就人類戲劇史而言,皮氏最大的貢獻,是他在534年創立了悲劇競賽。 戲劇史家大都認為,戲劇起源於宗教儀式。的確,希臘悲劇與宗教儀式有密切的關係。但是世界大部分的地區都曾有過類似的儀式,為什麼唯有雅典才能在那麼早就能把它蛻化成為戲劇? 雅典當時的環境和皮氏個人的企圖,因此值得深入探討。
所謂儳主,就是用非法的手段取得政權的人。皮氏兩度以政變與權謀推翻了由貴族組成的合法政府,前後統治雅典將近四十年(從561-528,中間有五、六年被放逐)。他維持了原有政府的形式,卻掌握了派人任事的實權。他施行的重大政策包括:沒收逃亡貴族的土地,分給農民後,只徵收輕微的賦稅;大力開採蘊藏豐富的銀礦,增加國庫收入;在全國推行遍種橄欖,增加生產,大量輸出,藉以換取穀物﹐充實民食。 在國際事務方面﹐他遍交與國,維持和平,同時又在航海要道,建立軍事據點,保障國際貿易和植民。這些政策,使他獲得人民衷心的支持,使他的文化建設有了經濟的基礎,也使雅典國際地位由次等提升到頭等。這時它的人口約有20萬﹐是所有希臘城邦中的大國之一。
皮氏聲稱,雅典是所有愛奧尼亞人的故鄉和領導中心,並採取許多爭取向心力的措施。例如,愛琴海中的狄洛斯島 (Delos), 神話中認為是阿波羅誕生的地方,祂在島上的廟宇,長久以來,一直是海外愛奧尼亞人朝拜的聖地,但長久以來,廟宇一直頹破,環境非常污穢。皮氏遂使人修葺廟宇,整理環境。又例如, 在雅典衛城 ( Acropolis) 上,原本就有雅典城邦的保護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殿宇,現在在殿宇四周,皮氏建立了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柱。類似這樣的工程,必與我國君王之整理孔廟,或重修佛殿,具有同樣的功能和意義。歐洲後世凡是戲劇發達的時代,其它方面的建設也都同樣成積輝煌 。
皮氏還非常注重文教﹐很可能就是他使人寫下了荷馬的兩部史詩。這兩部曠古的偉大詩篇,在九世紀就已經完成,但因為當時尚無文字,一直僅藉口語傳遞。現在皮氏不僅使人寫下以免散失,而且用它來作學生的教材,更在全雅典的節日中,舉行職業說書人的背誦比賽。這些措施,不僅普及了公民教育,也使雅典的文字、文法和發聲有了一定的標準。歷史顯示,歐洲後世其它地區在戲劇發達之前,除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之外,文字統一與提升也是一個必要條件。沒有這些條件,戲劇難以發達,但有了這些條件,戲劇卻並不一定發達,更不用說從無到有的完全創新。皮氏的偉大貢獻,在他掌握了歷史的契機。
悲劇
希臘發展出來的戲劇形式有三種:悲劇、喜劇和撒特劇。前面兩種一直流傳到今天﹐遠播到世界各地。我們首先討論發展最早的悲劇。
在534年﹐儳主皮西斯瑞特斯﹐在「都市的戴歐尼色斯節」(the City Dionysia)慶典中,舉行悲劇競賽﹐這是世界第一次有正史記錄的戲劇活動。這次競賽的優勝者塞斯比斯 (Thespis),也成為最早的有史可考的演員。既然是悲劇競賽,那表示這種戲劇必然已經存在,那麼它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四世紀時(再度提醒讀者,本文所有年代皆為公元前)的亞里斯多德只說過一句話:「悲劇是經由戴神頌的引導者」發展而出。根據其它的資料,我們可以作以下的幾點補充。
第一,演出競賽所紀念的戴神,一般譯為酒神。神話中說祂是宙斯天神和人間公主的兒子﹐由森林之神撒特養大﹐後來遭到殺害肢解﹐最後復活升天。祂原是埃及和中東一帶所信奉的一個神祇,嗜酒、好色、充滿暴力與酷行。對祂的信仰大約在13世紀傳入了希臘。希臘人最初排斥祂,像荷馬的史詩中,只有一處影射到祂,但既未指明祂的名子,更未把祂納入奧林疋克諸神的行列。後來希臘人逐漸淡化了祂的負面,認定祂除了能助人解憂之外,還能保佑穀物豐收、子孫綿延。以奠禮儀式紀念祂,為的是發揮祂的積極性,控制祂的負作用。還有,因為祂的生命史﹐祂可以象徵四季的輪轉,以及生命的死亡與再生。考慮到祂這種種的屬性,現在才把祂的名稱從「酒神」改為譯音的「戴神」。自從祂逐漸被希臘人接受以後,紀念祂的儀式所在多有,雅典在第六世紀就有六個,其中之一為城市的戴神節。
第二,演出競賽的項目「悲劇」(tragedy),原文最原始的意思是「山羊歌」(goat song),指的可能是一個歌隊環繞一隻山羊唱歌跳舞,或者是以一隻山羊作為優勝歌隊的獎品。不論是那種情形,要點在悲劇與一種載歌載舞的表演有密切關係。
第三,一般來說,希臘有悠久的歌舞傳統,婚喪喜慶之外,祭神、慶祝運動競賽勝利等等場所, 都可出現載歌載舞的場面。 在戴神信徒漸多後的第七世紀末期,希臘延發出一種崇拜祂的歌舞,稱為「戴神歌舞」(dithyramb),表演的是和祂直接有關的故事。這個歌舞隊由五十人組成,有一個領隊。表演時由領隊唱出即興的頌詞,再由隊員們唱出現成的歌詞附和。戴神歌舞的定期表演,希臘各城邦所在多有。在六世紀初葉,雅典鄰邦(由多利安人組成)科林斯 (Corinth)的阿瑞溫 (Arion,約625--585)利用這種形式,表演有關希臘英雄的故事,他並且預先寫出歌詞,賦以題目。.他還可能寫出了「前言」,由領隊說出,藉以向聽眾介紹即將表演的內容。實際細節固然無法確定,但發展趨勢卻非常清楚:戴神歌舞從純粹宗教的娛神活動,現在轉變成為對民族英雄的嘔歌。這也意味著,戴神歌舞從娛神變成娛人。
第四,第一次悲劇競賽的優勝者塞斯比斯,除了名子見於優勝者名單之外,沒有任何其它可靠的文獻記載。他很可能是個職業的戴神歌舞表演家,經常駕著車子到希臘各城鄉演出,歌舞隊員則就地取材。他對戲劇發展的貢獻,一般認是他在原來歌舞隊的表演中,加進了一個「演員」,就是他自己。阿瑞溫戴神頌的「領隊」,基本上和歌隊仍為一體,是一種集體獨白或齊唱。塞斯比斯則獨立於歌隊之外,能和歌隊對談對唱,成為「演員」。雖然只有一個演員,但如果他戴上不同的面具,就可以扮演更多的人物。而且,既然有了第一個演員這種創舉,就不難有後來的增加。根據亞里斯多德,劇作家艾斯奇勒斯(約523--456)加進了第二個演員,索發克里斯( 約496-406)加進了第三個。此後﹐終希臘之世﹐再沒增加演員人數。一齣戲即使劇中人物多於此數,也都由這三個演員輪流扮演,因此,演員一般都不只只扮演一個人物。
第五﹐在第一次悲劇比賽之前﹐希臘其它方式的表演活動很多。前面提到的背誦荷馬史詩的比賽即為其中之一。可以想像,那些參賽的職業說書人,對詩裡不同談話者的音容笑貌,一定會分別模仿,力求惟妙惟肖。此外,當時的的詩歌中,也有不少戲劇性的談話。塞斯比斯只須將這種種方式中任選一種,再配合戴神頌歌隊的表演,就能產生對話和動作,使戲劇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第六,雅典原本就有兩個戴神節,表演戴神歌舞,一個在鄉村,一個在市郊的沼澤區(The Marshes)戴神殿之前。 於是在534年,雄才大略的皮西斯瑞特斯因勢利導,用政府的力量,在雅典衛城的南邊山麓另建新殿,並且創立了一個新的節日,稱為「城市的戴神節」,在節慶中進行了悲劇競賽,塞斯比斯遂脫穎而出。
希臘人喜歡比賽,也重視比賽,最著名的有兩個:體育方面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文學方面的吟頌荷馬史詩的狂歡節(Rhapsodes),前者紀念天神宙斯,後者紀念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兩者皆為希臘固有的神祇,在荷馬史詩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現在皮氏創立一種新的戲劇競賽,紀念一個外來的神祈,既能藉此舒解祂酒色狂暴的一面,又合乎希臘人喜歡比賽的脾性,同時在國內能為大眾提供高尚的娛樂,在國際上提高自己和雅典的聲譽,一舉數得,於是自從534年以後,形成一年一度的戲劇節。
撒特劇 (Satyr plays)
撒特(Satyr)在神話中是戴神的隨從,住在森林,神話中描寫它們上半身像人,下半身有山羊的後腿。早期希臘的圖像,往往把它們畫成全裸(或僅遮下體)的人形,再加上長的尾巴。撒特中有個Silenus, 被認為是戴神的顧問兼導師(也有一說是戴神的過繼父)。紀念戴神的歌舞由它們表演,自是順理成章;由它們組成歌隊參與的戲劇,便是撒特劇。
撒特劇如何形成﹐迄無定論﹐一般以為﹐它出現在六世紀晚期。在形式上,它和悲劇一樣,主角是神祇或貴族,經由幾個片段 (episodes)或者場次, 由歌隊穿插其間,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同的是﹐撒特劇的精神,在以滑稽戲謔的態度,粗俗鄙陋的語言,以及輕快放縱的動作,對劇中主角加以諷刺或嘲笑。撒特劇如此呈現出神祇或貴族另外的一面,可以說與悲劇相反,因而相輔相成。第五世紀的戲劇比賽﹐要求在三個悲劇之後接演一個撒特劇﹐對觀眾的情緒一定可以產生平衡的作用。
希臘有作品傳世的三個悲劇家,都是撒特劇的高手,充分顯示他們在嚴肅高超的情懷之外,還有輕鬆詼諧的一面。可惜他們的佳構,不是蕩然無存,就只剩斷章殘片,碩果僅存的,只有索發克里斯的Ichneutae? 以及尤瑞皮底斯的 《獨眼巨人》兩部而已。
喜劇
雅典政府在487-486年將喜劇納入城市戴神節,給予悲劇同樣的支持,並且舉行喜劇競賽。這是喜劇正式受到肯定,也是喜劇有歷史記錄的開始。「喜劇」(komoidia) 的原意是「飲酒狂歡歌」。它如何起源,如何發展出照耀千古的傑作,我們並不十分清楚。就像對悲劇一樣,亞里斯多德對喜劇只說過:「喜劇則經由陽具歌的引導者、、、、作為民間風俗,至今仍保存於許多城市之中。」
在古代希臘, 陽具崇拜非常普遍,教派也很多,各有不同的慶典儀式。慶典的歌舞隊行列,有的裝成野獸或獸人(半人半獸),也有的裝成大胖子。除了步行之外,他們有的騎獸,有的踩著高蹺,還有的手舉長竿,上掛誇大的陽具造型。 這一隊人馬,邊走邊唱邊舞,邊與沿途的觀眾嘻笑逗趣。不知什麼時候,某隊的領隊大約是一時興起,即興表演,於是就產生了第一位演員,其情形就與悲劇的起源相似。
在喜劇發展的過程中,厄皮卡瑪斯(Epicharmus)作了重要的貢獻。他是住在西西里島的希臘殖民,生卒年代不詳,只知他在485-476年間寫了不少劇本,現存的劇名就有37個。片段顯示,劇情鬧劇場面甚多,人物多為市井之徒(廚子、妓女等等),同場人數可以多到三個,他們嘻笑嘲諷,頗多妙語趣談。劇中有無歌舞隊不能確定,但根據有的劇名如《跳舞的人們》(Dancers)推測,使用歌舞隊也很有可能。 厄氏很受柏拉圖欣賞,他對早期的雅典喜劇發展可能發生過相當影響,但現存的喜劇形式卻和他的截然相異。
以上的各種戲劇類型顯示,在表演藝術受到大眾和政府肯定之後,詩人和表演者在既有的民俗藝術上加工,既無前例可尋,亦無規則要守。無論是戲劇的內容、組織、或形式,他們只能摸索、試驗,唯一可以指導他們的,只有自己的良知良能,唯一能夠影響他們的,是觀眾的反應。這是真正的前衛劇場。然而經由他們的實踐,
後來的悲劇和喜劇,都發展出非常完整的形式和深刻的內容,至今仍令人仰慕。
雅典的民主與興盛
戲劇是個綜合性的藝術﹐它的維持與發展﹐需要相當穩定的大環境﹐以及一定程度的經濟支持﹐在現在如此﹐在古代希臘亦然。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雅典如何創造了它的黃金時代。
在戲劇界尚在不斷摸索創新、累集經驗的同時,雅典發生了徹頭徹尾的變化。自從儳主皮西斯瑞特斯死後(528-27),雅典內憂外患頻仍,於是在508年左右開始實行民主制度﹐進行了徹底的改革。 改革完成不久﹐雅典兩度遭受波斯帝國的入侵,國勢危如累卵。
波斯從六世紀中業竄起後,即企圖征服希臘人在小亞細亞的殖民地,同文同種的雅典人同情之餘,往往派遣海軍支援.,波斯終於在490年和480年,兩度派遣大軍遠征雅典,但先後都為由雅典領導的希臘聯軍擊敗。戰後雅典將愛琴海兩岸的城邦組成聯盟,總部設在日神阿波羅誕生之地的狄洛斯島島上。雅典是聯盟的盟主,主控一切,並且以建立戰船的名義,向加盟諸國徵收軍費。在最盛時期,同盟國高達150個以上,它們沒有退出盟邦的自由,實質上無異於雅典的附庸。
在454年,雅典更把狄洛斯島上的聯盟金庫移到雅典衛城,以便經費使用更能隨心所欲。有了這份源源不絕的經濟資源,再加上一連串勝利後的自信與意氣風發,雅典從事各種建設與文藝活動,締造了史家艷稱的「古典時期」 (The Classical Age)。伯里克里斯(Pericles)當政的三十年間(461-429年),更是盛世的巔峰。
雅典的不斷擴張與霸權作風,引起其它城邦的反抗與恐懼,終於引發了皮羅盤尼斯戰爭(Peloponnesian War,431--404年),一方以雅典為首,一方以斯巴達為首,結為兩個聯盟作殊死之戰。戰爭時起時休,遷延近30年,最後斯巴達引來波斯的戰船,封鎖海港,雅典兵盡財竭,最後被迫投降(404年)。
今天保存的希臘戲劇,主要完成於這個多變的第五世紀。它反映一個優秀的民族由危機動盪邁進盛世,再落入衰微, 它保留了這個巨變中天才心靈的豪情與理想、以及悲憤與失望。一如同時代的建築與雕刻可以笑傲千秋,這時的戲劇是世界戲劇史上最早的一個黃金時代。不同的是,大理石的傑作會在戰火中毀損,在風雨中受到侵殘,但當年用紙莎草紙寫出的劇本,卻始終歷久長新。
第五世紀的戲劇節
從第一次悲劇競賽到在第五世紀前幾年,沒有任何演出經過的記載,也沒有保留完整的劇本。但是在兩度擊敗波斯以後, 演戲已經逐漸形成一種制度,記載及劇本保留很多。那時雅典紀念戴神的活動,共有四個節慶,其中三個與戲劇有關,它們是:
一、鄉村戴神節(Rural Dionysia)。在十二月底在鄉下各部落間次第舉行,由各村村長主持。活動內容最重要的項目是陽具遊行,由遊行行列高舉誇大的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徵,沿途載歌載舞,並和觀眾逗趣對罵,藉以在農閒時提供娛樂,並祈求來年豐收。在這個原始的宗教娛樂活動之外,富庶的部落在第五世紀也加入了戲劇演出。演出的可能是舊戲重演,也可能是被城市戴神節所拒絕的劇本。只有最富有的才偶然有包括新劇首演在內的比賽。在第四世紀時,這種演出次數顯然增加,又因為演出日期各地不同,而各地相距又近, 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各地趕場,觀賞不同演出。
