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的夜与灯
完成了工作,抽颗烟歇着,随便翻看艾未未的《此时此地》,有一篇文字《我们如何失去家园》,他提到北京的胡同改造的事。我忽然想起在东四的日子,起意写写我眼中的胡同,没写完,就将以前的文字找出来,聊以打发时间。友情提示:文艺味太浓的猪圈也要慎入。
东四的夜与灯
1
夜半时分,我常在东四的胡同闲逛。店铺差不多都打烊了,零零散散的灯火从很小的窗户探出来,看见灰蒙蒙的天,没啥新意,就缩回去,安分守己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晃动,不久便熄灭了。路灯是彻夜亮的,亮度比不上大街道的路灯。东四的胡同比较象文学作品塑造的农民兄弟,可以一眼洞穿,只消稍稍把眼神放开,就会看见尽头,胡同东面朝阳门北小街,西向东四北大街。街在昏黄的路灯下,是黄浊的河,因为无论多晚,总有人和车流过。如果你站在胡同的远端望去,对面的河流就会浓缩成一点灯火,于是得了蛊惑,说鼓励也对---慢慢的向他走去。等走到跟前,又是一条大河,白天逝者如斯,晚上渐渐放慢,但不会凝固。要不要顺流而下,看看究竟的风光呢,犹豫间扭头,来时的那边,却也幻化为一盏灯,开始和结束何其似也,怪不得人们常说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灯火的开始是为了光明,灯火的结束也是光明来临的时候。灯火是人为的光明,历史上,即使是人为的光明也那么的少。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暗。然而伟大如亚历山大灯塔者,也有轰然倒塌的一天。灯与火密不可分,至少在爱迪生时代之前,烤肉取暖时是火,照明引路时是灯。当人们学会思考,跳动的火焰,成为最初的哲学和宗教。现在还有在火上跳舞的民族。长时间凝视火焰,会得到磕药的绝妙效果,魂灵离开了肉体,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我猜,一定有个吃饱没事干的祖宗,在其他老祖宗都酣然入梦时,盯着烤完鹿肉的篝火入神,哎呀妈呀,拜火教从此诞生了。在老家的灶膛前,我听到柴火噼啪作响,想到的只是待它们熄灭后,在余烬里多埋几个地瓜和土豆。灯火对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我更愿意把它和土豆等同,温饱问题,兹事体大不可不察。吃饱喝足后,人们发现万事万物,皆可寄寓于焉遣情其间,山间明月,目遇之而成色,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时候,早不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了。苏童在小说《1934的逃亡》的开篇,写到“我在城市的路灯下研究自己的影子”,灯与影,使他有了逃离城市的念头,开始象一条回溯的鱼,在城市灯火的河里,奋力游向老家枫杨树。那么我呢,我知道所谓的家乡所谓的寻根,只是一朵跳跃不定火焰,可以远观,不可以拥她入怀;她是河流的入海口,而不是发源地。人被抛掷到这个世界,实质上是没有故乡的,强说之,那就是死亡了。人学会思考,是一种悲剧,脆弱如激流中的芦苇。宇宙不是为了人类诞生的,我曾写过一句诗:春花凭枝开,独无媚人意。明白了这个,会思考的芦苇就发明了人择原理:世界之所以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信奉宗教的人当然对此嗤之以鼻。面对终极问题,我们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催眠疗法。
2
或许你正在等着黎明
或许你已经无法平静
只为你心中的伤痕
看不到那盏闪亮的灯
今夜温暖给了安息的一家人
他们照亮了欢乐的气氛
为何你不肯靠近这家人
只是你少了盏灯
他是永恒的灯
我没有心中的伤痕,并不盼着黎明,我只希望别人好好睡觉,不要像我在凌晨幽灵一样游荡。
