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瘫常识
左手。华伦斯坦(我仅仅是一块可塑的面团——萨冈)
浅谈脑瘫常识 时间:2009-09-22 14:12 http://www.naotan.net/html/20090922255.html 1、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称为大脑性瘫痪、大脑瘫、脑性麻痹,简称脑瘫。它的定义是:小儿脑组织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其发病率世界各地报道不一,发达国家约为2‰~3‰;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4‰。 2、脑性瘫痪的原因 脑瘫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原因造成胎儿及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都可以引起脑损害,从而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胎儿生产前原因 妊娠6个月内的因素有: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亲中毒、母亲接受X线照射、药物中毒、妊娠中毒症。 妊娠6个月后的因素有:妊娠毒血症、胎盘和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和、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 (二)胎儿生产时原因 产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早产儿及未成熟胎儿、低体重儿、产伤(如:颅内出血)造成脑缺氧、生后呼吸衰竭。 (三)胎儿生产后原因 出生后一个月内新生儿出现:容血性黄疸、新生儿休克、颅内损伤、脑炎、脑膜炎、肺炎以及各种感染引起的脑病。 (四)遗传原因 有的脑瘫儿的同辈、上辈及家族有脑性瘫痪、智力障碍或先天性畸形。 (五)后天性原因 指小儿出生后超过一个月后因为某些疾病损害脑组织,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如:脑动脉栓塞、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主要原因可用8个字来概括:早产、难产、窒息、黄疸。 3、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中毒是脑性瘫痪的基本原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纤维化。 大脑皮层及锥体束病变――→痉挛性瘫痪 锥体外系的基底节病变(如:尾状核、壳核)――→手足徐动 小脑的病变――→共济运动失调 广泛性脑组织损害――→强直性瘫痪 4、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型 1、痉挛型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此型约占脑瘫的2/3。大脑皮层受损,表现锥体束障碍的体症。常见早产儿、出生窒息。临床患儿有偏瘫、双瘫、四肢瘫。此型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行走时为剪刀样步态,足跟不能放平。 2、手足徐动型此型占脑瘫的1/4。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受损,表现不自主无意识的运动。常见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的运动,面部经常出现怪异的表情。如:吃呀列嘴、挤眉弄眼。它又分为三个亚型:A、痉挛性手足徐动型, B、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C、舞蹈性手足徐动型。 3、共济失调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病变部位在小脑,表现肌力平衡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患儿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动作缓慢,呆板。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 4、强直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大脑皮层广泛受损,脑组织弥漫性水肿。表现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全身肌张力增加,强直状,肢体僵硬,运动严重障碍,常有角弓反张状态。常伴有智力低下。 5、迟缓型一般是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过度现象。病因和病变部位分别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相同。表现以肌张力低下为特征。一般在新生儿期存在,患儿长大后多数转化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否则应排除其它疾病。 6、混合型此型约占脑瘫的1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病因和病变部位和相应的脑瘫类型相似。临床表现不一。常以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两者混合型多见。 7、震颤型少见。可剪刀肢体有微细的震颤,类似共济失调。 8、无法分类型有个别的脑瘫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无法归入到上述各类型,因此称之为“无法分类型”。 (二)根据肢体障碍的部位分型 1、单瘫型患儿只有一个上肢或下肢受累,以一侧下肢痉挛型瘫多见。 2、双瘫型患儿两侧上下肢不对称或交叉受累。双下肢比上肢重。表现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典型的剪刀步态,独立行走困难。 3、三肢瘫型患儿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的是两下肢和一上肢,上肢较明显,此型多属痉挛型瘫痪。 4、四肢瘫型患儿四肢均受累。两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不对称,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此型多属手足徐动型,其次是混合型。 5、偏瘫型患儿一侧的上下肢受累。此型以痉挛型多见,偶见手足徐动型。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6、截瘫型患儿双下肢受累。此型多为痉挛型。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 7、双重偏瘫型四肢受累。双上肢重于双下肢,一侧重于另一侧。 