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與南北之分
来自:labradford
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與南北之分 在哈佛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收獲就是對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有了比較切實的瞭解。這裡進進出出的學者好像很多都和這個工作沾上邊。當然包弼德對這個系統的研究的組織,發展和推廣工作貢獻很大,這也是為甚 兩年前哈佛成立 GIS 研究中心,包公以人文學者擔任本來屬於科學範圍的研究所的所長。 長話短說,所謂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英文簡稱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種將歷史的訊息,比如地名沿革,人口變遷,地區文化變遷等等,輸入到電子的地圖系統裡面,從提供了一個高度數位化的地圖。這樣的數位化地圖可以將歷史的時空變化直觀地展現出來,既可以為歷史研究者展示其研究成果提供方便,也可以從通過在數位地圖系統中輸入特定的信息(比如寺院的分布,各地中舉人士的數量,甚至當地歷史遺址的實景照片)來開拓新的課題以及感受前此所未能察覺到的歷史變化軌跡。這個技術其實早已被地理學界廣泛應用來觀察地文變遷。被引入中國歷史研究則相對是最近的事。 目前存在兩套中國歷史的地理信息系統(Chinese His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 CHGIS),一套是史語所范毅軍先生主持的系統,另一套就是哈佛歷史地理信息中心的系統。史語所的系統起步很早,從九十年代中就開始了。 而哈佛的系統是從九九年後發展起來的。據我所瞭解的情況,史語所范先生的想法在當時是前衛的。他的專長是宋代社會研究,本來發展這個系統只是為了給自己研究提供方便。而史語所的這項工作一開始好像是屬於中研院人文研究中心的項目,後來才轉歸所內管理。而史語所的這個項目的基礎是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因為史語所正式買下了使用的版權。而哈佛的系統最初是建立在已故賓大宋史專家Robert Hartwell 留下的一套人物傳記資料的數據基礎上。據對哈佛系統的發展過程深為瞭解的吳松弟先生說,當時包弼德在復旦大學和歷史地理所的同仁討論如何應用Hartwell 數據庫的時候,產生了開發 CHGIS 的想法。開發CHGIS,《中國歷史地圖集》是當然的出發點,但《地圖集》的使用權既然已歸史語所,哈佛的系統就只能轉以其他資料為基礎。但也正因如此,哈佛的系統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上週末在這裡聽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周文業先生有關建立CHGIS 應用平台的一個報告。周文業長期從事數位化人文歷史地圖的研發,以前作過李白張九齡行蹤地圖和三國演義地圖等項目。近來在北京獲得有關方面的資助,專力開發 CHGIS 的應用平台。他和包公熟識,也在去年到台灣和范先生交流。他在報告中對哈佛史語所兩個系統的不同和優劣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評價。他認為目前的兩套系統中,史語所的地理數據由於是在地圖集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是以朝代為單位,而哈佛的是以年為單位,所以後者比前者反映的變化要細緻。史語所的系統是包攬型的,也就是外界學者對系統本身只有使用權,而不能參與修改和補充。如果有學者要從事某一專題研究,則必須將數據交付史語所的系統,由系統來負責做。而哈佛的系統則只是提供一個基本平台,而任何學者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補充。周文業覺得史語所的做法雖然有限制,因為新課題層出不窮,不可能都由史語所來做,但他也表示很理解史語所的系統做此選擇的理由。他將這個理由很正規地寫入了他自己的開發計劃的「宣言」中。這是個甚 理由呢?這個理由就是「人文學者的電腦水平很差」(引用原話)。他說國內的人文學者一般除了Word 之外,甚 都不會用,所以 GIS 的系統一複雜,我們搞歷史的就傻眼了。所以史語所這樣做,也是出於這種考慮。