二、勒迺亞(Lenaia) 戴神節。就像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一樣,崇拜戴神的教派也不少, 勒迺亞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何時何地開始演戲已渺不可考,但自從它的演出受到官方認可後(442),演出地點就轉移到雅典市內,但劇場究在何處則眾議紛紜。 演出以喜劇為主(442以後也加入了悲劇), 時間是一月尾,為期約三、四天。此時風浪較大,海外來客較少,所以觀眾絕大部分是雅典人,不必擔心「家醜外揚」,因此演出中更可以肆意笑虐,也可以對城邦人事盡情嘲諷。
三、都市戴神節(或稱大戴神節)在三月尾舉行。第一次悲劇比賽就是在這個節慶舉行,大約在第五世紀初,可能是為了配合雅典部落的重組,戴神歌舞比賽也在這個節慶舉行。喜劇獲得官方承認後(487年),也開始在這裡上演。此外,撒特劇一向附在悲劇之後演出。所以﹐都市戴神節在不斷增進後﹐在五世紀時規模盛大,為期約六天左右。
雅典當時的人口,估計在20萬到30萬之間,其中大約一半是奴隸,另有兩、三萬是外來的技工(metrics).。在剩下的雅典人當中,最多只有4萬是公民(18歲以上的男性)。這些人都有資格觀賞演出、但公民可能最多。為了盡量方便他們參加,在戴神節進行期間,不僅機關放假,工商業歇業,甚至連囚犯也獲得假釋。有一度劇場開始收取低廉的入場費﹐但為顧及赤貧公民,又設立了看戲基金,以供他們申請補助。
劇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詳下),顯示演出極受歡,估計每場看戲的觀眾、都在總人口的25%以上,高於後世任何時代。這些觀眾的平均素質,一定也高於後世任何時代,因為我們知道,雅典當時實行直接民主,由全體公民組成的大會,負責決定和戰、選舉官員、審判公、私案件。同樣的公民也就是演出的觀眾,素質可以預期。
觀眾中最尊貴的人是戴神的祭司,此外還有政府官員,以及友邦的使節與貴賓。因為這是一年中最大的盛會,一些頒獎典禮也藉機一併舉行,各盟邦贈送的禮物(等於貢品)也在劇場展示。由這些安排可以看出,大戴神節集宗教、民事、外交、休閒與藝術諸種功能於一爐,展現著雅典的文化、財富與國際地位。
節慶的籌備工作,在上一屆戴神節結束後的一個月左右就已經開始。主持人是當年抽籤選出的最高行政長官,有意參加下次比賽的劇作家們向他申請一個歌隊(15人),由他(或他選定的委員會)選定其中三人,約定每人各自編排三個悲劇及一個撒特劇在次年演出。在後來,獲選的劇作家還可以分配到一個優秀演員,由其擔任劇中主角 (protagonist)。政府提供劇作家薪水,以及演出的劇服和場地。喜劇也獲得參加比賽之後,每年有五個喜劇家各以一個作品參加。上演時間可能是在原有五天之中各演一個(與斯巴達戰爭期間,數目減為三個)。獲選之後,劇作家即積極籌劃演出。在早期,他還得自己為劇中的歌詞作曲、編舞;他通常還得訓練歌隊。後來,這些工作都交由別人分掌。
這位選定劇作家的行政長官,同時還選定三個富紳作為贊助人 (choregos), 用抽籤方式分配給入選作家每人一人, 由他負責支付歌隊隊員薪水(甚至笛師及第二個歌隊),購置面具及特別服裝,以及提供演出後的慶功宴等等。因為排練時間很長,這筆費用相當可觀,有人估計約為當時一個建築工人四年半的工資。雅典當時工商企業的規模很小,職工超過幾十人的不多,所以對有的贊助人而言,這筆費用是相當沉重的一個負擔。但是他必須承擔,除非他能指出某人比他更為富有,並願與他交換財產。為了防止心有不甘的贊助人過分吝嗇,政府還規定了他必須支付的最低數額。後來雅典戰爭頻仍,連富戶也實在難以獨力承擔,於是改派兩個贊助人共同支持一個演出。不過在承平時期,贊助人基於公民意識,一般都能盡量配合,有的為了提高演出水平,獲得比賽榮譽,甚至不惜超過規定的最低數額。
在經過了將近一年的籌備之後,在戲劇演出比賽開始的前兩天,由劇作家率領演員對公眾宣佈演出的劇目。次日則為迎神遊行,首先由官員、演出贊助人等等,從雅典衛城戴神神殿之中,將祂的神像移到郊外,再抬進城來,藉以紀念神話中祂當初從外地傳入雅典的過程。 這個遊行行列進城以後,還要到各處的戴神祭壇跳舞獻祭,最後才到達劇場,把神像放在劇場中央祂自己的神壇之前 ,讓祂欣賞為祂所作的演出。
大戴神節第一天進行「戴神歌舞」比賽。十個新的部落,每個部落各出一個成人隊和一個男童隊參加,每隊各由五十人組成,表演者共達一千人,協助者尚不包括在內。這是一個全社區的活動,它無疑會促進新部落中內部的聯繫團結,各部落彼此之間的交往認識,同時也提升了全民的藝術品趣。
接著的三天演出悲劇和撒特劇,如果喜劇另須一天則為四天。
最後一天決定優勝名次和頒獎,對象最初只有劇本, 449年以後,兼及演員與贊助人。 決定方式非常複雜,結果也不一定正確,有些今天我們認為傑出的劇本,當時並未獲得首獎,而壓過它們的劇本則早已失傳。值得注意的是,演員獎的增設,表示演技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證以後來新劇創作甚少,但演出劇場分布越來越廣,劇場規模越來越大,以及演員地位越來越高,那麼表演技藝一定非常重要、優美。
最後剩下的是善後事宜,例如節日期間、公民不當行為的處理等等。然後再過一個月左右,次年的節日籌備又要開始。
第五世紀的劇場
都市戴神節舉行的地方,最早是位於雅典市中心的「市場」(Agora), 就像後世的流動戲班趕集:它「移尊就教」,到現成的人眾菌集之處表演。可能在第五世紀的早期,也就是「戴神歌舞」開始比賽之際、 一切活動轉移到了衛城南側的山坡下的露天場地;那裡山坡上有一座戴神殿(插圖)﹐場地早就有歌舞表演﹐現在雖增加了任務,起初還是因陋就簡:只把原有場地稍予修整、弄成一塊平地(原來認為是圓形﹐現在發現最早的是長形或長方形),觀眾則在山坡上或四周的平地上觀賞,或坐或立,不拘形式。這塊平地當時稱為舞池(orchestra),附近的山坡就變成天然的觀眾區(theatron)。劇場的希臘字是theatron, 它的意義是「看」一個景象(thea), 與「聽眾席」的「聽」大異其趣。有表演區﹐有觀賞區﹐滿足了劇場的最低要求﹐這就是永垂不朽的「戴歐尼色斯劇場」的濫觴。
(插圖,B31左)
構成希臘劇場的第三個單元是舞台景屋(skene)。它原本只是舞池一邊、一座臨時性的帳篷或小屋,為的是使演員有個衛生間及休息場所,以及放置、更換劇服與面具等等方便。後來有人在小屋靠近觀眾一面的牆壁上,繪上了配合劇情的景觀,這樣小屋就發生了佈景的作用。希臘悲劇的劇情大都與王室有關,這個佈景往往就是王宮的正面,當中是宮門。
組成戴神劇場的三個部分(舞池、觀眾區、景屋),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改建,其中最重大的一次從第五世紀初業開始,但因工程浩大,在第四世紀後半才全部完成。這時舞池的直徑約為25公尺;觀眾區環繞在它的三面﹐座位約有12,000到17,000個﹐大多數嵌在山坡上面。座位中最接近舞池的一排是貴賓席,中央的一席保留給戴神的祭司,兩旁則是政府官員和外國使節。景屋在舞池的第四面﹐是一座石頭的永久性建築。這三個部分互相分開﹐結構上不是一個整體。景屋與觀眾區兩端之間各有一個「入場口」(parados), 歌隊通過它可以進、出舞池, 觀眾在演出前、後也可從此出入觀眾區 (插圖,Brockett, p.35) 。
有關這些單位的細節以及它們改變的過程和時間﹐歷史家們爭議很大﹐以下只是部分的意見。
關於景屋細節部分有兩點爭議。一、有人主張只有一個宮門,所有演員均由此進出;有人主張還有兩個側門,供次要演員出入。二、景屋前面有人主張有個表演平台,有人主張只有幾個寬的台階,它們的高度在一公尺上下,不會妨礙演員與歌舞隊的對話,或者走進舞池與歌舞隊打成一片。
「景片」是另一個問題。一如後代的景片一樣,它指的是一個木框,上蓋布片, 片上繪製種種景觀,作為戲劇演出的背景。一般都認為,戴神劇場也運用景片,不過有人認為它們只有一面,固定在景屋的牆壁上,或是牆壁前面的柱子上(柱子豎立在凹洞中),這種景片稱為(pinakes)。另外有人認為景片可以有三面,同時掛在一個立軸上,成▲形,觀眾只能看到一面,但只要轉動立軸,就可展現另一面﹐達到換景的效果。這種景片稱為periaktoi,顧意思名,不妨稱之為「三面景片」。
戴神劇場也使用少數器械、其一是「推台」(ekkyklema),就像今天醫院推動病人的平台。希臘悲劇中的凶殺、自殺等等行為、例必在場外發生,所謂 violence offstage 但死者的屍體,往往展示在觀眾之前,「推台」這時就派上用場。 另一是 「機器」,它其實就是起重機,能把劇中神祇,憑空弔起、放下﹐讓祂們進場、出場。尤瑞皮底斯悲劇的結尾,常常使用這種「機器神」(god of the machine) 的方式,來解決凡人不能解決的難題。當然,同樣的機器也可以將人從表演區吊到場外﹐像《米狄亞》的女主角就這樣逃脫了敵人的追捕。
(插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戴神劇場的音效優異絕倫。今天如果有人在舞池中央劃根火柴,在觀眾區頂端的人都可以清楚聽見。因此,當年的觀眾即使在萬人以上,演員不必藉助任何擴音器具,就可將聲音傳到所有觀眾的耳鼓。
演員和他們的服飾
希臘戲劇的演出包括兩組人員,一是演員,一是歌舞隊,兩者都由男性擔任。
希臘戲劇是由戴神歌舞演進而來,演員只是逐漸增加的結果,所以終希臘之世,歌舞隊在希臘悲、喜劇中一直保留,形成希臘戲劇的特色。有的劇本甚至有兩個歌舞隊,固然第二個的份量不重。歌舞隊的人數,悲劇的難以確定,最初階段可能高達50人, 後來降為12人, 到索發克里斯又增為15人。老喜劇的歌舞隊則有24人。
希臘古典戲劇在早期和中期大多與公眾事務有關,歌舞隊在劇中的身分,戲劇家們都會作適當的選擇。譬如說,如果劇情涉及城邦大事,歌舞隊往往是由父老或公民的代表;如果劇情涉及宮闈事件,歌舞隊可能就由宮女組成了。如果劇情涉及復仇,歌舞隊可能扮成服仇女神。在老喜劇裡,為了劇情的需要,歌舞隊還必須裝扮成青蛙、蜜蜂、或者飛鳥等等。
在演出中,歌舞隊由「入場口」進入「舞池」,然後就一直留下(只有在極少數劇中,暫時離開後又進來)。在劇情展開時,他們可以與演員有所互動,但他們最大的功能,是在每場(episode)演完之後,載歌載舞的表演。 這些歌詞,稱為合唱歌(stasimon),往往是對前面一場事件的反應或評論,譬如他們對事件的情緒(如憤怒、喜悅、恐懼等等)或對人物的觀感(如愛好、崇敬或鄙夷)等等。舞蹈方面,前一半是「左旋」,由舞池左邊舞到右邊,後一半是「右旋」。這些歌舞完畢之後,下一場方才開始。需要注意的是:希臘人所說的「舞」,指的是「有韻律的動作」,所以它的動作不限於「足」部,也可包括手部或全身。 伴奏歌唱和舞蹈的樂器主要是笛(flute,aulos)。
古典戲劇在晚期的內容,漸漸由公眾事務變為家庭的、私人的事務,這時人數不少的歌隊,無論是以任何身分出現,都會顯得不甚相宜。譬如在《米狄亞》裡,歌舞隊由米狄亞的鄰居婦女組成,當她計劃要殺害她的子女時,她們的反應就顯得非常尷尬。同樣的,在《普魯特斯》裡,歌舞隊的台詞與作用就微乎其微。就這樣,歌舞隊從最初就是演出的全部, 到最後它的存在變成一種得累贅,成為歷史的包袱。
演員和他們的服飾
希臘劇場每個演員及歌隊隊員在表演時都戴面具。所以如此,有歷史的淵源以及功能上的考慮。在悲劇於六世紀出現以前,有些原始宗教的儀典中就使用面具。塞斯比斯成為第一個演員時,嘗試過變臉易容的方法,最後選擇了儀典中的成例。後來加進的第二、第三個演員,必須輪流扮演不同的人物,換戴面具顯然是最方便、最快速的辦法。當然,演員戴上了面具,觀眾就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這是面具不如臉譜(如我國京劇)的地方,但希臘劇場那麼大,面部表情本就難以看清;而臉譜上粧費時,一人飾演多角的希臘劇場時間上也不容許。
演員的台詞﹐有說話和念誦兩種方式;此外﹐演員有時還要歌唱。這些台詞﹐唱詞都用詩體寫成。詩體的格式很多、相傳各有情調(Mood)和道德屬性,頗像東方音樂的宮調,演員說、誦、唱的遞送的方式當然會隨著屍體而變動,但實際情形如何,久已蹤跡杳渺。晚近已有學者根據新的材料進行研究,但是否能還原古貌則尚未可知。可以想像的是,當時的演員在這方面必有很好的訓練和造詣,觀眾對於他們地聲音、音色及情緒的表達也有所期求,對於蹩腳的演員,他們曾有發出噓聲和丟擲東西的記錄。
關於演員在劇場的動作,現在更是無法確知。在劇本中,人物有時快跑,有時跌到,顯然動作幅度很大,演出可以相當輕快活潑。但反對意見認為這些動作並未真的做出,因此舞台演出仍是紆緩凝重。和這相關的是表演的寫實程度,以常識判斷,既然劇中女人是由男演員飾演,所有演員又都戴面具,那麼他們的演出就不可能怎麼寫實,它或多或少都帶有程式化的成分。
就在第三個演員加入以後(約449年),主要演員的比賽也就開始。這顯示演員地位提高,他們的演技受到重視。但是在第五世紀還沒有發現職業演員的記錄,到了第四世紀,則經常有三個演員帶著他們的笛師、受聘到各地演出,獲取極高的收入。這趨勢繼續到後來,發展到演員的聲望與報酬、遠遠超過了劇作家。
在劇裝方面,悲劇演員的穿著,大體上與當時日常生活中的一樣:身上穿的是袍子(短袍及膝,長袍及踝),腳上登的是軟鞋或長統靴(見插圖)。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劇情的要求而作修改,例如黑色的喪服、外地人的洋裝、落難者的破衣,或可能是神鬼穿的長袖錦繡長袍等等。在道具方面,劇本中多所提及,如國王的權杖,戰士的刀矛,求助者手攜的樹枝等等,這些在演出時當然會加以使用。喜劇演員的穿戴,一般也與日常服裝相近,但男性人物的袍子,有時特意作得又緊又短,腿上著的是肉色緊身長褲,胯間更配上特大的陽具(圖:Brockett, p. 29)。藉以突出色情笑謔,同時象徵人丁旺盛。
悲劇的題材
現存的悲劇,絕大多數都直接、間接取材於荷馬的史詩。艾斯奇勒斯就說過,他的悲劇只是「荷馬史詩盛宴的殘餚」。亞里斯多德也說,對於希臘戲劇的發展,荷馬的史詩既是傑出的前驅,也是取之不盡的題材寶庫。