5、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一)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能坐、爬、站。和健康的儿童相比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二)运动、动作和姿势异常站立和行走时足不能放平,尖足、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或四肢活动不协调,面部表情怪样。双上肢屈曲、手紧握,双下肢内收,踝关节趾屈。 (三)肌张力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关节伸屈活动时出现“折刀”样感觉,肢体僵硬,可有踝震挛、膑震挛。 (四)反射异常 许多原始的反射没有消失,例如:拥抱发射、交叉伸展反射等。 6、脑性瘫痪的伴随症状 (一)智力低下专家统计脑瘫患儿的智力约25%基本正常,50%出现轻度或中度弱智,25%为重度弱智。 (二)癫痫约1/3的患儿伴有癫痫。其中痉挛型四肢瘫和偏瘫较多见,重度弱智者发病率高。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常常智力低下。 (三)感觉障碍脑瘫患儿常出现感觉障碍。如:视觉、听觉、皮肤感觉 (四)失认和失用失认障碍表现:患儿闭目触摸物体时无法辨认其种类和形状,两点距离和位置辨别也丧失。对各种物体、图片、符号的外观特点及位置辨别困难。不能准确的辨别声音的节奏和语言失用障碍表现:日常生活不会做。如:不会用牙刷刷牙、不会用梳子梳头、不会做闭眼、呲牙、伸舌,做连贯性动作时顺序颠倒。 (五)语言障碍大约30~70%的脑瘫儿有语言障碍。表现发音不清、发音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发音。有的20月才会讲单字。 (六)口及面部功能障碍患儿面部、口腔、舌部的肌肉肌张力异常,收缩不协调,吞咽困难、流口水,牙齿发育不良。 (七)情绪和行为异常患儿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和别人一起玩,持续做一个动作。 (八)脊柱畸形有的患儿脊柱椎体形状发生变化。如:椎体高度指数(指拍照椎体的侧为平片,测量其椎体的高度与椎体前后径的比值。正常儿童的椎体高度指数是:0.6~0.7)增高,指数越高,病情越重。约20%的患儿有脊柱畸形,如:侧凸、前凸、后凸、脊柱滑脱。1、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称为大脑性瘫痪、大脑瘫、脑性麻痹,简称脑瘫。它的定义是:小儿脑组织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其发病率世界各地报道不一,发达国家约为2‰~3‰;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4‰。 2、脑性瘫痪的原因 脑瘫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原因造成胎儿及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都可以引起脑损害,从而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胎儿生产前原因 妊娠6个月内的因素有: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亲中毒、母亲接受X线照射、药物中毒、妊娠中毒症。 妊娠6个月后的因素有:妊娠毒血症、胎盘和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和、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 (二)胎儿生产时原因 产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早产儿及未成熟胎儿、低体重儿、产伤(如:颅内出血)造成脑缺氧、生后呼吸衰竭。 (三)胎儿生产后原因 出生后一个月内新生儿出现:容血性黄疸、新生儿休克、颅内损伤、脑炎、脑膜炎、肺炎以及各种感染引起的脑病。 (四)遗传原因 有的脑瘫儿的同辈、上辈及家族有脑性瘫痪、智力障碍或先天性畸形。 (五)后天性原因 指小儿出生后超过一个月后因为某些疾病损害脑组织,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如:脑动脉栓塞、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主要原因可用8个字来概括:早产、难产、窒息、黄疸。 3、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中毒是脑性瘫痪的基本原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纤维化。 大脑皮层及锥体束病变――→痉挛性瘫痪 锥体外系的基底节病变(如:尾状核、壳核)――→手足徐动 小脑的病变――→共济运动失调 广泛性脑组织损害――→强直性瘫痪 4、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型 1、痉挛型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此型约占脑瘫的2/3。大脑皮层受损,表现锥体束障碍的体症。常见早产儿、出生窒息。临床患儿有偏瘫、双瘫、四肢瘫。此型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行走时为剪刀样步态,足跟不能放平。 2、手足徐动型此型占脑瘫的1/4。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受损,表现不自主无意识的运动。常见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的运动,面部经常出现怪异的表情。如:吃呀列嘴、挤眉弄眼。它又分为三个亚型:A、痉挛性手足徐动型, B、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C、舞蹈性手足徐动型。 3、共济失调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病变部位在小脑,表现肌力平衡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患儿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动作缓慢,呆板。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 4、强直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大脑皮层广泛受损,脑组织弥漫性水肿。表现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全身肌张力增加,强直状,肢体僵硬,运动严重障碍,常有角弓反张状态。常伴有智力低下。 5、迟缓型一般是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过度现象。