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政策是素质教育的大敌
“投胎正确,加10分!”深圳的一项土政策——为了“吸引金融人才,发展经济”而规定引进的金融高管子女中考时加10分,招致舆论广泛的抨击。
本来,在这个世界上,谁的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孕育出来的生命命运自有不同,这是一种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没有多少人奢望有绝对的平等。为了缩小这种不平等,使得一个人虽然不能决定由谁来生养但至少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文明世界对教育公平无比珍视,教育公平也成为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教育公平理念是值得我们这个民族骄傲的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直到后来科举制的某些制度性取材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教育公平的追求。只是,在古代中国这种追求从未真正成为现实,受教育仍然是少数人的机会。到了今天,教育成为现代政府最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实行义务教育,加之以考试制度作为在学子中分配教育资源的基本方式,这种公平才有接近实现的可能。针对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贫寒子弟都拥有受教育机会的政策,从国家层面,距教育公平的理想又进了一大步。
然而,深圳“加分门”却把教育公平赤裸裸地撕开了一道伤口,将国家制度之外的潜规则又一次暴露在国人面前。尽管“加分门”绝不是深圳独有,此前有过民企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可以加20分的福建漳州版“加分门”、“重大投资项目的投资商子女在录取时加计10分”的新疆乌鲁木齐版“加分门”,但深圳版“加分门”却似乎招致了更大的愤怒。这一方面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特区,深圳人有理由更强烈地反对这种不公平,而特区在包括公平、公正在内的许多方面又寄予了国人更多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教育公平的强调和为实现教育公平所付出的努力,又进一步唤起了国人教育公平的意识。因此,这回深圳制造的伤口,更让人难以接受。而教育部也迅即表态,指出深圳对金融高管子女中考加分的做法,有违教育公平和国家现行教育政策,责成深圳方面调查和纠正,并进一步要求各地全面清理和规范中考招生中随意加分的违规做法,以确保广大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为进一步揭示上述要求的“新闻背景”,新华社在报道中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出台的‘加分政策’五花八门。地方政府希望能吸引人才、发展经济,职能部门是为了奖励典型、推动工作。大家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发,把各种政策与教育‘捆绑’,将褒奖、鼓励、安抚等功能都强加在教育身上,导致教育承担了不可承受之重。”本应维护公平正义,扮演好“守夜人”角色的地方政府,却不惜公然牺牲教育公平而换取以眼前政绩盘算为实质的“局部利益”,我们除了加以抨击和谴责外,更应该反思政策漏洞。考试加分的依据主要来自教育部的规定,其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归侨子女、烈士子女等等加分,公众并无太多意见,但是,对“省级三好学生”之类的加分,公众却非议不断,一是既然“三好”,理当学习要好,真的学习好,加分没有必要;二是一些地方接连曝出“三好”评定中的丑闻,钻政策空子、利用政策谋私的现象绝非个别。
就这样,本来作为弥补考试某些欠缺的加分规定,一步步演变成地方政府制造不公平的土政策“理由”,演变成一些学校寻租、捣鬼的手段。曲解政策,滥用政策,暗箱操作,把一个本无多大问题、不乏合理之处的政策,变成了制造不公平、引起民众非议的“歪经”,以致舆论呼吁“应该废除给一切公民子女加分的待遇”。
加分等潜规则绝不只是中考。新华社一则《湖南取消高校教职工子女高考降分优惠》的报道,透露了以往在湖南高考录取中“高校教职工子女可适当降分”这一不成文规定。而这样的潜规则,肯定也不只是湖南高校存在。
诸如此类破坏教育公平的潜规则的存在,更危害到素质教育的推进。一考定终身、“拼分数”的应试教育之弊,国人共知,年复一年多少学子深受其害,但改变起来却难乎其难。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就在于任何要改变唯分数决定一切的改革,由于不具备分数这个相对客观的硬标准,都会引起国人的不信任。今年山东、浙江等地出台高招新政策,分数之外的“综合素质”成为录取依据之一,说实话,国人拭目以待。真切期盼这些改革的地方不要传出任何丑闻,否则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就会进一步延后。
但中国终究要走素质教育之路。而要想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任何破坏教育公平的土政策和潜规则,都是大敌。
http://www.edunews.net.cn/porj6/edu_sh/1200805/wqhg1200805_01.htm