這兩部史詩的故事,在希臘有史以前就已不斷累集﹐荷馬根據它們,在第九世紀整理出來,到各地吟唱。其中的一部《伊里亞德》(The Iliad)說的是希臘人遠征特類城的故事,另一部《奧德賽》 (The Odessey),說的是遠征軍的一位將軍奧德西斯從特類回家的種種遭遇。它們在六世紀寫成文字,各有24卷,每卷行數大約500上下,長的多達800餘行。 它們的故事多彩多姿,變化萬千,令人百聽不厭,就像我國的《三國志演義》一樣。這些史詩中透露出,同時也影響著,希臘人生命的態度、行為的法則、講話的藝術,以及軍事、航海、炊事、農作各方面的技能。在同時,在這兩部史詩中,都有奧林匹克諸神的積極參與,各個希臘將軍的顯赫祖先也不時提到。因此,這兩部史詩也是希臘人宗教的經典、神話的巨集、傳說的總匯和家族的歷史。
在技巧上,兩詩都用到「從中間開始」的方式,即故事都從高潮處開始著手,非常接近故事的終局,所以結構顯得非常緊湊。具體來說,特類之戰綿延十年,奧德賽從特類回家,途中又漂流十載,但荷馬運用倒述、補述等等方法,首卷與末卷事件相距的時間尚未超過一個月。悲劇無疑受到史詩的影響,也都使用著「晚著手點」的技巧。像《伊底帕斯王》劇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誕生時被父母拋棄,被牧人轉送等等,前後歷時數十年,可是整個劇情的開展與完成不過從晨至暮,沒有超過一天。
現存的悲劇長度一般都在1,500行上下,像《伊底帕斯王》就是1,530行。這就是說,一個悲劇,只有史詩兩、三卷的長度。這些現存悲劇,有的直接取材於特類之戰,其它的劇本,則取材於史詩中提到的人物, 且絕大部分集中於以下三個王族:一、 阿垂阿斯王族 (The Royal House of Atreus),二、 底比斯王族 (The Royal House of Thebes),三 、雅典王室 (The House of Athens)。在這些故事中,人神雜揉,神話、傳說與歷史糾結難分,但都充滿欺騙、狡詐、暴力、殘殺,令人可驚可怖。荷馬史詩的故事,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流傳,在希臘早已家喻戶曉。在寫成文字後,它們更成為學校的讀本。此外,雅典政府還有說書比賽,使人們對故事和人物更為熟悉。有了這個共同的背景,劇作家可以儉省很多解說,直接進入故事的核心。我們不一定熟悉這些背景,最好參考一些希臘古典神話的圖書。
希臘劇作家習慣於改編舊故事,賦予新意義。正因為觀眾熟悉舊故事,新的意義會帶來的衝擊更大。這情形就像我們傳統觀念視曹操為奸雄,假如有劇本把他改成賢相,對觀眾的衝擊會更為強烈。
上面提到的阿垂阿斯家族的傳說歷史,可謂血淚斑斑,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最野蠻、最痛苦的一章。荷馬史詩呈現它的方式,是透過希臘遠征軍總司令阿格曼農的遭遇,斷斷續續提到這個家族的過去,愈到後面,提到的愈是令人驚怖,造成的印象是愛恨情仇,冤冤相報,永無盡時。悲劇《奧瑞斯特斯三部曲》以同樣的材料做背景,但呈現的方式是從過去向未來發展。祖先們遺傳的罪孽,後裔承擔下來,遭受極大痛苦,但在神人合作之下,建立了法廷的機構及陪審團的制度,由客觀公正的機制審查判斷個人、家族的事件,不再私仇私報。這種機制,在今天的歐美大部分地區還繼續沿用。比較之下,悲劇雖取材於史詩,卻意境上卻超越了它。
悲劇的結構
從塞斯比斯由一個演員演出的悲劇,中間經過了一連串的實驗與改進、使得它的結構或形式相當完整。現存的悲劇,大都具有以下幾個構成部分;。
「開場」(Prologue):這個部分多半在劇本開頭,它透過獨白或對話,介紹戲劇劇情展開前的情況;一般說來,此時情況尚稱平靜,但可以塑造「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有的劇本並沒有這個部分,開始就是進場歌。尤瑞皮底斯的開場有時只是一個人物的獨白。
「進場歌」 (Parados):歌隊載歌載舞,從「入口處」進入「歌舞池」。
「場次」(epidode):此時人物進場,正戲開始。這個部分相當於現代戲的一景、一場或一幕。
「合唱歌」(Stasimon):一場之後,歌隊在歌舞池載歌載舞。歌詞的內容有很多可能的變化,譬如:對前場所發生的事情表示意見,對將要發生的事情表示希望或不安,也可以加入新的內容,擴大劇情的視野。合唱歌完畢之後,接著又是一「場」。一個悲劇,少則三場,多則六場,大多數都是四場。
「出場」(Exodos):原意是指歌隊出場時所唱的歌詞,藉以結束全劇。
希臘每個悲劇都是一個完整的單元,呈現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三部曲則由三個這樣的劇本組成,一方面個別完整,另一方面又互相接合,成為一個更大的意義連屬的整體。《奧瑞斯特斯三部曲》是唯一保存的三部曲。
《伊底帕斯王》的結構
下面將以《伊底帕斯王》為例,說明悲劇構成部分在劇本中的實際情形。
「開場」中(1-150行),伊王進場,接見王宮前因瘟疫而請願的民眾。接著國舅克瑞昂入場,報告神諭說瘟疫的原因,是因為前王被人殺害,兇手至今尚未逮捕歸案。伊王立刻下令招集民眾,進行調查。 在「進場歌」時 (151-215行), 民眾代表組成的歌隊應招而至,祈禱天神解除瘟疫,同時也擔心調查的結果。接著第一場 (216-462行),伊王對歌隊宣告,要求兇手自首,也要求知情者舉發,否則定予懲罰。在克瑞昂及歌隊的建議下,先知泰瑞西亞斯應邀而至,但他堅拒說出兇手,伊王怒指他知情不說,必是兇手或他的同謀,也懷疑他與克瑞昂同謀奪權;先知激怒之餘,反指伊王才是真兇。在歌隊的勸解下,兩人分別出場。「第一合唱歌」之中 (463-511),歌隊相信案情終會水落石出,但兇手一定不是伊王。
「第二場」 (512-862),克瑞昂聽到伊王對他的懷疑,來與伊王爭辯,王后聽到爭辯聲後親來分解。她勸伊王不要相信先知,並舉例說,神諭預言她的兒子會弒父娶母,可是此子在襁褓之時,就已被棄置荒郊就死,她的前夫也在多年前在一個三岔路口被一群強人殺害。伊王開始驚疑不置,因為正在那個時期,他聽到神諭說他會弒父娶母,於是逃離故國科林斯,以免神諭成真。途中在類似的三岔路口,他也曾為爭路殺人。 王后說前王蒙難時尚有一個僕從生還,現在在山郊牧羊,可以招來詢問。她安慰他說,當年的兇手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因此神諭不可能成真。 「第二合唱歌」(863-910) 表達了歌隊對神明的虔敬。它相信:人若是因成功而驕傲,隨繁華而奢侈,定遭天譴。
「第三場」(911-1082或1085,此處版本不一)開始,王后帶著鮮花香火前來祭奠,祈求日神滌除汙穢,保佑平安。接著科林斯的信使遠來報訊:該國國王已死,眾人擁立伊底帕斯為王。王后請來伊王,兩人興奮中俱言神諭虛妄,伊王之唯一顧慮在其母尚存,此時信使勸伊王不要過慮,因為他不是科林斯王后親生,只是底比斯的一個棄兒,當年由他贈給沒有後嗣的君王。給他棄兒的人,正是即將應召而來的牧人。王后此時已經明白一切,力阻伊王繼續追查,可是伊王誤會她只是擔心他出身寒微,他堅持調查到底:“我一定要知道我是誰。“
「 第三合唱歌」(約1083-1112) 歌舞隊樂觀地歌唱,寄望伊王是神明之子。
「第四場」(約1113-1185) 在伊王的嚴訊之下,牧人承認一切,真相大白,神諭完全應驗。「第四合唱歌」(1186--1222),歌隊浩歎人生無常,歡樂虛妄。
「出場」(1223-1530)中 一個宮中僕役告知歌隊,王后已經上吊死亡,伊王自己刺瞎雙眼。 這時伊王摸索進場,痛楚悲嚎,自慚集天下汙穢於一身,無臉見人。在他的要求下,新王克瑞昂承諾給予王后適當葬禮,並允許他會見他的兩個女兒。伊王憂心她們的未來,怕她們無法享受常人的生活,他本有滿懷的話要講,可是又知道她們不懂,只好拜託克瑞昂費心照顧。最後他堅持把他放逐,可是新王說要等候神諭再作決定,暫時將他扶回宮內。 歌隊最後吟唱:功業名譽,轉眼成空;蓋棺之前,無人能說他終身幸福。
悲劇的文字與節奏
現存31個悲劇,都是用詩體寫成。所謂詩,是以行為單位的有規律的語言。中國詩、詞、曲講究字聲的平仄,而且押韻;英文詩講究字聲的輕重,並不一定押韻,沙士比亞的戲劇,就是這種無韻詩; 希臘戲劇的詩,講究的是字聲的長短,也不一定押韻。因為是以長、短為基礎,所以每一種詩格都有一定的時間長度。
就像我國的詩有很多詩格、曲有很多曲調一樣,希臘悲劇的詩格也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一、「六音步短長格」,它的標準形式是: 短長/短長/短長/短長/短長/短長。這種以短聲開始、長聲跟繼的次序最接近口語,所以通常都用於劇中人物的講話和對話。二、「八音步長短格」,就是每一詩行有八個音步,每個音步以長音開始。講話和對話有時也用。 三、「四音步短短長格」,歌隊進場時或迎接人物進場時多會使用。
除了吟、誦,有的悲劇詩行須要歌唱。這類詩行的格式更為複雜,因為它常常伴有舞蹈。「左旋」「右旋」的舞步應該對稱,時間應該相等,伴隨的歌聲(詩行)當然也應該密切配合。雖然希臘的音樂和舞蹈俱已失傳,但是在保存的劇本中,仍然可以看到文字整齊的對稱。
假如所有的詩行都是標準格式,悲劇詩行定必整齊有餘,變化不足。因此就像我國詩詞有很多變格變體一樣, 希臘悲劇也有, 最常用的兩種一是「停頓」(一個音步中間的暫時休止),一是「停歇」 (連續兩個長音)。此外,還有「短折行」, 就是一個詩行的台詞分屬兩個或更多的人物;這時的對話已到達「短兵相接」的緊張程度,好像一方不等對方說完就已經開時講話全。 由於這些和類似技巧的圓熟使用,希臘悲劇詩行的音樂性極高,以詩行的長短、快慢、進行與休止為基礎的節奏(rhythm), 也隨之變化多端,可以適當表現人物和歌隊的變換多端的思想與情感。
譬如,伊王調查殺死前王的凶手,逐漸追蹤到他遇害的時地,立刻警覺到自己很可能就是這個凶手,他不禁說到:「宙斯啊,你打算把我怎麼樣呢?」 英文有種種譯法,但都無法保持原有的節奏,藉以傳達原有的感情。原文的詩行中此時有個「停頓」,也就是節奏突然遲緩失序,藉此不必使用任何文字,就已表現出伊王自然流露的驚疑震撼 。
三個悲劇家
第五世紀的希臘悲劇劇本,為數在一千以上,但後世保存的僅有31個、而且集中於三個作家。這些劇本固然有共同的題材和結構成分,但是個別的劇本,卻反映著截然相異的關注和才情,以及他們特有的時代風貌。大體言之,第一個劇作家處於一個城邦在轉危為安、奠定百世民主基業時的沈思;第二個劇作家載荷著城邦在鼎盛之時的信心與遠憂;第三個則處於戰亂經年、城邦日趨解體的憤慨與自求解脫。當然,他們三人的創作生涯都很長,要確切體會他們的作品,還須個別深入探討。
艾斯奇勒斯(Aeschylus, 約523—456年),出生於雅典西北的伊流西斯 (Eleusis)---一個充滿神秘宗教的地區。他曾兩次參加抵抗波斯入侵的衛國戰爭。此後他往返居留於雅典與它的殖民地西西里島之間,最後死於這個他愛好也受到尊敬的海島。他從年輕時就參加悲劇比賽,第一次獲獎在484年。 他一生寫了80--90個劇本,現在還保存的有七個完整的悲劇﹐以及一個保存行數甚多的撒特劇。除了他自己增加的第二個演員之外,他後期的劇作也能充分運用別人所加的第三個演員,因此,他的劇作中歌隊的份量愈來愈為減少,對話的份量相對擴大,更能突出他要呈現的理念。
艾斯奇勒斯現存的七個劇本是 《波斯人》(The Persians,472), 《七雄圍攻底比斯》( Seven Against Thebes, 467), 《求助的女人》(The Suppliant Women, 約 463) 和《受綁的普羅米修斯》 ( Prometheus Bound, 約 460-56)。 《奧瑞斯特斯三部曲》 ( the Oresteia, 458)-----內含《阿格曼儂》(Agamemnon)、《祭奠者》( Libation Bearers), 及《佑護神》 Eumenides)。
他的《波斯人》發生在波斯京城,講的是480年新王薛西斯 (Xerxes)遠征希臘、遭受慘敗的故事。透過他的母后阿佗薩 (Atossa),以及前王大流士的陰魂,劇中再三強調自由的雅典不可能被人征服,而任何驕傲狂妄的行為,俱屬褻瀆神明,必須承受天譴。這個故事固然以新近歷史事件做背景,但是它既未呈現戰爭的經過,也未歌頌希臘人的英勇與計謀,它稱揚的只是雅典人的自由,而重點在驕傲必敗。這就是說,劇本呈現的只是歷史事件中、所透露出來的道德觀念或哲學原則。
艾斯奇勒斯後來的悲劇都是如此,只不過它們的背景換成了希臘本土,它們的材料來自希臘文化而已。
《七雄圍攻底比斯》呈現伊底帕斯王的兩個兒子互爭王位,兩敗俱死的故事。《求助的女人》呈現50個埃及婦女逃婚,到希臘尋求庇護,當地國王左右為難的窘境。這兩個劇本都是三部曲中的一部,其餘兩部可能展示人類如何從困阨中找出坦途。
《受綁的普羅米修斯》是另一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劇中天帝宙斯將普羅米修斯釘在孤島巨石之上。原來這位先知之神,反對宙斯毀滅人類的計畫,於是從天上盜取火種,傳授人類,以至遭此嚴懲。祂回憶過去,感到非常安慰,因為祂曾經教導了人類語言與文字、以及蓄牧、農耕、航海與醫療種種知能,還有滿懷希望、達觀進取的精神。展望未來,祂預言自己終必獲得解救。在全劇最後,宙斯盛怒之餘,以其雷電撼動孤島,擊毀巨石,並且分裂大地,使這位人類救星陷於無邊痛苦之中。
無疑的,劇中呈現兩種神力的對抗,目前天帝宙斯依恃暴力,固然可以壓制一切,但具有先知能力的普羅米修斯,既然預言終必獲得解救,宙斯的強權勢必在將來會接受相當程度的限制。宙斯之所以要毀滅人類,為的是要重造一批能俯首貼耳的新人,祂的私慾矯情既然受到挫折,現有的人類隨著文明的進步,一定能更有自信,更富希望。如果這個推論不錯的話,那麼本劇無疑是宇宙進化的寓言。
《奧瑞斯特斯三部曲》,是希臘唯一保存完整的悲劇三部曲。它的第一部《阿格曼儂》中,妻子為女兒報仇而殺死了丈夫;它的第二部《祭奠者》中,兒子為父親報仇而殺死了母親,如此冤冤相報,已經連累這個家族數代之久(見前)。現在在第三部《佑護神》中,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主持之下,完成了三項創舉。第一,建立公立法庭和陪審制度,私人間的仇恨怨懟由其審判,不能繼續自行了斷。原始社會私仇私報的叢林法則從此劃上句點。 第二,如果陪審團正反票數相等,被告即為無罪,使他多一個改過遷善、重新做人的機會。第三,復仇女神由原來專為死者伸冤復仇的角色,在劇尾轉變成仁慈的佑護之神,協助維持人間的秩序和正義。祂們沒有被打敗、被輕視、被排斥,在民主的大熔爐中,祂們由反對的力量,變成相輔相成的生力軍。這三點:法治、公正中兼顧憐憫、寬容異類,在當時都是劃時代的觀念,後世的作品很難企及,更未超過。