病因和病变部位分别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相同。表现以肌张力低下为特征。一般在新生儿期存在,患儿长大后多数转化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否则应排除其它疾病。 6、混合型此型约占脑瘫的1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病因和病变部位和相应的脑瘫类型相似。临床表现不一。常以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两者混合型多见。 7、震颤型少见。可剪刀肢体有微细的震颤,类似共济失调。 8、无法分类型有个别的脑瘫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无法归入到上述各类型,因此称之为“无法分类型”。 (二)根据肢体障碍的部位分型 1、单瘫型患儿只有一个上肢或下肢受累,以一侧下肢痉挛型瘫多见。 2、双瘫型患儿两侧上下肢不对称或交叉受累。双下肢比上肢重。表现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典型的剪刀步态,独立行走困难。 3、三肢瘫型患儿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的是两下肢和一上肢,上肢较明显,此型多属痉挛型瘫痪。 4、四肢瘫型患儿四肢均受累。两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不对称,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此型多属手足徐动型,其次是混合型。 5、偏瘫型患儿一侧的上下肢受累。此型以痉挛型多见,偶见手足徐动型。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6、截瘫型患儿双下肢受累。此型多为痉挛型。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 7、双重偏瘫型四肢受累。双上肢重于双下肢,一侧重于另一侧。 5、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一)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能坐、爬、站。和健康的儿童相比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二)运动、动作和姿势异常站立和行走时足不能放平,尖足、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或四肢活动不协调,面部表情怪样。双上肢屈曲、手紧握,双下肢内收,踝关节趾屈。 (三)肌张力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关节伸屈活动时出现“折刀”样感觉,肢体僵硬,可有踝震挛、膑震挛。 (四)反射异常 许多原始的反射没有消失,例如:拥抱发射、交叉伸展反射等。 6、脑性瘫痪的伴随症状 (一)智力低下专家统计脑瘫患儿的智力约25%基本正常,50%出现轻度或中度弱智,25%为重度弱智。 (二)癫痫约1/3的患儿伴有癫痫。其中痉挛型四肢瘫和偏瘫较多见,重度弱智者发病率高。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常常智力低下。 (三)感觉障碍脑瘫患儿常出现感觉障碍。如:视觉、听觉、皮肤感觉 (四)失认和失用失认障碍表现:患儿闭目触摸物体时无法辨认其种类和形状,两点距离和位置辨别也丧失。对各种物体、图片、符号的外观特点及位置辨别困难。不能准确的辨别声音的节奏和语言失用障碍表现:日常生活不会做。如:不会用牙刷刷牙、不会用梳子梳头、不会做闭眼、呲牙、伸舌,做连贯性动作时顺序颠倒。 (五)语言障碍大约30~70%的脑瘫儿有语言障碍。表现发音不清、发音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发音。有的20月才会讲单字。 (六)口及面部功能障碍患儿面部、口腔、舌部的肌肉肌张力异常,收缩不协调,吞咽困难、流口水,牙齿发育不良。 (七)情绪和行为异常患儿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和别人一起玩,持续做一个动作。 (八)脊柱畸形有的患儿脊柱椎体形状发生变化。如:椎体高度指数(指拍照椎体的侧为平片,测量其椎体的高度与椎体前后径的比值。正常儿童的椎体高度指数是:0.6~0.7)增高,指数越高,病情越重。约20%的患儿有脊柱畸形,如:侧凸、前凸、后凸、脊柱滑脱。1、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称为大脑性瘫痪、大脑瘫、脑性麻痹,简称脑瘫。它的定义是:小儿脑组织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其发病率世界各地报道不一,发达国家约为2‰~3‰;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4‰。 2、脑性瘫痪的原因 脑瘫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原因造成胎儿及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都可以引起脑损害,从而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胎儿生产前原因 妊娠6个月内的因素有: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亲中毒、母亲接受X线照射、药物中毒、妊娠中毒症。 妊娠6个月后的因素有:妊娠毒血症、胎盘和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和、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 (二)胎儿生产时原因 产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早产儿及未成熟胎儿、低体重儿、产伤(如:颅内出血)造成脑缺氧、生后呼吸衰竭。 (三)胎儿生产后原因 出生后一个月内新生儿出现:容血性黄疸、新生儿休克、颅内损伤、脑炎、脑膜炎、肺炎以及各种感染引起的脑病。 (四)遗传原因 有的脑瘫儿的同辈、上辈及家族有脑性瘫痪、智力障碍或先天性畸形。 (五)后天性原因 指小儿出生后超过一个月后因为某些疾病损害脑组织,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如:脑动脉栓塞、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主要原因可用8个字来概括:早产、难产、窒息、黄疸。 3、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中毒是脑性瘫痪的基本原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纤维化。 