本来,在这个世界上,谁的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孕育出来的生命命运自有不同,这是一种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没有多少人奢望有绝对的平等。为了缩小这种不平等,使得一个人虽然不能决定由谁来生养但至少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文明世界对教育公平无比珍视,教育公平也成为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教育公平理念是值得我们这个民族骄傲的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直到后来科举制的某些制度性取材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教育公平的追求。只是,在古代中国这种追求从未真正成为现实,受教育仍然是少数人的机会。到了今天,教育成为现代政府最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实行义务教育,加之以考试制度作为在学子中分配教育资源的基本方式,这种公平才有接近实现的可能。针对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贫寒子弟都拥有受教育机会的政策,从国家层面,距教育公平的理想又进了一大步。
然而,深圳“加分门”却把教育公平赤裸裸地撕开了一道伤口,将国家制度之外的潜规则又一次暴露在国人面前。尽管“加分门”绝不是深圳独有,此前有过民企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可以加20分的福建漳州版“加分门”、“重大投资项目的投资商子女在录取时加计10分”的新疆乌鲁木齐版“加分门”,但深圳版“加分门”却似乎招致了更大的愤怒。这一方面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特区,深圳人有理由更强烈地反对这种不公平,而特区在包括公平、公正在内的许多方面又寄予了国人更多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教育公平的强调和为实现教育公平所付出的努力,又进一步唤起了国人教育公平的意识。因此,这回深圳制造的伤口,更让人难以接受。而教育部也迅即表态,指出深圳对金融高管子女中考加分的做法,有违教育公平和国家现行教育政策,责成深圳方面调查和纠正,并进一步要求各地全面清理和规范中考招生中随意加分的违规做法,以确保广大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为进一步揭示上述要求的“新闻背景”,新华社在报道中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出台的‘加分政策’五花八门。地方政府希望能吸引人才、发展经济,职能部门是为了奖励典型、推动工作。大家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发,把各种政策与教育‘捆绑’,将褒奖、鼓励、安抚等功能都强加在教育身上,导致教育承担了不可承受之重。”本应维护公平正义,扮演好“守夜人”角色的地方政府,却不惜公然牺牲教育公平而换取以眼前政绩盘算为实质的“局部利益”,我们除了加以抨击和谴责外,更应该反思政策漏洞。考试加分的依据主要来自教育部的规定,其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归侨子女、烈士子女等等加分,公众并无太多意见,但是,对“省级三好学生”之类的加分,公众却非议不断,一是既然“三好”,理当学习要好,真的学习好,加分没有必要;二是一些地方接连曝出“三好”评定中的丑闻,钻政策空子、利用政策谋私的现象绝非个别。
就这样,本来作为弥补考试某些欠缺的加分规定,一步步演变成地方政府制造不公平的土政策“理由”,演变成一些学校寻租、捣鬼的手段。曲解政策,滥用政策,暗箱操作,把一个本无多大问题、不乏合理之处的政策,变成了制造不公平、引起民众非议的“歪经”,以致舆论呼吁“应该废除给一切公民子女加分的待遇”。
加分等潜规则绝不只是中考。新华社一则《湖南取消高校教职工子女高考降分优惠》的报道,透露了以往在湖南高考录取中“高校教职工子女可适当降分”这一不成文规定。而这样的潜规则,肯定也不只是湖南高校存在。
诸如此类破坏教育公平的潜规则的存在,更危害到素质教育的推进。一考定终身、“拼分数”的应试教育之弊,国人共知,年复一年多少学子深受其害,但改变起来却难乎其难。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就在于任何要改变唯分数决定一切的改革,由于不具备分数这个相对客观的硬标准,都会引起国人的不信任。今年山东、浙江等地出台高招新政策,分数之外的“综合素质”成为录取依据之一,说实话,国人拭目以待。真切期盼这些改革的地方不要传出任何丑闻,否则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就会进一步延后。
但中国终究要走素质教育之路。而要想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任何破坏教育公平的土政策和潜规则,都是大敌。
http://www.edunews.net.cn/porj6/edu_sh/1200805/wqhg1200805_01.htm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891.0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719篇内容 · 801.0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682篇内容 · 72.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560篇内容 · 559.0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68.9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52篇内容 · 50.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770篇内容 · 144.5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71篇内容 · 201.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