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后感:学思历程
在立人大学的视频中,看了刘瑜和张健关于“我的学思历程”的一个讲座。我觉得挺受益的。两位老师都非常诚恳,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废话,直切主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感悟,这是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比较难看到的。
刘瑜是我一直关注并欣赏的人,她的《民主的细节》以及《送你一颗子弹》我都曾拜读过。文字犀利,一针见血,又带着女性的关怀。她把自己的求知之路总结为四个阶段:一片空白,随波逐流,头重脚轻,从头再来。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中小学里接受的教育是应试型,填鸭式的,从这个时期走过来的人,大部分除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外,没什么特别收获,对怎么正确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上了大学,以及再进一步读研究生深造,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大家看什么,学什么,自己也跟着看什么,学什么,并没想过这些东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感兴趣的。再往后,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开始学习很多很多的理论知识,读大部头,读经典,这样恶补的结果就是头重脚轻,理论上武装起来,但是跟实践却有些脱节。最后一个阶段,刘瑜说她自己是从30岁以后才慢慢悟出学习的真谛,不盲目读经典著作,从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入手,去学习,研究,阅读,然后渐渐深入。
我觉得她总结的很贴切,跟学科,专业都没有太强的关联性,每个人学习的过程都是这样的。我自己经历过一片空白期,那是典型的学校教育,以升学,就业为目的,对学习方法,方向却涉及甚少。也经历过随波逐流期,上学时跟风学习,毕业后跟风买畅销书,都是典型的特征。现在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保持一种求知的欲望,并建立起自己的学习习惯,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学习的方式千差万别,方法也因人而异,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达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刘瑜提到的后两个阶段,我觉得可以把它们糅合起来,重点是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方法上可以从基本的问题入手,同时借鉴经典理论。
张健没有从做学问的角度进行更多的补充,他提出的是一个“逆洗脑”的观点,警示那些读高中读大学的学子不要盲目的去攻读博士。他说中国人对读书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读博士,简直就是光宗耀祖,这也造成了中国的硕士,博士供应过度。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是本科毕业之后工作了几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意识到做学问才是终极追求,于是继续回到学校攻读硕士博士。他说读博士是一个很艰苦的事情,要把最好的几年青春用来钻研学问,过穷日子。有的人可能坚持不下来。即使坚持下来的人,如果你毕业后不能进入顶尖的学术机构工作,那么很可能在学问上没有话语权,不能真正做出什么实质的贡献。基于这样的观点,他告诫大家不要盲目的读博士,要基于自己真实的兴趣做选择。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如果读博士,就要踏踏实实做学问,并对自己有信心,否则不必浪费时间。如果只是想要一个文凭,毕业后就业的范围又很窄,其实得不偿失。
我觉得对于一个社会整体来说,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到大学程度的良好教育,并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再往上,真正读博士,博士后,做学问的不需要很多,但这一批人应该是领域里的精英,具备一定的天赋与毅力,能够担任一些更深层次的研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有力的贡献。我们尊重的是知识,是做学问的态度和成绩,而不是一张文凭或者什么头衔。
刘瑜是我一直关注并欣赏的人,她的《民主的细节》以及《送你一颗子弹》我都曾拜读过。文字犀利,一针见血,又带着女性的关怀。她把自己的求知之路总结为四个阶段:一片空白,随波逐流,头重脚轻,从头再来。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中小学里接受的教育是应试型,填鸭式的,从这个时期走过来的人,大部分除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外,没什么特别收获,对怎么正确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上了大学,以及再进一步读研究生深造,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大家看什么,学什么,自己也跟着看什么,学什么,并没想过这些东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感兴趣的。再往后,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开始学习很多很多的理论知识,读大部头,读经典,这样恶补的结果就是头重脚轻,理论上武装起来,但是跟实践却有些脱节。最后一个阶段,刘瑜说她自己是从30岁以后才慢慢悟出学习的真谛,不盲目读经典著作,从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入手,去学习,研究,阅读,然后渐渐深入。
我觉得她总结的很贴切,跟学科,专业都没有太强的关联性,每个人学习的过程都是这样的。我自己经历过一片空白期,那是典型的学校教育,以升学,就业为目的,对学习方法,方向却涉及甚少。也经历过随波逐流期,上学时跟风学习,毕业后跟风买畅销书,都是典型的特征。现在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保持一种求知的欲望,并建立起自己的学习习惯,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学习的方式千差万别,方法也因人而异,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达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刘瑜提到的后两个阶段,我觉得可以把它们糅合起来,重点是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方法上可以从基本的问题入手,同时借鉴经典理论。
张健没有从做学问的角度进行更多的补充,他提出的是一个“逆洗脑”的观点,警示那些读高中读大学的学子不要盲目的去攻读博士。他说中国人对读书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读博士,简直就是光宗耀祖,这也造成了中国的硕士,博士供应过度。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是本科毕业之后工作了几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意识到做学问才是终极追求,于是继续回到学校攻读硕士博士。他说读博士是一个很艰苦的事情,要把最好的几年青春用来钻研学问,过穷日子。有的人可能坚持不下来。即使坚持下来的人,如果你毕业后不能进入顶尖的学术机构工作,那么很可能在学问上没有话语权,不能真正做出什么实质的贡献。基于这样的观点,他告诫大家不要盲目的读博士,要基于自己真实的兴趣做选择。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如果读博士,就要踏踏实实做学问,并对自己有信心,否则不必浪费时间。如果只是想要一个文凭,毕业后就业的范围又很窄,其实得不偿失。
我觉得对于一个社会整体来说,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到大学程度的良好教育,并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再往上,真正读博士,博士后,做学问的不需要很多,但这一批人应该是领域里的精英,具备一定的天赋与毅力,能够担任一些更深层次的研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有力的贡献。我们尊重的是知识,是做学问的态度和成绩,而不是一张文凭或者什么头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64.7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87篇内容 · 28.3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1篇内容 · 25.4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53篇内容 · 888.8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44篇内容 · 41.3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36.7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5篇内容 · 229.5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37篇内容 · 149.1万次浏览
国外的博士 文凭 可是比 国内的难混的多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