我读到一句诗:万家灯火的孤独。的确是句好诗。还有这首:巴黎是地球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宇宙的一颗星。灯光、星眸,江枫渔火对愁眠,火中生莲、浴火重生、虚室生白,在历史的漫漶里,在黑洞的最深处,人类搜尽一切有关光明的意象,拼命将它和往生联系起来,科学理论也不能免俗,黑洞的尽头是白洞,这么说来,白洞不就是法相庄严、大放佛光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么。人类是孤独的,为了避免孤独,自个儿给自个儿制造了万家灯火。但你若站在山顶,俯瞰夜里的城市,你就会感到,那一万处的灯火,并不是灵魂最终的归宿。
3
小时在长白山,冬天常有暴风雪。风雪来临的夜晚,我跟着父亲屁后,把窗户院门插紧。我记得那时的房子真大,有前后院门房厢房,还有放杂物的房子。转悠一圈得半拉小时。白天熟悉的房子在昏暗的灯光下变得陌生,有种神秘感,我想象着能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蹦出意想不到的东西,这事从来没有发生,但从来没有减轻我的紧张和兴奋。(有时候会有老鼠,这不算,我盼着房梁上盘着大蛇,或者嘭的掉下来,这样我们就有的打了。老鼠,我不屑一顾。父亲可是打过猎的,并且打过熊瞎子。有他在,我啥也不怕。)父亲偶尔会顺手规整房间,我打下手。这样我会进入到灯光以外的地方去翻找父亲需要的东西。这时我会害怕,但父亲就在不远的灯光下弯腰干活,我看一看父亲就稳当多了。多次后,我渐渐喜欢上了夜晚去各个房间巡视。把灯打开,或者静静等待眼睛适应黑暗。耽搁久了,母亲的呼唤传来,该睡觉了。我蜷进被窝,看着母亲在灯下备课、做针线活,父亲整理部队上的材料。瓦数很低的白炽灯,在糊满报纸的墙上画了个大圈,父母的影子在圈里,影子有时走到地上,有时一动不动。现在想起来,他们的年轻真是不可思议啊。风雪在屋外激荡,就是撞不进来,它被温暖的灯火和温暖的身影挡住了。我闭上眼,想象和他们在一起与暴风雪战斗,为了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我肯定比象英雄小姐妹那样勇敢,因为我是男的。。。这种想象给我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现在,躺在我身边的父母换成了妻女。而故乡的暴风雪也一去不复,在北京,只有常态的阴郁天空和偶尔的扬沙大风。若干年后,我在同样的夜晚读书、发呆,父母却老了,有关灯火的记忆也模糊如路灯了。
若干年后,我读到那句关于眼睛和黑夜的著名的诗,我想,在没有光明的时候,一盏微弱的灯火,是能够暂代光明的。面对一灯如豆想象东方红太阳升的光明,甚至比光明真正来临还要令人痴迷。因为我们不知道光明来临会是怎样的情景,但在想象中,光明却随着想象而发出我们需要的光芒。事实上,人们往往在乎、计较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误差,不知道体谅上帝的悲悯:这种永远不能消失差距乃是上帝给予人类的希望之灯。
古人说老而好学如秉烛夜游。做学问离不开灯火的物质条件,我想起在老家的子君,无论多晚,我骑车30分到他家,他的灯总是亮着。我们谈论文学历史,饿了,他的在大学教书的母亲,我亲爱的阿姨,我女儿现在的义务英语老师,会起来给我们做夜宵。我们看书或谈论倦了,有时出外走走,有时太晚或我懒了,就留宿在子君家。那个时候,我们的家是一样的,连对爱情对理想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在城市里,能有个随时找得到随时可以去的朋友,是多么的奢侈。现在,在北京,在很多年前就惦记的地方,却只能四处走走。
记忆深刻的是87年的暑假,我和子君参加全市中学的北戴河夏令营。我们在凌晨起床,走路去集合点,那里停着三辆大巴。集合点很远,凌晨时,辽西小城还在睡梦中,根本没有夜班公汽,那时出租车只在电影里看过(即使有也坐不起)。我们背着书包,第一次在月光下走这么长的路。我们唱起齐秦的歌:我们在黑暗的街道巡行,午夜的都市,就像那月圆的丛林。。。词是台湾女诗人夏宇写的,真好。两个兴奋的年轻人,穿越半个小城。路灯是白色的,月光如练,也是白色的,我们好像跋涉在一条白色的河流中。我们盼着早点到达终点。若干年后,我,远离了那个盛夏的夜,盼着那是永无终点之行。
4
在我住的四合院,我的灯火大概息得最晚了。我笑话有个朋友熬夜当饭,善于熬夜的人都不胖,倒是减肥的好办法。熬夜需要气血充沛,所以熬的是气血。熬,讲究慢火,不可浮躁。中药要熬,多年的媳妇要熬,没被吓死的小职员要熬,问题是,西藏最彪悍的鹰不也是这么熬颓的吗。