艾氏現存的作品,全部都寫於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幾年(472--約456).。這時期雅典的民主制度與帝國規模已經形成,雅典的黃金時代,正隨著伯里克里斯在463年開始從政而展開。艾氏對他兩度作戰保護過的城邦,以及它的民主制度充滿信心,他最大的關注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以及宇宙的普遍真理。一般來說,希臘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對宇宙終極秩序的探詢。艾氏之前的希臘科學家們,很多相信宇宙是由一種元素構成的,有的說是水,有的說是空氣。艾氏之後,希臘的哲學家們追尋人生的最後目的,其中蘇格拉底的答案是止於至善。這些追尋從不同角度反映著同樣的精神。艾氏的劇本是從文學的角度,經由神話與傳說,一再表現出人類在痛苦中學習,最後終於尋獲到一種新的宇宙秩序:像天帝宙斯不再專橫,或人間恩怨由公眾法庭審理等等。
在這種新秩序出現之前,當事的個人遭遇到左右為難、無從抉擇的窘境。阿格曼儂在出征特類之前,必須犧牲他的女兒才能止息狂風巨浪,可是他這樣作又開罪了妻子,種下日後殺身的遠因。更為明顯的是,奧瑞斯特斯為父報仇而弒母以至瘋狂,可是他如不為父報仇,又會受到日神的嚴厲打擊。除非大的環境完全改變,個人的賢愚、俊醜、貧富都關係不大,個人的人格也無須變化發展。只要他具有那種身分而又處於那種環境,他就難以逃遁。艾氏於劇中人物的刻劃著墨不多,其根本原因在此。同理,除了《阿格曼儂》等極少數之外,他的劇名都不是個人的人名,這種做法也透露著同樣的訊息。 他劇中較多的是儀典性的場面,歌隊的份量很重, 例如,《奧瑞斯特斯三部曲》每部都以對神祇的祭奠開始,而歌隊的長段歌詞,為劇情提供了更遼闊深遠的背境。也正因為如此,他往往利用三部曲的形式,因為那些新的天地或境界,需要三個劇本才能完成。
索發克里斯( Sophocles, 約496-406) 生於富有之家,享年約90歲。索氏常年擔任政府重要公職,並且是執政者伯里克里斯的摯友。 他四歲時,波斯第二次入侵,雅典人全部逃到船上避難,但最後得到全勝。他去世之年,雅典被迫向斯巴達屈膝求和。他經歷了雅典由興盛到敗降的全部歷程。他生命的中途,也正是雅典盛世的頂峰。多方面的成功,使雅典人滿懷自信。他們的政治家宣稱雅典是全希臘的教師,他們的哲學家更相信「人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索氏分享著時代的自信,在劇本中一再發出了對人的嘔歌。在另一方面,雅典人過分的自信產生了傲慢,而個人的爭名逐利又延發出自私自利的風氣。詭辯學應時而興,處士橫議,傳統的信仰受到挑戰,社會的凝聚力逐漸解體。索氏對這種世風深感憂慮,在劇本中,他反複表達出勸導與警告。
傳說中他寫了123個劇本,獲獎24次,不過現在保存的只有 7個。即使數量不多,但是它們分佈將近半個世紀,充分反映著他不同時期的關注。在技術上,索氏加進了第三個演員,這樣劇中人物之間的關係就可能更為複雜;他將歌隊隊員人數由12人增為15人,同時使它與人物有更密切的關係。他還增加了佈景的使用,開後世大量使用佈景的先河。
索發克里斯現存的七個悲劇和一個撒特劇如下:《阿捷克斯》 (Ajax, 450-440), 《安蒂岡妮》(Antigone,約.441),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約430-425),《 伊勒克特拉》( Electra ,約. 418-410), 《特拉克斯的女人們》(The Women of Trachis, 約c413), 《費洛克特特斯》 ( Philoctetes (409), 及《伊底帕斯在科羅納斯》( Oedipus at Colonus , 406) 。撒特劇Ichneutae
《阿捷克斯》,劇中主人翁阿捷克斯是特類戰爭中,僅次於第一勇將阿克里斯的英雄,死後受到雅典的崇拜,許多名人勇將都聲稱是他的後裔。本劇呈現的則是先狂傲後羞愧致死的經過。原來阿克里斯死後,希臘人將他的武器給了阿底西斯(相當於希臘聯軍參謀長),阿捷克斯自覺受到侮辱,激怒瘋狂,在夜晚潛往希臘軍營,企圖殺害他們的元帥和阿底西斯,可是因為智慧女神的干預,他殺死的其實只是一群牲口。清醒之後他羞愧不能自容,於是自殺了結餘生。希臘主將和元帥本來要拒絕他的葬禮,可是阿底西斯力爭苦勸,說明天律和人道都不容許那樣對待死者。阿捷克斯終於獲得安葬,獲得了一個勇將身後應有的尊榮。
它像艾氏的悲劇一樣,傳統的榮譽感決定著主人翁的行為,傲慢瘋狂注定了他的失敗。不同的是,阿捷克斯在劇情發展中經歷了徹底的變化:由瘋狂到清醒、由傲慢到慚愧、由只顧自己到關懷兒子和他人。這種比較全面的人物,是艾氏作品中難以看到的。甚至於其它的次要人物,索氏的塑造也非常成功。尤其是阿底西斯的寬宏胸襟、犀利言詞,以及能屈能伸的態度,更使這位來自《奧德賽》史詩的主人翁令人敬佩。
《安蒂岡妮》,在艾氏的《七雄圍攻底比斯》中,兩兄弟因爭奪王位互殺致死,本劇繼續發展,由克里昂接任為王開始,他首先宣布對護國的兄弟給予國葬,對招引外軍的兄弟則禁止埋葬。安蒂岡妮兩度象徵性的埋葬哥哥,於是新王(是她舅舅)判她死刑,後來經由先知勸告,減為終身監禁。她不干被罰而自縊身亡,她的未婚夫(克里昂的獨子)憤而自殺,王后知道愛子慘死後,也相繼自殺而亡。劇中問題重重,如政治與宗教的衝突,國家利益與族群感情的扞格,以及父權與女權的對立等等。黑格耳認為本劇反映著人類歷史、由氏族過渡到現代國家的一個階段。這些解讀固然都可以言之成理,但劇中流露著索發克里斯一貫的基調:人類事項是如此複雜,而人智又是如此不足,以致當我們明白之時,一切都已為時太晚。我們只能從痛苦中學得智慧。
《伊底帕斯王》,在介紹希臘悲劇結構之時,我們已經看到本劇的綿密組織。一個涉及兩代的命案,在一天之內真相大白。本劇可能是所有希臘劇本中最有名的一個,歷來有很多不同的詮釋。佛洛依德認為,本劇具體呈現了「伊底帕斯情意綜」,那種每個男性與生俱來的弒父娶母的本能,而本劇的震撼力,正由於觀眾或讀者,都懼怕自己遭受伊底帕斯同樣的命運。有人認為這是命運的悲劇,因為在他出生之前,神諭即已預言他的未來,雖然他和他父母竭力避免,但是到頭來還是無所逃遁。
也有人認為這是人道的悲劇:是伊王的責任心,使他為救萬民於瘟疫而追查凶手;是他的聰明智慧,使他能抽絲剝繭;是他的堅忍而激切的個性,使他不達目的決不終止,最後,是他的是非心,給予他自己最嚴厲的懲罰。所以,他的恥辱正是他地驕傲,他的失敗正是他的成功。對於首演的觀眾,本劇也必有及時諷勸的功用:睿智與愚盲並存,為人當戒慎恐懼。
《伊勒克特拉》,像《奧瑞斯狄亞》三部曲一樣, 本劇取材於阿垂阿斯王族的故事。大不相同的是,前劇是宇宙進化的寓言,本劇則是女主人翁心理的告白。劇前她悲憤、寂寞,渴望兄弟回來報仇除害;等到他現身以後,她展現出完全相反的一面。對她們姊弟而言,弒母是撥亂反正的手段,報仇是天經地義的壯舉。所以,他們絕不手軟,更未因而瘋狂。由此再度證明,同樣的素材,因劇作家可以做完全不同的處理。
《費洛克特特斯》, .特類戰爭期間,名將費洛克特特斯、因為傷潰散發惡臭,遂被拋棄孤島。但他有寶弓,為戰爭勝利所不可或少,希軍謀將阿底西斯企圖用狡計取得, 同謀者尚有希臘第一勇將阿克里斯之子,他不忍如此對待受傷名將。進退兩難中,寶弓原來物主、已故勇士海瑞克里斯現身雲端,保證費洛克特特斯不僅潰傷必癒,而且勝利在望,榮譽可致,全劇遂以喜慶終場。
《特拉克斯的女人們》,劇情略為海瑞克里斯離家一年半,回來前先送新妾回家。為能挽回夫愛、永保專寵,戴妮娜以媚藥膚上錦袍送給夫君。多年以前,被他殺死的半人半馬怪獸,於死前送給戴妮娜一種毒藥,誑稱它是媚藥,能令用藥人愛心永固。戴妮娜不知就裡,其夫著上錦袍後炙燒難禁,她在驚懼愧悔中自殺,他則在死前原諒了受騙的妻子,更要求他的兒子娶自己的新妾為妻,俾使她能獲得保護與照顧。
多年前即有神諭,預言只有死者才能殺死戰無不勝的海瑞克里斯。他出國前亦有神諭,說他此行如能生還,必將終生平安。兩個神諭至此完全應驗,不過像在《伊底帕斯王》中一樣,神諭意義曖昧,在應驗之前,沒有人能夠明白。更大的相同是,神諭固然應驗不爽,但當事人在痛苦之中,反而更能展現他們的寬厚仁愛。
《伊底帕斯在科羅納斯》,寫於索氏去世之年,演於他去世之後。劇情略為伊底帕斯王自我放逐之後,這天到達了雅典近郊的聖地科羅納斯。長年的痛苦流浪,不僅已經洗滌了他深重的罪孽,而且賦予他先知與賜福的異能。他自知大限已至,於是在復仇女神神秘的橄欖園之前,接見了雅典國王,安排身後之事,然後飄然隱退。根據信使的報導,他的最後離去「沒有哀傷、沒有病痛、超越常人、奇妙無比。」
科羅納斯是索氏的出生地,他又是雅典參政多年的愛國者,所以索氏在劇中對兩地倍致讚美與祝福,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本劇是他對伊底帕斯的最後證言。
綜觀索氏的現存劇本,每個都以人物為中心,探討他或她的命運。他們都有強烈的愛憎,不屈不饒的意志,在複雜多變的生活中,他們稟持著自己的良知良能,迎接種種挑戰,往往遭受到深重的痛苦甚至死亡。
這些人物的命運,往往業經前定,神諭預言都應驗不爽,但是直到最後,它們的意義總是曖昧不明。這也就是說,人並不能了解、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與艾斯奇勒斯不同的是,索氏的神祇很少現身干預,人因此可以自由作主,展現人的尊嚴,創造人的正義與價值。也因此故,兩人的劇本雖然都取材於既有的神話、傳說或歷史,兩人都賦予它們新的詮釋與意義。不同的是,艾氏的劇作以宇宙觀念為重點,所以大都須用三部曲才能完成;索氏的劇本是以個人為重點,所以一個劇本就以足夠。索氏開創的正是後世戲劇所遵循的坦途。更加以他的劇本中布局簡潔明瞭,對話直接有力,即使細節都富有象徵意義。這些優點,後世往往嘆為觀止。
值得注意的是,索氏的七個悲劇中,有三個並沒有「悲慘、死亡、可憐」等等一般人常與悲劇聯想在一起的感情。《伊勒克特拉》中姊弟報仇成功,結束了家族數代的苦難,可稱得上是「吉慶終場」。《伊勒克特拉》中,主人翁多年的惡疾即將痊癒,而且勝利在望、回家可期。至於《伊底浦斯在科羅納斯》雖然以死亡結束,但是他的最後時刻既然是「超越常人、奇妙無比」,那幾乎像是羽化登仙的離開人間。再證以艾斯奇勒斯的《奧瑞斯特斯三部曲》,足見一般人對悲劇的了解,並不符合希臘悲劇的實際情形,也與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看法出入甚大。
戲劇的起源
戲劇最簡單的定義是:由演員為觀眾表演故事。說得更簡單的話:戲劇是由甲扮演乙﹐有丙觀看。這定義與另一本戲劇史中寫的一樣:凡能滿足以下條件的就是劇場(theatre): A represents X while S looks on.(Fischer-Lichte 257). 甲(A)是演員﹐乙(X)是故事裡的人物﹐丙(S)是觀眾。這裡面甲和乙可以都是單數,也就是一個人,公元前六世紀希臘戲劇剛開始的時候,有幾十年都只有第一個演員;二十世紀最有名的法國默據演員 Marcel Marceau 也是一個人單獨演出。當然,我們今天最常看到的情形,演員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多數。
人類活動中,「甲扮演乙」是很普遍的現象。在新石器時代的洞中壁畫中,有獵人化妝成獵物,扮演獵物被捕的情形。這圖顯示「預期性的狩獵魔術」(Anticipatory hunting magic)(Berthold, 3-4pp): 把心中的想望畫出來或演出來,相信這樣可以幫助想望成真。這樣的圖畫各時代各地區都有。
顯靈(epiphany)是另一種古今中外常見的儀式,其中人可以代表自然的力量或神祇出現,如雷公、電母,龍王爺、無常鬼或台灣鄉下儀式中的七爺八爺等等。除了扮野獸、扮鬼神之外,扮人可能更為普遍。當一個頑皮的學生模仿他的老師時 ,他已經符合「甲扮演乙」的要件,如果他的同學在旁觀看,這就是演戲了。
這種演戲或類似的情形固然既久遠又普遍,但最有可能導致後世戲劇活動的是巫術儀式,(shaman rituals)。儀式在現代生活及高級宗教中仍然常見。握手、鞠躬、婚喪喜慶都是儀式。以握手為例,它的形式和意義都是由西方文化傳進中國的,現在我們無分男女,都可以使用這個行動,表示禮貌或親切,這與我國古代拱手或「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儀規範大不相同。這例子顯示,行動和它的意義都不是自生自發,而是由文化所決定,所傳承,所改變。再舉一例,天主教的信徒相信,彌撒儀式裡經過一連串的祝聖行動,麵包和酒可以變成耶穌的聖體和聖血,飲它食它象徵耶穌進入體內。這例子顯示,宗教儀式的意義必須有信仰作基礎。
同樣的,先民的儀式也有信仰的基礎和象徵的意義。後世或外人沒有這分信仰,才把它稱為巫術,把它的祭司稱為巫師。在今天,印尼巴里島上的舞蹈和戲劇﹐正是一個性質轉變的例子。它們主要都是針對觀光客的表演,沒有神祕氣氛,屬於娛樂性質。但是在以前,這些儀式是當地人們的信仰活動,巫師透過它們,可以與神鬼溝通,取得超人的能力,驅邪迎善,去病消災。人類學家調查,世界上還有一些落後地區,因為與外界隔離, 還保留著類似的巫術儀式,還在希望利用它來解決生活、生命中的疑難問題。
現代的落後地區,相等於人類沒有進步以前的原始社會。那些社會的巫師,就像現代的科學家。他們面對自然現象,認識到它會影響到人們的命運,像風調雨順可以帶來豐收,而雨水過多過少會形成水災旱災。像現代科學家一樣,他們要解釋這些現象,並且影響它們。他們的解釋很「迷信」,他們的方法很「巫術」。他們認定自然現象都是神明、或由神明在掌控,他們影響這些現象方法很多,除了「預期性的魔術」和「顯靈」之外,還有祈禱、獻祭、驅邪等等法術。
這些法術或巫術包括一連串的具體行動,它們多以日常的行動為基礎而加以美化、精緻化、誇張化、風格化。經過反覆的使用和改良﹐這些行動被固定下來﹐成為儀式(rituals)。在儀式的進行中﹐巫師往往穿戴特殊的服飾,使用不同的聲調,他的身體動作也都異於平時,富有象徵的意義。他往往戴上面具或者劃上臉譜,兩者都是改變真面目,達到「甲變成乙」的簡易手段。配合儀式的進行往往還有音樂及舞蹈。這些儀式一般都在一些特殊的地方舉行,有信眾在一旁觀看或者參與。這樣的巫術儀式,很像戲劇的演出。也有人說過,早期的巫術儀式,就是人類最早的歌劇。