大脑皮层及锥体束病变――→痉挛性瘫痪 锥体外系的基底节病变(如:尾状核、壳核)――→手足徐动 小脑的病变――→共济运动失调 广泛性脑组织损害――→强直性瘫痪 4、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型 1、痉挛型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此型约占脑瘫的2/3。大脑皮层受损,表现锥体束障碍的体症。常见早产儿、出生窒息。临床患儿有偏瘫、双瘫、四肢瘫。此型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行走时为剪刀样步态,足跟不能放平。 2、手足徐动型此型占脑瘫的1/4。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受损,表现不自主无意识的运动。常见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的运动,面部经常出现怪异的表情。如:吃呀列嘴、挤眉弄眼。它又分为三个亚型:A、痉挛性手足徐动型, B、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C、舞蹈性手足徐动型。 3、共济失调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病变部位在小脑,表现肌力平衡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患儿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动作缓慢,呆板。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 4、强直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大脑皮层广泛受损,脑组织弥漫性水肿。表现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全身肌张力增加,强直状,肢体僵硬,运动严重障碍,常有角弓反张状态。常伴有智力低下。 5、迟缓型一般是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过度现象。病因和病变部位分别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相同。表现以肌张力低下为特征。一般在新生儿期存在,患儿长大后多数转化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否则应排除其它疾病。 6、混合型此型约占脑瘫的1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病因和病变部位和相应的脑瘫类型相似。临床表现不一。常以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两者混合型多见。 7、震颤型少见。可剪刀肢体有微细的震颤,类似共济失调。 8、无法分类型有个别的脑瘫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无法归入到上述各类型,因此称之为“无法分类型”。 (二)根据肢体障碍的部位分型 1、单瘫型患儿只有一个上肢或下肢受累,以一侧下肢痉挛型瘫多见。 2、双瘫型患儿两侧上下肢不对称或交叉受累。双下肢比上肢重。表现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典型的剪刀步态,独立行走困难。 3、三肢瘫型患儿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的是两下肢和一上肢,上肢较明显,此型多属痉挛型瘫痪。 4、四肢瘫型患儿四肢均受累。两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不对称,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此型多属手足徐动型,其次是混合型。 5、偏瘫型患儿一侧的上下肢受累。此型以痉挛型多见,偶见手足徐动型。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6、截瘫型患儿双下肢受累。此型多为痉挛型。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 7、双重偏瘫型四肢受累。双上肢重于双下肢,一侧重于另一侧。 5、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一)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能坐、爬、站。和健康的儿童相比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二)运动、动作和姿势异常站立和行走时足不能放平,尖足、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或四肢活动不协调,面部表情怪样。双上肢屈曲、手紧握,双下肢内收,踝关节趾屈。 (三)肌张力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关节伸屈活动时出现“折刀”样感觉,肢体僵硬,可有踝震挛、膑震挛。 (四)反射异常 许多原始的反射没有消失,例如:拥抱发射、交叉伸展反射等。 6、脑性瘫痪的伴随症状 (一)智力低下专家统计脑瘫患儿的智力约25%基本正常,50%出现轻度或中度弱智,25%为重度弱智。 (二)癫痫约1/3的患儿伴有癫痫。其中痉挛型四肢瘫和偏瘫较多见,重度弱智者发病率高。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常常智力低下。 (三)感觉障碍脑瘫患儿常出现感觉障碍。如:视觉、听觉、皮肤感觉 (四)失认和失用失认障碍表现:患儿闭目触摸物体时无法辨认其种类和形状,两点距离和位置辨别也丧失。对各种物体、图片、符号的外观特点及位置辨别困难。不能准确的辨别声音的节奏和语言失用障碍表现:日常生活不会做。如:不会用牙刷刷牙、不会用梳子梳头、不会做闭眼、呲牙、伸舌,做连贯性动作时顺序颠倒。 (五)语言障碍大约30~70%的脑瘫儿有语言障碍。表现发音不清、发音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发音。有的20月才会讲单字。 (六)口及面部功能障碍患儿面部、口腔、舌部的肌肉肌张力异常,收缩不协调,吞咽困难、流口水,牙齿发育不良。 (七)情绪和行为异常患儿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和别人一起玩,持续做一个动作。 (八)脊柱畸形有的患儿脊柱椎体形状发生变化。如:椎体高度指数(指拍照椎体的侧为平片,测量其椎体的高度与椎体前后径的比值。正常儿童的椎体高度指数是:0.6~0.7)增高,指数越高,病情越重。约20%的患儿有脊柱畸形,如:侧凸、前凸、后凸、脊柱滑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起去做义工吧~~~ (此心公益)
- 食物安全教育刻不容缓——曝光香港食物安全潜规则 (红色特工)
-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心相通公益基金”健康扶贫援助项目在镇... (王山儿)
- 因爱而来,抗击埃博拉 | 埃博拉慈善拍卖晚宴志愿者征集 (世青创新中心)
- 世界青年论坛招募|2015团队期待你的加入! (世青创新中心)