四合院的夜,由树枝和房脊割据,有风时,树枝乱划,担心上面的夜幕被割坏,会掉下什么不祥的东西。头顶上方的一小块夜空,蓝盈盈的,盯的时间长了,发出一种奇怪的光泽,给人的感觉不象是夜。想当年,鲁迅先生看到的也是这样的夜吗。这样的夜,是给孤独者的,夜色没有稀释孤独,在相反显示了其博大的一面,孤独虽然有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困惑,但何尝不是充实、具有牺牲情怀的美呢。习惯读书写字的人,有谁不熟悉夜的特质呢。或者在黑暗中凝视自己,它已近似于宗教,即便有些夸张和矫情,但这一刻,我们进入了和自己较量的战争,夜,是读书人的沙场。
诗人于坚说,“黑夜把前爪搭在我的肩上。”他感觉到黑夜给他的压力,在云南的抚仙湖,诗人变成和黑夜怒目对视的野兽;作家张承志已和对手惺惺相惜,“我宁静的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长久的感动。黑暗依旧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这是我最近读到的关于夜的文字。
我的夜,静极生动,总能听到天边传来的滚雷,很低沉。不是幻听,清晰,有方向。
我习惯夜里溜达。看书累了,活动一下筋骨。住独院时,夏天我裸着身。如今在大杂院就不能放肆了,而且杂院狭促,只能坐井观天,这时候来回走动,经过别人的窗户终究不好,于是就出了院,顺带解决走肾的问题。胡同少有人迹,夜空开阔,繁华处的灯火泼亮夜的四周。只有垂直于头顶的那部分,方显夜的本色。胡同里的夜空类似土著的保留地,被现代文明包围着。其实,胡同早已徒剩其外表,九天之外,都充斥着航天垃圾,一个在城市腹地的地方,何以保持古代衣冠?
胡同里公厕的灯也是总亮着。而且夜里更干净,保洁员临睡前打扫了一遍,确保翌日清晨的干净。这个时候的公厕很宜人,没有打扰,出恭更专心,不象白天那么匆忙,底下忙着,上面的硬盘还在拼命的转,那一单丫到底和不和我签?容易便秘。
4
如果非要说我有夜生活的话,看书和写字就是我唯一过夜生活的方式了。在北京我没有能喝到半夜的朋友,也没有值得我在半夜拉他喝酒的人。至于那些高级场所,我去不起。睡不着出来闲逛是我夜生活的小插曲,有时也不得不去,出去上厕所。春来冬至没暖气(也不是没有暖气,不到供热期费用太贵)的那一段日子,屋里寒凉,膝盖以下,浸如凉水。古人所谓读书“饥可充肉寒可当裘”的说法纯属扯淡。冷了就有尿意。也不能学习李渔同学,在墙上抠洞,整个竹筒把尿顺到墙外。真要这么干,极可能顺到隔壁的床上,影响人家的夜生活了。
灯红酒绿我所欲也,灯火阑珊亦我所欲也,两者终非久留之地;挑灯看剑不成,只好青灯作伴,关公白天温酒斩华雄夜里拂髯读经的那样有褶有款的人物能有几位?我等鼠辈,寄予孤灯,也只是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意淫罢了。然则青灯有味似儿时,一盏幽幽灯火,一个寂寥剪影,正如东坡所说,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是值得去消磨的。倘无红袖添香,也需得一二雅人,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人就难免寂寞。周作人曾下气力研究过青灯问题,他老先生夜里不好好读书,却对着台灯发愣。晋人王濛寝卧灯下,转塵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这都是一个人的时候吧。看来灯光迷离,容易叫人胡思乱想。其时孤灯寡影,神游天外,不知何时归也。
朋友要送我一盏马灯,军装绿的颜色,小巧、结实,不过因为崭新的缘故,少了戎马生涯的气质。我婉拒了朋友的好意。这种产生于风云激荡时代的灯,已经沦落到只有装饰作用的地步了,我还是用我的节能台灯吧。在夜里,它一声不吭,旁边的旧电脑发出拖拉机的轰鸣,动静相持阴阳相较,此余之夜之道也。
东四的夜与灯
1