顯然的,儀式與戲劇有相同或重疊之處。不同的是,早期的巫師有信仰作基礎,他相信他作的是真的。他舉行的儀式的目的在改變現狀或關係(如驅邪治病),戲劇只在呈現這種關係,它的演員知道演戲是假的:戲中殺死的人會立刻站起來,戲中男女結婚很少假戲真做,戲劇要靠「閣置不信」(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才能運作,才可能動人。現實中的儀式也常常要增強或改變關係,例如「結婚」,不僅要使雙方成為夫婦,而且希望他們「百年好合,五世其昌」。
演戲與儀式在精神上既然如此不同,由此引申的問題是:兩者之間究竟是類似關係或是因果關係。主張後者的說法是:儀式是娛神的,戲劇是娛人的,當信仰消失,儀式由娛神變到娛人,便產生了戲劇。不僅西方戲劇如此,我國的亦然。《中國戲劇通史》中開卷就寫道:「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朔到原始時代的歌舞、、、、這種舞可能是出去打獵以前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我國戲劇史的開山祖師王國維也有同樣的揣測:???其始於楚之巫乎?」
反對因果關係的人認為,原始儀式很多,但人類早期的戲劇很少,在西方只有希臘,後來的羅馬戲劇是模仿希臘而成的。因此,希臘在當時怎樣出現戲劇,便特別值得研究。
雅典城邦
希臘人的祖先可能是印歐語族的一部,在西元兩千年(此處及本章以下的年代或世紀,除非特別指明,皆為西元紀元以前)進入了希臘半島。由於地形崎嶇,交通困難,他們建立的都是城邦: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附以周圍鄉村,形成一個獨立的經濟和政治單元,然後以峻嶺深谷為自然屏障,保持獨立的地位。八世紀中業,希臘人經由通商,接觸到腓尼基文字,將它轉化為希臘文字,於是進入歷史時期,各種活動蓬勃發展,城邦之內也起了急遽變化。
最初入侵的部落是多利安人 (Dorians),在他們建立的城邦中,最著名的就是斯巴達,以農立國,注重軍事。稍後來到的是愛奧尼亞人(Ionians),他們有的定居在今天的雅典,有的定居在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有的移民到小亞細亞西岸,甚至黑海一帶。燦爛千古的希臘文化,主要就是這些冒險犯難、航海通商的愛奧尼亞人所建立的, 其中又以雅典城邦貢獻最大。
雅典位於阿提加半島上,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的十五分之一。 它氣候溫和, 雨量集中冬季。西部距海只有數公里,有良港可以通商,其餘三面環山,土地相當貧瘠,加以雨水不足,只能種植葡萄和橄欖等類作物。此一區域之內,原來由很多部落分別佔據,各有強人領導,但是經由戰爭與妥協,終於以雅典為中心(人口估計約十萬)結合為一個整體,實行君主政治。
第七世紀時,有人改良技術,大規模種植葡萄和橄欖,加工出口,獲得巨利。這些豪富夾財力取得了政權,實行寡頭政治,長期下來,大部分的公民不僅喪失了土地,甚至淪為奴隸,造成社會極端動盪。於是梭倫(Solon) 在594年受命進行全面改革。他出身貴族,篤信民主,但是他溫和的改革政策卻徹底失敗: 豪門貴族覺得特權遭受剝奪,貧民窮戶卻仍然生計艱難,雙方衝突激烈,瀕於內戰邊緣。
皮西斯瑞特斯
在這種情形下,雅典出現了第一位儳主(tyrant) 皮西斯瑞特斯(Peisistratus,或Pisistratus,以下簡稱皮氏)。就人類戲劇史而言,皮氏最大的貢獻,是他在534年創立了悲劇競賽。 戲劇史家大都認為,戲劇起源於宗教儀式。的確,希臘悲劇與宗教儀式有密切的關係。但是世界大部分的地區都曾有過類似的儀式,為什麼唯有雅典才能在那麼早就能把它蛻化成為戲劇? 雅典當時的環境和皮氏個人的企圖,因此值得深入探討。
所謂儳主,就是用非法的手段取得政權的人。皮氏兩度以政變與權謀推翻了由貴族組成的合法政府,前後統治雅典將近四十年(從561-528,中間有五、六年被放逐)。他維持了原有政府的形式,卻掌握了派人任事的實權。他施行的重大政策包括:沒收逃亡貴族的土地,分給農民後,只徵收輕微的賦稅;大力開採蘊藏豐富的銀礦,增加國庫收入;在全國推行遍種橄欖,增加生產,大量輸出,藉以換取穀物﹐充實民食。 在國際事務方面﹐他遍交與國,維持和平,同時又在航海要道,建立軍事據點,保障國際貿易和植民。這些政策,使他獲得人民衷心的支持,使他的文化建設有了經濟的基礎,也使雅典國際地位由次等提升到頭等。這時它的人口約有20萬﹐是所有希臘城邦中的大國之一。
皮氏聲稱,雅典是所有愛奧尼亞人的故鄉和領導中心,並採取許多爭取向心力的措施。例如,愛琴海中的狄洛斯島 (Delos), 神話中認為是阿波羅誕生的地方,祂在島上的廟宇,長久以來,一直是海外愛奧尼亞人朝拜的聖地,但長久以來,廟宇一直頹破,環境非常污穢。皮氏遂使人修葺廟宇,整理環境。又例如, 在雅典衛城 ( Acropolis) 上,原本就有雅典城邦的保護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殿宇,現在在殿宇四周,皮氏建立了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柱。類似這樣的工程,必與我國君王之整理孔廟,或重修佛殿,具有同樣的功能和意義。歐洲後世凡是戲劇發達的時代,其它方面的建設也都同樣成積輝煌 。
皮氏還非常注重文教﹐很可能就是他使人寫下了荷馬的兩部史詩。這兩部曠古的偉大詩篇,在九世紀就已經完成,但因為當時尚無文字,一直僅藉口語傳遞。現在皮氏不僅使人寫下以免散失,而且用它來作學生的教材,更在全雅典的節日中,舉行職業說書人的背誦比賽。這些措施,不僅普及了公民教育,也使雅典的文字、文法和發聲有了一定的標準。歷史顯示,歐洲後世其它地區在戲劇發達之前,除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之外,文字統一與提升也是一個必要條件。沒有這些條件,戲劇難以發達,但有了這些條件,戲劇卻並不一定發達,更不用說從無到有的完全創新。皮氏的偉大貢獻,在他掌握了歷史的契機。
悲劇
希臘發展出來的戲劇形式有三種:悲劇、喜劇和撒特劇。前面兩種一直流傳到今天﹐遠播到世界各地。我們首先討論發展最早的悲劇。
在534年﹐儳主皮西斯瑞特斯﹐在「都市的戴歐尼色斯節」(the City Dionysia)慶典中,舉行悲劇競賽﹐這是世界第一次有正史記錄的戲劇活動。這次競賽的優勝者塞斯比斯 (Thespis),也成為最早的有史可考的演員。既然是悲劇競賽,那表示這種戲劇必然已經存在,那麼它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四世紀時(再度提醒讀者,本文所有年代皆為公元前)的亞里斯多德只說過一句話:「悲劇是經由戴神頌的引導者」發展而出。根據其它的資料,我們可以作以下的幾點補充。
第一,演出競賽所紀念的戴神,一般譯為酒神。神話中說祂是宙斯天神和人間公主的兒子﹐由森林之神撒特養大﹐後來遭到殺害肢解﹐最後復活升天。祂原是埃及和中東一帶所信奉的一個神祇,嗜酒、好色、充滿暴力與酷行。對祂的信仰大約在13世紀傳入了希臘。希臘人最初排斥祂,像荷馬的史詩中,只有一處影射到祂,但既未指明祂的名子,更未把祂納入奧林疋克諸神的行列。後來希臘人逐漸淡化了祂的負面,認定祂除了能助人解憂之外,還能保佑穀物豐收、子孫綿延。以奠禮儀式紀念祂,為的是發揮祂的積極性,控制祂的負作用。還有,因為祂的生命史﹐祂可以象徵四季的輪轉,以及生命的死亡與再生。考慮到祂這種種的屬性,現在才把祂的名稱從「酒神」改為譯音的「戴神」。自從祂逐漸被希臘人接受以後,紀念祂的儀式所在多有,雅典在第六世紀就有六個,其中之一為城市的戴神節。
第二,演出競賽的項目「悲劇」(tragedy),原文最原始的意思是「山羊歌」(goat song),指的可能是一個歌隊環繞一隻山羊唱歌跳舞,或者是以一隻山羊作為優勝歌隊的獎品。不論是那種情形,要點在悲劇與一種載歌載舞的表演有密切關係。
第三,一般來說,希臘有悠久的歌舞傳統,婚喪喜慶之外,祭神、慶祝運動競賽勝利等等場所, 都可出現載歌載舞的場面。 在戴神信徒漸多後的第七世紀末期,希臘延發出一種崇拜祂的歌舞,稱為「戴神歌舞」(dithyramb),表演的是和祂直接有關的故事。這個歌舞隊由五十人組成,有一個領隊。表演時由領隊唱出即興的頌詞,再由隊員們唱出現成的歌詞附和。戴神歌舞的定期表演,希臘各城邦所在多有。在六世紀初葉,雅典鄰邦(由多利安人組成)科林斯 (Corinth)的阿瑞溫 (Arion,約625--585)利用這種形式,表演有關希臘英雄的故事,他並且預先寫出歌詞,賦以題目。.他還可能寫出了「前言」,由領隊說出,藉以向聽眾介紹即將表演的內容。實際細節固然無法確定,但發展趨勢卻非常清楚:戴神歌舞從純粹宗教的娛神活動,現在轉變成為對民族英雄的嘔歌。這也意味著,戴神歌舞從娛神變成娛人。
第四,第一次悲劇競賽的優勝者塞斯比斯,除了名子見於優勝者名單之外,沒有任何其它可靠的文獻記載。他很可能是個職業的戴神歌舞表演家,經常駕著車子到希臘各城鄉演出,歌舞隊員則就地取材。他對戲劇發展的貢獻,一般認是他在原來歌舞隊的表演中,加進了一個「演員」,就是他自己。阿瑞溫戴神頌的「領隊」,基本上和歌隊仍為一體,是一種集體獨白或齊唱。塞斯比斯則獨立於歌隊之外,能和歌隊對談對唱,成為「演員」。雖然只有一個演員,但如果他戴上不同的面具,就可以扮演更多的人物。而且,既然有了第一個演員這種創舉,就不難有後來的增加。根據亞里斯多德,劇作家艾斯奇勒斯(約523--456)加進了第二個演員,索發克里斯( 約496-406)加進了第三個。此後﹐終希臘之世﹐再沒增加演員人數。一齣戲即使劇中人物多於此數,也都由這三個演員輪流扮演,因此,演員一般都不只只扮演一個人物。
第五﹐在第一次悲劇比賽之前﹐希臘其它方式的表演活動很多。前面提到的背誦荷馬史詩的比賽即為其中之一。可以想像,那些參賽的職業說書人,對詩裡不同談話者的音容笑貌,一定會分別模仿,力求惟妙惟肖。此外,當時的的詩歌中,也有不少戲劇性的談話。塞斯比斯只須將這種種方式中任選一種,再配合戴神頌歌隊的表演,就能產生對話和動作,使戲劇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第六,雅典原本就有兩個戴神節,表演戴神歌舞,一個在鄉村,一個在市郊的沼澤區(The Marshes)戴神殿之前。 於是在534年,雄才大略的皮西斯瑞特斯因勢利導,用政府的力量,在雅典衛城的南邊山麓另建新殿,並且創立了一個新的節日,稱為「城市的戴神節」,在節慶中進行了悲劇競賽,塞斯比斯遂脫穎而出。
希臘人喜歡比賽,也重視比賽,最著名的有兩個:體育方面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文學方面的吟頌荷馬史詩的狂歡節(Rhapsodes),前者紀念天神宙斯,後者紀念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兩者皆為希臘固有的神祇,在荷馬史詩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現在皮氏創立一種新的戲劇競賽,紀念一個外來的神祈,既能藉此舒解祂酒色狂暴的一面,又合乎希臘人喜歡比賽的脾性,同時在國內能為大眾提供高尚的娛樂,在國際上提高自己和雅典的聲譽,一舉數得,於是自從534年以後,形成一年一度的戲劇節。
撒特劇 (Satyr plays)
撒特(Satyr)在神話中是戴神的隨從,住在森林,神話中描寫它們上半身像人,下半身有山羊的後腿。早期希臘的圖像,往往把它們畫成全裸(或僅遮下體)的人形,再加上長的尾巴。撒特中有個Silenus, 被認為是戴神的顧問兼導師(也有一說是戴神的過繼父)。紀念戴神的歌舞由它們表演,自是順理成章;由它們組成歌隊參與的戲劇,便是撒特劇。
撒特劇如何形成﹐迄無定論﹐一般以為﹐它出現在六世紀晚期。在形式上,它和悲劇一樣,主角是神祇或貴族,經由幾個片段 (episodes)或者場次, 由歌隊穿插其間,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同的是﹐撒特劇的精神,在以滑稽戲謔的態度,粗俗鄙陋的語言,以及輕快放縱的動作,對劇中主角加以諷刺或嘲笑。撒特劇如此呈現出神祇或貴族另外的一面,可以說與悲劇相反,因而相輔相成。第五世紀的戲劇比賽﹐要求在三個悲劇之後接演一個撒特劇﹐對觀眾的情緒一定可以產生平衡的作用。
希臘有作品傳世的三個悲劇家,都是撒特劇的高手,充分顯示他們在嚴肅高超的情懷之外,還有輕鬆詼諧的一面。可惜他們的佳構,不是蕩然無存,就只剩斷章殘片,碩果僅存的,只有索發克里斯的Ichneutae? 以及尤瑞皮底斯的 《獨眼巨人》兩部而已。
喜劇
雅典政府在487-486年將喜劇納入城市戴神節,給予悲劇同樣的支持,並且舉行喜劇競賽。這是喜劇正式受到肯定,也是喜劇有歷史記錄的開始。「喜劇」(komoidia) 的原意是「飲酒狂歡歌」。它如何起源,如何發展出照耀千古的傑作,我們並不十分清楚。就像對悲劇一樣,亞里斯多德對喜劇只說過:「喜劇則經由陽具歌的引導者、、、、作為民間風俗,至今仍保存於許多城市之中。」
在古代希臘, 陽具崇拜非常普遍,教派也很多,各有不同的慶典儀式。慶典的歌舞隊行列,有的裝成野獸或獸人(半人半獸),也有的裝成大胖子。除了步行之外,他們有的騎獸,有的踩著高蹺,還有的手舉長竿,上掛誇大的陽具造型。 這一隊人馬,邊走邊唱邊舞,邊與沿途的觀眾嘻笑逗趣。不知什麼時候,某隊的領隊大約是一時興起,即興表演,於是就產生了第一位演員,其情形就與悲劇的起源相似。
在喜劇發展的過程中,厄皮卡瑪斯(Epicharmus)作了重要的貢獻。他是住在西西里島的希臘殖民,生卒年代不詳,只知他在485-476年間寫了不少劇本,現存的劇名就有37個。片段顯示,劇情鬧劇場面甚多,人物多為市井之徒(廚子、妓女等等),同場人數可以多到三個,他們嘻笑嘲諷,頗多妙語趣談。劇中有無歌舞隊不能確定,但根據有的劇名如《跳舞的人們》(Dancers)推測,使用歌舞隊也很有可能。 厄氏很受柏拉圖欣賞,他對早期的雅典喜劇發展可能發生過相當影響,但現存的喜劇形式卻和他的截然相異。