但周文業覺得GIS 系統終究應該讓學者能自己改造使用,所以他雖然和范先生在對人文學者電腦使用能力信心不足這一點上持接近立場,他的解決方式卻不同。他想建立其一個信息量極豐富,隨時可以補充但又使用方便的應用平台。所以他選擇作為他的應用平台的基礎是哈佛的開放型系統。 周先生是很投入的人,他顯然和范毅軍先生在對 GIS 的發展應用方面有相當不同的設想,所以在一個半小時的報告中,他提到范先生的名字的次數不下二十。不過他也稱贊史語所的系統因為與其數據庫相鏈接,所以具有強大的檢索功能。在地圖上按一個地名就會有相關的文獻資料信息出現。以我的理解,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史語所和哈佛兩個系統的優點結合在一起。他也說這樣的系統一旦研發出來,會免費提供學者使用。目前哈佛的系統就是免費提供學者使用的。當然周文業要研發的應用平台還有不少問題沒有解決。包括一些基本的問題。比如 GIS 在地圖上不能自動認路,如果要在兩個地名之間做一連接 (比如顯示某人行程之類),則GIS 會在兩個地名之間自動划上一個弧線。這樣如果要顯示一個歷史人物在兩個地點之間來回一次的話,會出現兩個不象交接的弧線,仿佛這個人是走了不同的路一樣。又比如對古代地名具體地點的不同看法如何在地圖上得到體現,多級地名的使用時如何能同時避免地圖上出現混亂,大的地圖如何能隨鼠標的移動而移動,而不是間隔式跳躍等純粹技術性問題。我覺得這裡面還有一個學術信息輸入的知識產權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這樣的平台想法固然好,最終的成效還是有限。比如按照周先生的設想,這個平台可以不斷補充新資料,增強其信息量。但問題是很多的信息量實際是學者的研究成果,如果輸入這些成果,那其他學者在使用時就以平台為直接依據而非該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依據了,這對於該學者的研究受到充分承認來說會是個很大的損失。當然平台可以指出這個古代地名的確定是依據某某學者的某項著作,但這終究是很間接的,我覺得這裡面一定會有很難解決的知識產權問題。當然輸入的是古代文獻那有另當別論。 另外我在這裡也有機會從吳松弟先生那裡獲得很多教益。他本身就是很有眼光的歷史地理研究者,而眼界和思路都開闊。他這次是受哈燕圖書館的委托,來這裡調查哈燕社所藏的非常豐富的中國早期海關資料,並作了一個據說很精彩的調查報告。他認為CHGIS 的技術本身是比較簡單的,地理學界目前所能做出的展示要比歷史地理系統的展示要完美。他特別提到去年南京地理學院做的有關長江三角洲的 GIS 展示,水平甚高。 另外他特別指出系統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如何在提供更好的圖像研究展示手段之外,通過這個系統來發展新的歷史研究課題。我的理解是他所指的主要是專門的課題,比如寺院變遷和森林面積增減的關係(胡亂假設一個)。如果光從能讓學者對歷史變化的空間性有更多的關註和敏感,以及把GIS 變成一個以地理為經緯的歷史數據庫,那 GIS 的意義已經相當大了。我覺得在西方,CHGIS 的另一個潛在的好處是終於使西方的中國史研究者能對中國歷史地理有所重視。西方的歷史研究中原來基本是沒有中國那種以地名沿革為主要內容的歷史地理研究的,這種情況或許今後會有所改變。我個人目前對於這兩個 GIS 都還處在初級學習階段,在應用上也有些想法,但都還談不上有任何心得。 今天下午又聽了Hu Bangbo (一時尚未查到其中文名)教授做的有關宋代方志中的地圖的報告。據介紹,Hu 教授參加過《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纂工作。現在和我們安小姐在同一學校任教,報告應該是以他的英文博士論文為基礎的。報告得比較一般,不過還是提供了很有用的信息。他說對宋代方志中的地圖研究很少。他說現存宋代方志中保存地圖的共有九種,包括臨安志,四明志,集城志等等,每一種都很珍貴,他將這幾十幅圖的繪制方式歸納成三種。他所提到的另一個讓我很感興趣的信息是Freer Gallery 藏有兩幅極其珍貴的南宋時期所繪的長江山水圖,制作極為精細,而且長江沿途地名無不一一顯示,並完全可以和現代地點吻合。他連用了多個 “amazing” 來形容這兩幅畫的藝術和歷史價值,說是看了能讓人嘆為觀止,說明古代中國人的地理水準還是相當高。Freer 當年在中國以兩千美元購得這兩幅畫,如今的價值已不可勝記矣。 (南北問題與上面主題無直接關係,稍後再談) 文章分類: 新兩地書 Tales of Two Universities 此分類上一篇: 清漏漸移相望久 此分類下一篇: 一周書訊 yunzhongjun at 無名小站 於 09:40 AM 發表 | 回應(16) | 引用(0) | 轉寄給朋友 回應 這個題目好,老漢感興趣。