夜半时分,我常在东四的胡同闲逛。店铺差不多都打烊了,零零散散的灯火从很小的窗户探出来,看见灰蒙蒙的天,没啥新意,就缩回去,安分守己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晃动,不久便熄灭了。路灯是彻夜亮的,亮度比不上大街道的路灯。东四的胡同比较象文学作品塑造的农民兄弟,可以一眼洞穿,只消稍稍把眼神放开,就会看见尽头,胡同东面朝阳门北小街,西向东四北大街。街在昏黄的路灯下,是黄浊的河,因为无论多晚,总有人和车流过。如果你站在胡同的远端望去,对面的河流就会浓缩成一点灯火,于是得了蛊惑,说鼓励也对---慢慢的向他走去。等走到跟前,又是一条大河,白天逝者如斯,晚上渐渐放慢,但不会凝固。要不要顺流而下,看看究竟的风光呢,犹豫间扭头,来时的那边,却也幻化为一盏灯,开始和结束何其似也,怪不得人们常说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灯火的开始是为了光明,灯火的结束也是光明来临的时候。灯火是人为的光明,历史上,即使是人为的光明也那么的少。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暗。然而伟大如亚历山大灯塔者,也有轰然倒塌的一天。灯与火密不可分,至少在爱迪生时代之前,烤肉取暖时是火,照明引路时是灯。当人们学会思考,跳动的火焰,成为最初的哲学和宗教。现在还有在火上跳舞的民族。长时间凝视火焰,会得到磕药的绝妙效果,魂灵离开了肉体,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我猜,一定有个吃饱没事干的祖宗,在其他老祖宗都酣然入梦时,盯着烤完鹿肉的篝火入神,哎呀妈呀,拜火教从此诞生了。在老家的灶膛前,我听到柴火噼啪作响,想到的只是待它们熄灭后,在余烬里多埋几个地瓜和土豆。灯火对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我更愿意把它和土豆等同,温饱问题,兹事体大不可不察。吃饱喝足后,人们发现万事万物,皆可寄寓于焉遣情其间,山间明月,目遇之而成色,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时候,早不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了。苏童在小说《1934的逃亡》的开篇,写到“我在城市的路灯下研究自己的影子”,灯与影,使他有了逃离城市的念头,开始象一条回溯的鱼,在城市灯火的河里,奋力游向老家枫杨树。那么我呢,我知道所谓的家乡所谓的寻根,只是一朵跳跃不定火焰,可以远观,不可以拥她入怀;她是河流的入海口,而不是发源地。人被抛掷到这个世界,实质上是没有故乡的,强说之,那就是死亡了。人学会思考,是一种悲剧,脆弱如激流中的芦苇。宇宙不是为了人类诞生的,我曾写过一句诗:春花凭枝开,独无媚人意。明白了这个,会思考的芦苇就发明了人择原理:世界之所以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信奉宗教的人当然对此嗤之以鼻。面对终极问题,我们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催眠疗法。
2
或许你正在等着黎明
或许你已经无法平静
只为你心中的伤痕
看不到那盏闪亮的灯
今夜温暖给了安息的一家人
他们照亮了欢乐的气氛
为何你不肯靠近这家人
只是你少了盏灯
他是永恒的灯
我没有心中的伤痕,并不盼着黎明,我只希望别人好好睡觉,不要像我在凌晨幽灵一样游荡。
我读到一句诗:万家灯火的孤独。的确是句好诗。还有这首:巴黎是地球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宇宙的一颗星。灯光、星眸,江枫渔火对愁眠,火中生莲、浴火重生、虚室生白,在历史的漫漶里,在黑洞的最深处,人类搜尽一切有关光明的意象,拼命将它和往生联系起来,科学理论也不能免俗,黑洞的尽头是白洞,这么说来,白洞不就是法相庄严、大放佛光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么。人类是孤独的,为了避免孤独,自个儿给自个儿制造了万家灯火。但你若站在山顶,俯瞰夜里的城市,你就会感到,那一万处的灯火,并不是灵魂最终的归宿。
3