以上的各種戲劇類型顯示,在表演藝術受到大眾和政府肯定之後,詩人和表演者在既有的民俗藝術上加工,既無前例可尋,亦無規則要守。無論是戲劇的內容、組織、或形式,他們只能摸索、試驗,唯一可以指導他們的,只有自己的良知良能,唯一能夠影響他們的,是觀眾的反應。這是真正的前衛劇場。然而經由他們的實踐,
後來的悲劇和喜劇,都發展出非常完整的形式和深刻的內容,至今仍令人仰慕。
雅典的民主與興盛
戲劇是個綜合性的藝術﹐它的維持與發展﹐需要相當穩定的大環境﹐以及一定程度的經濟支持﹐在現在如此﹐在古代希臘亦然。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雅典如何創造了它的黃金時代。
在戲劇界尚在不斷摸索創新、累集經驗的同時,雅典發生了徹頭徹尾的變化。自從儳主皮西斯瑞特斯死後(528-27),雅典內憂外患頻仍,於是在508年左右開始實行民主制度﹐進行了徹底的改革。 改革完成不久﹐雅典兩度遭受波斯帝國的入侵,國勢危如累卵。
波斯從六世紀中業竄起後,即企圖征服希臘人在小亞細亞的殖民地,同文同種的雅典人同情之餘,往往派遣海軍支援.,波斯終於在490年和480年,兩度派遣大軍遠征雅典,但先後都為由雅典領導的希臘聯軍擊敗。戰後雅典將愛琴海兩岸的城邦組成聯盟,總部設在日神阿波羅誕生之地的狄洛斯島島上。雅典是聯盟的盟主,主控一切,並且以建立戰船的名義,向加盟諸國徵收軍費。在最盛時期,同盟國高達150個以上,它們沒有退出盟邦的自由,實質上無異於雅典的附庸。
在454年,雅典更把狄洛斯島上的聯盟金庫移到雅典衛城,以便經費使用更能隨心所欲。有了這份源源不絕的經濟資源,再加上一連串勝利後的自信與意氣風發,雅典從事各種建設與文藝活動,締造了史家艷稱的「古典時期」 (The Classical Age)。伯里克里斯(Pericles)當政的三十年間(461-429年),更是盛世的巔峰。
雅典的不斷擴張與霸權作風,引起其它城邦的反抗與恐懼,終於引發了皮羅盤尼斯戰爭(Peloponnesian War,431--404年),一方以雅典為首,一方以斯巴達為首,結為兩個聯盟作殊死之戰。戰爭時起時休,遷延近30年,最後斯巴達引來波斯的戰船,封鎖海港,雅典兵盡財竭,最後被迫投降(404年)。
今天保存的希臘戲劇,主要完成於這個多變的第五世紀。它反映一個優秀的民族由危機動盪邁進盛世,再落入衰微, 它保留了這個巨變中天才心靈的豪情與理想、以及悲憤與失望。一如同時代的建築與雕刻可以笑傲千秋,這時的戲劇是世界戲劇史上最早的一個黃金時代。不同的是,大理石的傑作會在戰火中毀損,在風雨中受到侵殘,但當年用紙莎草紙寫出的劇本,卻始終歷久長新。
第五世紀的戲劇節
從第一次悲劇競賽到在第五世紀前幾年,沒有任何演出經過的記載,也沒有保留完整的劇本。但是在兩度擊敗波斯以後, 演戲已經逐漸形成一種制度,記載及劇本保留很多。那時雅典紀念戴神的活動,共有四個節慶,其中三個與戲劇有關,它們是:
一、鄉村戴神節(Rural Dionysia)。在十二月底在鄉下各部落間次第舉行,由各村村長主持。活動內容最重要的項目是陽具遊行,由遊行行列高舉誇大的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徵,沿途載歌載舞,並和觀眾逗趣對罵,藉以在農閒時提供娛樂,並祈求來年豐收。在這個原始的宗教娛樂活動之外,富庶的部落在第五世紀也加入了戲劇演出。演出的可能是舊戲重演,也可能是被城市戴神節所拒絕的劇本。只有最富有的才偶然有包括新劇首演在內的比賽。在第四世紀時,這種演出次數顯然增加,又因為演出日期各地不同,而各地相距又近, 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各地趕場,觀賞不同演出。
二、勒迺亞(Lenaia) 戴神節。就像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一樣,崇拜戴神的教派也不少, 勒迺亞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何時何地開始演戲已渺不可考,但自從它的演出受到官方認可後(442),演出地點就轉移到雅典市內,但劇場究在何處則眾議紛紜。 演出以喜劇為主(442以後也加入了悲劇), 時間是一月尾,為期約三、四天。此時風浪較大,海外來客較少,所以觀眾絕大部分是雅典人,不必擔心「家醜外揚」,因此演出中更可以肆意笑虐,也可以對城邦人事盡情嘲諷。
三、都市戴神節(或稱大戴神節)在三月尾舉行。第一次悲劇比賽就是在這個節慶舉行,大約在第五世紀初,可能是為了配合雅典部落的重組,戴神歌舞比賽也在這個節慶舉行。喜劇獲得官方承認後(487年),也開始在這裡上演。此外,撒特劇一向附在悲劇之後演出。所以﹐都市戴神節在不斷增進後﹐在五世紀時規模盛大,為期約六天左右。
雅典當時的人口,估計在20萬到30萬之間,其中大約一半是奴隸,另有兩、三萬是外來的技工(metrics).。在剩下的雅典人當中,最多只有4萬是公民(18歲以上的男性)。這些人都有資格觀賞演出、但公民可能最多。為了盡量方便他們參加,在戴神節進行期間,不僅機關放假,工商業歇業,甚至連囚犯也獲得假釋。有一度劇場開始收取低廉的入場費﹐但為顧及赤貧公民,又設立了看戲基金,以供他們申請補助。
劇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詳下),顯示演出極受歡,估計每場看戲的觀眾、都在總人口的25%以上,高於後世任何時代。這些觀眾的平均素質,一定也高於後世任何時代,因為我們知道,雅典當時實行直接民主,由全體公民組成的大會,負責決定和戰、選舉官員、審判公、私案件。同樣的公民也就是演出的觀眾,素質可以預期。
觀眾中最尊貴的人是戴神的祭司,此外還有政府官員,以及友邦的使節與貴賓。因為這是一年中最大的盛會,一些頒獎典禮也藉機一併舉行,各盟邦贈送的禮物(等於貢品)也在劇場展示。由這些安排可以看出,大戴神節集宗教、民事、外交、休閒與藝術諸種功能於一爐,展現著雅典的文化、財富與國際地位。
節慶的籌備工作,在上一屆戴神節結束後的一個月左右就已經開始。主持人是當年抽籤選出的最高行政長官,有意參加下次比賽的劇作家們向他申請一個歌隊(15人),由他(或他選定的委員會)選定其中三人,約定每人各自編排三個悲劇及一個撒特劇在次年演出。在後來,獲選的劇作家還可以分配到一個優秀演員,由其擔任劇中主角 (protagonist)。政府提供劇作家薪水,以及演出的劇服和場地。喜劇也獲得參加比賽之後,每年有五個喜劇家各以一個作品參加。上演時間可能是在原有五天之中各演一個(與斯巴達戰爭期間,數目減為三個)。獲選之後,劇作家即積極籌劃演出。在早期,他還得自己為劇中的歌詞作曲、編舞;他通常還得訓練歌隊。後來,這些工作都交由別人分掌。
這位選定劇作家的行政長官,同時還選定三個富紳作為贊助人 (choregos), 用抽籤方式分配給入選作家每人一人, 由他負責支付歌隊隊員薪水(甚至笛師及第二個歌隊),購置面具及特別服裝,以及提供演出後的慶功宴等等。因為排練時間很長,這筆費用相當可觀,有人估計約為當時一個建築工人四年半的工資。雅典當時工商企業的規模很小,職工超過幾十人的不多,所以對有的贊助人而言,這筆費用是相當沉重的一個負擔。但是他必須承擔,除非他能指出某人比他更為富有,並願與他交換財產。為了防止心有不甘的贊助人過分吝嗇,政府還規定了他必須支付的最低數額。後來雅典戰爭頻仍,連富戶也實在難以獨力承擔,於是改派兩個贊助人共同支持一個演出。不過在承平時期,贊助人基於公民意識,一般都能盡量配合,有的為了提高演出水平,獲得比賽榮譽,甚至不惜超過規定的最低數額。
在經過了將近一年的籌備之後,在戲劇演出比賽開始的前兩天,由劇作家率領演員對公眾宣佈演出的劇目。次日則為迎神遊行,首先由官員、演出贊助人等等,從雅典衛城戴神神殿之中,將祂的神像移到郊外,再抬進城來,藉以紀念神話中祂當初從外地傳入雅典的過程。 這個遊行行列進城以後,還要到各處的戴神祭壇跳舞獻祭,最後才到達劇場,把神像放在劇場中央祂自己的神壇之前 ,讓祂欣賞為祂所作的演出。
大戴神節第一天進行「戴神歌舞」比賽。十個新的部落,每個部落各出一個成人隊和一個男童隊參加,每隊各由五十人組成,表演者共達一千人,協助者尚不包括在內。這是一個全社區的活動,它無疑會促進新部落中內部的聯繫團結,各部落彼此之間的交往認識,同時也提升了全民的藝術品趣。
接著的三天演出悲劇和撒特劇,如果喜劇另須一天則為四天。
最後一天決定優勝名次和頒獎,對象最初只有劇本, 449年以後,兼及演員與贊助人。 決定方式非常複雜,結果也不一定正確,有些今天我們認為傑出的劇本,當時並未獲得首獎,而壓過它們的劇本則早已失傳。值得注意的是,演員獎的增設,表示演技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證以後來新劇創作甚少,但演出劇場分布越來越廣,劇場規模越來越大,以及演員地位越來越高,那麼表演技藝一定非常重要、優美。
最後剩下的是善後事宜,例如節日期間、公民不當行為的處理等等。然後再過一個月左右,次年的節日籌備又要開始。
第五世紀的劇場
都市戴神節舉行的地方,最早是位於雅典市中心的「市場」(Agora), 就像後世的流動戲班趕集:它「移尊就教」,到現成的人眾菌集之處表演。可能在第五世紀的早期,也就是「戴神歌舞」開始比賽之際、 一切活動轉移到了衛城南側的山坡下的露天場地;那裡山坡上有一座戴神殿(插圖)﹐場地早就有歌舞表演﹐現在雖增加了任務,起初還是因陋就簡:只把原有場地稍予修整、弄成一塊平地(原來認為是圓形﹐現在發現最早的是長形或長方形),觀眾則在山坡上或四周的平地上觀賞,或坐或立,不拘形式。這塊平地當時稱為舞池(orchestra),附近的山坡就變成天然的觀眾區(theatron)。劇場的希臘字是theatron, 它的意義是「看」一個景象(thea), 與「聽眾席」的「聽」大異其趣。有表演區﹐有觀賞區﹐滿足了劇場的最低要求﹐這就是永垂不朽的「戴歐尼色斯劇場」的濫觴。
(插圖,B31左)
構成希臘劇場的第三個單元是舞台景屋(skene)。它原本只是舞池一邊、一座臨時性的帳篷或小屋,為的是使演員有個衛生間及休息場所,以及放置、更換劇服與面具等等方便。後來有人在小屋靠近觀眾一面的牆壁上,繪上了配合劇情的景觀,這樣小屋就發生了佈景的作用。希臘悲劇的劇情大都與王室有關,這個佈景往往就是王宮的正面,當中是宮門。
組成戴神劇場的三個部分(舞池、觀眾區、景屋),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改建,其中最重大的一次從第五世紀初業開始,但因工程浩大,在第四世紀後半才全部完成。這時舞池的直徑約為25公尺;觀眾區環繞在它的三面﹐座位約有12,000到17,000個﹐大多數嵌在山坡上面。座位中最接近舞池的一排是貴賓席,中央的一席保留給戴神的祭司,兩旁則是政府官員和外國使節。景屋在舞池的第四面﹐是一座石頭的永久性建築。這三個部分互相分開﹐結構上不是一個整體。景屋與觀眾區兩端之間各有一個「入場口」(parados), 歌隊通過它可以進、出舞池, 觀眾在演出前、後也可從此出入觀眾區 (插圖,Brockett, p.35) 。
有關這些單位的細節以及它們改變的過程和時間﹐歷史家們爭議很大﹐以下只是部分的意見。
關於景屋細節部分有兩點爭議。一、有人主張只有一個宮門,所有演員均由此進出;有人主張還有兩個側門,供次要演員出入。二、景屋前面有人主張有個表演平台,有人主張只有幾個寬的台階,它們的高度在一公尺上下,不會妨礙演員與歌舞隊的對話,或者走進舞池與歌舞隊打成一片。
「景片」是另一個問題。一如後代的景片一樣,它指的是一個木框,上蓋布片, 片上繪製種種景觀,作為戲劇演出的背景。一般都認為,戴神劇場也運用景片,不過有人認為它們只有一面,固定在景屋的牆壁上,或是牆壁前面的柱子上(柱子豎立在凹洞中),這種景片稱為(pinakes)。另外有人認為景片可以有三面,同時掛在一個立軸上,成▲形,觀眾只能看到一面,但只要轉動立軸,就可展現另一面﹐達到換景的效果。這種景片稱為periaktoi,顧意思名,不妨稱之為「三面景片」。
戴神劇場也使用少數器械、其一是「推台」(ekkyklema),就像今天醫院推動病人的平台。希臘悲劇中的凶殺、自殺等等行為、例必在場外發生,所謂 violence offstage 但死者的屍體,往往展示在觀眾之前,「推台」這時就派上用場。 另一是 「機器」,它其實就是起重機,能把劇中神祇,憑空弔起、放下﹐讓祂們進場、出場。尤瑞皮底斯悲劇的結尾,常常使用這種「機器神」(god of the machine) 的方式,來解決凡人不能解決的難題。當然,同樣的機器也可以將人從表演區吊到場外﹐像《米狄亞》的女主角就這樣逃脫了敵人的追捕。
(插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戴神劇場的音效優異絕倫。今天如果有人在舞池中央劃根火柴,在觀眾區頂端的人都可以清楚聽見。因此,當年的觀眾即使在萬人以上,演員不必藉助任何擴音器具,就可將聲音傳到所有觀眾的耳鼓。
演員和他們的服飾
希臘戲劇的演出包括兩組人員,一是演員,一是歌舞隊,兩者都由男性擔任。
希臘戲劇是由戴神歌舞演進而來,演員只是逐漸增加的結果,所以終希臘之世,歌舞隊在希臘悲、喜劇中一直保留,形成希臘戲劇的特色。有的劇本甚至有兩個歌舞隊,固然第二個的份量不重。歌舞隊的人數,悲劇的難以確定,最初階段可能高達50人, 後來降為12人, 到索發克里斯又增為15人。老喜劇的歌舞隊則有24人。
希臘古典戲劇在早期和中期大多與公眾事務有關,歌舞隊在劇中的身分,戲劇家們都會作適當的選擇。譬如說,如果劇情涉及城邦大事,歌舞隊往往是由父老或公民的代表;如果劇情涉及宮闈事件,歌舞隊可能就由宮女組成了。如果劇情涉及復仇,歌舞隊可能扮成服仇女神。在老喜劇裡,為了劇情的需要,歌舞隊還必須裝扮成青蛙、蜜蜂、或者飛鳥等等。
在演出中,歌舞隊由「入場口」進入「舞池」,然後就一直留下(只有在極少數劇中,暫時離開後又進來)。在劇情展開時,他們可以與演員有所互動,但他們最大的功能,是在每場(episode)演完之後,載歌載舞的表演。 這些歌詞,稱為合唱歌(stasimon),往往是對前面一場事件的反應或評論,譬如他們對事件的情緒(如憤怒、喜悅、恐懼等等)或對人物的觀感(如愛好、崇敬或鄙夷)等等。舞蹈方面,前一半是「左旋」,由舞池左邊舞到右邊,後一半是「右旋」。這些歌舞完畢之後,下一場方才開始。需要注意的是:希臘人所說的「舞」,指的是「有韻律的動作」,所以它的動作不限於「足」部,也可包括手部或全身。 伴奏歌唱和舞蹈的樂器主要是笛(flute,aulos)。