抓緊把飯端上來,老漢餓了。 jiangwu 於 October 16, 2006 10:43 AM 回應 | 同老您啥時候開始做飯啊? wuqibuyou 於 October 16, 2006 10:50 AM 回應 | 老漢不做了,因為做不好,就吃云中君的飯好了。無奇是年輕人,正長身体 的時候,多吃點,我吃點剩的就可以了。 jiangwu 於 October 16, 2006 10:56 AM 回應 | 這個題目大概對大家都些用,不過我明天一早要教課,所以只有到明天中午才能寫完具体內 容,抱歉抱歉。 yunzhongjun 於 October 16, 2006 11:17 AM 回應 | 講講包公的計劃? tiger2006 於 October 16, 2006 02:06 PM 回應 | 我好像有一張trial version的CD,包公的學生Lex給我的。 tiger2006 於 October 16, 2006 02:07 PM 回應 | 有好几個計划要講。明天下午還要听一個很有意思的關于宋代地圖的報告,到時一起綜述。 yunzhongjun 於 October 16, 2006 02:11 PM 回應 | 云中君的題目好厲害,只有題目,還沒有內容,就把閉了門不做飯的同老釣出來 了!! athos 於 October 16, 2006 02:30 PM 回應 | 很豐富的資訊,看完後增長了知識! athos 於 October 17, 2006 02:25 PM 回應 | 期待後續報導... kuanhankung 於 October 17, 2006 03:11 PM 回應 | 很好,再讀几遍,慢慢消化。 云中君還要繼續努力。今天中午接待木兮,發現她的非常高級的 手机和MP3里面都存有云中君的帖子。木兮說這是為了在路上學著 方便。太感動人了!所以說,云中君一定要對得起我們粉絲,把 帖子寫好。 jiangwu 於 October 17, 2006 03:54 PM 回應 | 「人文學者的電腦水平很差」 。。。。。。 我通常稱呼為“中老年文科生”,不過我們這里一直都有傳說蒼茫大師玩轉 電腦! arrowhead 於 October 17, 2006 04:01 PM 回應 | 蒼茫的電腦水平的确非常高。不過,即往复的主持人販子電腦水平更高。但 販子是否還能算一個人文學者或者別的什么學者,已經很難說。 jiangwu 於 October 17, 2006 04:21 PM 回應 | 多打了一個“即”字。 jiangwu 於 October 17, 2006 04:22 PM 回應 | 這真是超級重要、非會不可的東西。感謝雲中君提供!有網站嗎?已經可以開始用了嗎?啊,令人 坐立難安... oubo 於 October 17, 2006 07:12 PM 回應 | Hu Bangbo就是胡邦波,替yunzhongjun檢索了一下 胡邦波,<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地圖初探>,自然科學史研 究,1988年1期; 胡邦波,<景定《建康志》中的地圖研究>,曹婉如等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戰國-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頁69-80; 胡邦波,<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地圖研究>,同書,頁91-106; 胡邦波,<萬曆永安縣志和惠州府志中的地圖研究>,曹婉如等編《中國歷史地 圖集──明代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頁92-95; 黃盛璋、鈕仲勛、任金城、秦國經、胡邦波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文物 出版社,1994年。 sanlianxing 於 October 18, 2006 12:26 AM 回應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简评 (labradford)
- 方闻印象 (labradford)
- 美国的两个面相 (labradford)
- 从《碟中谍》看西方认知与国际格局 (labradford)
- 云中君札记|陆扬教授眼中的奥本海默、哥德尔、爱因斯坦与普林... (labrad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