小时在长白山,冬天常有暴风雪。风雪来临的夜晚,我跟着父亲屁后,把窗户院门插紧。我记得那时的房子真大,有前后院门房厢房,还有放杂物的房子。转悠一圈得半拉小时。白天熟悉的房子在昏暗的灯光下变得陌生,有种神秘感,我想象着能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蹦出意想不到的东西,这事从来没有发生,但从来没有减轻我的紧张和兴奋。(有时候会有老鼠,这不算,我盼着房梁上盘着大蛇,或者嘭的掉下来,这样我们就有的打了。老鼠,我不屑一顾。父亲可是打过猎的,并且打过熊瞎子。有他在,我啥也不怕。)父亲偶尔会顺手规整房间,我打下手。这样我会进入到灯光以外的地方去翻找父亲需要的东西。这时我会害怕,但父亲就在不远的灯光下弯腰干活,我看一看父亲就稳当多了。多次后,我渐渐喜欢上了夜晚去各个房间巡视。把灯打开,或者静静等待眼睛适应黑暗。耽搁久了,母亲的呼唤传来,该睡觉了。我蜷进被窝,看着母亲在灯下备课、做针线活,父亲整理部队上的材料。瓦数很低的白炽灯,在糊满报纸的墙上画了个大圈,父母的影子在圈里,影子有时走到地上,有时一动不动。现在想起来,他们的年轻真是不可思议啊。风雪在屋外激荡,就是撞不进来,它被温暖的灯火和温暖的身影挡住了。我闭上眼,想象和他们在一起与暴风雪战斗,为了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我肯定比象英雄小姐妹那样勇敢,因为我是男的。。。这种想象给我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现在,躺在我身边的父母换成了妻女。而故乡的暴风雪也一去不复,在北京,只有常态的阴郁天空和偶尔的扬沙大风。若干年后,我在同样的夜晚读书、发呆,父母却老了,有关灯火的记忆也模糊如路灯了。
若干年后,我读到那句关于眼睛和黑夜的著名的诗,我想,在没有光明的时候,一盏微弱的灯火,是能够暂代光明的。面对一灯如豆想象东方红太阳升的光明,甚至比光明真正来临还要令人痴迷。因为我们不知道光明来临会是怎样的情景,但在想象中,光明却随着想象而发出我们需要的光芒。事实上,人们往往在乎、计较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误差,不知道体谅上帝的悲悯:这种永远不能消失差距乃是上帝给予人类的希望之灯。
古人说老而好学如秉烛夜游。做学问离不开灯火的物质条件,我想起在老家的子君,无论多晚,我骑车30分到他家,他的灯总是亮着。我们谈论文学历史,饿了,他的在大学教书的母亲,我亲爱的阿姨,我女儿现在的义务英语老师,会起来给我们做夜宵。我们看书或谈论倦了,有时出外走走,有时太晚或我懒了,就留宿在子君家。那个时候,我们的家是一样的,连对爱情对理想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在城市里,能有个随时找得到随时可以去的朋友,是多么的奢侈。现在,在北京,在很多年前就惦记的地方,却只能四处走走。
记忆深刻的是87年的暑假,我和子君参加全市中学的北戴河夏令营。我们在凌晨起床,走路去集合点,那里停着三辆大巴。集合点很远,凌晨时,辽西小城还在睡梦中,根本没有夜班公汽,那时出租车只在电影里看过(即使有也坐不起)。我们背着书包,第一次在月光下走这么长的路。我们唱起齐秦的歌:我们在黑暗的街道巡行,午夜的都市,就像那月圆的丛林。。。词是台湾女诗人夏宇写的,真好。两个兴奋的年轻人,穿越半个小城。路灯是白色的,月光如练,也是白色的,我们好像跋涉在一条白色的河流中。我们盼着早点到达终点。若干年后,我,远离了那个盛夏的夜,盼着那是永无终点之行。
4
在我住的四合院,我的灯火大概息得最晚了。我笑话有个朋友熬夜当饭,善于熬夜的人都不胖,倒是减肥的好办法。熬夜需要气血充沛,所以熬的是气血。熬,讲究慢火,不可浮躁。中药要熬,多年的媳妇要熬,没被吓死的小职员要熬,问题是,西藏最彪悍的鹰不也是这么熬颓的吗。
四合院的夜,由树枝和房脊割据,有风时,树枝乱划,担心上面的夜幕被割坏,会掉下什么不祥的东西。头顶上方的一小块夜空,蓝盈盈的,盯的时间长了,发出一种奇怪的光泽,给人的感觉不象是夜。想当年,鲁迅先生看到的也是这样的夜吗。这样的夜,是给孤独者的,夜色没有稀释孤独,在相反显示了其博大的一面,孤独虽然有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困惑,但何尝不是充实、具有牺牲情怀的美呢。习惯读书写字的人,有谁不熟悉夜的特质呢。或者在黑暗中凝视自己,它已近似于宗教,即便有些夸张和矫情,但这一刻,我们进入了和自己较量的战争,夜,是读书人的沙场。