古典戲劇在晚期的內容,漸漸由公眾事務變為家庭的、私人的事務,這時人數不少的歌隊,無論是以任何身分出現,都會顯得不甚相宜。譬如在《米狄亞》裡,歌舞隊由米狄亞的鄰居婦女組成,當她計劃要殺害她的子女時,她們的反應就顯得非常尷尬。同樣的,在《普魯特斯》裡,歌舞隊的台詞與作用就微乎其微。就這樣,歌舞隊從最初就是演出的全部, 到最後它的存在變成一種得累贅,成為歷史的包袱。
演員和他們的服飾
希臘劇場每個演員及歌隊隊員在表演時都戴面具。所以如此,有歷史的淵源以及功能上的考慮。在悲劇於六世紀出現以前,有些原始宗教的儀典中就使用面具。塞斯比斯成為第一個演員時,嘗試過變臉易容的方法,最後選擇了儀典中的成例。後來加進的第二、第三個演員,必須輪流扮演不同的人物,換戴面具顯然是最方便、最快速的辦法。當然,演員戴上了面具,觀眾就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這是面具不如臉譜(如我國京劇)的地方,但希臘劇場那麼大,面部表情本就難以看清;而臉譜上粧費時,一人飾演多角的希臘劇場時間上也不容許。
演員的台詞﹐有說話和念誦兩種方式;此外﹐演員有時還要歌唱。這些台詞﹐唱詞都用詩體寫成。詩體的格式很多、相傳各有情調(Mood)和道德屬性,頗像東方音樂的宮調,演員說、誦、唱的遞送的方式當然會隨著屍體而變動,但實際情形如何,久已蹤跡杳渺。晚近已有學者根據新的材料進行研究,但是否能還原古貌則尚未可知。可以想像的是,當時的演員在這方面必有很好的訓練和造詣,觀眾對於他們地聲音、音色及情緒的表達也有所期求,對於蹩腳的演員,他們曾有發出噓聲和丟擲東西的記錄。
關於演員在劇場的動作,現在更是無法確知。在劇本中,人物有時快跑,有時跌到,顯然動作幅度很大,演出可以相當輕快活潑。但反對意見認為這些動作並未真的做出,因此舞台演出仍是紆緩凝重。和這相關的是表演的寫實程度,以常識判斷,既然劇中女人是由男演員飾演,所有演員又都戴面具,那麼他們的演出就不可能怎麼寫實,它或多或少都帶有程式化的成分。
就在第三個演員加入以後(約449年),主要演員的比賽也就開始。這顯示演員地位提高,他們的演技受到重視。但是在第五世紀還沒有發現職業演員的記錄,到了第四世紀,則經常有三個演員帶著他們的笛師、受聘到各地演出,獲取極高的收入。這趨勢繼續到後來,發展到演員的聲望與報酬、遠遠超過了劇作家。
在劇裝方面,悲劇演員的穿著,大體上與當時日常生活中的一樣:身上穿的是袍子(短袍及膝,長袍及踝),腳上登的是軟鞋或長統靴(見插圖)。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劇情的要求而作修改,例如黑色的喪服、外地人的洋裝、落難者的破衣,或可能是神鬼穿的長袖錦繡長袍等等。在道具方面,劇本中多所提及,如國王的權杖,戰士的刀矛,求助者手攜的樹枝等等,這些在演出時當然會加以使用。喜劇演員的穿戴,一般也與日常服裝相近,但男性人物的袍子,有時特意作得又緊又短,腿上著的是肉色緊身長褲,胯間更配上特大的陽具(圖:Brockett, p. 29)。藉以突出色情笑謔,同時象徵人丁旺盛。
悲劇的題材
現存的悲劇,絕大多數都直接、間接取材於荷馬的史詩。艾斯奇勒斯就說過,他的悲劇只是「荷馬史詩盛宴的殘餚」。亞里斯多德也說,對於希臘戲劇的發展,荷馬的史詩既是傑出的前驅,也是取之不盡的題材寶庫。
這兩部史詩的故事,在希臘有史以前就已不斷累集﹐荷馬根據它們,在第九世紀整理出來,到各地吟唱。其中的一部《伊里亞德》(The Iliad)說的是希臘人遠征特類城的故事,另一部《奧德賽》 (The Odessey),說的是遠征軍的一位將軍奧德西斯從特類回家的種種遭遇。它們在六世紀寫成文字,各有24卷,每卷行數大約500上下,長的多達800餘行。 它們的故事多彩多姿,變化萬千,令人百聽不厭,就像我國的《三國志演義》一樣。這些史詩中透露出,同時也影響著,希臘人生命的態度、行為的法則、講話的藝術,以及軍事、航海、炊事、農作各方面的技能。在同時,在這兩部史詩中,都有奧林匹克諸神的積極參與,各個希臘將軍的顯赫祖先也不時提到。因此,這兩部史詩也是希臘人宗教的經典、神話的巨集、傳說的總匯和家族的歷史。
在技巧上,兩詩都用到「從中間開始」的方式,即故事都從高潮處開始著手,非常接近故事的終局,所以結構顯得非常緊湊。具體來說,特類之戰綿延十年,奧德賽從特類回家,途中又漂流十載,但荷馬運用倒述、補述等等方法,首卷與末卷事件相距的時間尚未超過一個月。悲劇無疑受到史詩的影響,也都使用著「晚著手點」的技巧。像《伊底帕斯王》劇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誕生時被父母拋棄,被牧人轉送等等,前後歷時數十年,可是整個劇情的開展與完成不過從晨至暮,沒有超過一天。
現存的悲劇長度一般都在1,500行上下,像《伊底帕斯王》就是1,530行。這就是說,一個悲劇,只有史詩兩、三卷的長度。這些現存悲劇,有的直接取材於特類之戰,其它的劇本,則取材於史詩中提到的人物, 且絕大部分集中於以下三個王族:一、 阿垂阿斯王族 (The Royal House of Atreus),二、 底比斯王族 (The Royal House of Thebes),三 、雅典王室 (The House of Athens)。在這些故事中,人神雜揉,神話、傳說與歷史糾結難分,但都充滿欺騙、狡詐、暴力、殘殺,令人可驚可怖。荷馬史詩的故事,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流傳,在希臘早已家喻戶曉。在寫成文字後,它們更成為學校的讀本。此外,雅典政府還有說書比賽,使人們對故事和人物更為熟悉。有了這個共同的背景,劇作家可以儉省很多解說,直接進入故事的核心。我們不一定熟悉這些背景,最好參考一些希臘古典神話的圖書。
希臘劇作家習慣於改編舊故事,賦予新意義。正因為觀眾熟悉舊故事,新的意義會帶來的衝擊更大。這情形就像我們傳統觀念視曹操為奸雄,假如有劇本把他改成賢相,對觀眾的衝擊會更為強烈。
上面提到的阿垂阿斯家族的傳說歷史,可謂血淚斑斑,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最野蠻、最痛苦的一章。荷馬史詩呈現它的方式,是透過希臘遠征軍總司令阿格曼農的遭遇,斷斷續續提到這個家族的過去,愈到後面,提到的愈是令人驚怖,造成的印象是愛恨情仇,冤冤相報,永無盡時。悲劇《奧瑞斯特斯三部曲》以同樣的材料做背景,但呈現的方式是從過去向未來發展。祖先們遺傳的罪孽,後裔承擔下來,遭受極大痛苦,但在神人合作之下,建立了法廷的機構及陪審團的制度,由客觀公正的機制審查判斷個人、家族的事件,不再私仇私報。這種機制,在今天的歐美大部分地區還繼續沿用。比較之下,悲劇雖取材於史詩,卻意境上卻超越了它。
悲劇的結構
從塞斯比斯由一個演員演出的悲劇,中間經過了一連串的實驗與改進、使得它的結構或形式相當完整。現存的悲劇,大都具有以下幾個構成部分;。
「開場」(Prologue):這個部分多半在劇本開頭,它透過獨白或對話,介紹戲劇劇情展開前的情況;一般說來,此時情況尚稱平靜,但可以塑造「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有的劇本並沒有這個部分,開始就是進場歌。尤瑞皮底斯的開場有時只是一個人物的獨白。
「進場歌」 (Parados):歌隊載歌載舞,從「入口處」進入「歌舞池」。
「場次」(epidode):此時人物進場,正戲開始。這個部分相當於現代戲的一景、一場或一幕。
「合唱歌」(Stasimon):一場之後,歌隊在歌舞池載歌載舞。歌詞的內容有很多可能的變化,譬如:對前場所發生的事情表示意見,對將要發生的事情表示希望或不安,也可以加入新的內容,擴大劇情的視野。合唱歌完畢之後,接著又是一「場」。一個悲劇,少則三場,多則六場,大多數都是四場。
「出場」(Exodos):原意是指歌隊出場時所唱的歌詞,藉以結束全劇。
希臘每個悲劇都是一個完整的單元,呈現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三部曲則由三個這樣的劇本組成,一方面個別完整,另一方面又互相接合,成為一個更大的意義連屬的整體。《奧瑞斯特斯三部曲》是唯一保存的三部曲。
《伊底帕斯王》的結構
下面將以《伊底帕斯王》為例,說明悲劇構成部分在劇本中的實際情形。
「開場」中(1-150行),伊王進場,接見王宮前因瘟疫而請願的民眾。接著國舅克瑞昂入場,報告神諭說瘟疫的原因,是因為前王被人殺害,兇手至今尚未逮捕歸案。伊王立刻下令招集民眾,進行調查。 在「進場歌」時 (151-215行), 民眾代表組成的歌隊應招而至,祈禱天神解除瘟疫,同時也擔心調查的結果。接著第一場 (216-462行),伊王對歌隊宣告,要求兇手自首,也要求知情者舉發,否則定予懲罰。在克瑞昂及歌隊的建議下,先知泰瑞西亞斯應邀而至,但他堅拒說出兇手,伊王怒指他知情不說,必是兇手或他的同謀,也懷疑他與克瑞昂同謀奪權;先知激怒之餘,反指伊王才是真兇。在歌隊的勸解下,兩人分別出場。「第一合唱歌」之中 (463-511),歌隊相信案情終會水落石出,但兇手一定不是伊王。
「第二場」 (512-862),克瑞昂聽到伊王對他的懷疑,來與伊王爭辯,王后聽到爭辯聲後親來分解。她勸伊王不要相信先知,並舉例說,神諭預言她的兒子會弒父娶母,可是此子在襁褓之時,就已被棄置荒郊就死,她的前夫也在多年前在一個三岔路口被一群強人殺害。伊王開始驚疑不置,因為正在那個時期,他聽到神諭說他會弒父娶母,於是逃離故國科林斯,以免神諭成真。途中在類似的三岔路口,他也曾為爭路殺人。 王后說前王蒙難時尚有一個僕從生還,現在在山郊牧羊,可以招來詢問。她安慰他說,當年的兇手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因此神諭不可能成真。 「第二合唱歌」(863-910) 表達了歌隊對神明的虔敬。它相信:人若是因成功而驕傲,隨繁華而奢侈,定遭天譴。
「第三場」(911-1082或1085,此處版本不一)開始,王后帶著鮮花香火前來祭奠,祈求日神滌除汙穢,保佑平安。接著科林斯的信使遠來報訊:該國國王已死,眾人擁立伊底帕斯為王。王后請來伊王,兩人興奮中俱言神諭虛妄,伊王之唯一顧慮在其母尚存,此時信使勸伊王不要過慮,因為他不是科林斯王后親生,只是底比斯的一個棄兒,當年由他贈給沒有後嗣的君王。給他棄兒的人,正是即將應召而來的牧人。王后此時已經明白一切,力阻伊王繼續追查,可是伊王誤會她只是擔心他出身寒微,他堅持調查到底:“我一定要知道我是誰。“
「 第三合唱歌」(約1083-1112) 歌舞隊樂觀地歌唱,寄望伊王是神明之子。
「第四場」(約1113-1185) 在伊王的嚴訊之下,牧人承認一切,真相大白,神諭完全應驗。「第四合唱歌」(1186--1222),歌隊浩歎人生無常,歡樂虛妄。
「出場」(1223-1530)中 一個宮中僕役告知歌隊,王后已經上吊死亡,伊王自己刺瞎雙眼。 這時伊王摸索進場,痛楚悲嚎,自慚集天下汙穢於一身,無臉見人。在他的要求下,新王克瑞昂承諾給予王后適當葬禮,並允許他會見他的兩個女兒。伊王憂心她們的未來,怕她們無法享受常人的生活,他本有滿懷的話要講,可是又知道她們不懂,只好拜託克瑞昂費心照顧。最後他堅持把他放逐,可是新王說要等候神諭再作決定,暫時將他扶回宮內。 歌隊最後吟唱:功業名譽,轉眼成空;蓋棺之前,無人能說他終身幸福。
悲劇的文字與節奏
現存31個悲劇,都是用詩體寫成。所謂詩,是以行為單位的有規律的語言。中國詩、詞、曲講究字聲的平仄,而且押韻;英文詩講究字聲的輕重,並不一定押韻,沙士比亞的戲劇,就是這種無韻詩; 希臘戲劇的詩,講究的是字聲的長短,也不一定押韻。因為是以長、短為基礎,所以每一種詩格都有一定的時間長度。
就像我國的詩有很多詩格、曲有很多曲調一樣,希臘悲劇的詩格也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一、「六音步短長格」,它的標準形式是: 短長/短長/短長/短長/短長/短長。這種以短聲開始、長聲跟繼的次序最接近口語,所以通常都用於劇中人物的講話和對話。二、「八音步長短格」,就是每一詩行有八個音步,每個音步以長音開始。講話和對話有時也用。 三、「四音步短短長格」,歌隊進場時或迎接人物進場時多會使用。
除了吟、誦,有的悲劇詩行須要歌唱。這類詩行的格式更為複雜,因為它常常伴有舞蹈。「左旋」「右旋」的舞步應該對稱,時間應該相等,伴隨的歌聲(詩行)當然也應該密切配合。雖然希臘的音樂和舞蹈俱已失傳,但是在保存的劇本中,仍然可以看到文字整齊的對稱。
假如所有的詩行都是標準格式,悲劇詩行定必整齊有餘,變化不足。因此就像我國詩詞有很多變格變體一樣, 希臘悲劇也有, 最常用的兩種一是「停頓」(一個音步中間的暫時休止),一是「停歇」 (連續兩個長音)。此外,還有「短折行」, 就是一個詩行的台詞分屬兩個或更多的人物;這時的對話已到達「短兵相接」的緊張程度,好像一方不等對方說完就已經開時講話全。 由於這些和類似技巧的圓熟使用,希臘悲劇詩行的音樂性極高,以詩行的長短、快慢、進行與休止為基礎的節奏(rhythm), 也隨之變化多端,可以適當表現人物和歌隊的變換多端的思想與情感。
譬如,伊王調查殺死前王的凶手,逐漸追蹤到他遇害的時地,立刻警覺到自己很可能就是這個凶手,他不禁說到:「宙斯啊,你打算把我怎麼樣呢?」 英文有種種譯法,但都無法保持原有的節奏,藉以傳達原有的感情。原文的詩行中此時有個「停頓」,也就是節奏突然遲緩失序,藉此不必使用任何文字,就已表現出伊王自然流露的驚疑震撼 。
三個悲劇家
第五世紀的希臘悲劇劇本,為數在一千以上,但後世保存的僅有31個、而且集中於三個作家。這些劇本固然有共同的題材和結構成分,但是個別的劇本,卻反映著截然相異的關注和才情,以及他們特有的時代風貌。大體言之,第一個劇作家處於一個城邦在轉危為安、奠定百世民主基業時的沈思;第二個劇作家載荷著城邦在鼎盛之時的信心與遠憂;第三個則處於戰亂經年、城邦日趨解體的憤慨與自求解脫。當然,他們三人的創作生涯都很長,要確切體會他們的作品,還須個別深入探討。
艾斯奇勒斯(Aeschylus, 約523—456年),出生於雅典西北的伊流西斯 (Eleusis)---一個充滿神秘宗教的地區。他曾兩次參加抵抗波斯入侵的衛國戰爭。此後他往返居留於雅典與它的殖民地西西里島之間,最後死於這個他愛好也受到尊敬的海島。他從年輕時就參加悲劇比賽,第一次獲獎在484年。 他一生寫了80--90個劇本,現在還保存的有七個完整的悲劇﹐以及一個保存行數甚多的撒特劇。除了他自己增加的第二個演員之外,他後期的劇作也能充分運用別人所加的第三個演員,因此,他的劇作中歌隊的份量愈來愈為減少,對話的份量相對擴大,更能突出他要呈現的理念。
