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笔记 Part 2
“化境说”的创新理论
译作可否在语言上超过原作,是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钱钟书先生提出“译笔正无妨出原作头地”流露出鲜明的创新意识。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译作在语言上的超越,标志着译者的艺术再创造的显现,同时又容易给人造成背离原文的感觉。于是,“信”与“美”的矛盾凸显出来,引发了翻译界无数争论。
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化境’。”有谚语称“酿得蜜成花不见”,是“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儿别具面目”。
“化”在《荀子》中的释义是: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入化的翻译,要强调两点:1.译作里不流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2.译作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而原作的“抗译性”,即原作的可译性的限度,限制了译作入化的程度。译者必须在翻译中正确处理这样两种矛盾:一是翻译与抗译的矛盾,即化解翻译过程中易于流露的生硬牵强的痕迹,而是化解痕迹与保存原有风味的矛盾,最终达到译本读起来不像译本,而像是原作家使用别国语言文字的创作。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及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寄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叛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字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钱钟书)
再者,有能力写作的人在翻译中容易犯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讲自己的理念加入翻译作品中去。我们研究一步文学作品,事实上往往不能够而且不需要一字一句都透彻了解的。对有些字、词、句一直无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都可以“不求甚解”,一样写的出头头是道的论文,完全不比声明对某字、某句、某成语研究颇深,以表示自己严肃诚实的学风。翻译只仿佛教基本课的老师,而不像大教授们的讲学。一部作品读起来很容易,译起来马上出现料想不到的困难,而这种疑难并非翻翻字典,问问人就能解决。不能解决因而回避,那就还是任意删节的“讹”;不敢或不肯躲闪而强作解人,那更是胡猜乱测的“讹”。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是译者严肃执行翻译任务的前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抑制不适当的创作冲动,才能真正把握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去执行译者应该执行的任务。
译作在文笔上要优于原作,是“笔补造化”的美学思想具体体现。译者忠实于原作并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原则,对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作出艺术的在创造。要扬长避短,发挥译语的优势。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现原作的内容。译者要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译理浅说
译作可否在语言上超过原作,是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钱钟书先生提出“译笔正无妨出原作头地”流露出鲜明的创新意识。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译作在语言上的超越,标志着译者的艺术再创造的显现,同时又容易给人造成背离原文的感觉。于是,“信”与“美”的矛盾凸显出来,引发了翻译界无数争论。
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化境’。”有谚语称“酿得蜜成花不见”,是“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儿别具面目”。
“化”在《荀子》中的释义是: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入化的翻译,要强调两点:1.译作里不流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2.译作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而原作的“抗译性”,即原作的可译性的限度,限制了译作入化的程度。译者必须在翻译中正确处理这样两种矛盾:一是翻译与抗译的矛盾,即化解翻译过程中易于流露的生硬牵强的痕迹,而是化解痕迹与保存原有风味的矛盾,最终达到译本读起来不像译本,而像是原作家使用别国语言文字的创作。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及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寄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叛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字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钱钟书)
再者,有能力写作的人在翻译中容易犯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讲自己的理念加入翻译作品中去。我们研究一步文学作品,事实上往往不能够而且不需要一字一句都透彻了解的。对有些字、词、句一直无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都可以“不求甚解”,一样写的出头头是道的论文,完全不比声明对某字、某句、某成语研究颇深,以表示自己严肃诚实的学风。翻译只仿佛教基本课的老师,而不像大教授们的讲学。一部作品读起来很容易,译起来马上出现料想不到的困难,而这种疑难并非翻翻字典,问问人就能解决。不能解决因而回避,那就还是任意删节的“讹”;不敢或不肯躲闪而强作解人,那更是胡猜乱测的“讹”。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是译者严肃执行翻译任务的前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抑制不适当的创作冲动,才能真正把握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去执行译者应该执行的任务。
译作在文笔上要优于原作,是“笔补造化”的美学思想具体体现。译者忠实于原作并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原则,对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作出艺术的在创造。要扬长避短,发挥译语的优势。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现原作的内容。译者要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译理浅说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53篇内容 · 42.5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50.0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90篇内容 · 67.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55篇内容 · 488.6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71篇内容 · 137.2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69篇内容 · 169.0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11.1万次浏览
- 重启人生第一天61篇内容 · 3.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