诗人于坚说,“黑夜把前爪搭在我的肩上。”他感觉到黑夜给他的压力,在云南的抚仙湖,诗人变成和黑夜怒目对视的野兽;作家张承志已和对手惺惺相惜,“我宁静的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长久的感动。黑暗依旧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这是我最近读到的关于夜的文字。
我的夜,静极生动,总能听到天边传来的滚雷,很低沉。不是幻听,清晰,有方向。
我习惯夜里溜达。看书累了,活动一下筋骨。住独院时,夏天我裸着身。如今在大杂院就不能放肆了,而且杂院狭促,只能坐井观天,这时候来回走动,经过别人的窗户终究不好,于是就出了院,顺带解决走肾的问题。胡同少有人迹,夜空开阔,繁华处的灯火泼亮夜的四周。只有垂直于头顶的那部分,方显夜的本色。胡同里的夜空类似土著的保留地,被现代文明包围着。其实,胡同早已徒剩其外表,九天之外,都充斥着航天垃圾,一个在城市腹地的地方,何以保持古代衣冠?
胡同里公厕的灯也是总亮着。而且夜里更干净,保洁员临睡前打扫了一遍,确保翌日清晨的干净。这个时候的公厕很宜人,没有打扰,出恭更专心,不象白天那么匆忙,底下忙着,上面的硬盘还在拼命的转,那一单丫到底和不和我签?容易便秘。
4
如果非要说我有夜生活的话,看书和写字就是我唯一过夜生活的方式了。在北京我没有能喝到半夜的朋友,也没有值得我在半夜拉他喝酒的人。至于那些高级场所,我去不起。睡不着出来闲逛是我夜生活的小插曲,有时也不得不去,出去上厕所。春来冬至没暖气(也不是没有暖气,不到供热期费用太贵)的那一段日子,屋里寒凉,膝盖以下,浸如凉水。古人所谓读书“饥可充肉寒可当裘”的说法纯属扯淡。冷了就有尿意。也不能学习李渔同学,在墙上抠洞,整个竹筒把尿顺到墙外。真要这么干,极可能顺到隔壁的床上,影响人家的夜生活了。
灯红酒绿我所欲也,灯火阑珊亦我所欲也,两者终非久留之地;挑灯看剑不成,只好青灯作伴,关公白天温酒斩华雄夜里拂髯读经的那样有褶有款的人物能有几位?我等鼠辈,寄予孤灯,也只是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意淫罢了。然则青灯有味似儿时,一盏幽幽灯火,一个寂寥剪影,正如东坡所说,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是值得去消磨的。倘无红袖添香,也需得一二雅人,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人就难免寂寞。周作人曾下气力研究过青灯问题,他老先生夜里不好好读书,却对着台灯发愣。晋人王濛寝卧灯下,转塵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这都是一个人的时候吧。看来灯光迷离,容易叫人胡思乱想。其时孤灯寡影,神游天外,不知何时归也。
朋友要送我一盏马灯,军装绿的颜色,小巧、结实,不过因为崭新的缘故,少了戎马生涯的气质。我婉拒了朋友的好意。这种产生于风云激荡时代的灯,已经沦落到只有装饰作用的地步了,我还是用我的节能台灯吧。在夜里,它一声不吭,旁边的旧电脑发出拖拉机的轰鸣,动静相持阴阳相较,此余之夜之道也。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408篇内容 · 8.0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175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32篇内容 · 9.9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1.0万+篇内容 · 68.3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115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18.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56篇内容 · 49.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048篇内容 · 966.4万次浏览
看完觉得好安宁,真真是被你带去东四的胡同转悠的一遭。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