艾斯奇勒斯現存的七個劇本是 《波斯人》(The Persians,472), 《七雄圍攻底比斯》( Seven Against Thebes, 467), 《求助的女人》(The Suppliant Women, 約 463) 和《受綁的普羅米修斯》 ( Prometheus Bound, 約 460-56)。 《奧瑞斯特斯三部曲》 ( the Oresteia, 458)-----內含《阿格曼儂》(Agamemnon)、《祭奠者》( Libation Bearers), 及《佑護神》 Eumenides)。
他的《波斯人》發生在波斯京城,講的是480年新王薛西斯 (Xerxes)遠征希臘、遭受慘敗的故事。透過他的母后阿佗薩 (Atossa),以及前王大流士的陰魂,劇中再三強調自由的雅典不可能被人征服,而任何驕傲狂妄的行為,俱屬褻瀆神明,必須承受天譴。這個故事固然以新近歷史事件做背景,但是它既未呈現戰爭的經過,也未歌頌希臘人的英勇與計謀,它稱揚的只是雅典人的自由,而重點在驕傲必敗。這就是說,劇本呈現的只是歷史事件中、所透露出來的道德觀念或哲學原則。
艾斯奇勒斯後來的悲劇都是如此,只不過它們的背景換成了希臘本土,它們的材料來自希臘文化而已。
《七雄圍攻底比斯》呈現伊底帕斯王的兩個兒子互爭王位,兩敗俱死的故事。《求助的女人》呈現50個埃及婦女逃婚,到希臘尋求庇護,當地國王左右為難的窘境。這兩個劇本都是三部曲中的一部,其餘兩部可能展示人類如何從困阨中找出坦途。
《受綁的普羅米修斯》是另一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劇中天帝宙斯將普羅米修斯釘在孤島巨石之上。原來這位先知之神,反對宙斯毀滅人類的計畫,於是從天上盜取火種,傳授人類,以至遭此嚴懲。祂回憶過去,感到非常安慰,因為祂曾經教導了人類語言與文字、以及蓄牧、農耕、航海與醫療種種知能,還有滿懷希望、達觀進取的精神。展望未來,祂預言自己終必獲得解救。在全劇最後,宙斯盛怒之餘,以其雷電撼動孤島,擊毀巨石,並且分裂大地,使這位人類救星陷於無邊痛苦之中。
無疑的,劇中呈現兩種神力的對抗,目前天帝宙斯依恃暴力,固然可以壓制一切,但具有先知能力的普羅米修斯,既然預言終必獲得解救,宙斯的強權勢必在將來會接受相當程度的限制。宙斯之所以要毀滅人類,為的是要重造一批能俯首貼耳的新人,祂的私慾矯情既然受到挫折,現有的人類隨著文明的進步,一定能更有自信,更富希望。如果這個推論不錯的話,那麼本劇無疑是宇宙進化的寓言。
《奧瑞斯特斯三部曲》,是希臘唯一保存完整的悲劇三部曲。它的第一部《阿格曼儂》中,妻子為女兒報仇而殺死了丈夫;它的第二部《祭奠者》中,兒子為父親報仇而殺死了母親,如此冤冤相報,已經連累這個家族數代之久(見前)。現在在第三部《佑護神》中,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主持之下,完成了三項創舉。第一,建立公立法庭和陪審制度,私人間的仇恨怨懟由其審判,不能繼續自行了斷。原始社會私仇私報的叢林法則從此劃上句點。 第二,如果陪審團正反票數相等,被告即為無罪,使他多一個改過遷善、重新做人的機會。第三,復仇女神由原來專為死者伸冤復仇的角色,在劇尾轉變成仁慈的佑護之神,協助維持人間的秩序和正義。祂們沒有被打敗、被輕視、被排斥,在民主的大熔爐中,祂們由反對的力量,變成相輔相成的生力軍。這三點:法治、公正中兼顧憐憫、寬容異類,在當時都是劃時代的觀念,後世的作品很難企及,更未超過。
艾氏現存的作品,全部都寫於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幾年(472--約456).。這時期雅典的民主制度與帝國規模已經形成,雅典的黃金時代,正隨著伯里克里斯在463年開始從政而展開。艾氏對他兩度作戰保護過的城邦,以及它的民主制度充滿信心,他最大的關注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以及宇宙的普遍真理。一般來說,希臘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對宇宙終極秩序的探詢。艾氏之前的希臘科學家們,很多相信宇宙是由一種元素構成的,有的說是水,有的說是空氣。艾氏之後,希臘的哲學家們追尋人生的最後目的,其中蘇格拉底的答案是止於至善。這些追尋從不同角度反映著同樣的精神。艾氏的劇本是從文學的角度,經由神話與傳說,一再表現出人類在痛苦中學習,最後終於尋獲到一種新的宇宙秩序:像天帝宙斯不再專橫,或人間恩怨由公眾法庭審理等等。
在這種新秩序出現之前,當事的個人遭遇到左右為難、無從抉擇的窘境。阿格曼儂在出征特類之前,必須犧牲他的女兒才能止息狂風巨浪,可是他這樣作又開罪了妻子,種下日後殺身的遠因。更為明顯的是,奧瑞斯特斯為父報仇而弒母以至瘋狂,可是他如不為父報仇,又會受到日神的嚴厲打擊。除非大的環境完全改變,個人的賢愚、俊醜、貧富都關係不大,個人的人格也無須變化發展。只要他具有那種身分而又處於那種環境,他就難以逃遁。艾氏於劇中人物的刻劃著墨不多,其根本原因在此。同理,除了《阿格曼儂》等極少數之外,他的劇名都不是個人的人名,這種做法也透露著同樣的訊息。 他劇中較多的是儀典性的場面,歌隊的份量很重, 例如,《奧瑞斯特斯三部曲》每部都以對神祇的祭奠開始,而歌隊的長段歌詞,為劇情提供了更遼闊深遠的背境。也正因為如此,他往往利用三部曲的形式,因為那些新的天地或境界,需要三個劇本才能完成。
索發克里斯( Sophocles, 約496-406) 生於富有之家,享年約90歲。索氏常年擔任政府重要公職,並且是執政者伯里克里斯的摯友。 他四歲時,波斯第二次入侵,雅典人全部逃到船上避難,但最後得到全勝。他去世之年,雅典被迫向斯巴達屈膝求和。他經歷了雅典由興盛到敗降的全部歷程。他生命的中途,也正是雅典盛世的頂峰。多方面的成功,使雅典人滿懷自信。他們的政治家宣稱雅典是全希臘的教師,他們的哲學家更相信「人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索氏分享著時代的自信,在劇本中一再發出了對人的嘔歌。在另一方面,雅典人過分的自信產生了傲慢,而個人的爭名逐利又延發出自私自利的風氣。詭辯學應時而興,處士橫議,傳統的信仰受到挑戰,社會的凝聚力逐漸解體。索氏對這種世風深感憂慮,在劇本中,他反複表達出勸導與警告。
傳說中他寫了123個劇本,獲獎24次,不過現在保存的只有 7個。即使數量不多,但是它們分佈將近半個世紀,充分反映著他不同時期的關注。在技術上,索氏加進了第三個演員,這樣劇中人物之間的關係就可能更為複雜;他將歌隊隊員人數由12人增為15人,同時使它與人物有更密切的關係。他還增加了佈景的使用,開後世大量使用佈景的先河。
索發克里斯現存的七個悲劇和一個撒特劇如下:《阿捷克斯》 (Ajax, 450-440), 《安蒂岡妮》(Antigone,約.441),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約430-425),《 伊勒克特拉》( Electra ,約. 418-410), 《特拉克斯的女人們》(The Women of Trachis, 約c413), 《費洛克特特斯》 ( Philoctetes (409), 及《伊底帕斯在科羅納斯》( Oedipus at Colonus , 406) 。撒特劇Ichneutae
《阿捷克斯》,劇中主人翁阿捷克斯是特類戰爭中,僅次於第一勇將阿克里斯的英雄,死後受到雅典的崇拜,許多名人勇將都聲稱是他的後裔。本劇呈現的則是先狂傲後羞愧致死的經過。原來阿克里斯死後,希臘人將他的武器給了阿底西斯(相當於希臘聯軍參謀長),阿捷克斯自覺受到侮辱,激怒瘋狂,在夜晚潛往希臘軍營,企圖殺害他們的元帥和阿底西斯,可是因為智慧女神的干預,他殺死的其實只是一群牲口。清醒之後他羞愧不能自容,於是自殺了結餘生。希臘主將和元帥本來要拒絕他的葬禮,可是阿底西斯力爭苦勸,說明天律和人道都不容許那樣對待死者。阿捷克斯終於獲得安葬,獲得了一個勇將身後應有的尊榮。
它像艾氏的悲劇一樣,傳統的榮譽感決定著主人翁的行為,傲慢瘋狂注定了他的失敗。不同的是,阿捷克斯在劇情發展中經歷了徹底的變化:由瘋狂到清醒、由傲慢到慚愧、由只顧自己到關懷兒子和他人。這種比較全面的人物,是艾氏作品中難以看到的。甚至於其它的次要人物,索氏的塑造也非常成功。尤其是阿底西斯的寬宏胸襟、犀利言詞,以及能屈能伸的態度,更使這位來自《奧德賽》史詩的主人翁令人敬佩。
《安蒂岡妮》,在艾氏的《七雄圍攻底比斯》中,兩兄弟因爭奪王位互殺致死,本劇繼續發展,由克里昂接任為王開始,他首先宣布對護國的兄弟給予國葬,對招引外軍的兄弟則禁止埋葬。安蒂岡妮兩度象徵性的埋葬哥哥,於是新王(是她舅舅)判她死刑,後來經由先知勸告,減為終身監禁。她不干被罰而自縊身亡,她的未婚夫(克里昂的獨子)憤而自殺,王后知道愛子慘死後,也相繼自殺而亡。劇中問題重重,如政治與宗教的衝突,國家利益與族群感情的扞格,以及父權與女權的對立等等。黑格耳認為本劇反映著人類歷史、由氏族過渡到現代國家的一個階段。這些解讀固然都可以言之成理,但劇中流露著索發克里斯一貫的基調:人類事項是如此複雜,而人智又是如此不足,以致當我們明白之時,一切都已為時太晚。我們只能從痛苦中學得智慧。
《伊底帕斯王》,在介紹希臘悲劇結構之時,我們已經看到本劇的綿密組織。一個涉及兩代的命案,在一天之內真相大白。本劇可能是所有希臘劇本中最有名的一個,歷來有很多不同的詮釋。佛洛依德認為,本劇具體呈現了「伊底帕斯情意綜」,那種每個男性與生俱來的弒父娶母的本能,而本劇的震撼力,正由於觀眾或讀者,都懼怕自己遭受伊底帕斯同樣的命運。有人認為這是命運的悲劇,因為在他出生之前,神諭即已預言他的未來,雖然他和他父母竭力避免,但是到頭來還是無所逃遁。
也有人認為這是人道的悲劇:是伊王的責任心,使他為救萬民於瘟疫而追查凶手;是他的聰明智慧,使他能抽絲剝繭;是他的堅忍而激切的個性,使他不達目的決不終止,最後,是他的是非心,給予他自己最嚴厲的懲罰。所以,他的恥辱正是他地驕傲,他的失敗正是他的成功。對於首演的觀眾,本劇也必有及時諷勸的功用:睿智與愚盲並存,為人當戒慎恐懼。
《伊勒克特拉》,像《奧瑞斯狄亞》三部曲一樣, 本劇取材於阿垂阿斯王族的故事。大不相同的是,前劇是宇宙進化的寓言,本劇則是女主人翁心理的告白。劇前她悲憤、寂寞,渴望兄弟回來報仇除害;等到他現身以後,她展現出完全相反的一面。對她們姊弟而言,弒母是撥亂反正的手段,報仇是天經地義的壯舉。所以,他們絕不手軟,更未因而瘋狂。由此再度證明,同樣的素材,因劇作家可以做完全不同的處理。
《費洛克特特斯》, .特類戰爭期間,名將費洛克特特斯、因為傷潰散發惡臭,遂被拋棄孤島。但他有寶弓,為戰爭勝利所不可或少,希軍謀將阿底西斯企圖用狡計取得, 同謀者尚有希臘第一勇將阿克里斯之子,他不忍如此對待受傷名將。進退兩難中,寶弓原來物主、已故勇士海瑞克里斯現身雲端,保證費洛克特特斯不僅潰傷必癒,而且勝利在望,榮譽可致,全劇遂以喜慶終場。
《特拉克斯的女人們》,劇情略為海瑞克里斯離家一年半,回來前先送新妾回家。為能挽回夫愛、永保專寵,戴妮娜以媚藥膚上錦袍送給夫君。多年以前,被他殺死的半人半馬怪獸,於死前送給戴妮娜一種毒藥,誑稱它是媚藥,能令用藥人愛心永固。戴妮娜不知就裡,其夫著上錦袍後炙燒難禁,她在驚懼愧悔中自殺,他則在死前原諒了受騙的妻子,更要求他的兒子娶自己的新妾為妻,俾使她能獲得保護與照顧。
多年前即有神諭,預言只有死者才能殺死戰無不勝的海瑞克里斯。他出國前亦有神諭,說他此行如能生還,必將終生平安。兩個神諭至此完全應驗,不過像在《伊底帕斯王》中一樣,神諭意義曖昧,在應驗之前,沒有人能夠明白。更大的相同是,神諭固然應驗不爽,但當事人在痛苦之中,反而更能展現他們的寬厚仁愛。
《伊底帕斯在科羅納斯》,寫於索氏去世之年,演於他去世之後。劇情略為伊底帕斯王自我放逐之後,這天到達了雅典近郊的聖地科羅納斯。長年的痛苦流浪,不僅已經洗滌了他深重的罪孽,而且賦予他先知與賜福的異能。他自知大限已至,於是在復仇女神神秘的橄欖園之前,接見了雅典國王,安排身後之事,然後飄然隱退。根據信使的報導,他的最後離去「沒有哀傷、沒有病痛、超越常人、奇妙無比。」
科羅納斯是索氏的出生地,他又是雅典參政多年的愛國者,所以索氏在劇中對兩地倍致讚美與祝福,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本劇是他對伊底帕斯的最後證言。
綜觀索氏的現存劇本,每個都以人物為中心,探討他或她的命運。他們都有強烈的愛憎,不屈不饒的意志,在複雜多變的生活中,他們稟持著自己的良知良能,迎接種種挑戰,往往遭受到深重的痛苦甚至死亡。
這些人物的命運,往往業經前定,神諭預言都應驗不爽,但是直到最後,它們的意義總是曖昧不明。這也就是說,人並不能了解、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與艾斯奇勒斯不同的是,索氏的神祇很少現身干預,人因此可以自由作主,展現人的尊嚴,創造人的正義與價值。也因此故,兩人的劇本雖然都取材於既有的神話、傳說或歷史,兩人都賦予它們新的詮釋與意義。不同的是,艾氏的劇作以宇宙觀念為重點,所以大都須用三部曲才能完成;索氏的劇本是以個人為重點,所以一個劇本就以足夠。索氏開創的正是後世戲劇所遵循的坦途。更加以他的劇本中布局簡潔明瞭,對話直接有力,即使細節都富有象徵意義。這些優點,後世往往嘆為觀止。
值得注意的是,索氏的七個悲劇中,有三個並沒有「悲慘、死亡、可憐」等等一般人常與悲劇聯想在一起的感情。《伊勒克特拉》中姊弟報仇成功,結束了家族數代的苦難,可稱得上是「吉慶終場」。《伊勒克特拉》中,主人翁多年的惡疾即將痊癒,而且勝利在望、回家可期。至於《伊底浦斯在科羅納斯》雖然以死亡結束,但是他的最後時刻既然是「超越常人、奇妙無比」,那幾乎像是羽化登仙的離開人間。再證以艾斯奇勒斯的《奧瑞斯特斯三部曲》,足見一般人對悲劇的了解,並不符合希臘悲劇的實際情形,也與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看法出入甚大。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